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老牌企业”科思创要借鉴中国速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老牌企业”科思创要借鉴中国速度

科思创现任CEO施乐文在中国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历,这个东方国度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莫过于对速度的渴求。

图片来源:科思创

科思创是一家成立仅三年的“老牌企业”。它脱胎于原拜耳材料科技部门,2015年从拜耳集团拆分并独立上市,演变为现在这家拥有逾1.6万名雇员的全新化工企业。

施乐文博士(Dr.Markus Steilemann)是这家公司的第二任首席执行官(CEO),他在今年6月接手了该职位,颇为幸运地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时间点。此前,施乐文在科思创担任首席商业官(CCO)一职。

受益于公司核心产品市场价格的提高,科思创正处于业绩上升期。这家化工企业的拳头产品包括聚氨酯和聚碳酸酯,前者主要用于生产泡沫塑料,而后者则是高性能塑料的上游原料,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电子以及家居等多个行业。

今年上半年,科思创的销售额为76亿欧元,较同期增长7.9%;净利润达到12亿欧元,同比提高了三成以上。

9月中旬,施乐文在科思创位于上海的办公室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在一小时的交流中,“速度”是这位48岁的德国人多次提到的关键词。施乐文在中国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历。这个东方国度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莫过于对速度的渴求。

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博士 图片来源:科思创

“中国客户在速度方面有着极强的偏好,中国市场要求具备更快的速度,这是区别于欧美市场非常大的方面。”施乐文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有客户今天下了订单,他们甚至希望明天就能拿到货。

在为科思创规划未来时,这位新晋CEO也融入了“速度”这一舶来品。走马上任后,他就要求下属们加快对公司战略环节的执行速度。

这与科思创的前身——原拜耳材料科技过往所沿袭的运营模式有着很大区别。还隶属于拜耳集团时,材料科技部门作为体系内的成员之一,享受着大公司所特有的安全感,但同时也积累了行动较慢的毛病。

筹划已久的拆分促成了随之而来的种种改变。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拜耳集团早前就制定了重点发展生命科学业务的战略方向,该板块当时贡献了公司超过七成的收入。因此,集团更多的资源也势必流向生命科学业务。这一状况对材料科技部门显得十分不利,尽管业务发展较为顺利,但它的前景受到很大制约,像是被戴上了“紧箍咒”。

拆分为一家独立上市公司后,科思创在业务模式、成本架构和融资策略方面都获得了完全的自主权。拜耳集团目前仅持有科思创约7%的股份,不再对公司运营产生直接影响。

重新树立新公司的文化也变得顺理成章。今年,科思创就在年度报告中提出了一项理念——“有何不可”(Why not)。对于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公司而言,它传递出了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信号:过去的成功未必能在未来得到复制,为此做出改变在所难免。

现在,施乐文会让员工更多地展开自我辩证式的思考,比如为什么要遵循以往的工作流程?是不是有新的方法值得借鉴?

数字化就是他所着重强调的新方法之一,并将逐步改变科思创的生产管理、客户体验以及业务模式等各个环节。施乐文称,“科思创将会加大数字化的实践,尽力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一切可以数字化的领域。”目前科思创已投入了上千万欧元用于升级生产管理系统,比如在其中加入预测性维护等功能。

毫无疑问,施乐文希望通过改革企业文化,让科思创变得更为敏捷和灵活。这项改变也源自于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在施乐文所熟悉的中国市场,一些变化已悄然发生。

他注意到,以往科思创在中国的客户们会更注重成本因素,很少在产品差异化方面提出要求。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开始为产品寻求各种创新的可能,并因此对科思创的产品品质有了更多期待。

中国市场的特殊地位,让科思创不得不正视类似的“消费升级”。去年,中国跃升为科思创最大的单一市场,年销售总额逾30亿欧元,占公司全球总销售额的22%,较两年前提高了六个百分点。

为此,科思创已将其相当部分的资源投入到了差异化产品的研发中。公司在上海设立的聚合物研发中心(PRDC)有着17年历史,并经历了两期扩建。它是科思创全球三大研发基地之一,拥有200余位科研人员,主要从事以下游客户需求的导向的应用型研发。

科思创上海聚合物研发中心(PRDC) 图片来源:科思创

今年4月,科思创还尝试在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com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通过线上渠道销售聚氨酯、聚碳酸酯等产品。显然,这家公司希望通过在中国市场运用数字化的工具,触及原先无法直接接触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全新客群。

施乐文称,按照科思创的长期战略,加快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进一步加快投资也不可或缺。

科思创早在20年前就已开始在中国布局产能,目前总投资额超过30亿欧元。位于上海漕泾的一体化基地(CISS)是公司在华最重要的项目,并已成为科思创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科思创已为这座工厂制定了新的产能扩充计划。借助于去瓶颈化的手段,未来几年,工厂的聚碳酸酯年产能将由目前的40万吨提升至6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事实上,这座工厂前年才完成了一次扩产,聚碳酸酯产能由最初的每年20万吨翻倍至目前的规模。

施乐文称,公司今后还会继续增加在中国的投资和技术改造,至于是否会有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当下还没有可供披露的明确时间表。

在他看来,科思创在核心产品方面的广泛布局已覆盖了全球市场,加之公司多年形成的庞大体量,将成为其应对未来市场竞争的独特优势所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科思创

  • 超900亿元,中东石油巨头成功要约收购德国化工公司科思创
  • 900亿交易成交,中东石油巨头收购德国化工公司科思创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老牌企业”科思创要借鉴中国速度

科思创现任CEO施乐文在中国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历,这个东方国度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莫过于对速度的渴求。

图片来源:科思创

科思创是一家成立仅三年的“老牌企业”。它脱胎于原拜耳材料科技部门,2015年从拜耳集团拆分并独立上市,演变为现在这家拥有逾1.6万名雇员的全新化工企业。

施乐文博士(Dr.Markus Steilemann)是这家公司的第二任首席执行官(CEO),他在今年6月接手了该职位,颇为幸运地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时间点。此前,施乐文在科思创担任首席商业官(CCO)一职。

受益于公司核心产品市场价格的提高,科思创正处于业绩上升期。这家化工企业的拳头产品包括聚氨酯和聚碳酸酯,前者主要用于生产泡沫塑料,而后者则是高性能塑料的上游原料,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电子以及家居等多个行业。

今年上半年,科思创的销售额为76亿欧元,较同期增长7.9%;净利润达到12亿欧元,同比提高了三成以上。

9月中旬,施乐文在科思创位于上海的办公室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在一小时的交流中,“速度”是这位48岁的德国人多次提到的关键词。施乐文在中国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历。这个东方国度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莫过于对速度的渴求。

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博士 图片来源:科思创

“中国客户在速度方面有着极强的偏好,中国市场要求具备更快的速度,这是区别于欧美市场非常大的方面。”施乐文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有客户今天下了订单,他们甚至希望明天就能拿到货。

在为科思创规划未来时,这位新晋CEO也融入了“速度”这一舶来品。走马上任后,他就要求下属们加快对公司战略环节的执行速度。

这与科思创的前身——原拜耳材料科技过往所沿袭的运营模式有着很大区别。还隶属于拜耳集团时,材料科技部门作为体系内的成员之一,享受着大公司所特有的安全感,但同时也积累了行动较慢的毛病。

筹划已久的拆分促成了随之而来的种种改变。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拜耳集团早前就制定了重点发展生命科学业务的战略方向,该板块当时贡献了公司超过七成的收入。因此,集团更多的资源也势必流向生命科学业务。这一状况对材料科技部门显得十分不利,尽管业务发展较为顺利,但它的前景受到很大制约,像是被戴上了“紧箍咒”。

拆分为一家独立上市公司后,科思创在业务模式、成本架构和融资策略方面都获得了完全的自主权。拜耳集团目前仅持有科思创约7%的股份,不再对公司运营产生直接影响。

重新树立新公司的文化也变得顺理成章。今年,科思创就在年度报告中提出了一项理念——“有何不可”(Why not)。对于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公司而言,它传递出了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信号:过去的成功未必能在未来得到复制,为此做出改变在所难免。

现在,施乐文会让员工更多地展开自我辩证式的思考,比如为什么要遵循以往的工作流程?是不是有新的方法值得借鉴?

数字化就是他所着重强调的新方法之一,并将逐步改变科思创的生产管理、客户体验以及业务模式等各个环节。施乐文称,“科思创将会加大数字化的实践,尽力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一切可以数字化的领域。”目前科思创已投入了上千万欧元用于升级生产管理系统,比如在其中加入预测性维护等功能。

毫无疑问,施乐文希望通过改革企业文化,让科思创变得更为敏捷和灵活。这项改变也源自于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在施乐文所熟悉的中国市场,一些变化已悄然发生。

他注意到,以往科思创在中国的客户们会更注重成本因素,很少在产品差异化方面提出要求。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开始为产品寻求各种创新的可能,并因此对科思创的产品品质有了更多期待。

中国市场的特殊地位,让科思创不得不正视类似的“消费升级”。去年,中国跃升为科思创最大的单一市场,年销售总额逾30亿欧元,占公司全球总销售额的22%,较两年前提高了六个百分点。

为此,科思创已将其相当部分的资源投入到了差异化产品的研发中。公司在上海设立的聚合物研发中心(PRDC)有着17年历史,并经历了两期扩建。它是科思创全球三大研发基地之一,拥有200余位科研人员,主要从事以下游客户需求的导向的应用型研发。

科思创上海聚合物研发中心(PRDC) 图片来源:科思创

今年4月,科思创还尝试在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com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通过线上渠道销售聚氨酯、聚碳酸酯等产品。显然,这家公司希望通过在中国市场运用数字化的工具,触及原先无法直接接触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全新客群。

施乐文称,按照科思创的长期战略,加快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进一步加快投资也不可或缺。

科思创早在20年前就已开始在中国布局产能,目前总投资额超过30亿欧元。位于上海漕泾的一体化基地(CISS)是公司在华最重要的项目,并已成为科思创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科思创已为这座工厂制定了新的产能扩充计划。借助于去瓶颈化的手段,未来几年,工厂的聚碳酸酯年产能将由目前的40万吨提升至6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事实上,这座工厂前年才完成了一次扩产,聚碳酸酯产能由最初的每年20万吨翻倍至目前的规模。

施乐文称,公司今后还会继续增加在中国的投资和技术改造,至于是否会有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当下还没有可供披露的明确时间表。

在他看来,科思创在核心产品方面的广泛布局已覆盖了全球市场,加之公司多年形成的庞大体量,将成为其应对未来市场竞争的独特优势所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