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之内出现两家消费金融公司,消金红利期出现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之内出现两家消费金融公司,消金红利期出现了?

政策的青睐,让消费金融再次复苏,然而,在几家持牌巨头当道的时下,后来者真的还有机会吗?

8月底,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支持鼓励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这对于消费金融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令原本沉寂许久的市场热度又起,受此影响,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也出现松动。

上周,由中信集团、中信信托与金蝶国际合资成立的中信消费金融获得监管机构审批通过,其中中信集团持股35.5%,中信信托持股34.5%,金蝶持股30%。

对于中信消费金融的获批,业内人士表示,这应该是信托公司参与设立的首家消费金融公司。

就在同一周,中国光大银行发布公告,称拟与关联方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青旅”)及其他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光大银行持股60%;中青旅持股20%;王道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0%。

政策的青睐,让消费金融再次复苏,然而,在几家持牌巨头当道的时下,后来者真的还有机会吗?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50万亿元。

然而这50亿的市场,除了强大的电商系之外,却只剩下背景雄厚的持牌系。

当下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共计25家,据白话新金融目前了解到的今年上半年已经公布财报,并实现盈利的共计5家:

其中,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为6.04亿元,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3.66亿元;兴业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2.00亿元;北银消费金融净利润0.62亿元;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净利润0.37亿元。

此外,苏宁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去年业绩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为此,这里又开始成为了一片淘金的盛地,并吸引着资本的流入。

然而,要在这里淘金却并不容易。

“资金成本以及流量获取成为影响消费金融企业的重要因素”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坦言。

去年年底,在监管层对现金贷业务进行整顿的同时,针对消非金融公司,也提出了具体的细则。

不少地区更是明确强调,商业银行不得参与P2P平台借贷业务的禁止性规定,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提供放贷资金,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放贷。

这便导致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将首先考虑合规性和资金安全性,使得行业内整体的资金成本偏高。

而在流量方面,对于各家机构的获客渠道是极大的考验,招联主要以线上贷款为主,支付宝、腾讯信用等互联网渠道获客与放贷。

捷信则主要依靠线下,“驻店”是捷信的主要获客方式,但目前也在线上有所发力。

而今年以来,在净利润上开启开挂模式的马上消费金融,则早在去年就开始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58同城等各大主流填上平台开展全面合作,为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显然,从资金成本和流量两方面来看,如果一家消费金融公司,没有强大的金主亦或是丰富的流量资源,很难做出成绩,在消费金融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对于一些平台而言,即便拥有了强大的背景也未必是好事。

“这些复杂的背景,正在成为它们发展的掣肘”业内人士表示,“各家机构背后的各个股东,对经营的目标理念、市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以持牌机构为例,公开资料显示,76%的持牌系消金公司,背后都有银行作为股东,占股的多少,决定了银行的态度。

“一些银行股东给的资金成本,和它们提供给别家的一样,并无例外。”某机构高管透露,没拿到更低成本的资金也就算了,却要受到和银行一样严苛的制约。

此外,监管也是消费金融机构面临的一道门槛,虽然最近以来,政策对于消费金融领域总体趋于温和,可一旦发现违规,必定严惩不贷。

今年1月,湖北消费金融连吃5张罚单,被罚40万元、4名负责人被警告。

今年5月,巨头中的中银消费金融因违规放贷,遭监管罚款138万元。

今年7月,北银消费金融因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第40、41条的规定,被处以30万元罚款,1名相关责任人被处以4万元罚款。

此外,马上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也曾分别因为违反《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被人民银行罚款39万元和10万元。

压抑之后,必有爆发,伴随着政策的红利,消费金融或许真是苦尽甘来,迎来发展的机会。

然而,资金,获客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新入局的平台,又如何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拉拢用户,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此来看,这片50亿的市场,怕也是难垦之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之内出现两家消费金融公司,消金红利期出现了?

政策的青睐,让消费金融再次复苏,然而,在几家持牌巨头当道的时下,后来者真的还有机会吗?

8月底,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支持鼓励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这对于消费金融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令原本沉寂许久的市场热度又起,受此影响,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也出现松动。

上周,由中信集团、中信信托与金蝶国际合资成立的中信消费金融获得监管机构审批通过,其中中信集团持股35.5%,中信信托持股34.5%,金蝶持股30%。

对于中信消费金融的获批,业内人士表示,这应该是信托公司参与设立的首家消费金融公司。

就在同一周,中国光大银行发布公告,称拟与关联方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青旅”)及其他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光大银行持股60%;中青旅持股20%;王道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0%。

政策的青睐,让消费金融再次复苏,然而,在几家持牌巨头当道的时下,后来者真的还有机会吗?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50万亿元。

然而这50亿的市场,除了强大的电商系之外,却只剩下背景雄厚的持牌系。

当下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共计25家,据白话新金融目前了解到的今年上半年已经公布财报,并实现盈利的共计5家:

其中,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为6.04亿元,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3.66亿元;兴业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2.00亿元;北银消费金融净利润0.62亿元;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净利润0.37亿元。

此外,苏宁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去年业绩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为此,这里又开始成为了一片淘金的盛地,并吸引着资本的流入。

然而,要在这里淘金却并不容易。

“资金成本以及流量获取成为影响消费金融企业的重要因素”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坦言。

去年年底,在监管层对现金贷业务进行整顿的同时,针对消非金融公司,也提出了具体的细则。

不少地区更是明确强调,商业银行不得参与P2P平台借贷业务的禁止性规定,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提供放贷资金,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放贷。

这便导致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将首先考虑合规性和资金安全性,使得行业内整体的资金成本偏高。

而在流量方面,对于各家机构的获客渠道是极大的考验,招联主要以线上贷款为主,支付宝、腾讯信用等互联网渠道获客与放贷。

捷信则主要依靠线下,“驻店”是捷信的主要获客方式,但目前也在线上有所发力。

而今年以来,在净利润上开启开挂模式的马上消费金融,则早在去年就开始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58同城等各大主流填上平台开展全面合作,为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显然,从资金成本和流量两方面来看,如果一家消费金融公司,没有强大的金主亦或是丰富的流量资源,很难做出成绩,在消费金融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对于一些平台而言,即便拥有了强大的背景也未必是好事。

“这些复杂的背景,正在成为它们发展的掣肘”业内人士表示,“各家机构背后的各个股东,对经营的目标理念、市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以持牌机构为例,公开资料显示,76%的持牌系消金公司,背后都有银行作为股东,占股的多少,决定了银行的态度。

“一些银行股东给的资金成本,和它们提供给别家的一样,并无例外。”某机构高管透露,没拿到更低成本的资金也就算了,却要受到和银行一样严苛的制约。

此外,监管也是消费金融机构面临的一道门槛,虽然最近以来,政策对于消费金融领域总体趋于温和,可一旦发现违规,必定严惩不贷。

今年1月,湖北消费金融连吃5张罚单,被罚40万元、4名负责人被警告。

今年5月,巨头中的中银消费金融因违规放贷,遭监管罚款138万元。

今年7月,北银消费金融因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第40、41条的规定,被处以30万元罚款,1名相关责任人被处以4万元罚款。

此外,马上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也曾分别因为违反《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被人民银行罚款39万元和10万元。

压抑之后,必有爆发,伴随着政策的红利,消费金融或许真是苦尽甘来,迎来发展的机会。

然而,资金,获客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新入局的平台,又如何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拉拢用户,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此来看,这片50亿的市场,怕也是难垦之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