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良兵(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近日,部分区域经济学者和媒体都将目光转向了中西部城市。
独立学者罗天昊提出了“内陆七雄”的概念。在他看来,广义的内陆七雄包含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七大省市,总面积约14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5%,2017年GDP总量达到22万亿,占全国总量的26.7%,远超过此前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它们借长江和黄河连为整体,成为中国经济总量最大、面积最广阔的经济战略区,是未来决定中国国运的新势力。
狭义的内陆七雄,则是长江中上游、黄河中游的大陆腹地核心城市,包含的城市为:武汉、郑州、合肥、南昌、长沙、重庆、成都。所有城市均为中国城市前50强,其中重庆、成都、武汉为十大城市之一,郑州和长沙为前20名。内陆七雄增速凶猛,所有城市增速超过8%,三座城市超过9%,分别是重庆的9.5%,长沙和南昌的9%。
罗天昊的观点是,内陆七雄即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升华与衍变:在长江中上游五省市基础上,加上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河南。东部已经发展成熟,增速减慢。广阔的西部受制于环境保护,经济总量难以做大,北方腹地环境破坏严重,并且缺水。中国适合发展经济,速度最快的地区,就在于大陆腹地。
无独有偶,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林小昭则提出了中西部“七小龙”的说法。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统计,2017年,中西部共有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合肥7个城市的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大关,他认为这是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七小龙”。
两种说法的差别在于前者有南昌,后者有西安。但说的都是这些城市在中西部崛起过程中的带动作用。
囿于南昌经济发展与其它中西部城市的差距,笔者更倾向于同意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合肥等中西部城市“七小龙”的说法。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从“东西差异”变为“南北差距”。南北经济失衡开始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
毫无疑问,东中西部经济差距的缩小,有赖于中西部城市“七小龙”的带动作用。
改革初期,沿海地区在中国崛起过程中起到了领头羊作用。但当下,中国已经从外贸立国转移到内需拉动经济的时代,内陆腹地的重要性第一次凸显。中西部的崛起也成为大势所趋。不管是产业转移,还是新型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在中国经济中的分量日益加大。
事实上,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更为重要的是,产业体系完备,生态条件良好,科教文化发达,加上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总量最大,面积最广阔的经济战略区,逐步成为未来决定中国发展方向的新势力。
从城市定位和区位优势来看,“七小龙”中包含了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四座即武汉、郑州、重庆、成都,十大城市中的三座。在高铁时代,这些城市也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区域性的高铁枢纽,郑州、武汉更是成为九省通衢之地。
从城市规模和城镇化率来看,从七大城市所处的省域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人口规模超过5000万的省份。也意味着这些城市发展成为城区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可能性很大,目前武汉、成都、重庆作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均已超650万人,郑州迈过500万人大关。其中郑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与2016年相比增长高达11.6%。
从地方经济实力来看,2017年,这7个城市的GDP总量都突破了7000亿大关。其中,重庆、成都、武汉、长沙四个城市更是跻身了GDP万亿俱乐部的行列。“七小龙”的GDP增速均超过8%,其中有两座城市更是超过了9%,分别是重庆的9.5%,长沙的9%。
并且,个别城市的发展颇具亮点。比如长沙,过去十年,长沙GDP增幅位列主要一二线城市的第二位。还有合肥,“七小龙”中,合肥原有的基础最为薄弱,城市体量最小,但在过去10年间,合肥的经济总量超越了济南、福州等9个省会城市,全国省会排名升至第9位。
从消费能力来看,重庆、成都、武汉消费总量位列全国前十,为中国消费市场必争之地。其中,若以消费占GDP的比重而言,武汉更是以46.2%雄踞十大城市之首,成渝郑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长沙与全国基本持平,合肥略低。“七小龙”会是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中坚。
从城市人才的供给来看,“七小龙”中的武汉、西安是全国知名的高教中心,拥有丰富的高教资源及庞大的大学生数量。即便是高教资源体量小的长沙与合肥,也分别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大、中国科大等985重点高校。这两年的人才抢夺战中,以西安为首的中西部城市更是拔得头筹,占尽先机。
中西部城市“七小龙”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是强省会城市。这些城市作为强省会,近几年集聚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的能力越发突出。尤其是2008年以来,高铁建设基本都是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展开的。高铁虹吸效应导致作为强二线城市的省会聚集优势明显,首位度加强。
当然,这种强省会城市趋势或者说省域经济“一城独大”的现象,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第一波沿海城市发展路径中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齐头并进(如广东的广州与深圳、浙江的杭州与宁波、江苏的南京与苏锡常、山东的济南与青岛)不同,或许会是中西部崛起中均衡发展的隐忧。
缩减版发表在9月19日出版的
新京报评论版《城市与人》专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