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互联网+地产 满足“小众”需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互联网+地产 满足“小众”需求

从去年开始,如何从地产、金融和互联网的组合中发现机会就是地产圈思考的重大命题,似乎不触网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而挨上一点互联网大佬的边就立马带来无穷想象,就连小米也成了救世主,投谁,谁就好像真成了&ld

从去年开始,如何从地产、金融和互联网的组合中发现机会就是地产圈思考的重大命题,似乎不触网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而挨上一点互联网大佬的边就立马带来无穷想象,就连小米也成了救世主,投谁,谁就好像真成了“风口上的猪”,真实滋味外人难以体会,自己的感觉总是“好极了!”

在佰仕会最近的一期线下沙龙讨论中,当我们真的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思考地产时,我们发现有一个悖论难以解释。公认的事实,互联网经济是屌丝经济、眼球经济,实际的价格战经济,消费人群以85、90后为主,看似热闹,客单价却偏低,适合廉价的多次消费的标准化产品。而经过黄金十年的地产业,主流客户中即使是首次置业的刚需客户,其购买力也非屌丝所能具有,而房地产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不可能是多次购买的商品,没有人会因为一时的噱头去轻易购买,一定还是有真实的需求才会行动。面对这样的人群,博眼球的打法只能增加人气,却未必能增加实际成交量。高端人群也喜欢占便宜,也喜欢抢红包,但那只是他们的游戏,不会是他们的消费动因。

那么进入产能过剩时代的地产业应不应该改变?是否还是自说自话,关起门来揣测客户的需求,实际造出来千篇一律的克隆房?显然也不是!地产行业早已从供方时代转向买房时代,“贴金贴银”都为搏购买人这个“小主”一笑,只不过也许花的那些心思未必是这些“小主”所真正要的,常常“热脸贴了冷屁股”,花了大钱却讨不了好来。针对客户需求做出适销对路的商品,这应该是所有生意的基本逻辑吧。

地产业怎么就做不了那么精准呢?核心点还是不知道自己的客户在哪里,他们又真正在想些什么。地产的特殊性在于是不动产,不可能把产品拿去推销,只能等客户自己上门。在无法预知有效客户是谁的情况下,只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打散弹枪,各种产品都配置一遍,以为一网下去总能捞上几条;一种是狙击步枪,精准营销,抓住某类人群的痛点。当市场处于普遍供不应求状况时,用不用心其实分别不大(都在赚土地的溢价),当市场需求没那么旺盛的时候,能不能做出有人买单的产品就很重要。

我们发现,也许地产真正应该关注的不应该是互联网带来的营销热闹,而应该去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去整合所谓“小众”需求,做出只适合某些人的产品,会有人为这样的特殊性买单。这可能还不够,如果地产还是普通制造业的逻辑,只能通过销售来实现价值,那么需要关心的只是利润的高低,去化的快慢,标准化,快周转是王道。而如果利用互联网的工具,地产能像卖苹果手机一样,卖手机只是第一步,后续还可以卖软件,卖服务,从只卖硬件转变为硬件加软件的综合提供商,关注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才有价值,才可能做出匹配需求的产品。消费习惯会让客户真正成为用户。让地产从制造业转为服务业,这个行业才有第二次的春天。这才应该是互联网能带给这个行业的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互联网+地产 满足“小众”需求

从去年开始,如何从地产、金融和互联网的组合中发现机会就是地产圈思考的重大命题,似乎不触网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而挨上一点互联网大佬的边就立马带来无穷想象,就连小米也成了救世主,投谁,谁就好像真成了&ld

从去年开始,如何从地产、金融和互联网的组合中发现机会就是地产圈思考的重大命题,似乎不触网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而挨上一点互联网大佬的边就立马带来无穷想象,就连小米也成了救世主,投谁,谁就好像真成了“风口上的猪”,真实滋味外人难以体会,自己的感觉总是“好极了!”

在佰仕会最近的一期线下沙龙讨论中,当我们真的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思考地产时,我们发现有一个悖论难以解释。公认的事实,互联网经济是屌丝经济、眼球经济,实际的价格战经济,消费人群以85、90后为主,看似热闹,客单价却偏低,适合廉价的多次消费的标准化产品。而经过黄金十年的地产业,主流客户中即使是首次置业的刚需客户,其购买力也非屌丝所能具有,而房地产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不可能是多次购买的商品,没有人会因为一时的噱头去轻易购买,一定还是有真实的需求才会行动。面对这样的人群,博眼球的打法只能增加人气,却未必能增加实际成交量。高端人群也喜欢占便宜,也喜欢抢红包,但那只是他们的游戏,不会是他们的消费动因。

那么进入产能过剩时代的地产业应不应该改变?是否还是自说自话,关起门来揣测客户的需求,实际造出来千篇一律的克隆房?显然也不是!地产行业早已从供方时代转向买房时代,“贴金贴银”都为搏购买人这个“小主”一笑,只不过也许花的那些心思未必是这些“小主”所真正要的,常常“热脸贴了冷屁股”,花了大钱却讨不了好来。针对客户需求做出适销对路的商品,这应该是所有生意的基本逻辑吧。

地产业怎么就做不了那么精准呢?核心点还是不知道自己的客户在哪里,他们又真正在想些什么。地产的特殊性在于是不动产,不可能把产品拿去推销,只能等客户自己上门。在无法预知有效客户是谁的情况下,只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打散弹枪,各种产品都配置一遍,以为一网下去总能捞上几条;一种是狙击步枪,精准营销,抓住某类人群的痛点。当市场处于普遍供不应求状况时,用不用心其实分别不大(都在赚土地的溢价),当市场需求没那么旺盛的时候,能不能做出有人买单的产品就很重要。

我们发现,也许地产真正应该关注的不应该是互联网带来的营销热闹,而应该去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去整合所谓“小众”需求,做出只适合某些人的产品,会有人为这样的特殊性买单。这可能还不够,如果地产还是普通制造业的逻辑,只能通过销售来实现价值,那么需要关心的只是利润的高低,去化的快慢,标准化,快周转是王道。而如果利用互联网的工具,地产能像卖苹果手机一样,卖手机只是第一步,后续还可以卖软件,卖服务,从只卖硬件转变为硬件加软件的综合提供商,关注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才有价值,才可能做出匹配需求的产品。消费习惯会让客户真正成为用户。让地产从制造业转为服务业,这个行业才有第二次的春天。这才应该是互联网能带给这个行业的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