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纽约时报】行业明星GigaOm说倒就倒了 新媒体还有搞头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纽约时报】行业明星GigaOm说倒就倒了 新媒体还有搞头吗?

这家科技网站宣布关闭的那一刻,它的记者们还在写稿。虽然有人认为它给繁荣的新媒体行业敲响了警钟,但它一夜关门或许只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个案。

图片来源:网络

科技新闻网站GigaOm宣布关闭一周半以来,一直都被人们当作一个警示,警告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里的传媒业。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原本看起来很有前途的新闻机构毫无征兆地关闭了,它的记者们甚至在接到失业通知那一刻还在写稿。

同样的命运会降临到新媒体时代其它媒体行业的宠儿们头上吗,比如Business Insider、Re/code、Vice、Politico、Vox和Buzzfeed等?它们中的许多与GigaOm类似,都已经获得了大笔投资,同时正在努力发展多元化的业务,比如广告、会展和读者订阅,以便实现盈利。

GigaOm的倒下并没有给媒体行业的创业公司们带来什么简单明了的教训。根据多名员工的说法(其中许多都要求匿名,因为他们与公司签订了保密协定),GigaOm是一家很特别的公司,但这并不是在夸它。这家公司深受管理不善的困扰,历史上一直在超额支出,而且还对过去多年以来一直困扰着业务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视而不见。

其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在于,GigaOm把赌注押在了一个面向企业客户销售市场研究报告的部门。这个部门后来发展成了GigaOm规模最大的一项业务,但随着时间发展,有一点却变得越来越不明朗——它到底是否能实现公司对它的巨大期望。

GigaOm关闭之后的这些天以来,在与这家公司有过关系的人中出现了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分歧。一些人认为,现在回头来看,GigaOm这家公司其实永远也不可能按它架构的设想来运作。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如果投资者和债权人多给它一点耐心,多提供一些资金,未来某一天,GigaOm或许可以带来回报。

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没能准确反映GigaOm的运营方式。

读者看不出GigaOm面临的困难。GigaOm由知名科技记者欧姆·马利克(OmMalik)创立于2006年,推出的科技新闻报道深度异乎寻常。同时,它还避开了图集、夸张的标题,以及其他业内人士叫做“点击诱饵”的噱头花招。

尽管GigaOm读者群体规模相对较小,每月访问量约为650万,但广告主却对这个读者人群垂涎欲滴。这家公司每年还会举办几次会议。此外,它还成立了市场研究部门,GigaOm公司管理层经常把它描述为一只“会下金蛋的鹅”。

有一段时间,表面看起来GigaOm似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能够养活严肃新闻报道。经过几轮融资,投资人总计向这家公司投入了超过3千万美元。

不过,3月9日,GigaOm员工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要求他们参加当天下午的一次公司会议。很早以前就已经退出公司管理、目前专注于风险投资的马利克,以及从今年1月开始担任公司CEO的迈克尔·罗尼克(MichaelRolnick)在旧金山公司总部的大堂召集了员工会议。还有几十名员工也通过电话和谷歌Hangouts参加了会议。一位远在德国的员工甚至半夜被叫起来参加会议。

罗尼克宣布消息的速度太快了,快到会议都结束了,许多员工还没来得及接入电话会议。罗尼克告诉员工们,GigaOm存在500万到10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和短期融资,目前已经无法履行债务义务。GigaOm将立即停止新闻出版业务,公司68名员工中的大部分人将下岗。

GigaOm员工惊呆了。自从2008年以来就供职于GigaOm的撰稿人斯泰西·希金波泰姆(StaceyHigginbotham)说:“消息完全出乎预料。”而公司市场研究部门的自由分析师斯托威·博伊德(Stowe Boyd)则说:“就像是有人从背后对着脑袋给了一板砖。”

GigaOm原计划于本周在纽约举办一次会议,目前会议已经匆匆取消。会议门票每张售价超过1000美元,目前还没有退款。

一些参加了GigaOm最后一次会议的员工回忆,罗尼克说,公司的资产已经被债权人扣押。这些债权人包括面向快速发展的创业公司提供贷款的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和西部技术投资公司(Western Technology Investment)。Re/code上周末报道称,GigaOm积累了巨额债务,而每月支付的租金和利息总额就接近40万美元。(不过,一名消息人士给出了不同的数字,即每月约20万美元。)

但GigaOm的资产实际上并没有被扣押。只是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和董事会认为,即使有资金注入,也挽救不了公司的业务。

他们的担心主要是围绕着GigaOm的市场研究业务。一名见过公司财务数据的员工称,GigaOm去年来自广告业务的营收约为250万美元,会展业务则带来了约500万美元的收入。市场研究业务的营收超过800万美元,增长速度也比其他业务更快。

这个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赚钱。GigaOm与许多自由分析师签订了协议,以起价每年300美元的价格提供这些分析师研究报告的订阅服务。此外,公司的这些分析师也会以更高的价格,例如每份1万美元,为客户制作订制的报告,回答科技行业的一系列问题。GigaOm的这种模式类似于弗雷斯特(Forrester)和盖特纳(Gartner),但更专注于科技行业。

多年来,这家公司一直认定,市场研究业务将带来丰厚的利润。

然而,这项业务存在根本性的问题。首先,市场研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GigaOm接到订单后,签约分析师需要制作报告。他们制作报告的时间可能会长达4个月,而只有在报告交付后,GigaOm才能收到付款。

在制作报告的分析师们看来,研究部门的销售和市场营销人员的人数与他们拉来的业务并不相匹配。市场研究部门的销售和市场营销人员顶峰的时候多达20人,而其他部门只有4个人。

曾经为GigaOm制作过多份报告的博伊德说:“我曾经跟2到3名销售和客服人员打交道,相对于我们的业务来说,人太多了。”

此外,GigaOm吸引的回头客太少。GigaOm高管此前看好市场研究业务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市场研究业务与新闻网站和会展不同,不需要大规模拓展员工队伍,就能实现增长。但结果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许多研究报告的销售都是一次性的。

大约是在去年,GigaOm的高管们及董事会重新评估了市场研究部门的财务状况。他们认定,尽管市场研究业务实现了增长,但与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抱有的信念相反,它并不是之前以为的“现金奶牛”。现金流吃紧的时候,他们并不能靠市场研究业务拿到钱。

GigaOm前任CEO保罗·沃尔博斯基(Paul Walborsky)去年夏季已经离职,他曾是市场研究业务的积极支持者。公司前财务副总裁艾利亚斯·梅齐格(EliasMurray Metzger)今年2月也已经离职。

奇怪的是,尽管财务状况恶化,但GigaOm却没有积极削减成本。员工们仍然可以自由地安排差旅,一直到最后时刻,仍然有许多员工正在计划出差采访。GigaOm的员工总数一度多达80人,而且从来没有进行过大规模裁员。而且,公司经营的最后两年间,GigaOm还在纽约和旧金山签了租约,租下了宽敞的办公室。

此外,GigaOm一度有几个月都没有CEO,这对一家年轻的公司危害显而易见。沃尔博斯基离职和罗尼克加盟之间的这个时间段内,GigaOm迟迟不能决定研究业务未来的命运,而这个部门的销售也出现了滑坡。

尽管罗尼克提出了优先发展网络业务的计划,但员工们表示,他没能激发大家的信心。尤其令他们担心的一件事情是,他迟迟没有把自己的名字放在GigaOm网站上的任何一个地方。GigaOm的团队介绍页面、他个人的LinkedIn页面,以及其他社交媒体账号上,也都没有列上GigaOm公司CEO的头衔。

GigaOm发生的事情很蹊跷,或许也并不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可以从中总结出关于媒体行业未来的普遍结论。

Pando Daily创始人兼CEO莎拉·蕾希(Sarah Lacy)说:“人们很震惊。”Pando Daily是一家成立3年的科技媒体公司,启动资金同样来自风投。GigaOm关闭的消息传来,蕾希说,来自投资人和朋友们的电话包围了她,大家都在问,这件事对她的网站以及整个行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她认为并不意味着太多东西。

“人们倾向于认为,它是一个预兆,预示着更大的问题,”她说,“但这件事十分独特。它看起来应该是公司管理不善。”

来源:纽约时报

原标题:DIGITAL MEDIA DARLINGS UNFAZED BY THE FALL OF THE NEWS SITE GIGA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纽约时报】行业明星GigaOm说倒就倒了 新媒体还有搞头吗?

这家科技网站宣布关闭的那一刻,它的记者们还在写稿。虽然有人认为它给繁荣的新媒体行业敲响了警钟,但它一夜关门或许只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个案。

图片来源:网络

科技新闻网站GigaOm宣布关闭一周半以来,一直都被人们当作一个警示,警告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里的传媒业。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原本看起来很有前途的新闻机构毫无征兆地关闭了,它的记者们甚至在接到失业通知那一刻还在写稿。

同样的命运会降临到新媒体时代其它媒体行业的宠儿们头上吗,比如Business Insider、Re/code、Vice、Politico、Vox和Buzzfeed等?它们中的许多与GigaOm类似,都已经获得了大笔投资,同时正在努力发展多元化的业务,比如广告、会展和读者订阅,以便实现盈利。

GigaOm的倒下并没有给媒体行业的创业公司们带来什么简单明了的教训。根据多名员工的说法(其中许多都要求匿名,因为他们与公司签订了保密协定),GigaOm是一家很特别的公司,但这并不是在夸它。这家公司深受管理不善的困扰,历史上一直在超额支出,而且还对过去多年以来一直困扰着业务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视而不见。

其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在于,GigaOm把赌注押在了一个面向企业客户销售市场研究报告的部门。这个部门后来发展成了GigaOm规模最大的一项业务,但随着时间发展,有一点却变得越来越不明朗——它到底是否能实现公司对它的巨大期望。

GigaOm关闭之后的这些天以来,在与这家公司有过关系的人中出现了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分歧。一些人认为,现在回头来看,GigaOm这家公司其实永远也不可能按它架构的设想来运作。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如果投资者和债权人多给它一点耐心,多提供一些资金,未来某一天,GigaOm或许可以带来回报。

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没能准确反映GigaOm的运营方式。

读者看不出GigaOm面临的困难。GigaOm由知名科技记者欧姆·马利克(OmMalik)创立于2006年,推出的科技新闻报道深度异乎寻常。同时,它还避开了图集、夸张的标题,以及其他业内人士叫做“点击诱饵”的噱头花招。

尽管GigaOm读者群体规模相对较小,每月访问量约为650万,但广告主却对这个读者人群垂涎欲滴。这家公司每年还会举办几次会议。此外,它还成立了市场研究部门,GigaOm公司管理层经常把它描述为一只“会下金蛋的鹅”。

有一段时间,表面看起来GigaOm似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能够养活严肃新闻报道。经过几轮融资,投资人总计向这家公司投入了超过3千万美元。

不过,3月9日,GigaOm员工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要求他们参加当天下午的一次公司会议。很早以前就已经退出公司管理、目前专注于风险投资的马利克,以及从今年1月开始担任公司CEO的迈克尔·罗尼克(MichaelRolnick)在旧金山公司总部的大堂召集了员工会议。还有几十名员工也通过电话和谷歌Hangouts参加了会议。一位远在德国的员工甚至半夜被叫起来参加会议。

罗尼克宣布消息的速度太快了,快到会议都结束了,许多员工还没来得及接入电话会议。罗尼克告诉员工们,GigaOm存在500万到10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和短期融资,目前已经无法履行债务义务。GigaOm将立即停止新闻出版业务,公司68名员工中的大部分人将下岗。

GigaOm员工惊呆了。自从2008年以来就供职于GigaOm的撰稿人斯泰西·希金波泰姆(StaceyHigginbotham)说:“消息完全出乎预料。”而公司市场研究部门的自由分析师斯托威·博伊德(Stowe Boyd)则说:“就像是有人从背后对着脑袋给了一板砖。”

GigaOm原计划于本周在纽约举办一次会议,目前会议已经匆匆取消。会议门票每张售价超过1000美元,目前还没有退款。

一些参加了GigaOm最后一次会议的员工回忆,罗尼克说,公司的资产已经被债权人扣押。这些债权人包括面向快速发展的创业公司提供贷款的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和西部技术投资公司(Western Technology Investment)。Re/code上周末报道称,GigaOm积累了巨额债务,而每月支付的租金和利息总额就接近40万美元。(不过,一名消息人士给出了不同的数字,即每月约20万美元。)

但GigaOm的资产实际上并没有被扣押。只是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和董事会认为,即使有资金注入,也挽救不了公司的业务。

他们的担心主要是围绕着GigaOm的市场研究业务。一名见过公司财务数据的员工称,GigaOm去年来自广告业务的营收约为250万美元,会展业务则带来了约500万美元的收入。市场研究业务的营收超过800万美元,增长速度也比其他业务更快。

这个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赚钱。GigaOm与许多自由分析师签订了协议,以起价每年300美元的价格提供这些分析师研究报告的订阅服务。此外,公司的这些分析师也会以更高的价格,例如每份1万美元,为客户制作订制的报告,回答科技行业的一系列问题。GigaOm的这种模式类似于弗雷斯特(Forrester)和盖特纳(Gartner),但更专注于科技行业。

多年来,这家公司一直认定,市场研究业务将带来丰厚的利润。

然而,这项业务存在根本性的问题。首先,市场研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GigaOm接到订单后,签约分析师需要制作报告。他们制作报告的时间可能会长达4个月,而只有在报告交付后,GigaOm才能收到付款。

在制作报告的分析师们看来,研究部门的销售和市场营销人员的人数与他们拉来的业务并不相匹配。市场研究部门的销售和市场营销人员顶峰的时候多达20人,而其他部门只有4个人。

曾经为GigaOm制作过多份报告的博伊德说:“我曾经跟2到3名销售和客服人员打交道,相对于我们的业务来说,人太多了。”

此外,GigaOm吸引的回头客太少。GigaOm高管此前看好市场研究业务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市场研究业务与新闻网站和会展不同,不需要大规模拓展员工队伍,就能实现增长。但结果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许多研究报告的销售都是一次性的。

大约是在去年,GigaOm的高管们及董事会重新评估了市场研究部门的财务状况。他们认定,尽管市场研究业务实现了增长,但与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抱有的信念相反,它并不是之前以为的“现金奶牛”。现金流吃紧的时候,他们并不能靠市场研究业务拿到钱。

GigaOm前任CEO保罗·沃尔博斯基(Paul Walborsky)去年夏季已经离职,他曾是市场研究业务的积极支持者。公司前财务副总裁艾利亚斯·梅齐格(EliasMurray Metzger)今年2月也已经离职。

奇怪的是,尽管财务状况恶化,但GigaOm却没有积极削减成本。员工们仍然可以自由地安排差旅,一直到最后时刻,仍然有许多员工正在计划出差采访。GigaOm的员工总数一度多达80人,而且从来没有进行过大规模裁员。而且,公司经营的最后两年间,GigaOm还在纽约和旧金山签了租约,租下了宽敞的办公室。

此外,GigaOm一度有几个月都没有CEO,这对一家年轻的公司危害显而易见。沃尔博斯基离职和罗尼克加盟之间的这个时间段内,GigaOm迟迟不能决定研究业务未来的命运,而这个部门的销售也出现了滑坡。

尽管罗尼克提出了优先发展网络业务的计划,但员工们表示,他没能激发大家的信心。尤其令他们担心的一件事情是,他迟迟没有把自己的名字放在GigaOm网站上的任何一个地方。GigaOm的团队介绍页面、他个人的LinkedIn页面,以及其他社交媒体账号上,也都没有列上GigaOm公司CEO的头衔。

GigaOm发生的事情很蹊跷,或许也并不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可以从中总结出关于媒体行业未来的普遍结论。

Pando Daily创始人兼CEO莎拉·蕾希(Sarah Lacy)说:“人们很震惊。”Pando Daily是一家成立3年的科技媒体公司,启动资金同样来自风投。GigaOm关闭的消息传来,蕾希说,来自投资人和朋友们的电话包围了她,大家都在问,这件事对她的网站以及整个行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她认为并不意味着太多东西。

“人们倾向于认为,它是一个预兆,预示着更大的问题,”她说,“但这件事十分独特。它看起来应该是公司管理不善。”

来源:纽约时报

原标题:DIGITAL MEDIA DARLINGS UNFAZED BY THE FALL OF THE NEWS SITE GIGA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