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好妹妹
前两天看到了一篇文章,讲的是现在的汽车越来越无趣,许多品牌的车型彼此长的非常相像,就像多胞胎一样。那么,只有造型差异很大的汽车才有趣吗?
家族化设计的意义
想理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汽车设计为什么需要家族化?
首先,仔细斟酌一下,为什么每款苹果手机长相大同小异,还有那么多人对他爱不释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用的是苹果?从企业角度来讲,这是基于严格的市场规律所制造的产品,包括对消费者喜好的判断、对成本的把控和强化形象品牌的需要。从消费者角度来讲,这是个体表达自我身份的一种方式、是对某件事物强烈喜爱情感的表现和对一个品牌价值的认同。这是家族设计的意义。
与苹果产品一样,汽车是一个商品,这就决定了所有的汽车设计都是以市场调研为导向的。在我看来,无论是设计还是技术,都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没有出色的商品交易额,你拿什么来谈设计、谈技术。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和进化都脱离不了当时工业发展的大背景,汽车工业也如此,汽车设计的巨大变革总是伴随着科技的历史性突破而产生。通用汽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奇特各异的设计早已消失在我们眼前,为什么?因为它的风阻系数极高、无形中增加大量的油耗;奇特的造型提升了制造成本的同时也是制造工艺并不成熟的表现,这对企业的发展并无益处,也并不符合市场规律,就像“奇奇怪怪的建筑”一样,是连习总书记都会看不过去的。当有新的科技可以制造出更加合理的造型时,通用的那些设计自然就被抛弃了。在全世界高呼节能减排和周遭环境每况愈下的今天,以更低风阻系数和制造成本为宗旨去设计汽车是企业无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工业文明进步的表现。
哈利 厄尔设计的通用汽车
前BMW的设计总监ChrisBangle在07年的TED论坛上有一篇题为“汽车设计就是艺术”的演讲。他说一个设计得好的汽车,车身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经过极富天赋的设计师的反复推敲,凭着灵性与经验,在纸面上,在模型上一点点的修改演变,才能达到那样的优美。你所看到的套娃脸,也许是上万次推敲后最合理的体现。但是汽车设计又不等于艺术,因为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量产的工程可行性,工艺材料的限制,成本的精确控制等等限制因素,这对汽车设计师的专业性和整个研发团队的审美思维要求很高。这其中还有除了成本把控以外的很多其他限制性因素,比如交通法规规定车不能超过XXX宽,A柱不能过细等等,这也导致了全世界的车都长一个样。还包括风阻、人因工程等多种因素的考量,致使这个问题不单单关乎于以强化品牌形象为目的的家族化设计,在多种限制的条件下依然能塑造出符合人最基本审美的形态,才是汽车设计伟大之处。
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你真的认为大众的所有车子都长一个样,很无趣,想必你也会认为宝马奔驰奥迪保时捷捷豹路虎等等都是失败的,甚至连苹果的所有产品都是失败的。就连“有趣的”特斯拉,也是在遵守家族化设计语言和对多种成本、安全因素考量的前提下进行差异化的、合理的创新,所以即使是一种新的能源使用方式,特斯拉与现有的汽车看起来也并无两样。这种不理解,也许是国内大众的审美水平和设计教育还没有达到国外先进社会的高度所导致的。
当我们觉得大众的车都是一个样,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深入地观察这些“套娃"。细节设计,经常是对于汽车设计师来讲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所以很多经过设计教育的人在观赏汽车的造型时,往往以反复琢磨细节的处理为最大的乐趣,这包括线的趋势,面的融合方式,空间的正负型关系等等。我们常常讲比例和细节决定一款车的美与丑,而非看到两个差异巨大的造型便觉得这是美的,这有趣无比。大众的cc和高尔夫是有差异的,一个腰线犀利车身比例营造前冲趋势,一个稳重规矩给人居家实用的感觉。欣赏一辆汽车的设计,就像在看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人,一些人看到了冰冷的镣铐,一些人看到了优美的舞姿。设计认知度的不同,导致了审美出发点的不同。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到了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已被提到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考虑。然而民众的设计知识水平和审美观念相距欧美发达社会还有一定差距,设计教育的普及度也并不高,真正做到产业的发展,还需民众广泛且深厚的设计文化基础作支撑。
在下一次突破性科技革命到来之前,基于商业社会背景下的好设计,是在家族化设计语言的前提下更好地对不同车型进行融合,以细节差异体现不同车型的不同定位,同时强化其品牌认知度,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这比搞各种稀奇古怪、“有意思”的设计要难得多,也更具附加价值。
设计是需要经过文化沉淀的,所以家族化设计并不是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力的表现,恰恰相反,在将文化沉淀、传承、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合理性创新才是最美的,也是最有趣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