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佳流行影片”遭群嘲后被砍,奥斯卡奖就不该有求生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佳流行影片”遭群嘲后被砍,奥斯卡奖就不该有求生欲?

无改革,不电影。

影艺独舌(ID:yingyidushe)

作者: 阿志

本文已取得授权,未经原文授权,不得转载

鲁迅说,世界上时时有革命。近来,电影界的改革可谓此起彼伏。按理说,改革固然会打破旧有秩序和体系,但也总产生另一方的受益者。

然而,奥斯卡今年宣布的一些改革举措,却吃力且两头都不讨好,可谓“双输”。

“双赢”倒是听过,“双输”是怎么一回事?且听我细细道来。

“最佳影片”的悖论

上个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在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到来之前,他们“将为热门电影的接触表现创造一个新奖项类别”,也就是说奥斯卡即将增设新的奖项——“最佳流行影片”。 

好端端的为什么改革?原因是今年3月举办的奥斯卡颁奖礼收视率创新低,只有2560万观众收看。“最佳流行影片”自然会在每年市场最卖座的商业大片中选择,自然会引发更多的关注度,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收视率。

同时,为了让颁奖典礼“浓缩出精华”,组委会还决定缩短颁奖典礼的时间,只呈现核心奖项的颁奖,其余奖项将放到广告期间颁发。还有,2020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日期,将从当年2月23日提前到2月9日。

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别是增设“最佳流行影片”这一“创新”,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一边倒的反对。人们戏称增设“最佳流行影片”,奥斯卡将成为“爆米花奥斯卡”,《黑豹》《复仇者联盟3》《死侍2》《碟中谍6》…都将可能出现在奥斯卡获奖名单中。

媒体质疑声四起,认为增设“最佳流行电影”会让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含金量贬值。

已经举办了37届金酸梅奖,类似国内的“金扫帚奖”,旨在评选最糟糕电影和表演,也站出来喊话奥斯卡“如果你贬值了,我们也会”。

曾因《大空头》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编剧”小金人的亚当·麦凯更是讽刺说,还应增加“炸屎炸得最好看的影片”。

一片争议声中,上周四,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决定,第91届奥斯卡奖项将暂缓设置“最佳流行电影”奖项。

学院表示,“关于新奖项的增设,将审查并寻求更多的意见…我们将继续发展,同时也会尊重过去90年来不可思议的遗产。”也就是说,学院决定暂缓增设新奖,除了反对声四起之外,还因为学院尚没有制定更具体的选择标准和投票程序。 

按理说,奥斯卡增设“最佳流行电影”,有人不待见,也应该有人待见才对,那就是有望获得“最佳流行电影”的电影。

可是,就连候选获奖者也对“最佳流行电影”颇有微词。早前奥斯卡宣布增设“最佳流行电影”奖项,漫威《黑豹》成为呼声最高的影片。

《黑豹》全球票房13亿美元,好评如嘲,烂番茄网97%的高分,都让影片的流行指数不言而喻。

然而,漫威影业对《黑豹》的目标是——获得最佳影片提名。漫威的理由是,《黑豹》是超级英雄电影中导演驱动为主的电影,对导演和整体非裔美国人都有深远意义。这在好莱坞影片中并不多见。

而且,漫威影业不只是说说而已,而已准备了足够的公关预算,即将冲刺最佳影片了。

也就是说,被“最佳流行电影”瞄准的电影,也感到被低估了:我明明有资格竞争一等奖,你却要另设一个流行奖,并把我纳入流行奖的评选范围中。

奥斯卡的这一改革举措,堪称“双输”。

新旧角力威尼斯

可以说,今年电影圈中暗涌着的新旧力量的角力,比以往都要强烈。在北美,是奥斯卡与传统势力关于“最佳流行电影”的角力,在欧洲,则是戛纳电影节与流媒体巨头Netflix的角力。

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 福茂

由于Netflix出品或发行的电影,往往是在自家视频平台上首映。因此,Netflix无法同意将新片在法国影院首映。

戛纳组委会为了表明立场,维护法国传统院线的利益,将网飞的5部新片拒之门外,包括阿方索·卡隆的新作《罗马》,已故大师奥逊·威尔斯未完成的遗作《风的另一侧》。

不止戛纳不满Netflix将电影放到视频平台上首映点播,不少电影人也认为其剥夺了电影的基本观感。

“我觉得不应该把金棕榈奖颁给一部大银幕上看不到的电影”,去年戛纳评委会主席、西班牙名导阿莫多瓦的意见很具代表性。连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好莱坞商业大导,也对流媒体的发行方式不以为然,“我不认为他们有资格角逐奥斯卡”。

阿莫多瓦

不单是流媒体与传统电影节在角力,电影节之间也上演暗斗。

就在戛纳将Netflix谢绝后,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却海纳百川,将吃了逐客令的Netflix新片尽收怀中,并将其中的《罗马》,送上了最高领奖台——金狮奖。

此地被驱逐,彼处尽荣耀。在《罗马》遭遇命运过山车的背后,是两大电影节在选片的迥异,更是威尼斯电影节在江河日下之际审时度势的差异化打法。

奥斯卡增设“最佳流行电影”,折射的是收视率连跌后的求生欲。

一向以先锋、实验为标准的威尼斯,也开始对“流媒体电影”张开怀抱,借“冲奥”电影背后的明星光环与热度,以差异化打法,追赶戛纳电影节与柏林电影节。

贾樟柯曾因《三峡好人》获金狮奖

奥斯卡和威尼斯,在改头换面的背后,驱动力其实是一样的。在电影商业化席卷全球的态势下,改革不过是求生欲的代名词。

角力还没停。当戛纳“错失”口碑爆棚的《罗马》,有影评人笑言“戛纳至少损失了一个亿”,而威尼斯坐看“鹬蚌相争”,成了得利渔翁。

事实上,“渔翁”威尼斯电影节也不太高兴得起来。因为跟它在时间上相近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变相地跟威尼斯“争抢”佳片。

多伦多电影节因“只展映,不评奖”的模式,在近几年来日趋壮大,背靠北美的广阔电影市场,让它成为电影人纷至沓来的宣传重地。

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被人称“高潮提前到来”,只因开幕日第二天就迎来了呼声最高的《罗马》《宠儿》的首映,导致电影节后半程相当鸡肋。这并非排片策略的失误,而是《罗马》《宠儿》赶着去参加多伦多电影节。

《宠儿》

更有坊间传闻,电影节才进行到一半,威尼斯的记者已经走了一大半,都奔着多伦多去了。电影市场冷清到,不少发行购片公司的人到了威尼斯,竟无市可逛,只能乖乖地去看电影。

无改革,不电影

可以说,伴随着技术改革,电影界涌现出各种新力量,传统势力若是对它们置之不理,结局可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事实上,与其故步自封,不如直面它们的存在,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探索与建设一个更加与时俱进的、良性循环的电影行业生态。

这或许不仅不单壮大了电影发展体系,还可能让电影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消费环境面前,处于不败之地。

某种程度上,改革维系着电影节的生命力。

曾经,金像奖和金马奖势均力敌,为华语电影里声望最高的两大领奖台。如今,金像奖与金马奖,早已不再旗鼓相当。

前者延续传统,立足香港本土电影。相比往日,它在华语电影世界中的声望,日趋孱弱,近乎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港电影奖项。

后者,经过大刀阔斧地改革,决定将评奖范围放大,涵盖两岸三地,开放的目光,迎来了金马奖不断放大的影响力,涵盖全球华语电影。

也许,改革的结果好不好,暂且不好说。改革要不要,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显然是要。

来源:影艺独舌

原标题:“最佳流行影片”遭群嘲后被砍,奥斯卡奖就不该有求生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Netflix

4.6k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特斯拉涨超3%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谷歌大跌超7%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佳流行影片”遭群嘲后被砍,奥斯卡奖就不该有求生欲?

无改革,不电影。

影艺独舌(ID:yingyidushe)

作者: 阿志

本文已取得授权,未经原文授权,不得转载

鲁迅说,世界上时时有革命。近来,电影界的改革可谓此起彼伏。按理说,改革固然会打破旧有秩序和体系,但也总产生另一方的受益者。

然而,奥斯卡今年宣布的一些改革举措,却吃力且两头都不讨好,可谓“双输”。

“双赢”倒是听过,“双输”是怎么一回事?且听我细细道来。

“最佳影片”的悖论

上个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在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到来之前,他们“将为热门电影的接触表现创造一个新奖项类别”,也就是说奥斯卡即将增设新的奖项——“最佳流行影片”。 

好端端的为什么改革?原因是今年3月举办的奥斯卡颁奖礼收视率创新低,只有2560万观众收看。“最佳流行影片”自然会在每年市场最卖座的商业大片中选择,自然会引发更多的关注度,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收视率。

同时,为了让颁奖典礼“浓缩出精华”,组委会还决定缩短颁奖典礼的时间,只呈现核心奖项的颁奖,其余奖项将放到广告期间颁发。还有,2020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日期,将从当年2月23日提前到2月9日。

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别是增设“最佳流行影片”这一“创新”,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一边倒的反对。人们戏称增设“最佳流行影片”,奥斯卡将成为“爆米花奥斯卡”,《黑豹》《复仇者联盟3》《死侍2》《碟中谍6》…都将可能出现在奥斯卡获奖名单中。

媒体质疑声四起,认为增设“最佳流行电影”会让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含金量贬值。

已经举办了37届金酸梅奖,类似国内的“金扫帚奖”,旨在评选最糟糕电影和表演,也站出来喊话奥斯卡“如果你贬值了,我们也会”。

曾因《大空头》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编剧”小金人的亚当·麦凯更是讽刺说,还应增加“炸屎炸得最好看的影片”。

一片争议声中,上周四,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决定,第91届奥斯卡奖项将暂缓设置“最佳流行电影”奖项。

学院表示,“关于新奖项的增设,将审查并寻求更多的意见…我们将继续发展,同时也会尊重过去90年来不可思议的遗产。”也就是说,学院决定暂缓增设新奖,除了反对声四起之外,还因为学院尚没有制定更具体的选择标准和投票程序。 

按理说,奥斯卡增设“最佳流行电影”,有人不待见,也应该有人待见才对,那就是有望获得“最佳流行电影”的电影。

可是,就连候选获奖者也对“最佳流行电影”颇有微词。早前奥斯卡宣布增设“最佳流行电影”奖项,漫威《黑豹》成为呼声最高的影片。

《黑豹》全球票房13亿美元,好评如嘲,烂番茄网97%的高分,都让影片的流行指数不言而喻。

然而,漫威影业对《黑豹》的目标是——获得最佳影片提名。漫威的理由是,《黑豹》是超级英雄电影中导演驱动为主的电影,对导演和整体非裔美国人都有深远意义。这在好莱坞影片中并不多见。

而且,漫威影业不只是说说而已,而已准备了足够的公关预算,即将冲刺最佳影片了。

也就是说,被“最佳流行电影”瞄准的电影,也感到被低估了:我明明有资格竞争一等奖,你却要另设一个流行奖,并把我纳入流行奖的评选范围中。

奥斯卡的这一改革举措,堪称“双输”。

新旧角力威尼斯

可以说,今年电影圈中暗涌着的新旧力量的角力,比以往都要强烈。在北美,是奥斯卡与传统势力关于“最佳流行电影”的角力,在欧洲,则是戛纳电影节与流媒体巨头Netflix的角力。

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 福茂

由于Netflix出品或发行的电影,往往是在自家视频平台上首映。因此,Netflix无法同意将新片在法国影院首映。

戛纳组委会为了表明立场,维护法国传统院线的利益,将网飞的5部新片拒之门外,包括阿方索·卡隆的新作《罗马》,已故大师奥逊·威尔斯未完成的遗作《风的另一侧》。

不止戛纳不满Netflix将电影放到视频平台上首映点播,不少电影人也认为其剥夺了电影的基本观感。

“我觉得不应该把金棕榈奖颁给一部大银幕上看不到的电影”,去年戛纳评委会主席、西班牙名导阿莫多瓦的意见很具代表性。连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好莱坞商业大导,也对流媒体的发行方式不以为然,“我不认为他们有资格角逐奥斯卡”。

阿莫多瓦

不单是流媒体与传统电影节在角力,电影节之间也上演暗斗。

就在戛纳将Netflix谢绝后,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却海纳百川,将吃了逐客令的Netflix新片尽收怀中,并将其中的《罗马》,送上了最高领奖台——金狮奖。

此地被驱逐,彼处尽荣耀。在《罗马》遭遇命运过山车的背后,是两大电影节在选片的迥异,更是威尼斯电影节在江河日下之际审时度势的差异化打法。

奥斯卡增设“最佳流行电影”,折射的是收视率连跌后的求生欲。

一向以先锋、实验为标准的威尼斯,也开始对“流媒体电影”张开怀抱,借“冲奥”电影背后的明星光环与热度,以差异化打法,追赶戛纳电影节与柏林电影节。

贾樟柯曾因《三峡好人》获金狮奖

奥斯卡和威尼斯,在改头换面的背后,驱动力其实是一样的。在电影商业化席卷全球的态势下,改革不过是求生欲的代名词。

角力还没停。当戛纳“错失”口碑爆棚的《罗马》,有影评人笑言“戛纳至少损失了一个亿”,而威尼斯坐看“鹬蚌相争”,成了得利渔翁。

事实上,“渔翁”威尼斯电影节也不太高兴得起来。因为跟它在时间上相近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变相地跟威尼斯“争抢”佳片。

多伦多电影节因“只展映,不评奖”的模式,在近几年来日趋壮大,背靠北美的广阔电影市场,让它成为电影人纷至沓来的宣传重地。

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被人称“高潮提前到来”,只因开幕日第二天就迎来了呼声最高的《罗马》《宠儿》的首映,导致电影节后半程相当鸡肋。这并非排片策略的失误,而是《罗马》《宠儿》赶着去参加多伦多电影节。

《宠儿》

更有坊间传闻,电影节才进行到一半,威尼斯的记者已经走了一大半,都奔着多伦多去了。电影市场冷清到,不少发行购片公司的人到了威尼斯,竟无市可逛,只能乖乖地去看电影。

无改革,不电影

可以说,伴随着技术改革,电影界涌现出各种新力量,传统势力若是对它们置之不理,结局可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事实上,与其故步自封,不如直面它们的存在,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探索与建设一个更加与时俱进的、良性循环的电影行业生态。

这或许不仅不单壮大了电影发展体系,还可能让电影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消费环境面前,处于不败之地。

某种程度上,改革维系着电影节的生命力。

曾经,金像奖和金马奖势均力敌,为华语电影里声望最高的两大领奖台。如今,金像奖与金马奖,早已不再旗鼓相当。

前者延续传统,立足香港本土电影。相比往日,它在华语电影世界中的声望,日趋孱弱,近乎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港电影奖项。

后者,经过大刀阔斧地改革,决定将评奖范围放大,涵盖两岸三地,开放的目光,迎来了金马奖不断放大的影响力,涵盖全球华语电影。

也许,改革的结果好不好,暂且不好说。改革要不要,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显然是要。

来源:影艺独舌

原标题:“最佳流行影片”遭群嘲后被砍,奥斯卡奖就不该有求生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