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个人意见】贾樟柯陷入了自我迷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个人意见】贾樟柯陷入了自我迷恋

当江湖遇上时间,儿女该何去何从?

《江湖儿女》剧照

作者:玉娇龙

很多人在看《江湖儿女》之前,都以为这是关于黑社会的黑帮片。

确实,无论是片名,还是剧情简介,亦或是流出的海报、剧照、人物造型,都令人充满遐想。尤其是赵涛举着枪冲天,立马勾起了我去一探究竟的欲望。

《江湖儿女》的开头,是一段DV。

这段1:1画幅的DV片段,太容易让人想起贾樟柯最初的“故乡三部曲”,粗糙的质感,凝视的介入,直到DV片段的最后,赵涛的侧脸出现,故事正式拉开了帷幕,一个升格的全景镜头,带着我们浸入山西大同这座城市。

在采访贾樟柯时他曾介绍说,开头的这段DV,是2001年在大同随手拍的素材。

贾樟柯一直很喜欢大同,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将大同设为故事背景,之前他就在大同拍摄的《任逍遥》。为何要选取这样有些粗糙质感的DV影像开头,他的解释是:“这是生活原本的面貌,我想让大家通过这段影像进入这段故事。”

所以,贾导早在一开始,就定下了影片基调。

说到底,《江湖儿女》是关于时间与生活的故事。我们所处的社会就是江湖,我们都是江湖上的儿女。

《任逍遥》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刻意,赵涛在《江湖儿女》开篇的造型和名字,和《任逍遥》中一模一样,齐刘海的发型,印有蝴蝶的衣裳。

而导演拍摄《任逍遥》时,恰好是2001年,这一年,也是《江湖儿女》故事的开端。

对此,贾樟柯给出了一个合理又饶有趣味的解释:巧巧在《任逍遥》中与那位县城大哥的故事B面,在《江湖儿女》中展开了。

《江湖儿女》前1/3段落中的许多空间,也都和《任逍遥》中的布置有些相似,比如,这个21世纪初的县城舞厅。

《任逍遥》中的巧巧在舞厅
《江湖儿女》中的巧巧在舞厅

《江湖儿女》中,一场街头混战之后,巧巧入狱了。

5年后,也就是2006年,巧巧出狱后,来到奉节三峡。

巧的是,2006年也是导演拍《三峡好人》的时间。在《三峡好人》里,赵涛饰演的沈红去三峡找丈夫郭斌,结果两人离了婚。

而《江湖儿女》里,巧巧去三峡找当年自己舍身救的斌哥,两人却分了手。这一段赵涛的造型,和《三峡好人》中的沈红完全一样。

《三峡好人》中的沈红
《江湖儿女》中的巧巧

很多作者导演都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御用演员,惯用造型,常用取景等等,以蔡明亮导演为典型。

学者们将这类称之为“作者迷恋”。作者和影迷好似埋宝者和收集癖一样,这些印记成为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深层联系。

然而,对贾导而言,我相信,这不仅仅是标记、致敬那么简单,更是自己创作17年的注脚,是他对于“时间”与“生活”这个母题的阐释。

《小武》

从《小武》开始,贾樟柯就擅长用摄影机对准生活,对准身边人。

他摄影机下的人物,在城镇化建设的变化中,显得迷茫而无望。

《小武》《站台》《任逍遥》,“故乡三部曲”奠定了贾樟柯电影的趣味,却未能代表贾樟柯的风格,直到《三峡好人》,他似乎想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那就是,不仅仅要用长镜头凝视生活,活生生的人,成为了他的电影主角。

《三峡好人》

所以,《江湖儿女》中出现的《任逍遥》和《三峡好人》绝非偶然或随性,这两部片子代表了贾樟柯不同阶段对生活的感悟。

《任逍遥》里,巧巧说,逍遥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也是贾樟柯所期望的。为什么《任逍遥》中的斌斌要在录像厅里看《西游记》的动画片呢?因为孙悟空神通广大。然而,现实中, 他必须面对生活所带给他的苦恼。所以,《任逍遥》是贾樟柯的理想,但他呈现的是理想下的现实。

到了《三峡好人》,贾导开始奠定自己的风格。他开始明白,生活一定是复杂的,没有人是简单的。面对着工人日复一日地施工,面对着一处处被拆的废墟,贾樟柯在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空间下,描述了两个陌生却又相关的人物。

回到人物与社会空间的关系,而非仅仅突出人物状态,他找到了更为宏大格局的叙事策略。

1998年,贾樟柯带着《小武》,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那个时候,《小武》的片头,还印着“北京电影学院作品”。20年后,他的《江湖儿女》面市了。

《江湖儿女》将17年的时间浓缩在2小时16分钟之中。这17年,不仅是影片主人公经历过的17年,更是贾樟柯的17年。

贾樟柯说,他拍《江湖儿女》的想法,来自一位小时候认识的县城大哥。他印象中这位大哥很威风,可当他很多年后回到家乡时,却发现这位大哥蹲在街口吃面。那个时候,他就开始感慨:世事难料,我们每个人都禁不起时间的推敲。尤其再回想起自己的17年,这一路走来,更觉五味杂陈。

时间是最古老的哲学命题。

贾樟柯用一个游走在江湖里的爱情故事说明白了。

原本影片的英文名叫Money and Love,特别直白,象征着一位江湖大哥一辈子追寻和拥有的一切。更换成Ash is Purest White后,除了诗意,更是对白驹过隙的时间,有了残酷却不失唯美的定义。

时间会将我们消磨,我们会因时间改变,有关过去的记忆也有可能在时间中丢失,忘记与摧毁,这些都和灰烬有关。可又有谁能说,灰烬不是另一种美呢?又有谁能说,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不够伟大呢?

《江湖儿女》的最后,斌哥还是乘车离开了。已不是江湖人的斌哥,为什么要走?

贾樟柯说,因为他不甘。

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企业化也好,深化改革也好,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了。过去,关于大哥的记忆是靠口口相传,而今,关于大哥的传说轻易就被可以录像的手机、相机代替。

在影片中运用了6种拍摄介质的贾导,一方面是想通过画质的渐变,突出时代的变化感。另一方面,也敏锐而含蓄地表达出,不同的影像技术,正给我们的生活与记忆带来改变。

贾樟柯借助类型化的叙事方式,完成了他记忆的回溯。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个关于落魄的黑社会大哥与一位有情有义的女子之间的17年分分合合,不如说,这是贾樟柯20年创作生涯的集大成感悟。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江湖儿女》会有一些失落。

或许是对人物历经沧海桑田的共情,更或许是一种感慨,曾经那位意气风发的科长,真的已近天命之年。年轻时,谁会想到,时间催人老。现在,不经意地回首,都是感叹:时间去哪儿了?

历经波折,《江湖儿女》顺利上映,实属不易。

从《小武》到《江湖儿女》,20年过去了。曾经一无所有的山西小子贾樟柯,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世界声誉,更有自己的江湖地位,却似乎少了些当年的无畏与尖锐。

20年前,贾导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愿意直面真实,尽管真实中包含着我们人性中的弱点甚至龌龊。我愿意静静地凝视,中断我们的只有下一个镜头下一个凝视,我们甚至不想侯孝贤那样,在凝视过后将摄影机摇起,让远处的绿水青山化解内心的悲哀。我们有力量看下去,因为——我不回避”。

如今,很想问一句,科长,您还直面吗?

来源:幕味儿

原标题:贾樟柯陷入了自我迷恋

最新更新时间:09/23 14:0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个人意见】贾樟柯陷入了自我迷恋

当江湖遇上时间,儿女该何去何从?

《江湖儿女》剧照

作者:玉娇龙

很多人在看《江湖儿女》之前,都以为这是关于黑社会的黑帮片。

确实,无论是片名,还是剧情简介,亦或是流出的海报、剧照、人物造型,都令人充满遐想。尤其是赵涛举着枪冲天,立马勾起了我去一探究竟的欲望。

《江湖儿女》的开头,是一段DV。

这段1:1画幅的DV片段,太容易让人想起贾樟柯最初的“故乡三部曲”,粗糙的质感,凝视的介入,直到DV片段的最后,赵涛的侧脸出现,故事正式拉开了帷幕,一个升格的全景镜头,带着我们浸入山西大同这座城市。

在采访贾樟柯时他曾介绍说,开头的这段DV,是2001年在大同随手拍的素材。

贾樟柯一直很喜欢大同,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将大同设为故事背景,之前他就在大同拍摄的《任逍遥》。为何要选取这样有些粗糙质感的DV影像开头,他的解释是:“这是生活原本的面貌,我想让大家通过这段影像进入这段故事。”

所以,贾导早在一开始,就定下了影片基调。

说到底,《江湖儿女》是关于时间与生活的故事。我们所处的社会就是江湖,我们都是江湖上的儿女。

《任逍遥》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刻意,赵涛在《江湖儿女》开篇的造型和名字,和《任逍遥》中一模一样,齐刘海的发型,印有蝴蝶的衣裳。

而导演拍摄《任逍遥》时,恰好是2001年,这一年,也是《江湖儿女》故事的开端。

对此,贾樟柯给出了一个合理又饶有趣味的解释:巧巧在《任逍遥》中与那位县城大哥的故事B面,在《江湖儿女》中展开了。

《江湖儿女》前1/3段落中的许多空间,也都和《任逍遥》中的布置有些相似,比如,这个21世纪初的县城舞厅。

《任逍遥》中的巧巧在舞厅
《江湖儿女》中的巧巧在舞厅

《江湖儿女》中,一场街头混战之后,巧巧入狱了。

5年后,也就是2006年,巧巧出狱后,来到奉节三峡。

巧的是,2006年也是导演拍《三峡好人》的时间。在《三峡好人》里,赵涛饰演的沈红去三峡找丈夫郭斌,结果两人离了婚。

而《江湖儿女》里,巧巧去三峡找当年自己舍身救的斌哥,两人却分了手。这一段赵涛的造型,和《三峡好人》中的沈红完全一样。

《三峡好人》中的沈红
《江湖儿女》中的巧巧

很多作者导演都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御用演员,惯用造型,常用取景等等,以蔡明亮导演为典型。

学者们将这类称之为“作者迷恋”。作者和影迷好似埋宝者和收集癖一样,这些印记成为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深层联系。

然而,对贾导而言,我相信,这不仅仅是标记、致敬那么简单,更是自己创作17年的注脚,是他对于“时间”与“生活”这个母题的阐释。

《小武》

从《小武》开始,贾樟柯就擅长用摄影机对准生活,对准身边人。

他摄影机下的人物,在城镇化建设的变化中,显得迷茫而无望。

《小武》《站台》《任逍遥》,“故乡三部曲”奠定了贾樟柯电影的趣味,却未能代表贾樟柯的风格,直到《三峡好人》,他似乎想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那就是,不仅仅要用长镜头凝视生活,活生生的人,成为了他的电影主角。

《三峡好人》

所以,《江湖儿女》中出现的《任逍遥》和《三峡好人》绝非偶然或随性,这两部片子代表了贾樟柯不同阶段对生活的感悟。

《任逍遥》里,巧巧说,逍遥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也是贾樟柯所期望的。为什么《任逍遥》中的斌斌要在录像厅里看《西游记》的动画片呢?因为孙悟空神通广大。然而,现实中, 他必须面对生活所带给他的苦恼。所以,《任逍遥》是贾樟柯的理想,但他呈现的是理想下的现实。

到了《三峡好人》,贾导开始奠定自己的风格。他开始明白,生活一定是复杂的,没有人是简单的。面对着工人日复一日地施工,面对着一处处被拆的废墟,贾樟柯在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空间下,描述了两个陌生却又相关的人物。

回到人物与社会空间的关系,而非仅仅突出人物状态,他找到了更为宏大格局的叙事策略。

1998年,贾樟柯带着《小武》,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那个时候,《小武》的片头,还印着“北京电影学院作品”。20年后,他的《江湖儿女》面市了。

《江湖儿女》将17年的时间浓缩在2小时16分钟之中。这17年,不仅是影片主人公经历过的17年,更是贾樟柯的17年。

贾樟柯说,他拍《江湖儿女》的想法,来自一位小时候认识的县城大哥。他印象中这位大哥很威风,可当他很多年后回到家乡时,却发现这位大哥蹲在街口吃面。那个时候,他就开始感慨:世事难料,我们每个人都禁不起时间的推敲。尤其再回想起自己的17年,这一路走来,更觉五味杂陈。

时间是最古老的哲学命题。

贾樟柯用一个游走在江湖里的爱情故事说明白了。

原本影片的英文名叫Money and Love,特别直白,象征着一位江湖大哥一辈子追寻和拥有的一切。更换成Ash is Purest White后,除了诗意,更是对白驹过隙的时间,有了残酷却不失唯美的定义。

时间会将我们消磨,我们会因时间改变,有关过去的记忆也有可能在时间中丢失,忘记与摧毁,这些都和灰烬有关。可又有谁能说,灰烬不是另一种美呢?又有谁能说,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不够伟大呢?

《江湖儿女》的最后,斌哥还是乘车离开了。已不是江湖人的斌哥,为什么要走?

贾樟柯说,因为他不甘。

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企业化也好,深化改革也好,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了。过去,关于大哥的记忆是靠口口相传,而今,关于大哥的传说轻易就被可以录像的手机、相机代替。

在影片中运用了6种拍摄介质的贾导,一方面是想通过画质的渐变,突出时代的变化感。另一方面,也敏锐而含蓄地表达出,不同的影像技术,正给我们的生活与记忆带来改变。

贾樟柯借助类型化的叙事方式,完成了他记忆的回溯。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个关于落魄的黑社会大哥与一位有情有义的女子之间的17年分分合合,不如说,这是贾樟柯20年创作生涯的集大成感悟。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江湖儿女》会有一些失落。

或许是对人物历经沧海桑田的共情,更或许是一种感慨,曾经那位意气风发的科长,真的已近天命之年。年轻时,谁会想到,时间催人老。现在,不经意地回首,都是感叹:时间去哪儿了?

历经波折,《江湖儿女》顺利上映,实属不易。

从《小武》到《江湖儿女》,20年过去了。曾经一无所有的山西小子贾樟柯,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世界声誉,更有自己的江湖地位,却似乎少了些当年的无畏与尖锐。

20年前,贾导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愿意直面真实,尽管真实中包含着我们人性中的弱点甚至龌龊。我愿意静静地凝视,中断我们的只有下一个镜头下一个凝视,我们甚至不想侯孝贤那样,在凝视过后将摄影机摇起,让远处的绿水青山化解内心的悲哀。我们有力量看下去,因为——我不回避”。

如今,很想问一句,科长,您还直面吗?

来源:幕味儿

原标题:贾樟柯陷入了自我迷恋

最新更新时间:09/23 14:0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