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景区降价,有的竟然只降区区1元,为何这么没诚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景区降价,有的竟然只降区区1元,为何这么没诚意?

深究景区对“门票经济”盲目崇拜背后的动机,如果把板子全打在景区身上却有些有违实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曹飞

随着“十一”黄金周的临近,全国多个景区将迎来一波门票“降价潮”。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在已有157个景区出台门票降价或免费开放措施的基础上,还将有157个景区跟进。据了解,这314个景区中,有5A级景区121个、4A级景区155个;其中实行免费开放的景区30个、降价幅度在30%以上的景区29个、降幅达20%至30%的景区有48个。

在之前景区旺季遍刮“涨价风”,只能靠相关部门下发多重“禁令”才能遏止的背景下,这一轮“降价潮”当然不是各大景区的主动让利之举。事实上,“降价潮”的背后依然有政策的强有力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为景区降价划定时间表,要求在“十一”黄金周之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

面对“意见”,应该没有景区敢置之不理,但规定期限内的“要我降”,却让一些景区依然固守“门票经济”的侥幸心理暴露无遗。从已经公布的降价方案来看,有的景区仅仅降了3元,部分景区虽号称降价实际却未降,还有些景区以拆解收费项目的形式进行假降价。例如,无锡鼋头渚风景区宣布将门票价格由105元降为90元。不过,原本包含在105元门票中的车船票却另外收费。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后发现,如果游客依然乘坐车船,总共需要104元,仅仅降价1元钱。

从时机来看,部分景区的降价动力也显得十分不足,能拖就拖。毕竟,每推迟一天,就能多得到一笔实实在在的收入。为此,有舆论给出预测:本周将迎来景区降价的高峰期,特别是国庆节前最后一天,预计会有一大波景区“扎堆降价”。

屡受诟病的门票价格在数年前就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的老大难问题之一。管理部门也曾多次予以规范、控制,但效果依旧不明显。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景区门票“逢节必涨”,几乎成了一种“统一动作”。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抑制门票价格攀比上涨,甚至立下“3年禁涨价”的“硬杠杠”,然而解禁年“到期就涨”,也成为景区的一种奇特现象。

但深究景区对“门票经济”盲目崇拜背后的动机,如果把板子全打在景区身上却有些有违实际。其实,造成部分景区门票价格偏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还是成本构成不合理、不规范,现行价格机制对不合理定价行为有效约束不够。更重要的是,景区还承担了一些“额外负担”,包括景区外资源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等开支,甚至还有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开支等。

单单依靠“门票经济”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早就成为业界共识。为此,景区应该跳出“门票经济”思维,从景区门票收费的“小账”看到长远发展的“大账”,延伸旅游经济产业链、增加旅游经济附加值。在这一方面,西湖免费开放十多年,旅游总收入持续增长,就是很好的例证。而要想彻底遏制“门票经济”冲动,相关主管部门以及景区必须加快改革运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严格审计、核查成本,避免出现含糊的“运维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让景区从被动的“要我降”转变为主动的“我要降”。

对此,“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健全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体系,以景区合理运营成本为基础,开展国有景区定价成本监审或成本调查,剥离门票价格“额外负担”,包括不合理的政府收费收入等。应该说,这一要求戳中了景区的病灶。当前的降价基础,来自给门票减负,让不合理的负担从景区成本中剔除出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景区转型,并最终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

现在,顶层设计已经建立,景区以及背后的地方政府,还是应该对降价以及转型的意义保持足够的清醒,不再敷衍了事。

来源:上观新闻

原标题: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景区降价,有的竟然只降区区1元,为何这么没诚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景区降价,有的竟然只降区区1元,为何这么没诚意?

深究景区对“门票经济”盲目崇拜背后的动机,如果把板子全打在景区身上却有些有违实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曹飞

随着“十一”黄金周的临近,全国多个景区将迎来一波门票“降价潮”。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在已有157个景区出台门票降价或免费开放措施的基础上,还将有157个景区跟进。据了解,这314个景区中,有5A级景区121个、4A级景区155个;其中实行免费开放的景区30个、降价幅度在30%以上的景区29个、降幅达20%至30%的景区有48个。

在之前景区旺季遍刮“涨价风”,只能靠相关部门下发多重“禁令”才能遏止的背景下,这一轮“降价潮”当然不是各大景区的主动让利之举。事实上,“降价潮”的背后依然有政策的强有力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为景区降价划定时间表,要求在“十一”黄金周之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

面对“意见”,应该没有景区敢置之不理,但规定期限内的“要我降”,却让一些景区依然固守“门票经济”的侥幸心理暴露无遗。从已经公布的降价方案来看,有的景区仅仅降了3元,部分景区虽号称降价实际却未降,还有些景区以拆解收费项目的形式进行假降价。例如,无锡鼋头渚风景区宣布将门票价格由105元降为90元。不过,原本包含在105元门票中的车船票却另外收费。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后发现,如果游客依然乘坐车船,总共需要104元,仅仅降价1元钱。

从时机来看,部分景区的降价动力也显得十分不足,能拖就拖。毕竟,每推迟一天,就能多得到一笔实实在在的收入。为此,有舆论给出预测:本周将迎来景区降价的高峰期,特别是国庆节前最后一天,预计会有一大波景区“扎堆降价”。

屡受诟病的门票价格在数年前就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的老大难问题之一。管理部门也曾多次予以规范、控制,但效果依旧不明显。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景区门票“逢节必涨”,几乎成了一种“统一动作”。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抑制门票价格攀比上涨,甚至立下“3年禁涨价”的“硬杠杠”,然而解禁年“到期就涨”,也成为景区的一种奇特现象。

但深究景区对“门票经济”盲目崇拜背后的动机,如果把板子全打在景区身上却有些有违实际。其实,造成部分景区门票价格偏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还是成本构成不合理、不规范,现行价格机制对不合理定价行为有效约束不够。更重要的是,景区还承担了一些“额外负担”,包括景区外资源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等开支,甚至还有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开支等。

单单依靠“门票经济”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早就成为业界共识。为此,景区应该跳出“门票经济”思维,从景区门票收费的“小账”看到长远发展的“大账”,延伸旅游经济产业链、增加旅游经济附加值。在这一方面,西湖免费开放十多年,旅游总收入持续增长,就是很好的例证。而要想彻底遏制“门票经济”冲动,相关主管部门以及景区必须加快改革运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严格审计、核查成本,避免出现含糊的“运维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让景区从被动的“要我降”转变为主动的“我要降”。

对此,“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健全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体系,以景区合理运营成本为基础,开展国有景区定价成本监审或成本调查,剥离门票价格“额外负担”,包括不合理的政府收费收入等。应该说,这一要求戳中了景区的病灶。当前的降价基础,来自给门票减负,让不合理的负担从景区成本中剔除出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景区转型,并最终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

现在,顶层设计已经建立,景区以及背后的地方政府,还是应该对降价以及转型的意义保持足够的清醒,不再敷衍了事。

来源:上观新闻

原标题: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景区降价,有的竟然只降区区1元,为何这么没诚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