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浦东28岁,正美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浦东28岁,正美好!

伴随着浦东新区屡创经济奇迹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新浦东人”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角。他们正以“创新者”的姿态,与这座年轻的城市一同按下“快进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成立元年。

开发开放28年,陆家嘴从一片滩涂加棚户区格局,变成了高楼林立、高端百货聚集的“金融城”;老旧破败的上海船厂,变成了文化、时尚聚集地,有购物广场、全球现代化的剧院以及360度观景大豪宅;主要功能是“种地”的张江,成了世界500强医药健康企业聚集的“中国药谷”…… 

28年来,从狭窄的里弄到黄浦江畔林立的高楼,再到跨越杭州湾的东海大桥,我们正遇见一个越来越好的上海浦东。

伴随着浦东新区屡创经济奇迹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新浦东人”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角。相比于前辈近乎“拓荒者”的角色,“新浦东人”恪守奋斗之道的同时,更为自信、乐观、包容。城市在滋养他们,而他们则赋予城市新的内涵。

1

33岁的戴汉宁是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一名正教授。几个月前,他刚刚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落户上海,如今住在学校内的宿舍楼里。

“未来,量子科技的研究肯定都在上海进行,我就留在上海了。”戴汉宁告诉记者,量子技术国外比中国起步早了约30年,如今在上海,即便是建设一个自己的相关亚专业实验室,都需要研究人员“从头来过”,而研究人员则大多是青年学者。

8月30日,位于上海浦东临港软件园的一家数据技术公司的青年员工,其中年龄最大的26岁。

仅以戴汉宁目前参与的超冷锂镝原子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的8名研究人员年龄均在40岁以下,均已在上海落户,“实验室到哪里,我们人就到哪里。上海生活方便,科研院所也多,适合做研究。”

据悉,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与量子技术研究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科研院所都已落定在上海,且上海是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重要实施地。

2

海归博士后彭超现在是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蛋白质实验室质谱系统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现在质谱系统一周会收到世界各地寄来的约200个样品,每一件样品每一小时都能产生海量的数据,实验室要根据样品提供者的需求,实验并搜集其中有用的数据以帮助科学家们进行下一步研究。

“很多机构的实验室并没有专人做质谱实验、分析,我们的7人团队,能为很多机构专业快速地‘代劳’质谱分析。”彭超说,质检、食药监、公安等部门对质谱分析需求极大,此外质谱分析还可以检测空气污染、尿液小分子超标、疾病蛋白质表达等关键问题,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

某制药公司总经理、德国籍的周虹女士,全国第一位经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推荐,获得“中国绿卡”的海外人才。

彭超也是一个新浦东人,2013年他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毕业回国,首选的工作落脚点就在上海张江,“刚来时,张江到了晚上8点以后就一片昏暗了,现在有很多可以去的商场、饭店。”

3

曹恒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美国卡梅隆公司和IBM研究院工作。2016年,她放弃百万年薪,决定辞职创业。

“一辈子在大企业干了那么多年,做过技术、也带过团队,不甘心就这么一直在大公司干下去。”曹恒离开了IBM的大办公室,与几个朋友一起入驻到张江国际创新港的创业孵化器里。花了很少的钱,租了几个工位,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创业。

上海浦东临港科技城,某航空公司副总王仕国在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水陆两栖小飞机前。

“有没有大办公室不重要,重要的是办事效率高。”曹恒现在开会,只能借用公用的小会议室,但却心里很乐呵,“是在做自己的事儿,不觉得苦,大家在一起很开心。”

曹恒现在常常和创新港里的90后创业者在一起,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年轻了很多。“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落户张江,感觉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曹恒说,以创新港的地下车位为例,刚来创业那会儿,地下车位几乎每天都没啥车;但如今,每天早上“进港”车位都要找半天,“大家都一样,想在这里创办属于自己的有影响力的企业。”

4

江磊是张江众多毕业于MIT的年轻人之一,在创办自己的轶诺药业以前,他曾在诺华制药担任高管。如今,他在张江拥有一块小小的办公场所,一个小小的实验室,专门从事抗肿瘤药物的前端研发。

他的公司只有28个人,都是80后、90后青年人,其中60%硕士,40%博士。他告诉记者,自己从美国来沪创业已经9年,看着张江从最初的“地铁站+博雅酒店”成长到现在“夜里12点还有酒吧开着”的状态。

海浦东杨家渡渡口附近,来自江苏宿迁的25岁房产中介丁元。

他最喜欢张江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我楼上就是上海食药监设立的一个办事机构,平时遇到困难,一个电话,张江管委会就会帮忙。”他从没见过张江管委会推脱过什么责任,员工落户、人才公寓租借都可以找管委会。

“做新药研发最主要的是效率高,效率就是产品的生命。”江磊介绍,在生物医药领域创业,上海张江是首选,这里产业集聚、政府服务高效、人才集聚,“大中小企业都在张江,复旦、药物所也在张江,无论招应届生、还是有经验的社会人才,都能在这里用最快速度找到。  

5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姚均东是一个“新临港人”。他在临港读完了本硕,如今又留在临港当起了老师,算起了,他已经在临港这个距离上海市中心超过70公里的地方待了9年。

他至今仍记得第一天到海事大学报到是的情形。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滴水湖附近办银行卡,办完卡,两人望着远处学校上空飘扬的气球,决定步行回校,“公交车等了半个多小时没来,也没有出租,那就走吧。”这一走,整整走了两个小时,把临港的“荒凉”看了个透,“小时候语文课文有《东方明珠》,我觉得上海可好了,当时心里哇凉哇凉的,感觉上海怎么还不如江苏徐州。”

8月29日,上海浦东国际人才城,来自台湾的郭先生(左二)正在咨询办理工作居住证的相关事宜。

9年后,临港有了临港天地,滴水湖畔有各种水上运动可以参加,临港的房子房型正气、大气,得房率高,空气干净,“比起市区,更加宜居。”

看到北方的空气PM2.5指数报表,姚均东在临港欢快地发起了朋友圈。他把临港的空气指数截屏,配文,“感觉快要醉氧了。” 

6

陆家嘴市新居民区“公益小屋”里,吴旻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先把小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的衣服放入洗衣机清洗干净是当天的第一项工作。

坐落于繁华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市新居民区现有60岁以上老人1390人,占居民户籍人口的37.6%,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

23岁的吴旻杰是“公益小屋”区域督导。这一项目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就近便利的日常需求所设立。十几平米的空间里服务项目众多,二手物品闲置区、爱心超市、爱心洗衣机、火车票自动售取机等方便居民随时使用,居民还可以在这里买到福利彩票,享受租借旅行箱、照片扫描仪等贴心服务。

8月31日,上海浦东碧云国际社区,布鲁和伊拉里亚夫妇骑着电动滑板车准备接孩子放学。据介绍,这个社区外籍人士家庭占90%左右。

吴旻杰的日常工作多是琐碎小事,譬如教老年居民发微信朋友圈、使用手机淘宝、联系开锁服务、蔬菜预订等等,常常忙到晚上八点半下班时间。然而在他看来,“这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我的父母年龄很大,将心比心,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呵护和照顾”。

7

落户上海曾是王伟遥不可及的梦想。来到浦东的第六个年头,2018年5月,经他所在的公司推荐,符合各项落户指标的王伟终于在32岁这年梦想成真。

王伟的头衔是欢乐互娱公司项目经理。别小看这家游戏研发运营商,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并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流水过亿的龙之谷、街机三国等热门游戏正诞生于王伟和同事们手中。

8月28日,上海浦东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前来办理业务的女士解答疑问。该企业服务中心能实现区级327项企业办事事项全覆盖。

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团队。公司280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0%,有十几名和王伟一样的年轻人通过引才落户模式扎根浦东。王伟坦言,有了户口,便多了一分安定感。

8

2017年,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本科生、来自美国的泰勒·保罗·罗瑞克,经申请后获得全国首张本科学历外国留学生工作许可证。在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看来,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背后体现的是整个改革理念和引才方式的巨大变化。

多年来,这里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全国首家“人才基地联盟”等在这里诞生,2018年4月,浦东人才发展“35条”出台,试点8项人才制度,政府以甘当“店小二”的姿态着力加强和改进人才服务。

一位在国外的留学生曾不无感慨地说,当年申请出国时曾在上海的美国领事馆门口排着长队等签证,而今要回浦东工作创业,没想到也要在国外排着长队等待与来访的浦东官员谈话的机会。

“浦东就是要让各类人才都能在这里很幸福地工作和生活,这就是我们思考的着眼点。”翁祖亮坚信,“人才迸发出的能量是无穷的”。

1865年12月18日,上海浦西的南京路正式点燃煤气灯,灯光第一次照亮了中国城市漆黑的街道,当时报纸记载“租界中地火如林,夜游无须秉烛”;153年后的今天,上海浦东走上了世界舞台,没有租界、夜景完美,还有一群在夜色中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年轻人。

人才红利正在反哺浦东这座新城。数据显示,28年来,浦东新区的人才率从1990年的4.6%跃升至2017年的47.2%,与此相应,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亿元,年均增长15.1%,占上海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约1/12提升到近1/3。

他们正以“创新者”的姿态,与这座年轻的城市一同按下“快进键”。

来源:中青在线

原标题:浦东28岁,正美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浦东28岁,正美好!

伴随着浦东新区屡创经济奇迹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新浦东人”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角。他们正以“创新者”的姿态,与这座年轻的城市一同按下“快进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成立元年。

开发开放28年,陆家嘴从一片滩涂加棚户区格局,变成了高楼林立、高端百货聚集的“金融城”;老旧破败的上海船厂,变成了文化、时尚聚集地,有购物广场、全球现代化的剧院以及360度观景大豪宅;主要功能是“种地”的张江,成了世界500强医药健康企业聚集的“中国药谷”…… 

28年来,从狭窄的里弄到黄浦江畔林立的高楼,再到跨越杭州湾的东海大桥,我们正遇见一个越来越好的上海浦东。

伴随着浦东新区屡创经济奇迹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新浦东人”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角。相比于前辈近乎“拓荒者”的角色,“新浦东人”恪守奋斗之道的同时,更为自信、乐观、包容。城市在滋养他们,而他们则赋予城市新的内涵。

1

33岁的戴汉宁是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一名正教授。几个月前,他刚刚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落户上海,如今住在学校内的宿舍楼里。

“未来,量子科技的研究肯定都在上海进行,我就留在上海了。”戴汉宁告诉记者,量子技术国外比中国起步早了约30年,如今在上海,即便是建设一个自己的相关亚专业实验室,都需要研究人员“从头来过”,而研究人员则大多是青年学者。

8月30日,位于上海浦东临港软件园的一家数据技术公司的青年员工,其中年龄最大的26岁。

仅以戴汉宁目前参与的超冷锂镝原子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的8名研究人员年龄均在40岁以下,均已在上海落户,“实验室到哪里,我们人就到哪里。上海生活方便,科研院所也多,适合做研究。”

据悉,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与量子技术研究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科研院所都已落定在上海,且上海是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重要实施地。

2

海归博士后彭超现在是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蛋白质实验室质谱系统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现在质谱系统一周会收到世界各地寄来的约200个样品,每一件样品每一小时都能产生海量的数据,实验室要根据样品提供者的需求,实验并搜集其中有用的数据以帮助科学家们进行下一步研究。

“很多机构的实验室并没有专人做质谱实验、分析,我们的7人团队,能为很多机构专业快速地‘代劳’质谱分析。”彭超说,质检、食药监、公安等部门对质谱分析需求极大,此外质谱分析还可以检测空气污染、尿液小分子超标、疾病蛋白质表达等关键问题,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

某制药公司总经理、德国籍的周虹女士,全国第一位经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推荐,获得“中国绿卡”的海外人才。

彭超也是一个新浦东人,2013年他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毕业回国,首选的工作落脚点就在上海张江,“刚来时,张江到了晚上8点以后就一片昏暗了,现在有很多可以去的商场、饭店。”

3

曹恒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美国卡梅隆公司和IBM研究院工作。2016年,她放弃百万年薪,决定辞职创业。

“一辈子在大企业干了那么多年,做过技术、也带过团队,不甘心就这么一直在大公司干下去。”曹恒离开了IBM的大办公室,与几个朋友一起入驻到张江国际创新港的创业孵化器里。花了很少的钱,租了几个工位,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创业。

上海浦东临港科技城,某航空公司副总王仕国在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水陆两栖小飞机前。

“有没有大办公室不重要,重要的是办事效率高。”曹恒现在开会,只能借用公用的小会议室,但却心里很乐呵,“是在做自己的事儿,不觉得苦,大家在一起很开心。”

曹恒现在常常和创新港里的90后创业者在一起,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年轻了很多。“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落户张江,感觉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曹恒说,以创新港的地下车位为例,刚来创业那会儿,地下车位几乎每天都没啥车;但如今,每天早上“进港”车位都要找半天,“大家都一样,想在这里创办属于自己的有影响力的企业。”

4

江磊是张江众多毕业于MIT的年轻人之一,在创办自己的轶诺药业以前,他曾在诺华制药担任高管。如今,他在张江拥有一块小小的办公场所,一个小小的实验室,专门从事抗肿瘤药物的前端研发。

他的公司只有28个人,都是80后、90后青年人,其中60%硕士,40%博士。他告诉记者,自己从美国来沪创业已经9年,看着张江从最初的“地铁站+博雅酒店”成长到现在“夜里12点还有酒吧开着”的状态。

海浦东杨家渡渡口附近,来自江苏宿迁的25岁房产中介丁元。

他最喜欢张江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我楼上就是上海食药监设立的一个办事机构,平时遇到困难,一个电话,张江管委会就会帮忙。”他从没见过张江管委会推脱过什么责任,员工落户、人才公寓租借都可以找管委会。

“做新药研发最主要的是效率高,效率就是产品的生命。”江磊介绍,在生物医药领域创业,上海张江是首选,这里产业集聚、政府服务高效、人才集聚,“大中小企业都在张江,复旦、药物所也在张江,无论招应届生、还是有经验的社会人才,都能在这里用最快速度找到。  

5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姚均东是一个“新临港人”。他在临港读完了本硕,如今又留在临港当起了老师,算起了,他已经在临港这个距离上海市中心超过70公里的地方待了9年。

他至今仍记得第一天到海事大学报到是的情形。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滴水湖附近办银行卡,办完卡,两人望着远处学校上空飘扬的气球,决定步行回校,“公交车等了半个多小时没来,也没有出租,那就走吧。”这一走,整整走了两个小时,把临港的“荒凉”看了个透,“小时候语文课文有《东方明珠》,我觉得上海可好了,当时心里哇凉哇凉的,感觉上海怎么还不如江苏徐州。”

8月29日,上海浦东国际人才城,来自台湾的郭先生(左二)正在咨询办理工作居住证的相关事宜。

9年后,临港有了临港天地,滴水湖畔有各种水上运动可以参加,临港的房子房型正气、大气,得房率高,空气干净,“比起市区,更加宜居。”

看到北方的空气PM2.5指数报表,姚均东在临港欢快地发起了朋友圈。他把临港的空气指数截屏,配文,“感觉快要醉氧了。” 

6

陆家嘴市新居民区“公益小屋”里,吴旻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先把小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的衣服放入洗衣机清洗干净是当天的第一项工作。

坐落于繁华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市新居民区现有60岁以上老人1390人,占居民户籍人口的37.6%,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

23岁的吴旻杰是“公益小屋”区域督导。这一项目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就近便利的日常需求所设立。十几平米的空间里服务项目众多,二手物品闲置区、爱心超市、爱心洗衣机、火车票自动售取机等方便居民随时使用,居民还可以在这里买到福利彩票,享受租借旅行箱、照片扫描仪等贴心服务。

8月31日,上海浦东碧云国际社区,布鲁和伊拉里亚夫妇骑着电动滑板车准备接孩子放学。据介绍,这个社区外籍人士家庭占90%左右。

吴旻杰的日常工作多是琐碎小事,譬如教老年居民发微信朋友圈、使用手机淘宝、联系开锁服务、蔬菜预订等等,常常忙到晚上八点半下班时间。然而在他看来,“这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我的父母年龄很大,将心比心,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呵护和照顾”。

7

落户上海曾是王伟遥不可及的梦想。来到浦东的第六个年头,2018年5月,经他所在的公司推荐,符合各项落户指标的王伟终于在32岁这年梦想成真。

王伟的头衔是欢乐互娱公司项目经理。别小看这家游戏研发运营商,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并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流水过亿的龙之谷、街机三国等热门游戏正诞生于王伟和同事们手中。

8月28日,上海浦东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前来办理业务的女士解答疑问。该企业服务中心能实现区级327项企业办事事项全覆盖。

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团队。公司280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0%,有十几名和王伟一样的年轻人通过引才落户模式扎根浦东。王伟坦言,有了户口,便多了一分安定感。

8

2017年,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本科生、来自美国的泰勒·保罗·罗瑞克,经申请后获得全国首张本科学历外国留学生工作许可证。在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看来,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背后体现的是整个改革理念和引才方式的巨大变化。

多年来,这里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全国首家“人才基地联盟”等在这里诞生,2018年4月,浦东人才发展“35条”出台,试点8项人才制度,政府以甘当“店小二”的姿态着力加强和改进人才服务。

一位在国外的留学生曾不无感慨地说,当年申请出国时曾在上海的美国领事馆门口排着长队等签证,而今要回浦东工作创业,没想到也要在国外排着长队等待与来访的浦东官员谈话的机会。

“浦东就是要让各类人才都能在这里很幸福地工作和生活,这就是我们思考的着眼点。”翁祖亮坚信,“人才迸发出的能量是无穷的”。

1865年12月18日,上海浦西的南京路正式点燃煤气灯,灯光第一次照亮了中国城市漆黑的街道,当时报纸记载“租界中地火如林,夜游无须秉烛”;153年后的今天,上海浦东走上了世界舞台,没有租界、夜景完美,还有一群在夜色中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年轻人。

人才红利正在反哺浦东这座新城。数据显示,28年来,浦东新区的人才率从1990年的4.6%跃升至2017年的47.2%,与此相应,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亿元,年均增长15.1%,占上海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约1/12提升到近1/3。

他们正以“创新者”的姿态,与这座年轻的城市一同按下“快进键”。

来源:中青在线

原标题:浦东28岁,正美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