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没有出过远门到“说走就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没有出过远门到“说走就走”

借助科技的力量,如今的出游可谓是“说走就走”。

199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长城。资料图

原题:改革开放四十年闲适文化流变

从没有出过远门到“说走就走”

法治周末记者 赵瑞

欣赏完微信群里一位驴友在川藏拍摄的壮美风光,佟震华起身再次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出行装备,开动越野车和车队一行12人从北京出发,奔向中俄交界的室韦小镇。

9月的北京刚褪去酷暑炎热,这个中国内蒙古最北边的乡村则更为清爽宜人。草原绿意深深浅浅望不到边,远处山地层林浸染、天边云朵变化无穷……“这才是上帝的调色板!这才是上帝的调色板!”他一路不停地感慨。

从萌生去室韦小镇的念头,到准备好行头出发,仅花了两天的时间。“说走就走,想看什么就去看什么,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谈起这几十年自己出门旅行的变化,这位五十多岁的汉子就停不下话来。

土路上颠簸7小时 睡木板床只为看海

佟震华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目前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公司。“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知道的旅游圣地就是泰山、北戴河之类的。周围个别同学去个青岛、杭州等地,都会让人心生羡慕。全家一起度个假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关于旅游,让佟震华至今印象深刻的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曾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这部纪录片详述了长江沿岸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也让佟震华第一次见识了自己家乡之外的风物。而这部纪录片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人关于“旅游”的一段共同记忆。

佟震华至今还对自己的第一次出京旅游经历记忆犹新。那是1984年,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几个从未见过大海的年轻人坐在一起聊天,最后一合计决定去看看大名鼎鼎的北戴河。

“当时一说起海边,大家都觉得距离自己的生活特别遥远。”怀揣着这份对大海的向往,佟震华和几个朋友分别向各自单位的领导请了假,跟旁边街道办事处的人借了一辆面包车,十几个人就向海边奔去了。

与今天从北京出发到北戴河只需3个半小时的高速路不同,“当时前往北戴河全是土路,一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我们上午9点就从北京出发了,颠簸了7个多小时,傍晚5点才到达目的地”。

佟震华回忆,当时到了北戴河后,还找不到能容纳十几人住宿的旅馆,最后不得已只能在一个老乡家搭了几个大木板,十几个人睡起了通铺。周围也没什么饭馆,即使偶尔有零星几家,他们也舍不得吃,因为需要拿粮票换。幸亏大家带足了面包、咸菜和方便面,整整吃了3天!

“不过那时的人们不讲究这个!第一次见到大海心情激动不已,所有人都兴奋地向海边冲去,都顾不上换泳衣。”佟震华仿佛被带回了青春幸福的时光,“好在当时来海边旅行的人也不多,偌大的海滩只有我们。蔚蓝的大海和清凉的海风让我们觉得天地都是我们的!旅行结束的时候,每个人穿着印有‘北戴河’字样的T恤衫照了张相,那自豪的程度与现在人登上珠穆朗玛峰一样!”

与自己到20多岁才开始第一次出门旅行不同,佟震华说自己的孩子从6岁开始,就带着他见识远方的风景了。从国内到国外,每年假期都会到不同的地方体会大自然给人类的美好馈赠。

休假制度变迁改变生活方式

佟震华回忆,自己的父母是双职工,包括自己工作成家后,在上世纪90年代前,家里人根本没有休闲旅游的概念,每周一天的假期,身为双职工需要忙活攒了一星期的家务,一起外出旅游是不敢奢望的。

时间进入到1995年,当年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上班一族终于能在周末将自己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很多人才开始有了“休闲”的概念,做一些短途旅行和游览参观。

而要谈起国人大规模的旅游度假,则还需要从1999年“黄金周”制度的实施说起。1999年9月,国务院修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形成3个7天长假。

而这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通过假日经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促进国内旅游发展,成为社会共识。同时,“黄金周”给予老百姓充足的休息时间,也刺激人们的经济思维从“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变。

可以说,在带薪休假难以落实时,7天公共长假这一刚性制度的设立,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了度假时间,老百姓心中积攒了许久的旅游热情开始集中释放,真正的大众旅游热潮开始了。

家住北京的夏女士回忆,仟僖年的十一假期,正好是黄金周休假制度实施伊始,她带着孩子去杭州旅游。当时,西湖边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本来不高的气温也显得热气沸腾,满街游客缓慢移动,整个西湖景区变成偌大的步行街,别说车辆了,连行人都很难冲杀出去。餐馆更是人满为患,走累的人们站在街边草草解决着自己的晚餐。宾馆客房爆满、火车更是一票难求……

释放的旅游休闲热情也给中国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据统计,当年7天内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1亿元,着实成为带给各方真金白银的“黄金周”。

不过,“黄金周”期间扎堆出游引发的问题也开始逐渐凸显:路上交通堵塞、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用户出游体验下降……

其实,这些问题也开始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从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调整休假周期,缩减了五一黄金周,增加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3个假期。小长假的出现,再加上节假日期间高速免费政策的推出,也丰富了人们的出行选择。

可以说,公共假期的增加,让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出行更是越来越便捷:只需在在线旅游平台的App上动动手指,就可以随时掌握最新的旅游资讯,提前订机票、订宾馆,或者规划更具个性化的旅游路线。甚至发现一座陌生城市里最不为人知的小餐馆,也可以足不出户轻松搞定。

可以说,借助科技的力量,如今的出游可谓是“说走就走”。近年来,佟震华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铁公机”成旅游经济推手

经济的发展和公共假日制度的变化,让人们有了“钱”和“闲”。而让这两者有益结合,共同为旅游助力。佟震华认为,这与这些年我国“铁公机”的发展密不可分。

佟震华回忆,自己第一次出差去贵州时只有绿皮火车,路过彝族地区几百公里的路一走就是一天,很多路段火车慢到路边的人快走几步都能轻松超越车厢。车里根本没有空调,夏天要想降温,只能把火车窗户抬起来。

而如今的贵州,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布局日臻完善,曾经的“天涯”变得近在“咫尺”,天堑变通途。

就在今年7月,佟震华再次前往黔东南,想去看看二十年前去过的加榜梯田和原始的吊角楼。那时的凯里和加榜地区属于“鸟不拉屎的地方”,交通只有村里破旧的小货车和拖拉机。山路窄小而徒峭,随时都有翻车危险。

而这次他与队友3人从北京出发飞行3个小时就到达了贵阳,在网上提前预约好的司机早已等候在机场接机。300多公里的高速和弯曲的山路,没有半点颠簸之感,仅花费了4个小时,就到达了加榜最深处。

让佟震华诧异的还有,这个以前人迹罕至的地方,已经有了时尚的酒店和初具规模的商业街;古老的吊角楼旁边,高大敞亮的农家院招牌上赫然写着:24小时热水,提供WiFi。曾与世隔绝的古老山寨和现代文明相结合,一时也让佟震华有一种时光错乱之感。

贵州“铁公机”的发展,只是中国近四十年来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搭建、高速公路网的铺设、村村通公路政策的落地……都让中国每一个角落开始变得触手可及。

从“打卡式留影”到“快旅慢游”

受惠于公共假日制度和科技的发展,老百姓在旅行时,也不再满足于在标志性建筑下打卡留影,而是更热衷于深度探寻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体验别样的人生,“慢游”成为一种新时尚。

航标越野俱乐部资深玩家许龙山对此深有感触:前些年出行主要图便宜、实惠,对于出行的方式、吃住的要求不是特别高;而近几年来,人们更愿意避开人多的地方,寻找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境。原来是重知名度,追热点,现在是去深入、去发现。

2015年,许龙山开车去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希夏邦马峰,希夏邦马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也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山峰。许龙山从哑口进入,经聂拉木一路翻山越岭,搬石头过河,开到连耗牛影子都看不到的地方。晚上气温低至零下30多度,防寒服根本无法很好地御寒,加上高原反应,气都喘不过来;车辆几次在挫板路上陷入险境,人和车都像过了几次鬼门关……

然而,有道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一路山色从蓝到白,云层灰里透绿,洁白无暇的雪和冰雪断面透出的原始纯粹的蓝,像天上掉下来的宝石一样醉人……“那份震撼真是洗涤心灵,无法言说,只有零距离亲近自然,才能体验什么是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许龙山说。

旅游之于人们生活的充盈以及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也让相关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11年,每年的5月19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而开放免签、落地签、延长多次往返签证等政策的出台,也让国人走出国门旅游越来越便捷。

随着今年十一长假的临近,许龙山已经开始提前筹划此次出游了。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南极……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佟震华、许龙兰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没有出过远门到“说走就走”

借助科技的力量,如今的出游可谓是“说走就走”。

199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长城。资料图

原题:改革开放四十年闲适文化流变

从没有出过远门到“说走就走”

法治周末记者 赵瑞

欣赏完微信群里一位驴友在川藏拍摄的壮美风光,佟震华起身再次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出行装备,开动越野车和车队一行12人从北京出发,奔向中俄交界的室韦小镇。

9月的北京刚褪去酷暑炎热,这个中国内蒙古最北边的乡村则更为清爽宜人。草原绿意深深浅浅望不到边,远处山地层林浸染、天边云朵变化无穷……“这才是上帝的调色板!这才是上帝的调色板!”他一路不停地感慨。

从萌生去室韦小镇的念头,到准备好行头出发,仅花了两天的时间。“说走就走,想看什么就去看什么,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谈起这几十年自己出门旅行的变化,这位五十多岁的汉子就停不下话来。

土路上颠簸7小时 睡木板床只为看海

佟震华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目前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公司。“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知道的旅游圣地就是泰山、北戴河之类的。周围个别同学去个青岛、杭州等地,都会让人心生羡慕。全家一起度个假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关于旅游,让佟震华至今印象深刻的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曾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这部纪录片详述了长江沿岸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也让佟震华第一次见识了自己家乡之外的风物。而这部纪录片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人关于“旅游”的一段共同记忆。

佟震华至今还对自己的第一次出京旅游经历记忆犹新。那是1984年,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几个从未见过大海的年轻人坐在一起聊天,最后一合计决定去看看大名鼎鼎的北戴河。

“当时一说起海边,大家都觉得距离自己的生活特别遥远。”怀揣着这份对大海的向往,佟震华和几个朋友分别向各自单位的领导请了假,跟旁边街道办事处的人借了一辆面包车,十几个人就向海边奔去了。

与今天从北京出发到北戴河只需3个半小时的高速路不同,“当时前往北戴河全是土路,一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我们上午9点就从北京出发了,颠簸了7个多小时,傍晚5点才到达目的地”。

佟震华回忆,当时到了北戴河后,还找不到能容纳十几人住宿的旅馆,最后不得已只能在一个老乡家搭了几个大木板,十几个人睡起了通铺。周围也没什么饭馆,即使偶尔有零星几家,他们也舍不得吃,因为需要拿粮票换。幸亏大家带足了面包、咸菜和方便面,整整吃了3天!

“不过那时的人们不讲究这个!第一次见到大海心情激动不已,所有人都兴奋地向海边冲去,都顾不上换泳衣。”佟震华仿佛被带回了青春幸福的时光,“好在当时来海边旅行的人也不多,偌大的海滩只有我们。蔚蓝的大海和清凉的海风让我们觉得天地都是我们的!旅行结束的时候,每个人穿着印有‘北戴河’字样的T恤衫照了张相,那自豪的程度与现在人登上珠穆朗玛峰一样!”

与自己到20多岁才开始第一次出门旅行不同,佟震华说自己的孩子从6岁开始,就带着他见识远方的风景了。从国内到国外,每年假期都会到不同的地方体会大自然给人类的美好馈赠。

休假制度变迁改变生活方式

佟震华回忆,自己的父母是双职工,包括自己工作成家后,在上世纪90年代前,家里人根本没有休闲旅游的概念,每周一天的假期,身为双职工需要忙活攒了一星期的家务,一起外出旅游是不敢奢望的。

时间进入到1995年,当年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上班一族终于能在周末将自己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很多人才开始有了“休闲”的概念,做一些短途旅行和游览参观。

而要谈起国人大规模的旅游度假,则还需要从1999年“黄金周”制度的实施说起。1999年9月,国务院修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形成3个7天长假。

而这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通过假日经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促进国内旅游发展,成为社会共识。同时,“黄金周”给予老百姓充足的休息时间,也刺激人们的经济思维从“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变。

可以说,在带薪休假难以落实时,7天公共长假这一刚性制度的设立,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了度假时间,老百姓心中积攒了许久的旅游热情开始集中释放,真正的大众旅游热潮开始了。

家住北京的夏女士回忆,仟僖年的十一假期,正好是黄金周休假制度实施伊始,她带着孩子去杭州旅游。当时,西湖边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本来不高的气温也显得热气沸腾,满街游客缓慢移动,整个西湖景区变成偌大的步行街,别说车辆了,连行人都很难冲杀出去。餐馆更是人满为患,走累的人们站在街边草草解决着自己的晚餐。宾馆客房爆满、火车更是一票难求……

释放的旅游休闲热情也给中国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据统计,当年7天内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1亿元,着实成为带给各方真金白银的“黄金周”。

不过,“黄金周”期间扎堆出游引发的问题也开始逐渐凸显:路上交通堵塞、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用户出游体验下降……

其实,这些问题也开始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从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调整休假周期,缩减了五一黄金周,增加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3个假期。小长假的出现,再加上节假日期间高速免费政策的推出,也丰富了人们的出行选择。

可以说,公共假期的增加,让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出行更是越来越便捷:只需在在线旅游平台的App上动动手指,就可以随时掌握最新的旅游资讯,提前订机票、订宾馆,或者规划更具个性化的旅游路线。甚至发现一座陌生城市里最不为人知的小餐馆,也可以足不出户轻松搞定。

可以说,借助科技的力量,如今的出游可谓是“说走就走”。近年来,佟震华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铁公机”成旅游经济推手

经济的发展和公共假日制度的变化,让人们有了“钱”和“闲”。而让这两者有益结合,共同为旅游助力。佟震华认为,这与这些年我国“铁公机”的发展密不可分。

佟震华回忆,自己第一次出差去贵州时只有绿皮火车,路过彝族地区几百公里的路一走就是一天,很多路段火车慢到路边的人快走几步都能轻松超越车厢。车里根本没有空调,夏天要想降温,只能把火车窗户抬起来。

而如今的贵州,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布局日臻完善,曾经的“天涯”变得近在“咫尺”,天堑变通途。

就在今年7月,佟震华再次前往黔东南,想去看看二十年前去过的加榜梯田和原始的吊角楼。那时的凯里和加榜地区属于“鸟不拉屎的地方”,交通只有村里破旧的小货车和拖拉机。山路窄小而徒峭,随时都有翻车危险。

而这次他与队友3人从北京出发飞行3个小时就到达了贵阳,在网上提前预约好的司机早已等候在机场接机。300多公里的高速和弯曲的山路,没有半点颠簸之感,仅花费了4个小时,就到达了加榜最深处。

让佟震华诧异的还有,这个以前人迹罕至的地方,已经有了时尚的酒店和初具规模的商业街;古老的吊角楼旁边,高大敞亮的农家院招牌上赫然写着:24小时热水,提供WiFi。曾与世隔绝的古老山寨和现代文明相结合,一时也让佟震华有一种时光错乱之感。

贵州“铁公机”的发展,只是中国近四十年来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搭建、高速公路网的铺设、村村通公路政策的落地……都让中国每一个角落开始变得触手可及。

从“打卡式留影”到“快旅慢游”

受惠于公共假日制度和科技的发展,老百姓在旅行时,也不再满足于在标志性建筑下打卡留影,而是更热衷于深度探寻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体验别样的人生,“慢游”成为一种新时尚。

航标越野俱乐部资深玩家许龙山对此深有感触:前些年出行主要图便宜、实惠,对于出行的方式、吃住的要求不是特别高;而近几年来,人们更愿意避开人多的地方,寻找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境。原来是重知名度,追热点,现在是去深入、去发现。

2015年,许龙山开车去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希夏邦马峰,希夏邦马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也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山峰。许龙山从哑口进入,经聂拉木一路翻山越岭,搬石头过河,开到连耗牛影子都看不到的地方。晚上气温低至零下30多度,防寒服根本无法很好地御寒,加上高原反应,气都喘不过来;车辆几次在挫板路上陷入险境,人和车都像过了几次鬼门关……

然而,有道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一路山色从蓝到白,云层灰里透绿,洁白无暇的雪和冰雪断面透出的原始纯粹的蓝,像天上掉下来的宝石一样醉人……“那份震撼真是洗涤心灵,无法言说,只有零距离亲近自然,才能体验什么是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许龙山说。

旅游之于人们生活的充盈以及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也让相关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11年,每年的5月19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而开放免签、落地签、延长多次往返签证等政策的出台,也让国人走出国门旅游越来越便捷。

随着今年十一长假的临近,许龙山已经开始提前筹划此次出游了。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南极……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佟震华、许龙兰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