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实体音乐不景气,《音乐公告牌》只是“蔡徐坤”们的狂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实体音乐不景气,《音乐公告牌》只是“蔡徐坤”们的狂欢?

对于目前非常不景气的国内唱片市场而言,靠“粉丝经济”挂帅的打歌节目能否打出好歌,甚至能否出圈?目前大家都存在疑虑并,但愿“真香”。

撰写|郑小玲

编辑|友 子

本文共2054字,所享阅读时间4分钟

美国有Billboard,日本有公信榜,韩国有KBS《音乐银行》和SBS《人气歌谣》等人气音综,如今,《中国音乐公告牌》能否填补了国内歌曲打榜节目的空缺?

《中国音乐公告牌》9月7号正式上线,目前已经播出了两期节目。这档号称是中国首档的打歌节目找来了Billboard China合作,就形式上而言,的确算是国内音乐综艺节目的新尝试。

而对于平台方而言,这档节目还将串联偶像产业上下游,为平台方宣传新偶像提供重要的输出渠道。

打歌的愿景当然是美好的,实际却困难重重。以目前的情况看,实体音乐市场不景气,节目受嘉宾资源限制,视频平台想做好打歌节目并不容易。

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音乐公告牌》两期节目累计播放不到6000万。作为参照,同在爱奇艺播的《中国好声音第五季》在普遍唱衰疲软的情况下,首期开播的播放量就与其两期总数几乎持平。

音乐市场兴盛的实体唱片年代,打歌排名靠前的确最能体现歌手的价值。不过根据IFPI最新的《2018全球音乐报告》,音乐市场规模排在第十名的中国,实体唱片占比仅3%。

对于目前非常不景气的国内唱片市场而言,靠“粉丝经济”挂帅的打歌节目能否打出好歌,甚至能否出圈?目前大家都存在疑虑并,但愿“真香”。

平台改革产业之心可嘉,

但自产自销并非长久之计?

何谓打歌节目?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音乐类电视节目,音乐人、偶像团体等通过在音乐节目上表演最新推出的歌曲,来宣传自己的新作品。

粉丝通过短信、网络投票等方式对喜欢的音乐进行支持,从而让新歌在该节目的排行榜上拿到较好的名次,以此提高新作品的流行度,达到快速推广新作的目的。

以KBS《音乐银行》为例,1998年开播至今,凭借权威的音乐综合考量成为韩国音乐的风向指标之一,已经形成包括试听推荐、舞台秀、上下班图在内的打歌流水线体系。

长期以来,国内歌手发新专辑或者新歌都只能通过类似《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这样非音乐为主的电视节目来进行宣传。

上半年偶像综艺节目的爆红,为整个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新偶像涌入之后,下一步该怎么走?这其中,关于打歌节目的呼声最高,毕竟孕育偶像的土壤,只靠巡演、见面会,是无法开花结果的。

偶像产业体系成熟的日韩,偶像团体发布新歌后将跑遍各大电视台的打榜节目宣传,宣传期大约在一个月左右,每周大概需要参加四至五档节目。即使是在Billboard榜单上如日中天的防弹少年团,仍一直坚持参加打歌节目。

(防弹少年团成员金泰亨,《音乐银行》)

从目前播出的两期节目来看,《中国音乐公告牌》基本上就是延续了韩国现有的模式,只是将歌手录制的其他部分,如选歌会议、舞台排练等在幕后的内容以真人秀的形式调整至幕前。

当舞台看,打歌舞台的时长加起来不足20分钟;当综艺看,对白又过于单调。

这样结合真人秀的形式自然会引起吐槽:为什么打歌节目没有多介绍一些关于歌曲创作的内容?让歌手讲述一下创作理念,帮观众拓展一下创作常识?

事实上,粉丝们其实很乐意看到自己爱豆“懂音乐”,这可是偶像业务能力的证明,是可以贴在微博超级话题里得瑟的事情。

总制片人姜滨在媒体采访中给出的解释是“这样设计主要是建立头部综艺影响力的考量”。

也就是说,《中国音乐公告牌》本质上是平台方头部综艺的下游环节。粗暴点来讲,是平台方为了让新偶像们有地方演唱新歌而设置的舞台。财大气粗的视频网站自产自销,当然如果其他歌手愿意参与,节目方高兴的鼓掌欢迎。

所以,目前打榜节目是为平台头部综艺而生,自然也就难免受其捆绑。

节目储备嘉宾匮乏,前两期参与《中国音乐公告牌》艺人大多与平台方关系密切,以爱奇艺自家的偶像居多,除陈粒外,其它嘉宾几乎查无此人。优酷、腾讯接下来也会做的打歌综艺,是不是会有同样的问题?

实体音乐不景气,

打歌节目有生存空间吗?

《2018全球音乐报告》显示,中国的音乐市场在全球音乐市场数据对比中排名第十位,但总体规模远小于排名第二的日本和排名第六的韩国。其中国内实体唱片在市场规模中仅占比3%,这个比例几乎是日本实体唱片占比的零头。

事实上,国内音乐市场一直不缺少音乐榜单,新歌榜、热歌榜、原创榜、内地榜、K歌榜甚至抖音热歌榜等一应俱全。

也曾拥有过盛况空前的打歌节目。

1998年6月《音乐不断》在湖南卫视开播。次年三月,姊妹篇《音乐不断歌友会》开播,收视率在全国也首屈一指。但很快,数字音乐崛起,实体音乐被挤压,原有红利很快被消耗殆尽,2007年之后节目相继停播,同时期停播的还有耳熟能详的《同一首歌》。

打歌节目在这个时期还面临的问题是,音乐市场远不如综艺、网剧等来得火。

综艺节目站在广电改革的肩膀上依托互联网实现工业化,当季头牌均有可圈可点的作品;电视剧打剧海战术,眼花缭乱;电影也算完成了半个工业化。

然而,音乐行业却有些落寞。去年6月,中国唱工委发起了对标格莱美的CMA音乐盛典,全音乐行业人士保证了奖项的权威性,但由于拒绝商业化,第一届CMA声量极小。

华语乐坛近年的新生势力寥寥无几,鲜少有人能达到当年周杰伦、王力宏、SHE等人的影响程度。甚至直到今天,华语乐坛的大咖也还是这些人撑着,十几年如一日,即便是当红的华晨宇恐怕离前辈们也还有段距离。

这样的情况下,想用一档用音乐说话的节目让偶像歌手回归歌手本身,难度太高。

“这些年乐坛都快变成了娱乐圈,鼓励个性和颜值,音乐本身反而被放到后面。” 乐评人卢世伟十分感慨,他甚至直接批评了《创造101》,“不会唱歌,不会跳舞的选手还能拿高排名。我们的行业是不是把标准完全丢掉了?”

做音乐和打歌对比综艺来说是高消耗的、低利润的事情,对于当红或还未红的偶像来说都需要巨大的成本。

如果没有覆盖面,仅仅只是依靠粉丝经济,在小圈层内狂欢,《中国音乐公告牌》也好,《由你音乐榜》也罢,这无论是哪个平台的打歌节目,都只会再次展示出中国唱片市场的羸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实体音乐不景气,《音乐公告牌》只是“蔡徐坤”们的狂欢?

对于目前非常不景气的国内唱片市场而言,靠“粉丝经济”挂帅的打歌节目能否打出好歌,甚至能否出圈?目前大家都存在疑虑并,但愿“真香”。

撰写|郑小玲

编辑|友 子

本文共2054字,所享阅读时间4分钟

美国有Billboard,日本有公信榜,韩国有KBS《音乐银行》和SBS《人气歌谣》等人气音综,如今,《中国音乐公告牌》能否填补了国内歌曲打榜节目的空缺?

《中国音乐公告牌》9月7号正式上线,目前已经播出了两期节目。这档号称是中国首档的打歌节目找来了Billboard China合作,就形式上而言,的确算是国内音乐综艺节目的新尝试。

而对于平台方而言,这档节目还将串联偶像产业上下游,为平台方宣传新偶像提供重要的输出渠道。

打歌的愿景当然是美好的,实际却困难重重。以目前的情况看,实体音乐市场不景气,节目受嘉宾资源限制,视频平台想做好打歌节目并不容易。

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音乐公告牌》两期节目累计播放不到6000万。作为参照,同在爱奇艺播的《中国好声音第五季》在普遍唱衰疲软的情况下,首期开播的播放量就与其两期总数几乎持平。

音乐市场兴盛的实体唱片年代,打歌排名靠前的确最能体现歌手的价值。不过根据IFPI最新的《2018全球音乐报告》,音乐市场规模排在第十名的中国,实体唱片占比仅3%。

对于目前非常不景气的国内唱片市场而言,靠“粉丝经济”挂帅的打歌节目能否打出好歌,甚至能否出圈?目前大家都存在疑虑并,但愿“真香”。

平台改革产业之心可嘉,

但自产自销并非长久之计?

何谓打歌节目?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音乐类电视节目,音乐人、偶像团体等通过在音乐节目上表演最新推出的歌曲,来宣传自己的新作品。

粉丝通过短信、网络投票等方式对喜欢的音乐进行支持,从而让新歌在该节目的排行榜上拿到较好的名次,以此提高新作品的流行度,达到快速推广新作的目的。

以KBS《音乐银行》为例,1998年开播至今,凭借权威的音乐综合考量成为韩国音乐的风向指标之一,已经形成包括试听推荐、舞台秀、上下班图在内的打歌流水线体系。

长期以来,国内歌手发新专辑或者新歌都只能通过类似《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这样非音乐为主的电视节目来进行宣传。

上半年偶像综艺节目的爆红,为整个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新偶像涌入之后,下一步该怎么走?这其中,关于打歌节目的呼声最高,毕竟孕育偶像的土壤,只靠巡演、见面会,是无法开花结果的。

偶像产业体系成熟的日韩,偶像团体发布新歌后将跑遍各大电视台的打榜节目宣传,宣传期大约在一个月左右,每周大概需要参加四至五档节目。即使是在Billboard榜单上如日中天的防弹少年团,仍一直坚持参加打歌节目。

(防弹少年团成员金泰亨,《音乐银行》)

从目前播出的两期节目来看,《中国音乐公告牌》基本上就是延续了韩国现有的模式,只是将歌手录制的其他部分,如选歌会议、舞台排练等在幕后的内容以真人秀的形式调整至幕前。

当舞台看,打歌舞台的时长加起来不足20分钟;当综艺看,对白又过于单调。

这样结合真人秀的形式自然会引起吐槽:为什么打歌节目没有多介绍一些关于歌曲创作的内容?让歌手讲述一下创作理念,帮观众拓展一下创作常识?

事实上,粉丝们其实很乐意看到自己爱豆“懂音乐”,这可是偶像业务能力的证明,是可以贴在微博超级话题里得瑟的事情。

总制片人姜滨在媒体采访中给出的解释是“这样设计主要是建立头部综艺影响力的考量”。

也就是说,《中国音乐公告牌》本质上是平台方头部综艺的下游环节。粗暴点来讲,是平台方为了让新偶像们有地方演唱新歌而设置的舞台。财大气粗的视频网站自产自销,当然如果其他歌手愿意参与,节目方高兴的鼓掌欢迎。

所以,目前打榜节目是为平台头部综艺而生,自然也就难免受其捆绑。

节目储备嘉宾匮乏,前两期参与《中国音乐公告牌》艺人大多与平台方关系密切,以爱奇艺自家的偶像居多,除陈粒外,其它嘉宾几乎查无此人。优酷、腾讯接下来也会做的打歌综艺,是不是会有同样的问题?

实体音乐不景气,

打歌节目有生存空间吗?

《2018全球音乐报告》显示,中国的音乐市场在全球音乐市场数据对比中排名第十位,但总体规模远小于排名第二的日本和排名第六的韩国。其中国内实体唱片在市场规模中仅占比3%,这个比例几乎是日本实体唱片占比的零头。

事实上,国内音乐市场一直不缺少音乐榜单,新歌榜、热歌榜、原创榜、内地榜、K歌榜甚至抖音热歌榜等一应俱全。

也曾拥有过盛况空前的打歌节目。

1998年6月《音乐不断》在湖南卫视开播。次年三月,姊妹篇《音乐不断歌友会》开播,收视率在全国也首屈一指。但很快,数字音乐崛起,实体音乐被挤压,原有红利很快被消耗殆尽,2007年之后节目相继停播,同时期停播的还有耳熟能详的《同一首歌》。

打歌节目在这个时期还面临的问题是,音乐市场远不如综艺、网剧等来得火。

综艺节目站在广电改革的肩膀上依托互联网实现工业化,当季头牌均有可圈可点的作品;电视剧打剧海战术,眼花缭乱;电影也算完成了半个工业化。

然而,音乐行业却有些落寞。去年6月,中国唱工委发起了对标格莱美的CMA音乐盛典,全音乐行业人士保证了奖项的权威性,但由于拒绝商业化,第一届CMA声量极小。

华语乐坛近年的新生势力寥寥无几,鲜少有人能达到当年周杰伦、王力宏、SHE等人的影响程度。甚至直到今天,华语乐坛的大咖也还是这些人撑着,十几年如一日,即便是当红的华晨宇恐怕离前辈们也还有段距离。

这样的情况下,想用一档用音乐说话的节目让偶像歌手回归歌手本身,难度太高。

“这些年乐坛都快变成了娱乐圈,鼓励个性和颜值,音乐本身反而被放到后面。” 乐评人卢世伟十分感慨,他甚至直接批评了《创造101》,“不会唱歌,不会跳舞的选手还能拿高排名。我们的行业是不是把标准完全丢掉了?”

做音乐和打歌对比综艺来说是高消耗的、低利润的事情,对于当红或还未红的偶像来说都需要巨大的成本。

如果没有覆盖面,仅仅只是依靠粉丝经济,在小圈层内狂欢,《中国音乐公告牌》也好,《由你音乐榜》也罢,这无论是哪个平台的打歌节目,都只会再次展示出中国唱片市场的羸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