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

说到底,其实是父母的金钱观,在潜移默化着孩子的金钱观。

今天和大家聊的主题,关于孩子的财商培养,适合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阅读。开门见山,欢迎您花1分钟时间,做个简单自测:您的家庭财商教育,及格了没?

1,家长会当着孩子面坦白地讨论自己投资(比如股票投资)的盈利或亏损,或谈及一些生活用品的价格涨跌吗?

A,轻松谈论;B,偶尔说起;C,这些话题都避着孩子

2,家长是否会因为投资起伏成败(比如股票投资)影响情绪,甚至还把这种情绪流露给孩子,或当着孩子的面为钱的问题起争执。

A,从不;B,偶尔;C,经常

3,您是怎样给孩子零花钱的?

A,兼顾孩子的贡献度(比如每天自己洗澡、能够自己检查功课、帮助家长做小家务等)给;

B,每周 / 每月固定给;

C,抑或孩子要多少给多少,抑或完全不给孩子支配小钱的自由

4,您的孩子能说出自己拥有的资金(零花钱或小积蓄)的数量吗?

A,能较准确说出(误差较小);B,能说个大概;C,完全没概念

5,您的孩子能回顾出他过去一个月,钱大致都花在哪里吗?

A,基本可以;B,能说出一部分;C,忘记得差不多了

6,您的孩子能说出每月你们为他花销的数字,或能说出他的日常用品的价格吗?

A,能较准确说出(误差较小);B,能说个大概;C,完全没概念

7,您们家庭收入与开支每月会有大致的记账吗?

A,一直有;B,有时记记;C,几乎没有

8,您的孩子有这种情况吗:花自己的钱知道心痛,但花家长或亲友的钱却满不在乎、多多益善?

A,不管是谁的钱,他都知道衡量性价比,不会大手大脚;B,有时;C,经常

9,您是否给孩子灌输或流露过“花钱就是不对的”的理念,或当着孩子的面对一些小钱斤斤计较?

A,很少;B,有时;C,经常

10,您孩子特别喜欢某件商品(非必需品),也知道半年后会降价,他会怎么办?

A,等半年后再买;

B,会考虑等一等,但最后还是抵挡不了诱惑,降价前去买了;

C,立刻马上现在就要嘛!

11,您的孩子有“时间会让钱生钱”的概念吗?比如他会知道储蓄有利息、投资有收益(也有风险)的基本理念吗?

A,有基本概念;B,懂一点点;C,完全没概念。

12,您的孩子愿意为了买某一件较为昂贵的物品而攒钱吗?

A,欣然接受;B,勉强同意;C,不愿意

13,您认为高财商的孩子长大以后会:

A,未必非常有钱,但一定会生活得体面、自如、且快乐;

B,一定很有钱、很有品位

C,肯定有很高的投资理财赚钱能力,只要是钱到他手上,都能赚大钱

14,您和一些亲戚朋友的礼尚往来、人情往来,会介意告诉和分享给孩子吗?

A,不介意、不隐瞒;B,偶尔说说;C,这些大人的事情,跟小孩有什么关系?

15,您们全家度假旅游,会和孩子一起做行程计划吗?

A,经常;B,偶尔;C,小孩懂什么

以上15道题:

选A得5分,选B得3分,选C不得分;

30分及格,50分优秀。

您加总看看得了几分?

“恢复孩子的主体性”

课上老师问孩子们,有没有自己的小钱包和属于自己的积蓄,不少已经到了学龄的孩子表示从来没有。他们说压岁钱都被爸爸妈妈拿走了,花去哪里了、有没有花在自己身上、以及还剩多少,他们啥都不知道。孩子们的童言无忌引发现场阵阵笑声。

可是笑声背后,真的不能让已经到了学龄的孩子们,有对小钱的所有权,和恢复他们对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的物品的主体性吗?可能在有些家长的潜意识里,连孩子本身都是为他们所拥有的和所支配的客体,因此也就没有想过或真正尊重过,原来孩子的们的东西是属于孩子的,而不是他们自己的。

对于这种“客体”甚至“道具”一般的存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还留着一些。

比如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懂得,我的压岁钱,只要是三姑六婆给的,那必然是作为一种交易的存在——因为妈妈也给了堂妹100元,所以叔叔就给了我100元;姨妈家有两个孩子,妈妈给了他们每个100元,所以姨妈给了我200元。因此当时的我就知道自己过年出门,是妈妈与亲戚们礼尚往来天平秤上的砝码,那么也理所当然的,这些压岁钱都不属于我。

这种客体性的存在再类推,又比如爸妈们总是很喜欢用孩子当自己的“表达工具”来夸赞别人,好比遇到熟人了要求孩子嘴巴抹蜜地称呼人表示亲昵,或用自家孩子当“垫脚石”来烘托别人孩子的好以示他们对朋友的夸赞和尊重,句式一般是“你家XXX真聪明/懂事/能干,不像我们家XXX……”。

我相信类似这种“无意识”地对自己孩子形成的“占有”,导致对孩子主体性的忽视,会发生在很多父母身上。那么顺理成章的,孩子的东西,父母想添置的时候就添了、想清理的时候就清了、想拿走的时候拿了,这中间,很可能也包括了孩子的压岁钱、零花钱。

所以绕回到主题,培养孩子财商的第一步,或许就是真正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的主体性,以及“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哪怕那只是10块钱、只是一个玩具熊……

“花钱就是错的”“不花钱的才是好孩子”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钱似乎是一个很暧昧的概念,虽然人人心里都知道钱是好东西,但开口却往往避讳谈及钱,好像钱的意象,就往往连接着浪费、虚荣、低俗、势利、市侩、人情冷漠、好逸恶劳等等所指。最经典的一句,是“谈钱伤感情”,这其中或许也包括父母子女间谈钱。

于是这种奇怪的暧昧,裹挟着价值观,也会传递给本来没有有色眼镜的孩子。我们常常听到有些父母是这样夸孩子的:我们家孩子从来不肯花钱,我们家孩子根本不会花钱,我们家孩子可会省钱了……

勤俭本身当然是好事,但要好在,分得清哪些地方该花钱哪些不该、怎样花钱是有性价比的。而不是完全站在花钱的对立面,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和“钱”建立起紧张的关系。

据犹太财商研究者调查,这种幼年就和“钱”建立起的紧张关系,还会演化为一种“不配得”的心理问题,在成年后仍然与钱保持紧张关系以显示自己的某种清高,以及无法通过坦然和正确的赚钱和花钱,来达成必要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是的,适恰的赚钱和花钱,是可以达成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在正确的金钱观下拥有及分配财富,还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做这些,不必心虚。

“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但若走向上述命题的对立面,用钱来衡量一切,这同样是和钱建立了过于紧张关系,而所有的紧张都会通往不安全。

当然,绝大多数父母都不可能这样直接跟孩子说。但他们未必能看管好自己无意流露的言行。说到底,其实是父母的金钱观,在潜移默化着孩子的金钱观。

比如上述问卷里的第二题,有的父母会被投资起伏成败影响情绪,并把这种情绪流露给孩子,或当着孩子的面为钱的问题起争执;比如有的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对小钱的事情斤斤计较,比如做每个决策都会问开销和价钱,并被钱绑架了自己的选择。

一些生活里比比皆是的小细节,比如孩子学校搞募捐,有的父母会教孩子少捐点;带孩子去吃自助餐,会让孩子多吃点、哪怕吃撑了也不劝阻,因为不额外花钱……父母做这些当然是无心的,甚至是某种意义上很“实惠”的。但殊不知,这种“实惠”其实也让孩子和钱的关系,处理不当。

挥霍浪费,或PENNY WISE,都会走向死胡同。

恨钱,或依赖钱,都无法获得幸福。

我们要的,是让孩子们,甚至也包括我们自己,与金钱,建立起健康且自由的关系。

这么多年来,关于和钱的关系,我一直记得我的大学室友在毕业找工作决定去向时,他的父亲跟她说的话:不要因为钱的关系,而改变了内心的方向,有什么钱上面的问题,跟爸妈开口;但也不能长期做不到经济独立,爸妈不会养你一辈子。

金钱是介质,不是归宿。财应该为人所克(克为支配,所谓我克者为财),而不是人被财富所支配奴役。

或许不得不历经一定程度的不自由来换取财富,而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更自由。这其中的分寸拿捏,是每个人的金钱观。

“时间是一位魔法师”

“时间是一位魔法师。”这句话是少儿财商教育专家张帆在腾讯理财通的“亲子财商课”上,告诉孩子们的财商“小秘密”。

落地到实打实的财商教育,孩子们需要理解的概念不少。“时间是一位魔法师”,讲的大抵是我们成年人理解的“金钱永不眠”,通过时间的积淀钱是能够生钱的,以及我们都有必要重温的:复利的威力。

老师给孩子们讲的形象故事和计算题,是鸡可以被立刻吃掉,鸡也能生鸡。

这里可以给孩子们假设每两只鸡一个月都会生一只小鸡,问孩子们如果一开始有100只鸡,10年后有多少,让他们感受到“复利”会比想象的大;

也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每个月吃几只鸡留几只鸡来孵小鸡,让孩子们理解易耗品与投资品、消费的钱与投资的钱之间的平衡(既不能饿着,也不能吃光)。

其中包括非常必要的一点:延后享受,获得更多。

其它落地的亲子财商实践方法,还包括鼓励孩子建立起记账的小习惯;鼓励孩子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等方式,体会到自力更生赚钱的感受;和孩子订立模拟的零花钱理财合同,让孩子感受到投资的乐趣,以及学会在即时需求与长远规划之间做出平衡;以及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或为长辈买份生日礼物等,让他们体会到用自己的钱为别人创造价值的喜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

说到底,其实是父母的金钱观,在潜移默化着孩子的金钱观。

今天和大家聊的主题,关于孩子的财商培养,适合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阅读。开门见山,欢迎您花1分钟时间,做个简单自测:您的家庭财商教育,及格了没?

1,家长会当着孩子面坦白地讨论自己投资(比如股票投资)的盈利或亏损,或谈及一些生活用品的价格涨跌吗?

A,轻松谈论;B,偶尔说起;C,这些话题都避着孩子

2,家长是否会因为投资起伏成败(比如股票投资)影响情绪,甚至还把这种情绪流露给孩子,或当着孩子的面为钱的问题起争执。

A,从不;B,偶尔;C,经常

3,您是怎样给孩子零花钱的?

A,兼顾孩子的贡献度(比如每天自己洗澡、能够自己检查功课、帮助家长做小家务等)给;

B,每周 / 每月固定给;

C,抑或孩子要多少给多少,抑或完全不给孩子支配小钱的自由

4,您的孩子能说出自己拥有的资金(零花钱或小积蓄)的数量吗?

A,能较准确说出(误差较小);B,能说个大概;C,完全没概念

5,您的孩子能回顾出他过去一个月,钱大致都花在哪里吗?

A,基本可以;B,能说出一部分;C,忘记得差不多了

6,您的孩子能说出每月你们为他花销的数字,或能说出他的日常用品的价格吗?

A,能较准确说出(误差较小);B,能说个大概;C,完全没概念

7,您们家庭收入与开支每月会有大致的记账吗?

A,一直有;B,有时记记;C,几乎没有

8,您的孩子有这种情况吗:花自己的钱知道心痛,但花家长或亲友的钱却满不在乎、多多益善?

A,不管是谁的钱,他都知道衡量性价比,不会大手大脚;B,有时;C,经常

9,您是否给孩子灌输或流露过“花钱就是不对的”的理念,或当着孩子的面对一些小钱斤斤计较?

A,很少;B,有时;C,经常

10,您孩子特别喜欢某件商品(非必需品),也知道半年后会降价,他会怎么办?

A,等半年后再买;

B,会考虑等一等,但最后还是抵挡不了诱惑,降价前去买了;

C,立刻马上现在就要嘛!

11,您的孩子有“时间会让钱生钱”的概念吗?比如他会知道储蓄有利息、投资有收益(也有风险)的基本理念吗?

A,有基本概念;B,懂一点点;C,完全没概念。

12,您的孩子愿意为了买某一件较为昂贵的物品而攒钱吗?

A,欣然接受;B,勉强同意;C,不愿意

13,您认为高财商的孩子长大以后会:

A,未必非常有钱,但一定会生活得体面、自如、且快乐;

B,一定很有钱、很有品位

C,肯定有很高的投资理财赚钱能力,只要是钱到他手上,都能赚大钱

14,您和一些亲戚朋友的礼尚往来、人情往来,会介意告诉和分享给孩子吗?

A,不介意、不隐瞒;B,偶尔说说;C,这些大人的事情,跟小孩有什么关系?

15,您们全家度假旅游,会和孩子一起做行程计划吗?

A,经常;B,偶尔;C,小孩懂什么

以上15道题:

选A得5分,选B得3分,选C不得分;

30分及格,50分优秀。

您加总看看得了几分?

“恢复孩子的主体性”

课上老师问孩子们,有没有自己的小钱包和属于自己的积蓄,不少已经到了学龄的孩子表示从来没有。他们说压岁钱都被爸爸妈妈拿走了,花去哪里了、有没有花在自己身上、以及还剩多少,他们啥都不知道。孩子们的童言无忌引发现场阵阵笑声。

可是笑声背后,真的不能让已经到了学龄的孩子们,有对小钱的所有权,和恢复他们对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的物品的主体性吗?可能在有些家长的潜意识里,连孩子本身都是为他们所拥有的和所支配的客体,因此也就没有想过或真正尊重过,原来孩子的们的东西是属于孩子的,而不是他们自己的。

对于这种“客体”甚至“道具”一般的存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还留着一些。

比如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懂得,我的压岁钱,只要是三姑六婆给的,那必然是作为一种交易的存在——因为妈妈也给了堂妹100元,所以叔叔就给了我100元;姨妈家有两个孩子,妈妈给了他们每个100元,所以姨妈给了我200元。因此当时的我就知道自己过年出门,是妈妈与亲戚们礼尚往来天平秤上的砝码,那么也理所当然的,这些压岁钱都不属于我。

这种客体性的存在再类推,又比如爸妈们总是很喜欢用孩子当自己的“表达工具”来夸赞别人,好比遇到熟人了要求孩子嘴巴抹蜜地称呼人表示亲昵,或用自家孩子当“垫脚石”来烘托别人孩子的好以示他们对朋友的夸赞和尊重,句式一般是“你家XXX真聪明/懂事/能干,不像我们家XXX……”。

我相信类似这种“无意识”地对自己孩子形成的“占有”,导致对孩子主体性的忽视,会发生在很多父母身上。那么顺理成章的,孩子的东西,父母想添置的时候就添了、想清理的时候就清了、想拿走的时候拿了,这中间,很可能也包括了孩子的压岁钱、零花钱。

所以绕回到主题,培养孩子财商的第一步,或许就是真正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的主体性,以及“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哪怕那只是10块钱、只是一个玩具熊……

“花钱就是错的”“不花钱的才是好孩子”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钱似乎是一个很暧昧的概念,虽然人人心里都知道钱是好东西,但开口却往往避讳谈及钱,好像钱的意象,就往往连接着浪费、虚荣、低俗、势利、市侩、人情冷漠、好逸恶劳等等所指。最经典的一句,是“谈钱伤感情”,这其中或许也包括父母子女间谈钱。

于是这种奇怪的暧昧,裹挟着价值观,也会传递给本来没有有色眼镜的孩子。我们常常听到有些父母是这样夸孩子的:我们家孩子从来不肯花钱,我们家孩子根本不会花钱,我们家孩子可会省钱了……

勤俭本身当然是好事,但要好在,分得清哪些地方该花钱哪些不该、怎样花钱是有性价比的。而不是完全站在花钱的对立面,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和“钱”建立起紧张的关系。

据犹太财商研究者调查,这种幼年就和“钱”建立起的紧张关系,还会演化为一种“不配得”的心理问题,在成年后仍然与钱保持紧张关系以显示自己的某种清高,以及无法通过坦然和正确的赚钱和花钱,来达成必要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是的,适恰的赚钱和花钱,是可以达成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在正确的金钱观下拥有及分配财富,还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做这些,不必心虚。

“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但若走向上述命题的对立面,用钱来衡量一切,这同样是和钱建立了过于紧张关系,而所有的紧张都会通往不安全。

当然,绝大多数父母都不可能这样直接跟孩子说。但他们未必能看管好自己无意流露的言行。说到底,其实是父母的金钱观,在潜移默化着孩子的金钱观。

比如上述问卷里的第二题,有的父母会被投资起伏成败影响情绪,并把这种情绪流露给孩子,或当着孩子的面为钱的问题起争执;比如有的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对小钱的事情斤斤计较,比如做每个决策都会问开销和价钱,并被钱绑架了自己的选择。

一些生活里比比皆是的小细节,比如孩子学校搞募捐,有的父母会教孩子少捐点;带孩子去吃自助餐,会让孩子多吃点、哪怕吃撑了也不劝阻,因为不额外花钱……父母做这些当然是无心的,甚至是某种意义上很“实惠”的。但殊不知,这种“实惠”其实也让孩子和钱的关系,处理不当。

挥霍浪费,或PENNY WISE,都会走向死胡同。

恨钱,或依赖钱,都无法获得幸福。

我们要的,是让孩子们,甚至也包括我们自己,与金钱,建立起健康且自由的关系。

这么多年来,关于和钱的关系,我一直记得我的大学室友在毕业找工作决定去向时,他的父亲跟她说的话:不要因为钱的关系,而改变了内心的方向,有什么钱上面的问题,跟爸妈开口;但也不能长期做不到经济独立,爸妈不会养你一辈子。

金钱是介质,不是归宿。财应该为人所克(克为支配,所谓我克者为财),而不是人被财富所支配奴役。

或许不得不历经一定程度的不自由来换取财富,而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更自由。这其中的分寸拿捏,是每个人的金钱观。

“时间是一位魔法师”

“时间是一位魔法师。”这句话是少儿财商教育专家张帆在腾讯理财通的“亲子财商课”上,告诉孩子们的财商“小秘密”。

落地到实打实的财商教育,孩子们需要理解的概念不少。“时间是一位魔法师”,讲的大抵是我们成年人理解的“金钱永不眠”,通过时间的积淀钱是能够生钱的,以及我们都有必要重温的:复利的威力。

老师给孩子们讲的形象故事和计算题,是鸡可以被立刻吃掉,鸡也能生鸡。

这里可以给孩子们假设每两只鸡一个月都会生一只小鸡,问孩子们如果一开始有100只鸡,10年后有多少,让他们感受到“复利”会比想象的大;

也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每个月吃几只鸡留几只鸡来孵小鸡,让孩子们理解易耗品与投资品、消费的钱与投资的钱之间的平衡(既不能饿着,也不能吃光)。

其中包括非常必要的一点:延后享受,获得更多。

其它落地的亲子财商实践方法,还包括鼓励孩子建立起记账的小习惯;鼓励孩子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等方式,体会到自力更生赚钱的感受;和孩子订立模拟的零花钱理财合同,让孩子感受到投资的乐趣,以及学会在即时需求与长远规划之间做出平衡;以及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或为长辈买份生日礼物等,让他们体会到用自己的钱为别人创造价值的喜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