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邦女郎向左,汤女郎向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邦女郎向左,汤女郎向右

相比《007》系列中角色塑造较为极端的“邦女郎”来说,《碟中谍》系列的“汤女郎”则更具女性主义色彩。

作者:李国弘

《007》系列电影中第五任邦德扮演着皮尔斯·布鲁斯南曾说过,赋予这《007》系列长久生命力的是美艳的邦德女郎、是新奇的道具、是性、是罗曼蒂克、是幻想、是最终的英雄。

有媒体做过统计,在24部系列电影中——与邦德接过吻的“邦女郎”多达73位!可谓“铁打的邦德,流水的邦女郎”。

像《007》这样经久不衰的特工电影,目前还没有他者能与之相提并论。《谍影重重》、《真实的谎言》、《极限特工》等作品均有不俗反响,但依照布鲁斯南所概括的特征来看,只有《碟中谍》能够在“美艳女郎、新奇的道具、性、罗曼蒂克、幻想、最终的英雄”等方面和《007》完美契合,尤其是因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 饰)而闻名的“汤女郎”。

“汤女郎”们

契合不等于相同,而是指在各方面都能找到对应的、可比较的要素。从“女郎”的方面出发,《碟中谍》相较于《007》在女性角色的“分类”、“男女关系”、“形象模式”和“悲喜色彩”等要素上,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使我们看到了更进步开放、更具女性主义色彩的“汤女郎”。

电影中女性的分类

“邦女郎”和“汤女郎”人数众多,加起来有近百人,但终究不超过三种类型:

第一大类:金发红唇的花瓶

这也是《007》系列电影中占比最多的女性类型,乌苏拉·安德丝在首部007电影(《诺博士》)中身穿白色比基尼,从蔚蓝海面中缓缓浮出的形象,为剩下72位“邦女郎”树立了花瓶的好榜样。妖艳性感是她们的标签,但危险来临时则只能惊声尖叫,等待邦德的救援然后顺势臣服。

乌苏拉·安德丝

但是在《碟中谍》里的“汤女郎”,完美杜绝了这一大类。“汤女郎”中不乏金发红唇的异国美女,也有身材姣好的“黑色玫瑰”,亚洲面孔也毫不逊色……然而她们除了外观出色,更是身手不凡,能与男主角平分秋色,实属第二类女性。

各色人种的“汤女郎”

第二类:身手不凡的女英雄

她们要么与男性英雄并肩作战,要么是与之斗志斗勇的对手。007《择日而亡》中的哈莉·贝瑞身穿比基尼从海水中款款走出,像极了40年前的经典一幕。不过除了卖笑和搔首弄姿,哈莉·贝瑞已经能穿着迷你裙狂奔杀敌了。

稍早的另一个“邦女郎”杨紫琼在《明日帝国》中是更典型的女英雄代表——皮衣皮裤、真刀真枪、能够骑着摩托和邦德上天入地,她不仅有颜有型,还能打能斗。不过,这样类型的女性在《007》73佳丽中实在寥寥。

另类“邦女郎”——哈莉·贝瑞与杨紫琼

《碟中谍》尽管只有6部,“汤女郎”也屈指可数,但几乎所有主要的女性角色,包括配角,都可以独当一面。

她们或是特工女僚机(第五、六部 丽贝卡·弗格森),或是无孔不入的女大盗(第二部 坦迪·牛顿),或是让阿汤哥举步维艰的女杀手(第四部 蕾雅·赛杜)……

个个身怀绝技的“汤女郎”

相比于《007》的花瓶美女,刚柔并济、不让须眉的女英雄才是《碟中谍》系列的主流。

第三类:邦德/亨特真正的“弱点”

爱情能够使一个人顿时有了铠甲,同时又平添一块软肋。不论是引领风骚数十年的詹姆斯·邦德还是不老帅哥伊森·亨特,他们的铠甲下始终保留着那块常人的软肋。

《女皇密使》和《皇家赌场》中的两位“邦女郎”可以说是007系列中得到邦德特殊青睐的两个女性,她们俘获了邦德,得到他的爱情。只可惜两场情缘都十分短暂,每每片尾时便会终结。到下一部《007》时,观众依然只会看到陌生新鲜的下一个“邦女郎”。

邦德的两任“女朋友”

但是,自《碟中谍3》起,伊森·亨特就变成了一个有妇之夫。这一设定直接贯穿了接下来的4、5、6部。妻子的安危,是他唯一的弱点,也是他恒久的弱点。这份至死不渝的专一正好与007的风流形成鲜明的对比。

亨特唯一的妻子

电影中女性与男性英雄的关系

前文所提到的“另类”邦女郎杨紫琼,除了在打斗场面上带来与众不同的风景线外,还有一点也是其特立独行的——她是少有的没有与邦德发生性关系的007女主角。

但是,不得不强调的是,即使没有与女主角发生亲密关系,配角版的“邦女郎”会顺势扛起《007》中美女与邦德永不磨灭的香艳场面。

《007》中令人眼花缭乱的香艳场面

要是拼美女,《碟中谍》绝对不输于《007》系列,但是这些“汤女郎”中,能与亨特共度良宵的,除了第二部里的坦迪·牛顿,就只剩下了妻子Julia(米歇尔·莫纳汉)。

其余的“汤女郎”与男主角大多是同为身手不凡的同事关系或敌对关系,在第四部和第五部更是上演了多次美女就英雄的壮丽剧情。

“汤女郎”两救亨特

男女关系在《碟中谍》里得到反复的平衡和调度,愈加彰显本系列在女性定位上的开放和进步之处。

电影中女性形象模式与悲喜色彩

根据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男性由于阉割恐惧,将女性形象模式极端化——天使型和妖女型。

“邦女郎”在大多数《007》里要么是温顺安良、对男性毫无威胁的天使,要么就是手段毒辣、蛊惑男性的魔鬼。当然,不论是前者后者,她们的结局往往只有一个——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邦女郎”的死,邦德多是无动于衷的。这种浓烈的悲情设置,再次可见男权思想对文化对电影的渗透之深。

无一幸免的“邦女郎”

《碟中谍》中的“汤女郎”有亦正亦邪的形象模式(第五部丽贝卡·弗格森),但远不及“妖女”的设定,双面间谍的丽贝卡·弗格森最后还是帮助阿汤哥抓住了反派。而提及天使形象,“汤女郎”们个个特立独行、刚毅果决,她们是惩恶扬善的女精英,但绝非人善被人欺的小人物。

那些敌对的反派“汤女郎”自然躲不了被“就地正法”的结局,但是作为伊森·亨特助手的正面女性形象,无一例外地活了下来。这无疑是另女性观众更为容易接受的结局。

属于“汤女郎”的happyending

通过以上“邦女郎”和“汤女郎”的诸多比较,我们多少可以窥视到现实中女权运动的影子。时过境迁,女性社会地位的明显提升,人们审美也改变。

女性以性感形象出现的局限性被制作者和观众几乎同时意识到,“邦女郎”的标签也不应是单纯的美丽,不应只是邦德的性伴侣、挡箭牌。女性在影片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样化。独立、果敢、坚韧、聪慧成为她们新的形象。

《碟中谍》电影对女性形象塑造的改变,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女权运动的成就、社会思想的进步。人们对女性的审美也不再只是天使的面庞、魔鬼的身材,健康的肤色、健美的身形、直爽的个性等等自信健康的女性形象更受大众追捧。

既不做“花瓶”也不把男性贬低为“第二性”,极端的男权或女权都脱离了人权运动的核心之一——平等。将人性的暴戾在女性的温柔中缓和,上善若水、至柔至刚的女性形象,兴许才是动作片中女性形象长久走下去的一条道路。“银幕女郎”到底是向左还是向右,每个人的心中自有答案。

来源:幕味儿

原标题:邦女郎向左,汤女郎向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邦女郎向左,汤女郎向右

相比《007》系列中角色塑造较为极端的“邦女郎”来说,《碟中谍》系列的“汤女郎”则更具女性主义色彩。

作者:李国弘

《007》系列电影中第五任邦德扮演着皮尔斯·布鲁斯南曾说过,赋予这《007》系列长久生命力的是美艳的邦德女郎、是新奇的道具、是性、是罗曼蒂克、是幻想、是最终的英雄。

有媒体做过统计,在24部系列电影中——与邦德接过吻的“邦女郎”多达73位!可谓“铁打的邦德,流水的邦女郎”。

像《007》这样经久不衰的特工电影,目前还没有他者能与之相提并论。《谍影重重》、《真实的谎言》、《极限特工》等作品均有不俗反响,但依照布鲁斯南所概括的特征来看,只有《碟中谍》能够在“美艳女郎、新奇的道具、性、罗曼蒂克、幻想、最终的英雄”等方面和《007》完美契合,尤其是因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 饰)而闻名的“汤女郎”。

“汤女郎”们

契合不等于相同,而是指在各方面都能找到对应的、可比较的要素。从“女郎”的方面出发,《碟中谍》相较于《007》在女性角色的“分类”、“男女关系”、“形象模式”和“悲喜色彩”等要素上,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使我们看到了更进步开放、更具女性主义色彩的“汤女郎”。

电影中女性的分类

“邦女郎”和“汤女郎”人数众多,加起来有近百人,但终究不超过三种类型:

第一大类:金发红唇的花瓶

这也是《007》系列电影中占比最多的女性类型,乌苏拉·安德丝在首部007电影(《诺博士》)中身穿白色比基尼,从蔚蓝海面中缓缓浮出的形象,为剩下72位“邦女郎”树立了花瓶的好榜样。妖艳性感是她们的标签,但危险来临时则只能惊声尖叫,等待邦德的救援然后顺势臣服。

乌苏拉·安德丝

但是在《碟中谍》里的“汤女郎”,完美杜绝了这一大类。“汤女郎”中不乏金发红唇的异国美女,也有身材姣好的“黑色玫瑰”,亚洲面孔也毫不逊色……然而她们除了外观出色,更是身手不凡,能与男主角平分秋色,实属第二类女性。

各色人种的“汤女郎”

第二类:身手不凡的女英雄

她们要么与男性英雄并肩作战,要么是与之斗志斗勇的对手。007《择日而亡》中的哈莉·贝瑞身穿比基尼从海水中款款走出,像极了40年前的经典一幕。不过除了卖笑和搔首弄姿,哈莉·贝瑞已经能穿着迷你裙狂奔杀敌了。

稍早的另一个“邦女郎”杨紫琼在《明日帝国》中是更典型的女英雄代表——皮衣皮裤、真刀真枪、能够骑着摩托和邦德上天入地,她不仅有颜有型,还能打能斗。不过,这样类型的女性在《007》73佳丽中实在寥寥。

另类“邦女郎”——哈莉·贝瑞与杨紫琼

《碟中谍》尽管只有6部,“汤女郎”也屈指可数,但几乎所有主要的女性角色,包括配角,都可以独当一面。

她们或是特工女僚机(第五、六部 丽贝卡·弗格森),或是无孔不入的女大盗(第二部 坦迪·牛顿),或是让阿汤哥举步维艰的女杀手(第四部 蕾雅·赛杜)……

个个身怀绝技的“汤女郎”

相比于《007》的花瓶美女,刚柔并济、不让须眉的女英雄才是《碟中谍》系列的主流。

第三类:邦德/亨特真正的“弱点”

爱情能够使一个人顿时有了铠甲,同时又平添一块软肋。不论是引领风骚数十年的詹姆斯·邦德还是不老帅哥伊森·亨特,他们的铠甲下始终保留着那块常人的软肋。

《女皇密使》和《皇家赌场》中的两位“邦女郎”可以说是007系列中得到邦德特殊青睐的两个女性,她们俘获了邦德,得到他的爱情。只可惜两场情缘都十分短暂,每每片尾时便会终结。到下一部《007》时,观众依然只会看到陌生新鲜的下一个“邦女郎”。

邦德的两任“女朋友”

但是,自《碟中谍3》起,伊森·亨特就变成了一个有妇之夫。这一设定直接贯穿了接下来的4、5、6部。妻子的安危,是他唯一的弱点,也是他恒久的弱点。这份至死不渝的专一正好与007的风流形成鲜明的对比。

亨特唯一的妻子

电影中女性与男性英雄的关系

前文所提到的“另类”邦女郎杨紫琼,除了在打斗场面上带来与众不同的风景线外,还有一点也是其特立独行的——她是少有的没有与邦德发生性关系的007女主角。

但是,不得不强调的是,即使没有与女主角发生亲密关系,配角版的“邦女郎”会顺势扛起《007》中美女与邦德永不磨灭的香艳场面。

《007》中令人眼花缭乱的香艳场面

要是拼美女,《碟中谍》绝对不输于《007》系列,但是这些“汤女郎”中,能与亨特共度良宵的,除了第二部里的坦迪·牛顿,就只剩下了妻子Julia(米歇尔·莫纳汉)。

其余的“汤女郎”与男主角大多是同为身手不凡的同事关系或敌对关系,在第四部和第五部更是上演了多次美女就英雄的壮丽剧情。

“汤女郎”两救亨特

男女关系在《碟中谍》里得到反复的平衡和调度,愈加彰显本系列在女性定位上的开放和进步之处。

电影中女性形象模式与悲喜色彩

根据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男性由于阉割恐惧,将女性形象模式极端化——天使型和妖女型。

“邦女郎”在大多数《007》里要么是温顺安良、对男性毫无威胁的天使,要么就是手段毒辣、蛊惑男性的魔鬼。当然,不论是前者后者,她们的结局往往只有一个——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邦女郎”的死,邦德多是无动于衷的。这种浓烈的悲情设置,再次可见男权思想对文化对电影的渗透之深。

无一幸免的“邦女郎”

《碟中谍》中的“汤女郎”有亦正亦邪的形象模式(第五部丽贝卡·弗格森),但远不及“妖女”的设定,双面间谍的丽贝卡·弗格森最后还是帮助阿汤哥抓住了反派。而提及天使形象,“汤女郎”们个个特立独行、刚毅果决,她们是惩恶扬善的女精英,但绝非人善被人欺的小人物。

那些敌对的反派“汤女郎”自然躲不了被“就地正法”的结局,但是作为伊森·亨特助手的正面女性形象,无一例外地活了下来。这无疑是另女性观众更为容易接受的结局。

属于“汤女郎”的happyending

通过以上“邦女郎”和“汤女郎”的诸多比较,我们多少可以窥视到现实中女权运动的影子。时过境迁,女性社会地位的明显提升,人们审美也改变。

女性以性感形象出现的局限性被制作者和观众几乎同时意识到,“邦女郎”的标签也不应是单纯的美丽,不应只是邦德的性伴侣、挡箭牌。女性在影片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样化。独立、果敢、坚韧、聪慧成为她们新的形象。

《碟中谍》电影对女性形象塑造的改变,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女权运动的成就、社会思想的进步。人们对女性的审美也不再只是天使的面庞、魔鬼的身材,健康的肤色、健美的身形、直爽的个性等等自信健康的女性形象更受大众追捧。

既不做“花瓶”也不把男性贬低为“第二性”,极端的男权或女权都脱离了人权运动的核心之一——平等。将人性的暴戾在女性的温柔中缓和,上善若水、至柔至刚的女性形象,兴许才是动作片中女性形象长久走下去的一条道路。“银幕女郎”到底是向左还是向右,每个人的心中自有答案。

来源:幕味儿

原标题:邦女郎向左,汤女郎向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