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职业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对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研究,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工作,并结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职业辅导的产生和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利用分不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的改变,使得职业辅导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最初,职业辅导的目的只是帮助人们找到适当的职业。在美国,第一个职业辅导项目于l888年出现在旧金山的一所中学(Cogswell High School)。1897年杰西·戴维斯(Jesse B.Davis)在底特律中学为学生开展教育辅导和职业辅导。
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 现代职业生涯辅导的奠基人
1908年1月13日,在帕森斯的领导下,波士顿成立了职业局,其功能类似于现在的职业介绍所。
l908年5月1日,帕森斯做了一个重要的演讲,该演讲对职业指导运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演讲中,他描述了如何对前来职业局求助的80名男、女性进行职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步骤。
1908年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
在他看来,职业选择有3个主要因素:
(1)对自己有清楚的了解,包括了解自己的潜能、能力、兴趣、资源、限制等。
(2)了解不同的工作领域中,成功的条件与所需要的知识、优势与不足、报酬、机会与未来展望。
(3)真实地推理出上述两组事实之间的关系。
1909年帕森斯《选择职业》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职业发展理论的出现、表明职业指导进入了科学研究的时期;
该理论的内涵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的基础上,将主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种职业需求与个人特长匹配相当的职业;
职业选择
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在其1964年出版的《工作和激励》一书中,提出了解释员工行为激发程度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效价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于1971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个性理论(career orientation),该理论认为对组织和个人都适宜的职业可以通过寻求个性与组织环境要求之前的最佳配置方式而推测出来。
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施恩提出了职业锚理论。职业锚概念是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研究院毕业生的纵向研究中演绎成的,是指个人在不得不做出的职业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可以指导、约束或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
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
美国大学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职业指导理论的提出和基本模式的建立。
以帕森斯的特性-因素相匹配理论为代表,强调学生的特性与职业因素相匹配;
第二阶段,是强调对学生开展就业咨询。
以帕森斯的特性-因素相匹配理论为代表,强调学生的特性与职业因素相匹配;
第三阶段注重学生个人发展。
随着罗斯杰在1942年出版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职业指导的重点发生转变,由侧重开发职业素质测试的技法转变为注重职业咨询的方法;
第四阶 段,通过把握人格特征,选择职业达到人职匹配。
代表人物是霍兰德,他于1959年创立了“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
第五阶段是生涯指导。
20世纪50年代,金斯伯格等人提出了“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的新观念,舒伯提出“生涯发展理论”,指出“职业指导即协助个 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当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要,同时造福社会。”
由此开始了盛行至今的西方大学生生涯辅导,代替了职业指导的概念。经过几十年经验的积累,美国的许多高校在职业咨询、就业服务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确定专业定向、择业目标和规划人生。
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这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自建国以来实行的是按计划招生、统招统分的制度。“文革”之后几经改革,这种制度才发生了根本变 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在全国普遍推行。高校随之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活动,就业指导的对象仅限 于毕业班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就业指导一度被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取代。
职业指导
如今,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始借鉴西方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开始把学生的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四年之中,从大一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经过四年的就业准备和培训,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并且教育上也越来越重视职业规划,正在逐步的将其普及给每一个人。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规划,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早就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在美国,中学在孩子们上八年级(高中)时就 要请专家为孩子们进行职业兴趣分析。十几岁的孩子职业兴趣并没有定型,但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其显露出来的特征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个性、能力定职业的目的。
相比之下,我国高中生在懵懵懂懂时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也很少考虑到其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与此同时,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也普遍不重视。
有人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 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