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8国际工博会】工博会20年:中国制造业的年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8国际工博会】工博会20年:中国制造业的年轮

9月19日,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拉开帷幕,这场展会的过往浓缩着中国制造业的演进历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99年5月底,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公司总经理助理蒋树元接到一项任务,被派往新成立的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上海工博会)组委会,筹备年底开幕的首届展会。

每年春季,上海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主旨是为促进纺织服装、工艺品出口,到1999年已是第九届。受此启发,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听取了外贸和工业部门负责人的建议后,把这个想法提交到上海市政府层面讨论,能否设立一个以工业品为主题的展览,促进本地机械、电气设备等机电产品的出口。

上海工博会就此立项,并成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中国工博会)的前身。

1999年,恰逢建国50周年,展会因此增加了另一项使命,展现半个世纪以来上海在工业方面的成果。

上海工博会筹备组从市政府各委办抽调了约二、三十人,来筹办首届展会。作为少数几个有办展经验的团队成员之一,与共和国同龄的蒋树元参与起草这次展会的方案。他也自此与工博会结缘,亲历了其后的20年变迁。

第一届上海工博会在当年12月13日开幕,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400多家企业参与了这次展会。因为是出口导向型展会,参展商几乎全部是国内企业,其中上海企业占比近九成。

由于政府对展位费给予补贴,企业的参展热情很高,各家都拿出了招牌产品亮相。展会未分设不同展区,展品显得五花八门,既包括台式电脑,也有国产桑塔纳轿车。

第一届上海工博会。图片来源:工博会官网

第二年的展会延续了第一届的热闹场景,参展企业数量翻了一倍。但从第三届开始,蒋树元明显感觉到,参展企业热情不再,招展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国内的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每年参展就意味着要拿出新产品,这让无米下锅的企业很是头疼。”他总结,上海工博会原本以鼓励机电产品出口为目的,但当时国货的技术层次低,大部分不具备出口能力。展览会参观者中,只有不到5%是外商,企业参展达不到预期效果。

到了2004年第六届展会举办时,有领导找到蒋树元,让他谈谈工博会接下来该怎么办。“工博会成果展的味道太重,展出内容也不专业,如果不改革,必然是死路一条。”这位展览行业的老兵回答说。

2005年,工博会组委会向外经贸部和国务院提交报告,希望将上海工博会更名为中国工博会,以提升展览会的档次,这一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复。

同时,组委会也与汉诺威公司协商联合办展,这家德国企业每年4月都在欧洲举办汉诺威工业展,这项创始于1947年的展会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类展览。2006年起,二者开始合作,工博会引入了汉诺威公司在中国的三场展会——工业自动化、机床和金属加工以及电力电工展,并在以后成为工博会颇具分量的专业子展。

工博会项目公司副总经理姚春瑜在此期间参与工博会项目。他向界面新闻记者回忆,工博会在遭遇办展困境后,组委会逐渐意识到,当时领先的工业技术依然在国外,工博会光打国内牌是不够的,需要引入国际合作。

此前的几届工博会上,只有少数外资公司参与展出。最近十多年,“改头换面”的工博会再也不是原来那个以出口为导向的展会了,海外企业的比例迅速提升到30%左右,外资展商数量也增加至3000多家。

2007年成为工博会的一道分水岭。借助着“专业化”、“国际化”等新的办展方针,这项展览进入快速发展期,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参展企业。2007年,工博会的展览规模为10.4万平方米,而今年观澜规模已翻了近三倍,专业观众的数量也将翻番。

第七届中国工博会。图片来源:工博会官网

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与此直接相关。在跻身全球工厂的过程中,国内制造业设备升级、提高效能的需求被大量催生。亟需补上工业自动化这一课的中国制造业,成为海外及国内厂商所瞄准的目标客户。

工博会子展之一,工业自动化展首次举办时,展出规模约为1万平方米,2017年,展出规模已超过了5万平方米。这项专业子展举办的第八年,还衍生出了工博会的新展项工业机器人展。

这一年,中国问鼎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位置,年销量创纪录地达到3.6万台。

原来工业机器人产品都集中在工博会的工业自动化展亮相。上海发那科机器人公司负责人向主办方提出,如果工博会能专门设置工业机器人展,发那科会考虑从原有的工业自动化展转移到新的展区,并且扩大展出面积,展示公司全系列的机器人产品。

作为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发那科在全球机器人行业享有盛名,上海发那科是该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中日合资企业。这项建议很快被采纳,2013年的工博会就单独设置了工业机器人展,吸引了百余家参展商。

随后五年,“机器人换人”的热潮延续,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连续创下新高。机器人展的规模也跟着扩容,今年的展出面积将是首届的五倍。同为“四大家族”成员的安川电机,还曾把工博会称为国内最有分量的工业机器人展览。

见证中国工博会20年变迁的蒋树元,目睹到了这一竞技舞台上本土制造业技术的进步。他早年曾拜访过一家知名外企,刚提出让对方参展工博会的邀请,就被断然拒绝。对方告诉蒋树元,“我们的品牌如雷贯耳,全世界没有国家不知道,至于(自动化)产品中国需要就买我的,没有第二家。”

对方“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姿态让蒋树元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那时候国内从事工业自动化的企业还很少,而且与国外公司相比差距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外企业的技术差距开始缩小,让这家外国企业有了危机感,近些年在工博会持续参展。

姚春瑜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变化。前些年,国际展商会把两年前汉诺威工博会上展出过的“新产品”拿到中国,而现在它们更倾向于将新产品尽快在当年的工博会上亮相。今年的工博会上将首发近300项最新技术与产品,其中部分为全球首次发布。

这也暗合了工博会的目标。它意图与当今世界最大的工业展媲美,形成“西有汉诺威工博会,东有中国工博会”的格局。按照规划,中国工博会明年的展览规模就将达到30万平方米,逐步接近汉诺威最高40万平方米的体量。

但姚春瑜清醒的认识到,尽管工博会从规模上越来越接近汉诺威,不过就技术水平、辐射范围而言,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汉诺威展会依然表现强劲。这在相当程度上也代表着中国制造业和欧美的差距。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8国际工博会】工博会20年:中国制造业的年轮

9月19日,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拉开帷幕,这场展会的过往浓缩着中国制造业的演进历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99年5月底,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公司总经理助理蒋树元接到一项任务,被派往新成立的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上海工博会)组委会,筹备年底开幕的首届展会。

每年春季,上海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主旨是为促进纺织服装、工艺品出口,到1999年已是第九届。受此启发,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听取了外贸和工业部门负责人的建议后,把这个想法提交到上海市政府层面讨论,能否设立一个以工业品为主题的展览,促进本地机械、电气设备等机电产品的出口。

上海工博会就此立项,并成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中国工博会)的前身。

1999年,恰逢建国50周年,展会因此增加了另一项使命,展现半个世纪以来上海在工业方面的成果。

上海工博会筹备组从市政府各委办抽调了约二、三十人,来筹办首届展会。作为少数几个有办展经验的团队成员之一,与共和国同龄的蒋树元参与起草这次展会的方案。他也自此与工博会结缘,亲历了其后的20年变迁。

第一届上海工博会在当年12月13日开幕,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400多家企业参与了这次展会。因为是出口导向型展会,参展商几乎全部是国内企业,其中上海企业占比近九成。

由于政府对展位费给予补贴,企业的参展热情很高,各家都拿出了招牌产品亮相。展会未分设不同展区,展品显得五花八门,既包括台式电脑,也有国产桑塔纳轿车。

第一届上海工博会。图片来源:工博会官网

第二年的展会延续了第一届的热闹场景,参展企业数量翻了一倍。但从第三届开始,蒋树元明显感觉到,参展企业热情不再,招展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国内的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每年参展就意味着要拿出新产品,这让无米下锅的企业很是头疼。”他总结,上海工博会原本以鼓励机电产品出口为目的,但当时国货的技术层次低,大部分不具备出口能力。展览会参观者中,只有不到5%是外商,企业参展达不到预期效果。

到了2004年第六届展会举办时,有领导找到蒋树元,让他谈谈工博会接下来该怎么办。“工博会成果展的味道太重,展出内容也不专业,如果不改革,必然是死路一条。”这位展览行业的老兵回答说。

2005年,工博会组委会向外经贸部和国务院提交报告,希望将上海工博会更名为中国工博会,以提升展览会的档次,这一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复。

同时,组委会也与汉诺威公司协商联合办展,这家德国企业每年4月都在欧洲举办汉诺威工业展,这项创始于1947年的展会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类展览。2006年起,二者开始合作,工博会引入了汉诺威公司在中国的三场展会——工业自动化、机床和金属加工以及电力电工展,并在以后成为工博会颇具分量的专业子展。

工博会项目公司副总经理姚春瑜在此期间参与工博会项目。他向界面新闻记者回忆,工博会在遭遇办展困境后,组委会逐渐意识到,当时领先的工业技术依然在国外,工博会光打国内牌是不够的,需要引入国际合作。

此前的几届工博会上,只有少数外资公司参与展出。最近十多年,“改头换面”的工博会再也不是原来那个以出口为导向的展会了,海外企业的比例迅速提升到30%左右,外资展商数量也增加至3000多家。

2007年成为工博会的一道分水岭。借助着“专业化”、“国际化”等新的办展方针,这项展览进入快速发展期,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参展企业。2007年,工博会的展览规模为10.4万平方米,而今年观澜规模已翻了近三倍,专业观众的数量也将翻番。

第七届中国工博会。图片来源:工博会官网

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与此直接相关。在跻身全球工厂的过程中,国内制造业设备升级、提高效能的需求被大量催生。亟需补上工业自动化这一课的中国制造业,成为海外及国内厂商所瞄准的目标客户。

工博会子展之一,工业自动化展首次举办时,展出规模约为1万平方米,2017年,展出规模已超过了5万平方米。这项专业子展举办的第八年,还衍生出了工博会的新展项工业机器人展。

这一年,中国问鼎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位置,年销量创纪录地达到3.6万台。

原来工业机器人产品都集中在工博会的工业自动化展亮相。上海发那科机器人公司负责人向主办方提出,如果工博会能专门设置工业机器人展,发那科会考虑从原有的工业自动化展转移到新的展区,并且扩大展出面积,展示公司全系列的机器人产品。

作为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发那科在全球机器人行业享有盛名,上海发那科是该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中日合资企业。这项建议很快被采纳,2013年的工博会就单独设置了工业机器人展,吸引了百余家参展商。

随后五年,“机器人换人”的热潮延续,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连续创下新高。机器人展的规模也跟着扩容,今年的展出面积将是首届的五倍。同为“四大家族”成员的安川电机,还曾把工博会称为国内最有分量的工业机器人展览。

见证中国工博会20年变迁的蒋树元,目睹到了这一竞技舞台上本土制造业技术的进步。他早年曾拜访过一家知名外企,刚提出让对方参展工博会的邀请,就被断然拒绝。对方告诉蒋树元,“我们的品牌如雷贯耳,全世界没有国家不知道,至于(自动化)产品中国需要就买我的,没有第二家。”

对方“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姿态让蒋树元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那时候国内从事工业自动化的企业还很少,而且与国外公司相比差距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外企业的技术差距开始缩小,让这家外国企业有了危机感,近些年在工博会持续参展。

姚春瑜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变化。前些年,国际展商会把两年前汉诺威工博会上展出过的“新产品”拿到中国,而现在它们更倾向于将新产品尽快在当年的工博会上亮相。今年的工博会上将首发近300项最新技术与产品,其中部分为全球首次发布。

这也暗合了工博会的目标。它意图与当今世界最大的工业展媲美,形成“西有汉诺威工博会,东有中国工博会”的格局。按照规划,中国工博会明年的展览规模就将达到30万平方米,逐步接近汉诺威最高40万平方米的体量。

但姚春瑜清醒的认识到,尽管工博会从规模上越来越接近汉诺威,不过就技术水平、辐射范围而言,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汉诺威展会依然表现强劲。这在相当程度上也代表着中国制造业和欧美的差距。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