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要挟父母充值,当托养“瘾”谋生农村少年“手机病”调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要挟父母充值,当托养“瘾”谋生农村少年“手机病”调查

一些农村青少年装满游戏和直播软件的手机,成了现实世界里的“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恶果随之而来。

17岁的湖南岳阳农村少年小涛(化名),在沉迷于手机直播软件后,以不吃不喝等方式威胁父母给钱,短短两个月,手机充值花掉了两万多元。

和小涛类似,一些农村青少年装满游戏和直播软件的手机,成了现实世界里的“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恶果随之而来。

主播之诱:农村孩子患上“手机病”一蹶不振

现实世界中的小涛,自卑、沉默、不善交际,16岁进入一家职业院校念书后,“常常被欺负”。今年7月,他回到农村家中,与手机为伴。

在“有钱就有装备”“有钱就能打赏”的虚拟世界里,金钱是换取存在感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充值就能买来认同感。为了这种看似热烈、实则轻飘的认同,小涛不惜以各种方式要挟父母,只为换得充值钱。

如小涛一般,一些在现实世界里屡屡受挫、偏执内向的农村少年,因为豪掷千金而成为网络主播们亲密称呼的“大哥”、玩家们崇拜跟随的“老大”,或者游戏战力排行榜上的“王者”。因为痴迷于虚拟社交的快感,他们患上“手机病”。

湖南郴州一所农村中学的初三年级班主任、化学老师吴耀娟为学生们的“手机病”忧心忡忡。吴耀娟所在的学校留守儿童占比约80%。“绝大多数孩子会强烈要求在外打工的父母买手机,他们寒暑假的生物钟是晚上通宵玩游戏,上午睡觉,下午起床继续玩。”

吴耀娟观察到,喜欢玩手机的学生“晚上是会犯瘾的”,于是白天上课就犯困,甚至在课堂上睡着。她曾有个学生,初三第一学期化学能考80多分,到第二学期就滑到40多分,再没及格过。“后来我才知道,因为第一学期考得好,妈妈奖励了一部手机,然后孩子常常玩游戏到凌晨一两点。”

以“托”养游:让青少年瘾上加瘾

在反网瘾社会组织的义工廖秋斌眼里,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手机病”,病症在春节后会“爆发性增长”——

今年3月,一位焦灼的父亲加入了他们的受害者线上互助群。这位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春节回家,孩子拿他的手机玩游戏,一个春节花去了两万多元。“留守儿童趁父母回家过年,偷偷拿手机玩游戏充值。最多的充了20多万元。”廖秋斌说,他们经手的案例中,家长试图联系一些在游戏市场尾端厮杀的小公司,却一分钱都追不回,“公司捞一笔,几个月就注销了,找都找不到。”

更为可怕的是,“捞一笔”的小公司手段五花八门,甚至以“托”养游,一些沉溺于虚拟世界的青少年成了廉价的赚钱工具。

曾以当“托”为业的程飞(化名)告诉记者,这些公司美其名曰某某网络科技公司,在一些电脑城、写字楼里租几间房,集合一批16岁~20岁的青少年,不少是放暑假的学生,同时挂机多个游戏,午间上班,直到凌晨。

他们组成2人~3人的团队,加入游戏中的不同帮派,故意挑起事端引发冲突,然后带头充值,号令鼓动帮派成员一起充钱提高战力,以便相互厮杀。“养‘托’的公司和一些游戏公司有勾连,别人充的是真金白银,他们就是改账户数值,然后这个游戏区的充值金额,公司提成一部分,再分很少的一部分给‘托’。”

“正常人能每天昏天黑地打游戏吗?工资很低的。”程飞告诉记者,这种“职业”一天要在线至少16个小时,收入和精力付出不成正比,大多数“员工”都是游戏成瘾、家境不佳的青少年,因为从事这个“职业”而精疲力竭,瘾上加瘾。

戒瘾之道:堵疏结合,让孩子从虚拟走向现实

《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 显示,2017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83亿人,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其中移动游戏的份额继续增加,已经过半。

青少年成为游戏用户主力群体之一。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患上“手机病”的青少年存在一些共性,比如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消遣娱乐渠道较少,现实社交面窄等,其中农村,尤其留守家庭是重灾区。

“除了呼吁家长、学校加强教育管束,青少年加强自控,还应该建立更完善的机制,提高门槛。”廖秋斌认为,手机游戏应有更严格的付费金额限制,比如单次付费上限、密集充值监控等;此外,游戏注册应更严格落实实名认证,引入人脸识别功能。

对已经手机成瘾的农村青少年,该如何帮扶?廖秋斌建议,一方面,应向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寻求帮助,高度重视、科学对待青少年“手机病”;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带孩子参与到更多现实社交中,尽量多予以陪伴和关怀。“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更要高度警惕虚拟世界裹挟的狭隘、偏激和暴力倾向。”

长期关注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组织“春雷公益”秘书长刘跃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公益组织曾在暑假期间组织留守儿童乡村夏令营,或将农村青少年带到城市开阔视野,当丰富、多元的现实社交平台构建起来,对农村青少年摆脱手机依赖效果明显。

中国儿童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

《2016~2017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调研报告》显示,平均有超过29.1%的学龄前儿童(3岁~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使用时间逐渐增加,到了14岁,已有60.8%的儿童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

娱乐是儿童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除了娱乐,低龄儿童也开始尝试网上社交、发布信息、网络消费。8.5% 的7岁儿童进行过网购;16.7% 的7岁儿童在网上发布过图片、视频或文字; 甚至有4.1% 的7岁儿童表示开始拥有自己的粉丝。

儿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也越来越早。引人注意的是低龄儿童微信的接触率,较以往调查有显著提升。5岁~9岁儿童微信比QQ拥有更多的接触。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已达到23.5%,超过 QQ 的20.6%接触率。10岁时,QQ接触率达到37.4%,正式超过微信36.0%,自此之后,QQ成为少年儿童第一社交媒体。

到14岁,儿童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0分钟的达到60.8%,研究网络游戏的达到60%,有网购行为的达到57.5%; 主动加网友的达到68.9%; 在网上发布内容的达到69.7%。社交媒体的使用率很高,QQ达到84.7%,微信达到59.9%。拥有粉丝33.3%,网上追星,和偶像明星网上交流的达到26.0%。

青少年依赖手机的三大类型

1社交型依赖

手机通讯录里有200个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好友,QQ 各种群里还有4000多好友,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难以割舍。

2游戏型依赖

手机里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

3娱乐型依赖

手机里好友不多,游戏不多,全部都是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

摆脱手机瘾,父母可以这样做

制定规则和目标

为了使孩子“适应新技术且不被其左右”,父母要帮孩子增强自控能力,可以让他向自控能力强的同学朋友取经,制定自己的每日作息计划、每周学习目标等。

父母以身作则

想要孩子少玩电子产品,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下班回家后,父母请将手机等放一边,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戏和玩耍,这是戒掉孩子电子瘾的理想途径。

转移兴趣和注意力

一旦孩子已经上瘾了,那也不要太急,慢慢帮孩子戒掉。爸妈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一起家庭阅读、让孩子多交朋友、培养孩子其他兴趣等,都是不错的注意力转移法。

不要用玩手机当奖励

这是很多家长会犯的错误,比如动不动拿电子产品当奖励,以“可以让你多玩X小时手机”作为听话的交换条件。经常这样,孩子就容易把玩手机作为最大的诉求,而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

警惕被手机游戏占据的农村学校课间10分钟

农村学校课间10分钟渐渐被手机游戏所占据令人心忧。记者近日在农村中小学走访发现,课间进行打球等锻炼的少了,学生们逮住机会就凑成一局联机游戏,“吃鸡”“打野”“双杀”……大家互相交流着游戏经验。

手机游戏进入农村校园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很多学校纷纷出台手机“禁令”。尽管有的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学校,宿舍也没有设置充电插口,但学生们总有法子跟老师和学校“斗智斗勇”。

由于普遍缺乏来自家庭的监督,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沉溺手机游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周华珍就青少年游戏成瘾行为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玩游戏的时间上,留守儿童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5小时”以及每天玩“6小时以上”这两个时间段。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从企业社会责任上讲,要在防沉溺制度设计上真正起到作用。《王者荣耀》 去年推出防沉迷的“三板斧”——限制登录时间、父母一键禁玩、加强实名认证等措施;但这些防沉迷措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多数年轻父母在外打工,很难监督子女;学生用爷爷奶奶的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也不是难事。

农村家长对孩子手机沉溺的问题意识淡薄、监管缺位,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一位县城中学的老师对记者说,虽然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但他所在的学校主要以农村寄宿生为主,基本上每个家长都会给孩子配手机,学校发现暂时收管之后有些家长会再买新的。

“现在学生的权利意识比较强,又不能随意搜身和搜行李,只能通过询问、‘察言观色’来约束孩子。”这位老师说,老师的管理与学生权利边界如何划分界定,也让他们不知所措。他表示,增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关键还在于家庭与学校的配合。

有关人士认为,无论是企业、家庭还是学校,都应更充分地尽到责任,更加重视解决农村儿童手机游戏沉溺问题。

他山之石:法国出台新规全面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

法国国民议会7月30日通过法案,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法案规定,除残障学生特殊需要、校外活动或教学目的外,3岁至15岁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得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及智能手表等可联网通信设备,高中学生可自愿执行全部或部分禁令。该法案于今年9月正式生效。

这一法案旨在抑制手机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法国参议员斯特凡娜·皮耶努瓦尔表示,手机是干扰教学纪律的重要因素,长期使用手机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法国教育部长布朗凯表示,当前手机成瘾症、社交网络滥用等已成为法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学校里,网络霸凌、色情与暴力内容的传播,严重影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让孩子在塑造人格的学生时代,就失去了应对现实人生的能力。

法案还将为学校限定使用手机的场所及没收手机等行为提供法律依据。有调查数据显示,法国的未成年人通常从10岁至11岁起就拥有自己的手机。另据2016年的一项统计,法国12岁至17岁的学生中,93%都配备了手机,而校内约30%至40%的处罚均与上课期间使用智能手机相关。

此前,法国在2010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已规定,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教学活动期间或在学校有规定的地方使用手机,但相关规定被批评不够全面。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竞选时就曾承诺在校园内“消灭”让人分心的智能手机。他就任后,法国教育部用近一年的时间促成新法案。相比旧法案,新规禁用范围更广,更具法律效力。(文字综合新华社、新华网)

来源:佛山日报

原标题:要挟父母充值,当托养“瘾”谋生农村少年“手机病”调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要挟父母充值,当托养“瘾”谋生农村少年“手机病”调查

一些农村青少年装满游戏和直播软件的手机,成了现实世界里的“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恶果随之而来。

17岁的湖南岳阳农村少年小涛(化名),在沉迷于手机直播软件后,以不吃不喝等方式威胁父母给钱,短短两个月,手机充值花掉了两万多元。

和小涛类似,一些农村青少年装满游戏和直播软件的手机,成了现实世界里的“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恶果随之而来。

主播之诱:农村孩子患上“手机病”一蹶不振

现实世界中的小涛,自卑、沉默、不善交际,16岁进入一家职业院校念书后,“常常被欺负”。今年7月,他回到农村家中,与手机为伴。

在“有钱就有装备”“有钱就能打赏”的虚拟世界里,金钱是换取存在感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充值就能买来认同感。为了这种看似热烈、实则轻飘的认同,小涛不惜以各种方式要挟父母,只为换得充值钱。

如小涛一般,一些在现实世界里屡屡受挫、偏执内向的农村少年,因为豪掷千金而成为网络主播们亲密称呼的“大哥”、玩家们崇拜跟随的“老大”,或者游戏战力排行榜上的“王者”。因为痴迷于虚拟社交的快感,他们患上“手机病”。

湖南郴州一所农村中学的初三年级班主任、化学老师吴耀娟为学生们的“手机病”忧心忡忡。吴耀娟所在的学校留守儿童占比约80%。“绝大多数孩子会强烈要求在外打工的父母买手机,他们寒暑假的生物钟是晚上通宵玩游戏,上午睡觉,下午起床继续玩。”

吴耀娟观察到,喜欢玩手机的学生“晚上是会犯瘾的”,于是白天上课就犯困,甚至在课堂上睡着。她曾有个学生,初三第一学期化学能考80多分,到第二学期就滑到40多分,再没及格过。“后来我才知道,因为第一学期考得好,妈妈奖励了一部手机,然后孩子常常玩游戏到凌晨一两点。”

以“托”养游:让青少年瘾上加瘾

在反网瘾社会组织的义工廖秋斌眼里,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手机病”,病症在春节后会“爆发性增长”——

今年3月,一位焦灼的父亲加入了他们的受害者线上互助群。这位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春节回家,孩子拿他的手机玩游戏,一个春节花去了两万多元。“留守儿童趁父母回家过年,偷偷拿手机玩游戏充值。最多的充了20多万元。”廖秋斌说,他们经手的案例中,家长试图联系一些在游戏市场尾端厮杀的小公司,却一分钱都追不回,“公司捞一笔,几个月就注销了,找都找不到。”

更为可怕的是,“捞一笔”的小公司手段五花八门,甚至以“托”养游,一些沉溺于虚拟世界的青少年成了廉价的赚钱工具。

曾以当“托”为业的程飞(化名)告诉记者,这些公司美其名曰某某网络科技公司,在一些电脑城、写字楼里租几间房,集合一批16岁~20岁的青少年,不少是放暑假的学生,同时挂机多个游戏,午间上班,直到凌晨。

他们组成2人~3人的团队,加入游戏中的不同帮派,故意挑起事端引发冲突,然后带头充值,号令鼓动帮派成员一起充钱提高战力,以便相互厮杀。“养‘托’的公司和一些游戏公司有勾连,别人充的是真金白银,他们就是改账户数值,然后这个游戏区的充值金额,公司提成一部分,再分很少的一部分给‘托’。”

“正常人能每天昏天黑地打游戏吗?工资很低的。”程飞告诉记者,这种“职业”一天要在线至少16个小时,收入和精力付出不成正比,大多数“员工”都是游戏成瘾、家境不佳的青少年,因为从事这个“职业”而精疲力竭,瘾上加瘾。

戒瘾之道:堵疏结合,让孩子从虚拟走向现实

《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 显示,2017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83亿人,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其中移动游戏的份额继续增加,已经过半。

青少年成为游戏用户主力群体之一。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患上“手机病”的青少年存在一些共性,比如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消遣娱乐渠道较少,现实社交面窄等,其中农村,尤其留守家庭是重灾区。

“除了呼吁家长、学校加强教育管束,青少年加强自控,还应该建立更完善的机制,提高门槛。”廖秋斌认为,手机游戏应有更严格的付费金额限制,比如单次付费上限、密集充值监控等;此外,游戏注册应更严格落实实名认证,引入人脸识别功能。

对已经手机成瘾的农村青少年,该如何帮扶?廖秋斌建议,一方面,应向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寻求帮助,高度重视、科学对待青少年“手机病”;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带孩子参与到更多现实社交中,尽量多予以陪伴和关怀。“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更要高度警惕虚拟世界裹挟的狭隘、偏激和暴力倾向。”

长期关注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组织“春雷公益”秘书长刘跃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公益组织曾在暑假期间组织留守儿童乡村夏令营,或将农村青少年带到城市开阔视野,当丰富、多元的现实社交平台构建起来,对农村青少年摆脱手机依赖效果明显。

中国儿童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

《2016~2017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调研报告》显示,平均有超过29.1%的学龄前儿童(3岁~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使用时间逐渐增加,到了14岁,已有60.8%的儿童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

娱乐是儿童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除了娱乐,低龄儿童也开始尝试网上社交、发布信息、网络消费。8.5% 的7岁儿童进行过网购;16.7% 的7岁儿童在网上发布过图片、视频或文字; 甚至有4.1% 的7岁儿童表示开始拥有自己的粉丝。

儿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也越来越早。引人注意的是低龄儿童微信的接触率,较以往调查有显著提升。5岁~9岁儿童微信比QQ拥有更多的接触。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已达到23.5%,超过 QQ 的20.6%接触率。10岁时,QQ接触率达到37.4%,正式超过微信36.0%,自此之后,QQ成为少年儿童第一社交媒体。

到14岁,儿童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0分钟的达到60.8%,研究网络游戏的达到60%,有网购行为的达到57.5%; 主动加网友的达到68.9%; 在网上发布内容的达到69.7%。社交媒体的使用率很高,QQ达到84.7%,微信达到59.9%。拥有粉丝33.3%,网上追星,和偶像明星网上交流的达到26.0%。

青少年依赖手机的三大类型

1社交型依赖

手机通讯录里有200个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好友,QQ 各种群里还有4000多好友,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难以割舍。

2游戏型依赖

手机里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

3娱乐型依赖

手机里好友不多,游戏不多,全部都是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

摆脱手机瘾,父母可以这样做

制定规则和目标

为了使孩子“适应新技术且不被其左右”,父母要帮孩子增强自控能力,可以让他向自控能力强的同学朋友取经,制定自己的每日作息计划、每周学习目标等。

父母以身作则

想要孩子少玩电子产品,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下班回家后,父母请将手机等放一边,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戏和玩耍,这是戒掉孩子电子瘾的理想途径。

转移兴趣和注意力

一旦孩子已经上瘾了,那也不要太急,慢慢帮孩子戒掉。爸妈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一起家庭阅读、让孩子多交朋友、培养孩子其他兴趣等,都是不错的注意力转移法。

不要用玩手机当奖励

这是很多家长会犯的错误,比如动不动拿电子产品当奖励,以“可以让你多玩X小时手机”作为听话的交换条件。经常这样,孩子就容易把玩手机作为最大的诉求,而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

警惕被手机游戏占据的农村学校课间10分钟

农村学校课间10分钟渐渐被手机游戏所占据令人心忧。记者近日在农村中小学走访发现,课间进行打球等锻炼的少了,学生们逮住机会就凑成一局联机游戏,“吃鸡”“打野”“双杀”……大家互相交流着游戏经验。

手机游戏进入农村校园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很多学校纷纷出台手机“禁令”。尽管有的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学校,宿舍也没有设置充电插口,但学生们总有法子跟老师和学校“斗智斗勇”。

由于普遍缺乏来自家庭的监督,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沉溺手机游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周华珍就青少年游戏成瘾行为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玩游戏的时间上,留守儿童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5小时”以及每天玩“6小时以上”这两个时间段。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从企业社会责任上讲,要在防沉溺制度设计上真正起到作用。《王者荣耀》 去年推出防沉迷的“三板斧”——限制登录时间、父母一键禁玩、加强实名认证等措施;但这些防沉迷措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多数年轻父母在外打工,很难监督子女;学生用爷爷奶奶的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也不是难事。

农村家长对孩子手机沉溺的问题意识淡薄、监管缺位,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一位县城中学的老师对记者说,虽然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但他所在的学校主要以农村寄宿生为主,基本上每个家长都会给孩子配手机,学校发现暂时收管之后有些家长会再买新的。

“现在学生的权利意识比较强,又不能随意搜身和搜行李,只能通过询问、‘察言观色’来约束孩子。”这位老师说,老师的管理与学生权利边界如何划分界定,也让他们不知所措。他表示,增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关键还在于家庭与学校的配合。

有关人士认为,无论是企业、家庭还是学校,都应更充分地尽到责任,更加重视解决农村儿童手机游戏沉溺问题。

他山之石:法国出台新规全面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

法国国民议会7月30日通过法案,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法案规定,除残障学生特殊需要、校外活动或教学目的外,3岁至15岁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得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及智能手表等可联网通信设备,高中学生可自愿执行全部或部分禁令。该法案于今年9月正式生效。

这一法案旨在抑制手机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法国参议员斯特凡娜·皮耶努瓦尔表示,手机是干扰教学纪律的重要因素,长期使用手机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法国教育部长布朗凯表示,当前手机成瘾症、社交网络滥用等已成为法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学校里,网络霸凌、色情与暴力内容的传播,严重影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让孩子在塑造人格的学生时代,就失去了应对现实人生的能力。

法案还将为学校限定使用手机的场所及没收手机等行为提供法律依据。有调查数据显示,法国的未成年人通常从10岁至11岁起就拥有自己的手机。另据2016年的一项统计,法国12岁至17岁的学生中,93%都配备了手机,而校内约30%至40%的处罚均与上课期间使用智能手机相关。

此前,法国在2010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已规定,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教学活动期间或在学校有规定的地方使用手机,但相关规定被批评不够全面。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竞选时就曾承诺在校园内“消灭”让人分心的智能手机。他就任后,法国教育部用近一年的时间促成新法案。相比旧法案,新规禁用范围更广,更具法律效力。(文字综合新华社、新华网)

来源:佛山日报

原标题:要挟父母充值,当托养“瘾”谋生农村少年“手机病”调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