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贾樟柯:与时代共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贾樟柯:与时代共舞

「 在时代洪流中,任何个体都不重要,但个体的努力汇聚成文化是重要的。」

采访|苏心卿

文|Wang 先森

版式|何未

图|猫眼

近几年在电影发布会上,跳迪斯科及“擦玻璃”(霹雳舞)会成为他调节气氛的固定节目。

贾樟柯曾经集伤感的诗人和敏锐的社会学家于一体,这是梅雪风对“舞王”贾樟柯的评价。

 贾樟柯上部作品《山河故人》,国际媒体给予胜赞,《江湖女儿》则继续入围了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贾樟柯的电影一度被宏大绑架,另一个纬度,他越来越熟练地用精短的寓言及隐喻去接触这个世界,但却对人越来越没有兴趣。黑白文娱特约记者于东三环对谈贾樟柯,秋天,北京最好的时节,尽管他的行程被切割成若干个半小时,在疲惫包裹中,贾樟柯的回答还是一如既往的敏捷。

这我们尝试接近于贾樟柯呈现的江湖。

为什么贾樟柯的电影女主角被赵涛承包了?

柏林影帝携手意大利影后的一次碰撞,他们的表演让人看到雷电交加。采访开始就跟贾樟柯开了个玩笑;他敏捷的化解了。

《江湖儿女》剧情横跨17年,从2001年的大同,南下到三峡奉节,最后铺开到新疆大漠,7700公里的旅程,这也是女主角巧巧与廖凡的“江湖”轨迹。

 贾樟柯回忆,片中有一场戏,斌哥知道巧巧此时对他已是有义无情,他还是极力而艰难地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依旧是《三峡好人》同款鹅黄衬衫、马尾和矿泉水瓶,《江湖儿女》里出狱后的巧巧,遍寻斌哥,终于说出那句追问:“我为你坐了5年牢,有些话还是要说清楚的。”

特别认同作家王泡小泡的观后感:

“你的江湖有金钱,有地位,有面子,有女人,有大山大河,有衣锦还乡。我的江湖里,只有你。”

“我已经不是江湖上的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面的斌哥抽着烟,躲避着巧巧的眼睛。作为曾经的江湖中人,他早就深知“咱们这种人,迟早会被干掉的”,因为“有枪的人,才死的更快。”

我经过的最大的风浪,是和你的爱情。这一句文案也足够点题。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赵涛基本算半个制片人,赵涛基本上什么都干。赵涛联合化妆师+灯光师+摄影指导,组成了一个“江湖儿女皮肤管理小组”,最后对巧巧几个年龄段的妆化都有了很好的年代呈现。而在人物声音处理上,赵涛找了三个位置,从年轻时比较清脆、尖的音律过渡,越到后面越往下压的变化轨迹。

剧本期时,赵涛参与剧本创作,她收集了很多资料、案例,甚至包括庭审记录。有一天赵涛对贾樟柯说,巧巧身上似乎有佘爱珍的影子,就是那位涉及黑帮、枪战、入狱、逃亡,一生波澜壮阔的民国女大佬。

 赵涛还建议贾樟柯,应该从江湖,拍到儿女,江湖是对儿女的一个界定,而贾樟柯一直关注和聚焦的东西更宏大,赵涛对细节更敏感。

贾樟柯对赵涛从来不吝赞美,贾樟柯的电影的核心和魂,赵涛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廖凡在戏中从二十五六岁演到四十多岁,也把斌哥复杂纷乱的一生演绎得精准而稳当。

 16年前,贾樟柯的《任逍遥》,故事的主角就是斌斌和巧巧,当时影片中他们还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江湖儿女》中,斌斌成了“斌哥”,巧巧也步入中年,斌哥穿着《任逍遥》里的白衬衫,巧巧出场,服装和造型都是《任逍遥》中的感觉,两人最后在在《三峡好人》的时空中相遇。贾樟柯的新作品中开始叠加自己的作品符号,这样处理的初衷是源于他的偶然发现。拍《江湖儿女》期间他调取DV素材观看,看到《任逍遥》《三峡好人》的素材。他认为由此而生的是“更加轻松、随意的一种创作,而不是很讨巧地为自己立传。”

《江湖儿女》中,贾樟柯通过一段爱情提炼出了近20年的社会变迁史,贾樟柯的江湖野心,区别于杜琪峰和《教父》,呈现一种中国普通老百姓人背后日常遵照的人际关系的原则。

贾樟柯一直想拍一部关于江湖的电影,这想法可以追溯到他大学时期,不单写街头的热血,也要写时间大跨度对个体的雕塑。对于贾樟柯本次的野心,就算拍江湖,其意图也是一个中国人大半生江湖呈现了中国人的背后人际关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复杂亦有情义,这种江湖,不像《教父》里的江湖,也不像杜琪峰电影里的江湖。

谈及这个颇具武侠风片名的由来,贾樟柯说是源于《小城之春》导演费穆之作。

 在一次拜访《小城之春》女主角韦伟女士的过程中,贾樟柯得知了这个名字《江湖儿女》,一听就非常喜欢。在他看来,江湖意味着复杂的、激荡的、变化剧烈的时代和危机四伏的社会,儿女是有情有义的人。

 无论有情有义,还是无情有义,都是沉甸甸的命运。对于《江湖儿女》中这个情义江湖,他希望是一言难尽的感觉,因为两人横跨十七年时长;又是五味杂陈的,酸甜苦辣说不清;同时还有一种人在江湖不自知的感觉。

 就像斌哥的“出世”反应,也不能说是自我意识退缩。贾樟柯认为,这种选择也可能是一种进化,只不过在商品社会进化中把珍贵的东西迷失掉,那种人和人之间无关经济利益、最赤诚的东西丢掉了减弱了。 

贾樟柯曾经在采访中表示,作为一个好导演,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通情达理”:不管拍什么样的类型,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年代,你处理的都是人的感情,能够理解人,能够通情达理,是带给电影一种内在精神的基本条件。

 很多时候,贾樟柯的电影对于时代及宏大命题及隐喻的处理,要远大于他电影的人物,于是就少了一份鲜活和生动,贾樟柯则表示,在时代洪流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重要,但任何一个个体的努力汇聚成文化是重要的。

 从1995年的《小山回家》到2018年的《江湖儿女》,贾樟柯记录的人物换了一拨又一拨,但始终是小人物与大时代的角逐较量,人物是时代背景上的微小的注解。

 

20余年的变迁,于创作者本人又是怎样的体验呢?

 “一言难尽,水滴石穿”,用这八个字概括贾樟柯的20年,足矣,却又不尽然。

到《江湖儿女》,他意识到自己是在做长篇小说式的写作,当然长中短没有高低之分,就是特别着迷于漫长时间里人情、人际关系的改变,并把它放在一个长时间里去结构,“重要的是把这些人这些年生活的感受写准”。刚拍电影的时候,贾樟柯觉得电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时至今日,他认为,这世界改变得太慢太慢了,尤其是某些思维模式并没有任何变化,当然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但对创作者来说,这种困扰几近不可承受。

 摒弃“视电影为生命”的观点,贾樟柯表示越来越相信文化的能量。“不要强调个人能力,在时代洪流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重要,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汇聚成文化才是重要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贾樟柯:与时代共舞

「 在时代洪流中,任何个体都不重要,但个体的努力汇聚成文化是重要的。」

采访|苏心卿

文|Wang 先森

版式|何未

图|猫眼

近几年在电影发布会上,跳迪斯科及“擦玻璃”(霹雳舞)会成为他调节气氛的固定节目。

贾樟柯曾经集伤感的诗人和敏锐的社会学家于一体,这是梅雪风对“舞王”贾樟柯的评价。

 贾樟柯上部作品《山河故人》,国际媒体给予胜赞,《江湖女儿》则继续入围了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贾樟柯的电影一度被宏大绑架,另一个纬度,他越来越熟练地用精短的寓言及隐喻去接触这个世界,但却对人越来越没有兴趣。黑白文娱特约记者于东三环对谈贾樟柯,秋天,北京最好的时节,尽管他的行程被切割成若干个半小时,在疲惫包裹中,贾樟柯的回答还是一如既往的敏捷。

这我们尝试接近于贾樟柯呈现的江湖。

为什么贾樟柯的电影女主角被赵涛承包了?

柏林影帝携手意大利影后的一次碰撞,他们的表演让人看到雷电交加。采访开始就跟贾樟柯开了个玩笑;他敏捷的化解了。

《江湖儿女》剧情横跨17年,从2001年的大同,南下到三峡奉节,最后铺开到新疆大漠,7700公里的旅程,这也是女主角巧巧与廖凡的“江湖”轨迹。

 贾樟柯回忆,片中有一场戏,斌哥知道巧巧此时对他已是有义无情,他还是极力而艰难地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依旧是《三峡好人》同款鹅黄衬衫、马尾和矿泉水瓶,《江湖儿女》里出狱后的巧巧,遍寻斌哥,终于说出那句追问:“我为你坐了5年牢,有些话还是要说清楚的。”

特别认同作家王泡小泡的观后感:

“你的江湖有金钱,有地位,有面子,有女人,有大山大河,有衣锦还乡。我的江湖里,只有你。”

“我已经不是江湖上的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面的斌哥抽着烟,躲避着巧巧的眼睛。作为曾经的江湖中人,他早就深知“咱们这种人,迟早会被干掉的”,因为“有枪的人,才死的更快。”

我经过的最大的风浪,是和你的爱情。这一句文案也足够点题。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赵涛基本算半个制片人,赵涛基本上什么都干。赵涛联合化妆师+灯光师+摄影指导,组成了一个“江湖儿女皮肤管理小组”,最后对巧巧几个年龄段的妆化都有了很好的年代呈现。而在人物声音处理上,赵涛找了三个位置,从年轻时比较清脆、尖的音律过渡,越到后面越往下压的变化轨迹。

剧本期时,赵涛参与剧本创作,她收集了很多资料、案例,甚至包括庭审记录。有一天赵涛对贾樟柯说,巧巧身上似乎有佘爱珍的影子,就是那位涉及黑帮、枪战、入狱、逃亡,一生波澜壮阔的民国女大佬。

 赵涛还建议贾樟柯,应该从江湖,拍到儿女,江湖是对儿女的一个界定,而贾樟柯一直关注和聚焦的东西更宏大,赵涛对细节更敏感。

贾樟柯对赵涛从来不吝赞美,贾樟柯的电影的核心和魂,赵涛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廖凡在戏中从二十五六岁演到四十多岁,也把斌哥复杂纷乱的一生演绎得精准而稳当。

 16年前,贾樟柯的《任逍遥》,故事的主角就是斌斌和巧巧,当时影片中他们还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江湖儿女》中,斌斌成了“斌哥”,巧巧也步入中年,斌哥穿着《任逍遥》里的白衬衫,巧巧出场,服装和造型都是《任逍遥》中的感觉,两人最后在在《三峡好人》的时空中相遇。贾樟柯的新作品中开始叠加自己的作品符号,这样处理的初衷是源于他的偶然发现。拍《江湖儿女》期间他调取DV素材观看,看到《任逍遥》《三峡好人》的素材。他认为由此而生的是“更加轻松、随意的一种创作,而不是很讨巧地为自己立传。”

《江湖儿女》中,贾樟柯通过一段爱情提炼出了近20年的社会变迁史,贾樟柯的江湖野心,区别于杜琪峰和《教父》,呈现一种中国普通老百姓人背后日常遵照的人际关系的原则。

贾樟柯一直想拍一部关于江湖的电影,这想法可以追溯到他大学时期,不单写街头的热血,也要写时间大跨度对个体的雕塑。对于贾樟柯本次的野心,就算拍江湖,其意图也是一个中国人大半生江湖呈现了中国人的背后人际关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复杂亦有情义,这种江湖,不像《教父》里的江湖,也不像杜琪峰电影里的江湖。

谈及这个颇具武侠风片名的由来,贾樟柯说是源于《小城之春》导演费穆之作。

 在一次拜访《小城之春》女主角韦伟女士的过程中,贾樟柯得知了这个名字《江湖儿女》,一听就非常喜欢。在他看来,江湖意味着复杂的、激荡的、变化剧烈的时代和危机四伏的社会,儿女是有情有义的人。

 无论有情有义,还是无情有义,都是沉甸甸的命运。对于《江湖儿女》中这个情义江湖,他希望是一言难尽的感觉,因为两人横跨十七年时长;又是五味杂陈的,酸甜苦辣说不清;同时还有一种人在江湖不自知的感觉。

 就像斌哥的“出世”反应,也不能说是自我意识退缩。贾樟柯认为,这种选择也可能是一种进化,只不过在商品社会进化中把珍贵的东西迷失掉,那种人和人之间无关经济利益、最赤诚的东西丢掉了减弱了。 

贾樟柯曾经在采访中表示,作为一个好导演,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通情达理”:不管拍什么样的类型,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年代,你处理的都是人的感情,能够理解人,能够通情达理,是带给电影一种内在精神的基本条件。

 很多时候,贾樟柯的电影对于时代及宏大命题及隐喻的处理,要远大于他电影的人物,于是就少了一份鲜活和生动,贾樟柯则表示,在时代洪流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重要,但任何一个个体的努力汇聚成文化是重要的。

 从1995年的《小山回家》到2018年的《江湖儿女》,贾樟柯记录的人物换了一拨又一拨,但始终是小人物与大时代的角逐较量,人物是时代背景上的微小的注解。

 

20余年的变迁,于创作者本人又是怎样的体验呢?

 “一言难尽,水滴石穿”,用这八个字概括贾樟柯的20年,足矣,却又不尽然。

到《江湖儿女》,他意识到自己是在做长篇小说式的写作,当然长中短没有高低之分,就是特别着迷于漫长时间里人情、人际关系的改变,并把它放在一个长时间里去结构,“重要的是把这些人这些年生活的感受写准”。刚拍电影的时候,贾樟柯觉得电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时至今日,他认为,这世界改变得太慢太慢了,尤其是某些思维模式并没有任何变化,当然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但对创作者来说,这种困扰几近不可承受。

 摒弃“视电影为生命”的观点,贾樟柯表示越来越相信文化的能量。“不要强调个人能力,在时代洪流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重要,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汇聚成文化才是重要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