Duang,金白vs蓝黑(那么丑的衣服你们也看得下去),3D小熊……它们在朋友圈里的流行转瞬即逝,但致癌面膜却一直在疯传。
这种耸人听闻不负责任的消息在网上就没有停过,只不过趁着这一股莫名其妙的传播风潮更加流毒了而已。
一句话,抛开剂量谈危害的都是耍流氓。喝水喝多了也能死,吃盐吃多了也能死,比癌症还快。
实际上,应用在化妆品里的所有成分都基于现有的科学水平经过详细的安全性研究,化妆品的安全性应该是放在有效性之上的。所有化妆品公司(三无除外)都不愿意因为安全性问题被告到破产,至于是不是有效倒是没人会特别追究。
化妆品中包括防腐剂在内的各种成分在各国都有浓度上限标准,而大品牌的产品会更严格地遵守这些规范,所以还是请选择知名品牌。你硬是相信朋友圈面膜,我也懒得拦着你。
那些文章最可怕的还不在于耍流氓,而是在于装作很有科学道理:中英文成分名,某某大学某某机构某某教授说,FDA什么也搬了出来。正是应验了那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简单地说说那篇文章中提到的各种防腐剂。
1苯甲酸甲脂 Methylparaben
原文如此,流氓的本质暴露了。Methylparaben是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是“酯”不是“脂”。
同样也是FDA,我怎么找到的是“一般认为安全”(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GRAS)?而且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可以被土壤里的细菌完全降解。虽然会透皮吸收,但是会快速地被水解为对羟基苯甲酸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不会在体内积累[1]。倒是有两篇日本人写的东西说“可能”会在UVB的照射下分解,导致皮肤老化破坏DNA。不过这个结论没有后续研究支持,而且终究这也要归结到剂量问题,各国制定的浓度标准就是为了把潜在的风险置于可控制范围之内。
至于乳腺癌,确实有2004年的一篇论文说,20个乳腺癌肿瘤样品中检测到平均20纳克/克的苯甲酸酯类成分。但是随后的研究表明目前乳腺癌和苯甲酸酯类成分之间并没有关联,“从生物学角度,苯甲酸酯类不可能提高与雌激素水平相关的健康风险,包括男性生殖和乳腺癌”,“就算是从每天最糟糕的接触状况考虑,苯甲酸酯类的风险也远远小于食物里天然存在的雌激素活性化学成分,例如大豆黄酮。”[2]美国癌症协会也支持这样的说法。
欧洲规定的浓度上限是0.4%。一句话,没事。对了,葡萄籽萃取里面天然就含有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2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 Diazolidinyl urea
原文如此,不过一般叫做重(重庆的重)氮烷基咪唑脲,双咪唑烷基脲。
确实会释放甲醛,正是甲醛完成了杀菌的功能。但是,你绝对不可能从分解的重氮烷基咪唑脲那里吸入足够致癌的甲醛。化妆品里的重氮烷基咪唑脲浓度太低了,有这功夫不如多操心你家的新家具还有各种装修材料。现在不少化妆品已经转而使用更安全有效、口碑更好的成分,在正规产品里已经不大能见到这个防腐剂了。
3苯氧乙醇Phenoxethol
原文如此,英文名拼错了,应该是Phenoxyethanol。
其实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最安全的防腐剂,居然“头头是道”地被说的那么不堪。注射疫苗和药物都选用苯氧乙醇作为防腐剂,直接打进或者吃进去都行,你为什么还要担心抹在脸上?苯氧乙醇就是替代会释放甲醛的防腐剂而出现的。
所谓FDA说的神经毒性的真相是这样的,如果被婴儿不小心吃了“可能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呕吐和拉稀。”所以哺乳期的妈妈略加注意就好。而1999年德国的研究就说明,神经毒性和浓度有关。
日本和欧洲规定的浓度上限是1%。再说一次,符合这样的浓度标准就最大程度上规避了潜在的风险。你也总不想使用细菌真菌滋生的化妆品吧?
4甲基异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
原文终于一个字母不差地写对一回。
这确实是落后的防腐剂,简称MIT,通常和CMIT(甲基氯异噻唑啉酮)一起使用。我们写过的(几乎唯一)使用CMIT/MIT防腐剂的产品是贵到吐血的La Mer海蓝之谜神奇面霜(贵妇真的需要防腐?)。不过,大品牌在浓度方面应该是做到符合标准的(百万分之十五)。虽然在实验室里确实观察到CMIT/MIT会对神经细胞造成损害(但是脑细胞没事),然而,化妆品里CMIT/MIT浓度非常低(0.01%),能够进入身体的则更低,不足以造成危害。不过,CMIT/MIT容易导致过敏(不过,你买的起La Mer?)。
总之,抛开剂量谈危害的都是耍流氓。知名大厂牌的产品在安全性方面更为可信。细菌繁殖的化妆品比防腐剂也许更可怕。写完了顿时一阵无力感袭来。有文化的流氓太可怕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