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创业大街开街一周年 打造年轻的“双创生态圈”

这个秋天似乎是西安创业的收获季。

不久之前刚刚结束、在西安举办的“2018全球创投峰会”上,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透露,西安今年新注册市场主体突破30万户,增量在所有副省级城市中排第3位。王永康直言:“大西安是投资的最好城市。”

目前可观的创业创投环境,是近两年来城市发展机遇、营商环境建设,和西安各项努力的总和。那目前西安的创投情况到底如何?一个资深创业者的心声是什么?作为“样本”的蒜泥众创空间接下来还有哪些“野心”?西安目前创投环境还有哪些领域亟待改善?界面新闻专访了西安蒜泥众创空间有限公司总经理靖锋。

靖锋是区域发展工程硕士,毕业于法国皮埃尔蒙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还任职西安创业大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和西安蒜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靖锋曾担任多领域创业导师。一个周之前,他还被西安市政府表彰为年度“西安创业明星”。

记者:我注意到,不久之前你被评为2018年“西安创业明星”。9月17日恰逢西安创业大街开街一周年,请介绍一下创业大街一年来对西安创投环境氛围的作用?

靖锋:关于创业大街,初衷是建立西安创新创业的一个新地标、文化象征,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吸引更多创业者、年轻人,从事相关的创新创业工作。

这一年,个人觉得还是不错。入驻双创类机构40多家,入驻办公各类企业140多家,在创业大街注册新设立公司有200多家。

但创业大街毕竟物理空间上有局限性,我觉得更加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品牌、一个地标。很多人了解到西安经开区有这样一个创业品牌才慕名而来,可能最后没有落地到创业大街物理空间,但通过我们接触到了相关行业,进行资源对接、平台搭建,在这个过程中创业大街就发挥了它重要作用,对经开区和西安市会有一定软性的影响力。

另外,今年以来,创业大街也在对外进行拓展,包括杭州、深圳这些西安以外的区域。从我们后来接触的很多一线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的反馈来看,外界对西安双创工作的反响也是越来越好。

记者: 目前西安整体创投环境氛围,还不能和北上广深比,但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它在不断发展变化,想听一下您在这方面的感受。

靖锋:西安双创可能比上述一线城市会晚三到四年。以前达晨、软银、深创投也来西安设过办事处。这一年普遍感觉到来西安的创投机构越来越多了,而且一线品牌越来越多了,不再是看得多投得少,投资也开始活跃起来。去年我们也设立了自己的基金,规模是1个亿,主要投天使期,主要关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

从整个行业来讲,之前西安投资机构不多,这一年多,很多机构进来了,彼此交流也多了。更重要的是西安在创投上有了自己的一个定位,不管叫它硬科技也好,还有别的词也好,总之有了这个标签,突出了西安的项目较为普遍的特点——科技含量高、相关人才多。

不过,西安整个氛围不够,很多创业者对自己项目缺少包装、定位和营销。陕西人整体比较保守,有500万,就干500万的活,不会再融500万干1000万的活,小富即安。

记者:这种整体氛围下,蒜泥众创空间是个不错的样本,你介绍一下最近两年来蒜泥众创取得的成绩?

靖锋:蒜泥最早以科技产品起家,到现在主要围绕双创核心来做。除了科技产品,也做创客教育、创新传播、创业孵化等。

西安2014年前后开始做双创,当时大家都在找个标准众创空间。2015年,蒜泥科技孵化器像个旅游景点,每天迎接各种参观考察,目前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管理15个众创空间跟孵化器,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入驻创业企业500多家。

在创业孵化方面,我们形成了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和“孵化+创投”的经营模式,从一站式办公空间、成果转化、投融资对接、路演活动、创业培训、生活娱乐等多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与资源链接。西安创业大街就是这一年来创新发展的结晶。

这一年来,通过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活动,全方位的展示了西安创新创业时代的特色亮点、人才聚集高地和特色街区氛围。今年的目标是把空间管理规模拓展到30万平方米。

记者:蒜泥整体双创工作的一些中长期目标和想法呢?

靖锋: 我们会更加关注年轻群体,更加关注新颖、前沿的东西——比如探讨新餐饮、探讨人文设计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关联,倡导“新生活美学”概念,并将推出一个以“年轻”“有趣”为标签的创业综合体“蒜泥星球” 为青年人构建集工作、生活、学习、社交、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五分钟创新创业生活圈”。

希望2020年空间规模能够到百万平方,然后依托我们的各种功能元素,去打造一个能够覆盖到全国范围的双创服务品牌。我们前年在深圳建立了众创空间,今年会在武汉、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建立孵化平台,我们希望作为西安的双创机构代表,在全国甚至全球建立影响力。

记者:这样很重要,比如深圳等城市的一些资源,跟西安好多资源能互补。

靖锋:我们在布局上,更多会考虑这种互补。深圳的产品化是亮点,杭州的亮点是营销、品牌包装及电商,西安的原创、研发是它的特色。

我们希望地域间建立起资源的联系。西安很多早期项目,缺的是后期运营、推广以及包装营销这些渠道。

记者:项目跟资本对接的情况,最近一两年有没有一个提升?

靖锋:这不是个别区域的问题。今年下半年开始大家都在提资本寒冬,从整个全国、全球来讲,创投不像一两年前那么疯狂。

但另一个层面,现在西安获得了很多关注,一方面整个城市在造势。理性讲,这个节点上很多机构关注西安,是因为西安是洼地,好多成本很低,人力成本低,科研基础实力强,最近一两年资本对接确实越来越多,未来肯定也会不断提升。

记者: 西安市的政府层面,对于整体创投这块的一些态度?以及具体的支持?

靖锋:西安设立了引导资金,还对引进创投机构落地给予房租的一些减免补贴,甚至是财税相关的一些政策都有较大的力度。

话说回来,政策扶持的角度也偏大众化——大家都这么干,我们也这么干。比如引导资金的出资比率,和深圳相比,我们的比率就没有那么高。当然了,这也是和目前西安的创业实际情况相契合的。

其实政府支持双创工作,除了借鉴先进经验,可能还要多选一些更合适的点,不一定光砸钱。比如说能不能简化前期的手续,或者针对创投风险方面做一些补偿的措施?从而鼓励大家更多的去投一些早期项目。

记者:就创投领域,你认为西安还应从哪些角度加强,去促进整体双创发展?

靖锋:首先,西安的行业还是不够开放。同行间要讲竞合,但目前西安竞争多,合作少。你会发现在西安的双创的服务机构,大家个人自扫门前雪,与沿海相比很明显。

其次,政府在引进外来机构时,为了提高本土双创环境的活跃度,在资源配置上也会关注他们。虽然它们对西安的创业氛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最熟悉本土的双创服务机构造成了资源缺失,不利于本土品牌的发展。其实说到底,不管是外来的品牌还是本地机构,其实在西安做这个事情的还是那些人。

再次,我认为从行业的角度,应该关注针对这个行业的人才的培养。因为行业发展越来越快,机构越来越多,但是你的人力跟不上,你有那么多品牌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总之,我们将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创业街经验和双创生态链,打造适合西安本土创业需求和地域环境的“双创生态圈”,为西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积极作用,也乐见西安市整体双创环境和工作取得更大进步,真正迈入一线水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西安创业大街开街一周年 打造年轻的“双创生态圈”

这个秋天似乎是西安创业的收获季。

不久之前刚刚结束、在西安举办的“2018全球创投峰会”上,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透露,西安今年新注册市场主体突破30万户,增量在所有副省级城市中排第3位。王永康直言:“大西安是投资的最好城市。”

目前可观的创业创投环境,是近两年来城市发展机遇、营商环境建设,和西安各项努力的总和。那目前西安的创投情况到底如何?一个资深创业者的心声是什么?作为“样本”的蒜泥众创空间接下来还有哪些“野心”?西安目前创投环境还有哪些领域亟待改善?界面新闻专访了西安蒜泥众创空间有限公司总经理靖锋。

靖锋是区域发展工程硕士,毕业于法国皮埃尔蒙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还任职西安创业大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和西安蒜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靖锋曾担任多领域创业导师。一个周之前,他还被西安市政府表彰为年度“西安创业明星”。

记者:我注意到,不久之前你被评为2018年“西安创业明星”。9月17日恰逢西安创业大街开街一周年,请介绍一下创业大街一年来对西安创投环境氛围的作用?

靖锋:关于创业大街,初衷是建立西安创新创业的一个新地标、文化象征,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吸引更多创业者、年轻人,从事相关的创新创业工作。

这一年,个人觉得还是不错。入驻双创类机构40多家,入驻办公各类企业140多家,在创业大街注册新设立公司有200多家。

但创业大街毕竟物理空间上有局限性,我觉得更加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品牌、一个地标。很多人了解到西安经开区有这样一个创业品牌才慕名而来,可能最后没有落地到创业大街物理空间,但通过我们接触到了相关行业,进行资源对接、平台搭建,在这个过程中创业大街就发挥了它重要作用,对经开区和西安市会有一定软性的影响力。

另外,今年以来,创业大街也在对外进行拓展,包括杭州、深圳这些西安以外的区域。从我们后来接触的很多一线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的反馈来看,外界对西安双创工作的反响也是越来越好。

记者: 目前西安整体创投环境氛围,还不能和北上广深比,但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它在不断发展变化,想听一下您在这方面的感受。

靖锋:西安双创可能比上述一线城市会晚三到四年。以前达晨、软银、深创投也来西安设过办事处。这一年普遍感觉到来西安的创投机构越来越多了,而且一线品牌越来越多了,不再是看得多投得少,投资也开始活跃起来。去年我们也设立了自己的基金,规模是1个亿,主要投天使期,主要关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

从整个行业来讲,之前西安投资机构不多,这一年多,很多机构进来了,彼此交流也多了。更重要的是西安在创投上有了自己的一个定位,不管叫它硬科技也好,还有别的词也好,总之有了这个标签,突出了西安的项目较为普遍的特点——科技含量高、相关人才多。

不过,西安整个氛围不够,很多创业者对自己项目缺少包装、定位和营销。陕西人整体比较保守,有500万,就干500万的活,不会再融500万干1000万的活,小富即安。

记者:这种整体氛围下,蒜泥众创空间是个不错的样本,你介绍一下最近两年来蒜泥众创取得的成绩?

靖锋:蒜泥最早以科技产品起家,到现在主要围绕双创核心来做。除了科技产品,也做创客教育、创新传播、创业孵化等。

西安2014年前后开始做双创,当时大家都在找个标准众创空间。2015年,蒜泥科技孵化器像个旅游景点,每天迎接各种参观考察,目前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管理15个众创空间跟孵化器,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入驻创业企业500多家。

在创业孵化方面,我们形成了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和“孵化+创投”的经营模式,从一站式办公空间、成果转化、投融资对接、路演活动、创业培训、生活娱乐等多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与资源链接。西安创业大街就是这一年来创新发展的结晶。

这一年来,通过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活动,全方位的展示了西安创新创业时代的特色亮点、人才聚集高地和特色街区氛围。今年的目标是把空间管理规模拓展到30万平方米。

记者:蒜泥整体双创工作的一些中长期目标和想法呢?

靖锋: 我们会更加关注年轻群体,更加关注新颖、前沿的东西——比如探讨新餐饮、探讨人文设计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关联,倡导“新生活美学”概念,并将推出一个以“年轻”“有趣”为标签的创业综合体“蒜泥星球” 为青年人构建集工作、生活、学习、社交、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五分钟创新创业生活圈”。

希望2020年空间规模能够到百万平方,然后依托我们的各种功能元素,去打造一个能够覆盖到全国范围的双创服务品牌。我们前年在深圳建立了众创空间,今年会在武汉、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建立孵化平台,我们希望作为西安的双创机构代表,在全国甚至全球建立影响力。

记者:这样很重要,比如深圳等城市的一些资源,跟西安好多资源能互补。

靖锋:我们在布局上,更多会考虑这种互补。深圳的产品化是亮点,杭州的亮点是营销、品牌包装及电商,西安的原创、研发是它的特色。

我们希望地域间建立起资源的联系。西安很多早期项目,缺的是后期运营、推广以及包装营销这些渠道。

记者:项目跟资本对接的情况,最近一两年有没有一个提升?

靖锋:这不是个别区域的问题。今年下半年开始大家都在提资本寒冬,从整个全国、全球来讲,创投不像一两年前那么疯狂。

但另一个层面,现在西安获得了很多关注,一方面整个城市在造势。理性讲,这个节点上很多机构关注西安,是因为西安是洼地,好多成本很低,人力成本低,科研基础实力强,最近一两年资本对接确实越来越多,未来肯定也会不断提升。

记者: 西安市的政府层面,对于整体创投这块的一些态度?以及具体的支持?

靖锋:西安设立了引导资金,还对引进创投机构落地给予房租的一些减免补贴,甚至是财税相关的一些政策都有较大的力度。

话说回来,政策扶持的角度也偏大众化——大家都这么干,我们也这么干。比如引导资金的出资比率,和深圳相比,我们的比率就没有那么高。当然了,这也是和目前西安的创业实际情况相契合的。

其实政府支持双创工作,除了借鉴先进经验,可能还要多选一些更合适的点,不一定光砸钱。比如说能不能简化前期的手续,或者针对创投风险方面做一些补偿的措施?从而鼓励大家更多的去投一些早期项目。

记者:就创投领域,你认为西安还应从哪些角度加强,去促进整体双创发展?

靖锋:首先,西安的行业还是不够开放。同行间要讲竞合,但目前西安竞争多,合作少。你会发现在西安的双创的服务机构,大家个人自扫门前雪,与沿海相比很明显。

其次,政府在引进外来机构时,为了提高本土双创环境的活跃度,在资源配置上也会关注他们。虽然它们对西安的创业氛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最熟悉本土的双创服务机构造成了资源缺失,不利于本土品牌的发展。其实说到底,不管是外来的品牌还是本地机构,其实在西安做这个事情的还是那些人。

再次,我认为从行业的角度,应该关注针对这个行业的人才的培养。因为行业发展越来越快,机构越来越多,但是你的人力跟不上,你有那么多品牌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总之,我们将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创业街经验和双创生态链,打造适合西安本土创业需求和地域环境的“双创生态圈”,为西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积极作用,也乐见西安市整体双创环境和工作取得更大进步,真正迈入一线水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