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纯真博物馆:幻想与现实在此处交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纯真博物馆:幻想与现实在此处交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是它的设计者、建造者和馆长。

这座博物馆不是真的。它的藏品并不属于它标榜的那些人,房子也没有它声称拥有的那段历史,就连音频向导里馆主声称曾与他一起工作的那个人也并不存在。

你或许会这么想。但当你置身博物馆的阁楼里,眼前摆放着据说是小说的主人公凯末尔(Kemal)第一次与他深爱的芙颂(Füsun)相拥而眠的床,而铭文上写着,凯末尔于2007年4月12日在此逝世;这里还展示着据称是馆长采访凯末尔时的手记——看到这些,你不得不开始怀疑,也许这并不是一本小说,也许凯末尔真的存在。

阁楼(Amanda Ruggeri)

 “纯真博物馆”(Museum of Innocence )大概是出自土耳其仍在世的最大胆作家之手的一项最具魄力的工程。它2014年5月被授予年度最佳欧洲博物馆称号,其名字来源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同名小说,展示了20世纪下半叶的伊斯坦布尔风情。

早在1990年代中期,也就是因1998年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和2002年的作品《雪》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这家博物馆的设计者、建造者和馆长奥尔罕·帕慕克就已经在秘密地开展他的计划了。他开始收集能够代表20世纪下半叶的伊斯坦布尔的一切废弃物品:盐罐,旧照片,刨丝器。这更像是搜罗而不是收藏——“我想把一个虚构的故事里的物品真实地展示出来,还要就这些东西写一本小说”——帕慕克在博物馆的导语《 物体的纯真》(The Innocence of Objects)中写道。“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博物馆会变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这部小说会写成什么样。但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这些物品上,通过它们来讲一个不同于西方小说的故事——更加真实、更加典型的伊斯坦布尔的故事。”

20世纪下半叶的伊斯坦布尔常见的物品(Bulent Kilic/AFP/Getty)

如果将你在博物馆的阁楼里感受到的困惑当作一种标志,那么帕慕克无疑是成功的。

帕慕克最早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收集这些东西。2002年,收集没有停止,他已经开始了小说的创作,将它们和主人公联系起来。同时,他梦想着建一个博物馆把这些物品展示出来,尽管最开始他不得不承认,这让他“抖落了秘密”——“最初,不管谁问我搜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都没法回答他们。‘我要建一座博物馆,还要写一部小说来作它的简介’这个回答太扯了”,他写道。“这太古怪、太出格了,要实现也绝非易事,这把我吓坏了。”

不过,当然,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2008年,《纯真博物馆》面世,这是帕慕克自2006年获诺贝尔奖后的首部小说。作品讲述了富家公子凯末尔追求表妹芙颂不得,发展成恋物癖,不断窃取她接触过的物品,如发夹、手帕、掉落的头发,甚至4213个烟头。纯真博物馆也于2012年开放,展品中既有花裙子、酒瓶子、旧茶壶、破雨伞和老皮鞋,也有众多的老照片、旧电影海报,装在83个展柜内,对应小说的83章。

芙颂接触过的物品 (Amanda Ruggeri)

小说的最后玩了个小把戏,主人公凯末尔用他找来的物品建成了一个博物馆,并雇了他的老相识——也就是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来写下他的故事。更妙的是,凯末尔和芙颂的物品罕见地展示了20世纪的土耳其风情,这也让它备受学术界推崇。

这座博物馆是一座血红色的土耳其式木屋,位于Çukurcuma街区。如果你看过原著,会发现它和你想象中长得一模一样。在售票窗口,售票员会在你的书上盖上一个蝴蝶状的印章——在谈到未来的博物馆时,凯末尔认为门票应该被印在书上,而小说的第一章里,芙颂丢掉的耳环正好是蝴蝶形状的,这也是博物馆的第一个藏品。

帕慕克的目的当然在于关注普通事物。博物馆入口处挂着他撰的序文《博物馆小宣言》,上面写明,大多数博物馆规模宏大,由国家赞助,展示的是伟大的成就(通常出自精英)。“这些机构只代表着国家,讲的是国家史、民族史,而不是个体的故事。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远比宏大文化更丰富,更有人味儿,也更令人快乐。”因此他指出,博物馆应当像小说那样,变得“更小,更个人化,更便宜”,将来的博物馆应当“在我们家里”。

这里最夺人眼球的展品莫过于垃圾,尤其是4213个烟头,分布在一块墙壁大小的面板上。根据小说和博物馆的说法,这些烟头都是芙颂抽过的,旁边有凯末尔记载的日期以及那天芙颂对他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一旁的视频里,映出一个抽烟女人优雅的手。帕慕克在音频向导中说,人类学家认为,伊斯坦布尔烟民的数量如此庞大,“隐藏或点燃一支烟、弹掉烟灰、掐灭烟头……这些动作构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背后的巨大意义。”

4213个烟头 (Amanda Ruggeri)

毕竟,着眼于个人和家庭生活而不是社会精英在学术界已经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在博物馆上的运用只是极其自然的聪明的一步。不过,这座博物馆是如此地关注个人的日常——被历史忽视了的日常——却鲜有着墨于小说里最无声的群体,也就是芙颂。你很容易看见帕慕克或凯末尔对于旧伊斯坦布尔的怀念:那些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黑白船,口香糖里赠送的足球运动员的照片,曾红极一时的土耳其软饮Meltem。但这座博物馆如果不是凯末尔建的,而是出自芙颂之手,而后者正是毁于这个旧伊斯坦布尔和它的规则,那么这种怀旧情怀很有可能将呈现出一番完全不同的面貌。

不过,单就艺术来说,“纯真博物馆”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每一样展品都是基于历史价值和情感共鸣的双重选择,构建出超现实主义的奇异感。例如,题为“沉默”的一章展示了芙颂的白色内裤、袜子和运动鞋,而背景是一幅17世纪的画稿,一只母海鸥正在给张着嘴急不可耐的小海鸥喂食。另一幅画上则画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上一个起火的油井,前面是悬浮的土耳其黑茶和西米特面包圈——如凯末尔所说,他看到起火时正在吃上述食物。

“纯真博物馆”内部
“纯真博物馆”展品,图片来自tr.masumiyetmuzesi.org/?Language=ENG
奥尔罕·帕慕克,图片来自tr.masumiyetmuzesi.org/?Language=ENG
“纯真博物馆”展品,图片来自tr.masumiyetmuzesi.org/?Language=ENG
“纯真博物馆”展品,图片来自tr.masumiyetmuzesi.org/?Language=ENG
“纯真博物馆”展品,图片来自tr.masumiyetmuzesi.org/?Language=ENG

没错,混搭正是帕慕克想要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另一样东西更重要,所有细节和记忆都同样关键。虚即是实,实即是虚。

你要是还想问凯末尔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你认为有,他就是有。

来源:BBC

原标题:Turkey’s most creative, daring ide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纯真博物馆:幻想与现实在此处交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是它的设计者、建造者和馆长。

这座博物馆不是真的。它的藏品并不属于它标榜的那些人,房子也没有它声称拥有的那段历史,就连音频向导里馆主声称曾与他一起工作的那个人也并不存在。

你或许会这么想。但当你置身博物馆的阁楼里,眼前摆放着据说是小说的主人公凯末尔(Kemal)第一次与他深爱的芙颂(Füsun)相拥而眠的床,而铭文上写着,凯末尔于2007年4月12日在此逝世;这里还展示着据称是馆长采访凯末尔时的手记——看到这些,你不得不开始怀疑,也许这并不是一本小说,也许凯末尔真的存在。

阁楼(Amanda Ruggeri)

 “纯真博物馆”(Museum of Innocence )大概是出自土耳其仍在世的最大胆作家之手的一项最具魄力的工程。它2014年5月被授予年度最佳欧洲博物馆称号,其名字来源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同名小说,展示了20世纪下半叶的伊斯坦布尔风情。

早在1990年代中期,也就是因1998年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和2002年的作品《雪》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这家博物馆的设计者、建造者和馆长奥尔罕·帕慕克就已经在秘密地开展他的计划了。他开始收集能够代表20世纪下半叶的伊斯坦布尔的一切废弃物品:盐罐,旧照片,刨丝器。这更像是搜罗而不是收藏——“我想把一个虚构的故事里的物品真实地展示出来,还要就这些东西写一本小说”——帕慕克在博物馆的导语《 物体的纯真》(The Innocence of Objects)中写道。“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博物馆会变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这部小说会写成什么样。但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这些物品上,通过它们来讲一个不同于西方小说的故事——更加真实、更加典型的伊斯坦布尔的故事。”

20世纪下半叶的伊斯坦布尔常见的物品(Bulent Kilic/AFP/Getty)

如果将你在博物馆的阁楼里感受到的困惑当作一种标志,那么帕慕克无疑是成功的。

帕慕克最早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收集这些东西。2002年,收集没有停止,他已经开始了小说的创作,将它们和主人公联系起来。同时,他梦想着建一个博物馆把这些物品展示出来,尽管最开始他不得不承认,这让他“抖落了秘密”——“最初,不管谁问我搜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都没法回答他们。‘我要建一座博物馆,还要写一部小说来作它的简介’这个回答太扯了”,他写道。“这太古怪、太出格了,要实现也绝非易事,这把我吓坏了。”

不过,当然,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2008年,《纯真博物馆》面世,这是帕慕克自2006年获诺贝尔奖后的首部小说。作品讲述了富家公子凯末尔追求表妹芙颂不得,发展成恋物癖,不断窃取她接触过的物品,如发夹、手帕、掉落的头发,甚至4213个烟头。纯真博物馆也于2012年开放,展品中既有花裙子、酒瓶子、旧茶壶、破雨伞和老皮鞋,也有众多的老照片、旧电影海报,装在83个展柜内,对应小说的83章。

芙颂接触过的物品 (Amanda Ruggeri)

小说的最后玩了个小把戏,主人公凯末尔用他找来的物品建成了一个博物馆,并雇了他的老相识——也就是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来写下他的故事。更妙的是,凯末尔和芙颂的物品罕见地展示了20世纪的土耳其风情,这也让它备受学术界推崇。

这座博物馆是一座血红色的土耳其式木屋,位于Çukurcuma街区。如果你看过原著,会发现它和你想象中长得一模一样。在售票窗口,售票员会在你的书上盖上一个蝴蝶状的印章——在谈到未来的博物馆时,凯末尔认为门票应该被印在书上,而小说的第一章里,芙颂丢掉的耳环正好是蝴蝶形状的,这也是博物馆的第一个藏品。

帕慕克的目的当然在于关注普通事物。博物馆入口处挂着他撰的序文《博物馆小宣言》,上面写明,大多数博物馆规模宏大,由国家赞助,展示的是伟大的成就(通常出自精英)。“这些机构只代表着国家,讲的是国家史、民族史,而不是个体的故事。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远比宏大文化更丰富,更有人味儿,也更令人快乐。”因此他指出,博物馆应当像小说那样,变得“更小,更个人化,更便宜”,将来的博物馆应当“在我们家里”。

这里最夺人眼球的展品莫过于垃圾,尤其是4213个烟头,分布在一块墙壁大小的面板上。根据小说和博物馆的说法,这些烟头都是芙颂抽过的,旁边有凯末尔记载的日期以及那天芙颂对他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一旁的视频里,映出一个抽烟女人优雅的手。帕慕克在音频向导中说,人类学家认为,伊斯坦布尔烟民的数量如此庞大,“隐藏或点燃一支烟、弹掉烟灰、掐灭烟头……这些动作构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背后的巨大意义。”

4213个烟头 (Amanda Ruggeri)

毕竟,着眼于个人和家庭生活而不是社会精英在学术界已经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在博物馆上的运用只是极其自然的聪明的一步。不过,这座博物馆是如此地关注个人的日常——被历史忽视了的日常——却鲜有着墨于小说里最无声的群体,也就是芙颂。你很容易看见帕慕克或凯末尔对于旧伊斯坦布尔的怀念:那些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黑白船,口香糖里赠送的足球运动员的照片,曾红极一时的土耳其软饮Meltem。但这座博物馆如果不是凯末尔建的,而是出自芙颂之手,而后者正是毁于这个旧伊斯坦布尔和它的规则,那么这种怀旧情怀很有可能将呈现出一番完全不同的面貌。

不过,单就艺术来说,“纯真博物馆”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每一样展品都是基于历史价值和情感共鸣的双重选择,构建出超现实主义的奇异感。例如,题为“沉默”的一章展示了芙颂的白色内裤、袜子和运动鞋,而背景是一幅17世纪的画稿,一只母海鸥正在给张着嘴急不可耐的小海鸥喂食。另一幅画上则画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上一个起火的油井,前面是悬浮的土耳其黑茶和西米特面包圈——如凯末尔所说,他看到起火时正在吃上述食物。

“纯真博物馆”内部
“纯真博物馆”展品,图片来自tr.masumiyetmuzesi.org/?Language=ENG
奥尔罕·帕慕克,图片来自tr.masumiyetmuzesi.org/?Language=ENG
“纯真博物馆”展品,图片来自tr.masumiyetmuzesi.org/?Language=ENG
“纯真博物馆”展品,图片来自tr.masumiyetmuzesi.org/?Language=ENG
“纯真博物馆”展品,图片来自tr.masumiyetmuzesi.org/?Language=ENG

没错,混搭正是帕慕克想要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另一样东西更重要,所有细节和记忆都同样关键。虚即是实,实即是虚。

你要是还想问凯末尔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你认为有,他就是有。

来源:BBC

原标题:Turkey’s most creative, daring ide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