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班妮:60岁创业——一个老人的中国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班妮:60岁创业——一个老人的中国梦

新三板上市公司上海底特董事长顾茂众不批判现实,而是乐观地接受现实,通过自身的坚持和努力一点点去改变和影响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环境。

在很多年轻人都嚷着要40岁就退休的时代,我遇到了一位60岁创业的企业家。他有着光鲜的履历:在知名的美国公司麦道和朗讯工作多年,是贝尔实验室研究员,曾经的研究方向是现在大火的机器人行业,但他选择创业的公司却非常不起眼——是研发、生产防松紧固件的一家公司,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生产螺丝螺母的。

这位如今已年近70岁的创业者顾茂众先生的公司是上海底特精密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2月在新三板挂板上市。这家小企业的故事,已经被《华尔街日报》和《文汇报》相继报道。

顾老创业的故事很传奇。2001年,美国Spiralock公司在上海设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研发和生产施必牢防松紧固件,顾老被派到中国来负责市场工作。到了2006年,美国公司Spiralock原所有者主想出售他的公司,顾老对上海子公司实现了一次管理层收购。不过,与通常美国人采用的杠杆收购的做法不同,他没有进行任何融资,而是用毕生积蓄现金买下了这家上海子公司。美国的老板和他谈成这笔交易只花了5分钟:美国人说考虑卖掉企业,想卖给顾老。然后问顾老一共有多少钱,顾老不情愿但又老老实实的说只有一百多万美元,美国人说就这个价格把公司卖给你。顾老马上说:Deal(成交)。

事后来看,顾老说:“我走上创业道路并非我自己的选择,完全是命运使然。”在一个特定的时点,有人把创业的问题抛给了他,他想也没想就接招了。 

小产品,高科技

施必牢防松螺母(紧固件)属于紧固件中的高端产品,但仍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科技或先进制造,一个世界顶级的贝尔实验室研究员怎么会想到在这样一个小天地里创业?

顾老说:其实这个领域的技术含量不低。施必牢防松螺纹技术是美国七十年代末发明的,第一个成功的应用是在宇宙飞船的主发动机上,是一个伴随着尖端科技产品诞生的基础零部件。由于它具有简单的结构和优越的防松性能,很快就在其它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技术来到中国后,又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虽然技术是美国发明的,但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不同,需要进一步的研发来解决。比如中国的磁悬浮引进的是全套德国技术,最初认为只要按原设计采用德国的紧固件就可以了。但德国的磁悬浮技术是只用于点对点的试验线路的,而中国磁悬浮应用于商业领域时,多出了维修和编组部分。这部分的轨道是钢架的,磁浮列车驶入维修编组的钢轨道后发生剧烈震动,会导致螺丝松动,德国的工程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上海底特运用施必牢防松螺母解决了磁悬浮轨道梁在剧烈震动下的松动问题,从而获得了采购定单。

其次,对于紧固件来讲,防松性能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国际上通用的紧固件防松性能检测设备只能控制频率和振幅这两个参数,不能控制振动力的大小,因此只能定性地判定紧固件的防松性能好坏。上海底特重新设计了防松性能的检测设备,在频率和振幅这两个参数外又加上了可以调整的振动力,可以测出紧固件在不同力下抗松动的能力。

致力于解决客户在实践应用中提出的课题,使得上海底特在这一小天地里越做越精。有一次,一汽重卡的工程师向上海底特提出一个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重型卡车卖出后有18个月的保修期,但在这期间,车轮上的螺母经常会被司机拧坏。原因在于装配线上用的是专门的扭力扳手,而司机自己没有专业的工具,很容易就把螺栓拧坏。上海底特根据客户的这一需要, 设计出一种抗过扭的车轮螺栓副,把螺母的抗扭性能增强了30%。

顾老一口气讲了许多公司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来改进产品性能、从而扩大了客户群的案例,让人对他做事情的专注和细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制造业如何实现中国梦

也许因为他是长期在美国工作才会有这样的一份专注吧。近年来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中国的商业社会弥漫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各行各业的人为了赚快钱都不愿意专注做事,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没能打造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近期不少媒体都在关注德国的工业制造4.0时代,同时也有不少声音在议论中国制造业的危机。

顾老作为一个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人,难道在国内创业后没有不适应?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先讲了一个小故事。顾老说自己的太太和公司食堂的大厨两人同时拿了一些番茄籽去种。顾太太的番茄籽很快就发芽了,大厨种的却没有动静,又等了若干日子才冒头。再过了些时日,大厨的番茄越长越壮,顾太太的番茄苗却因为太细弱,已经倒下了。顾太太很诧异,于是向大厨取经,为什么她种的番茄先发芽却长不好。大厨问她:“种子播下去之后要加盖土壤, 然后你用脚踩了吗?”“没踩。”“没踩肯定不行,在种子发芽之前要给它制造些压力和阻力,让它慢慢顶出来,否则它就不可能长得结实。真正的参天大树都是生长缓慢的,只有那些柔弱的柳树杨树才会迅速长成。”

产业的发展也是一样,顾老说,西方国家都有几百年的工业发展史,而中国只有二、三十年,这之间的差距就是时间的积累。与部分人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前景的悲观态度不同,顾老认为未来的中国一定会超越欧美。

他说中国现在有两大制约商业和企业发展的问题,一是抄袭。这其实不是问题。日本人当年也是从模仿抄袭开始的。这似乎就像巴菲特讲投资之道一样,他说:“对于刚起步的投资人来说,应当寻找已经被证明长期成功有效的投资方法,然后照葫芦画瓢地做就行了。”

因此,各产业发展初期的模仿和抄袭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但不用担心中国人的后续的创造力,与全球其他种族相比,中国人的平均数学水平最高,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全世界也有目共睹。虽然在各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上我们落后于西方,但其实我们已经在不同的领域有了分别的突破,目前需要的只是时间。初期可能是个别公司在个别领域里的点的突破,假以时日就会以点带面,变成一个个行业的面的突破。

第二个问题是腐败。顾老认为腐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致命的。正如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熟人社会”概念,中国社会长期以来都喜欢搞关系,跟中国人谈生意远比跟老外谈生意花的时间多,主要是消耗在了建立人情关系方面。这很难改变。

顾老坦言自己曾经因为不按中国商业社会的潜规则行事丢掉了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从专注产品研发转向搞关系。现在中央提出反腐,要求国企采购公平、公开、公正,像上海底特这样的好企业才有了生存的环境。

因为专注产品质量,后来过了几年,那丢掉的大客户又回头来找上海底特,这给了顾老更多的信心,认为目前商业环境中的不正之风只是阶段性的事情。专注做事的企业需要的是坚持和等待。

我很惊讶,一位年近70的老人对中国制造业、商业环境的发展如此乐观,并且言语中字字透着正能量。他不批判现实,而是乐观地接受现实,通过自身的坚持和努力一点点去改变和影响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环境,他在践行的,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格言。

作为一家新三板上市的企业,上海底特的年销售规模2013年为9000多万元,2014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到55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2.4%。这是顾老创业8年多来在这一细分领域一步步专注经营的成果。

目前上海底特的主要产品应用于商用车市场(主要包括重型卡车和大巴),但未来在铁路、城轨、航空航天领域、医疗、电子等行业都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的产品已经被指定用于青藏铁路、磁浮工程、高铁道岔和动车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上。下一步上海底特的计划是将其防松紧固件市场拓展到航天领域,顾老正在参与制定的航天领域防松螺纹标准也与这一目标相关。未来公司的市场前景想象空间很大。

顾老认为,中国人需要克服的是妄自菲薄的心理。通过一代人、两代人,也许更多代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在制造业的几千个领域中一一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我说顾老是把美国梦移植到了中国的土壤中来。多一些像顾老这样的创业者、企业家,中国梦就不会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班妮:60岁创业——一个老人的中国梦

新三板上市公司上海底特董事长顾茂众不批判现实,而是乐观地接受现实,通过自身的坚持和努力一点点去改变和影响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环境。

在很多年轻人都嚷着要40岁就退休的时代,我遇到了一位60岁创业的企业家。他有着光鲜的履历:在知名的美国公司麦道和朗讯工作多年,是贝尔实验室研究员,曾经的研究方向是现在大火的机器人行业,但他选择创业的公司却非常不起眼——是研发、生产防松紧固件的一家公司,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生产螺丝螺母的。

这位如今已年近70岁的创业者顾茂众先生的公司是上海底特精密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2月在新三板挂板上市。这家小企业的故事,已经被《华尔街日报》和《文汇报》相继报道。

顾老创业的故事很传奇。2001年,美国Spiralock公司在上海设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研发和生产施必牢防松紧固件,顾老被派到中国来负责市场工作。到了2006年,美国公司Spiralock原所有者主想出售他的公司,顾老对上海子公司实现了一次管理层收购。不过,与通常美国人采用的杠杆收购的做法不同,他没有进行任何融资,而是用毕生积蓄现金买下了这家上海子公司。美国的老板和他谈成这笔交易只花了5分钟:美国人说考虑卖掉企业,想卖给顾老。然后问顾老一共有多少钱,顾老不情愿但又老老实实的说只有一百多万美元,美国人说就这个价格把公司卖给你。顾老马上说:Deal(成交)。

事后来看,顾老说:“我走上创业道路并非我自己的选择,完全是命运使然。”在一个特定的时点,有人把创业的问题抛给了他,他想也没想就接招了。 

小产品,高科技

施必牢防松螺母(紧固件)属于紧固件中的高端产品,但仍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科技或先进制造,一个世界顶级的贝尔实验室研究员怎么会想到在这样一个小天地里创业?

顾老说:其实这个领域的技术含量不低。施必牢防松螺纹技术是美国七十年代末发明的,第一个成功的应用是在宇宙飞船的主发动机上,是一个伴随着尖端科技产品诞生的基础零部件。由于它具有简单的结构和优越的防松性能,很快就在其它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技术来到中国后,又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虽然技术是美国发明的,但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不同,需要进一步的研发来解决。比如中国的磁悬浮引进的是全套德国技术,最初认为只要按原设计采用德国的紧固件就可以了。但德国的磁悬浮技术是只用于点对点的试验线路的,而中国磁悬浮应用于商业领域时,多出了维修和编组部分。这部分的轨道是钢架的,磁浮列车驶入维修编组的钢轨道后发生剧烈震动,会导致螺丝松动,德国的工程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上海底特运用施必牢防松螺母解决了磁悬浮轨道梁在剧烈震动下的松动问题,从而获得了采购定单。

其次,对于紧固件来讲,防松性能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国际上通用的紧固件防松性能检测设备只能控制频率和振幅这两个参数,不能控制振动力的大小,因此只能定性地判定紧固件的防松性能好坏。上海底特重新设计了防松性能的检测设备,在频率和振幅这两个参数外又加上了可以调整的振动力,可以测出紧固件在不同力下抗松动的能力。

致力于解决客户在实践应用中提出的课题,使得上海底特在这一小天地里越做越精。有一次,一汽重卡的工程师向上海底特提出一个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重型卡车卖出后有18个月的保修期,但在这期间,车轮上的螺母经常会被司机拧坏。原因在于装配线上用的是专门的扭力扳手,而司机自己没有专业的工具,很容易就把螺栓拧坏。上海底特根据客户的这一需要, 设计出一种抗过扭的车轮螺栓副,把螺母的抗扭性能增强了30%。

顾老一口气讲了许多公司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来改进产品性能、从而扩大了客户群的案例,让人对他做事情的专注和细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制造业如何实现中国梦

也许因为他是长期在美国工作才会有这样的一份专注吧。近年来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中国的商业社会弥漫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各行各业的人为了赚快钱都不愿意专注做事,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没能打造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近期不少媒体都在关注德国的工业制造4.0时代,同时也有不少声音在议论中国制造业的危机。

顾老作为一个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人,难道在国内创业后没有不适应?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先讲了一个小故事。顾老说自己的太太和公司食堂的大厨两人同时拿了一些番茄籽去种。顾太太的番茄籽很快就发芽了,大厨种的却没有动静,又等了若干日子才冒头。再过了些时日,大厨的番茄越长越壮,顾太太的番茄苗却因为太细弱,已经倒下了。顾太太很诧异,于是向大厨取经,为什么她种的番茄先发芽却长不好。大厨问她:“种子播下去之后要加盖土壤, 然后你用脚踩了吗?”“没踩。”“没踩肯定不行,在种子发芽之前要给它制造些压力和阻力,让它慢慢顶出来,否则它就不可能长得结实。真正的参天大树都是生长缓慢的,只有那些柔弱的柳树杨树才会迅速长成。”

产业的发展也是一样,顾老说,西方国家都有几百年的工业发展史,而中国只有二、三十年,这之间的差距就是时间的积累。与部分人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前景的悲观态度不同,顾老认为未来的中国一定会超越欧美。

他说中国现在有两大制约商业和企业发展的问题,一是抄袭。这其实不是问题。日本人当年也是从模仿抄袭开始的。这似乎就像巴菲特讲投资之道一样,他说:“对于刚起步的投资人来说,应当寻找已经被证明长期成功有效的投资方法,然后照葫芦画瓢地做就行了。”

因此,各产业发展初期的模仿和抄袭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但不用担心中国人的后续的创造力,与全球其他种族相比,中国人的平均数学水平最高,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全世界也有目共睹。虽然在各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上我们落后于西方,但其实我们已经在不同的领域有了分别的突破,目前需要的只是时间。初期可能是个别公司在个别领域里的点的突破,假以时日就会以点带面,变成一个个行业的面的突破。

第二个问题是腐败。顾老认为腐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致命的。正如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熟人社会”概念,中国社会长期以来都喜欢搞关系,跟中国人谈生意远比跟老外谈生意花的时间多,主要是消耗在了建立人情关系方面。这很难改变。

顾老坦言自己曾经因为不按中国商业社会的潜规则行事丢掉了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从专注产品研发转向搞关系。现在中央提出反腐,要求国企采购公平、公开、公正,像上海底特这样的好企业才有了生存的环境。

因为专注产品质量,后来过了几年,那丢掉的大客户又回头来找上海底特,这给了顾老更多的信心,认为目前商业环境中的不正之风只是阶段性的事情。专注做事的企业需要的是坚持和等待。

我很惊讶,一位年近70的老人对中国制造业、商业环境的发展如此乐观,并且言语中字字透着正能量。他不批判现实,而是乐观地接受现实,通过自身的坚持和努力一点点去改变和影响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环境,他在践行的,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格言。

作为一家新三板上市的企业,上海底特的年销售规模2013年为9000多万元,2014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到55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2.4%。这是顾老创业8年多来在这一细分领域一步步专注经营的成果。

目前上海底特的主要产品应用于商用车市场(主要包括重型卡车和大巴),但未来在铁路、城轨、航空航天领域、医疗、电子等行业都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的产品已经被指定用于青藏铁路、磁浮工程、高铁道岔和动车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上。下一步上海底特的计划是将其防松紧固件市场拓展到航天领域,顾老正在参与制定的航天领域防松螺纹标准也与这一目标相关。未来公司的市场前景想象空间很大。

顾老认为,中国人需要克服的是妄自菲薄的心理。通过一代人、两代人,也许更多代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在制造业的几千个领域中一一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我说顾老是把美国梦移植到了中国的土壤中来。多一些像顾老这样的创业者、企业家,中国梦就不会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