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不少,但是生活的难度反而越来越大:
买不起房
结不起婚
养不起娃
生不起病
压在年轻人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爆出青年患重大疾病的新闻越来越多,治病就像打开一台碎钞机,轻则因病返贫,重则可能让整个家庭垮了。
面对这样的风险,最好抵御的办法就是买保险。
保险的专业性非常强,普通人很容易对它产生错误的认识。丁香医生总结了最常见的 5 个误区,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保险。
误区一:
公司给我交社保了
别再忽悠我买商业保险
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渐渐完善,国家的社保让每个人都能感到生活的尊严。
但是社保不是保险箱,只能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并不能关注很多细节。
拿国家医保为例,有很多生病不能报销的地方:
有些地方医保报销有起付线,起付线以下的费用个人承担,通常是 500~1000 元不等
起付线之上,医保也不会 100% 报销,通常会有 20%~30% 需要自掏腰包,这一部分是自付比例
有封顶线,不同地区情况不同,通常 20 万封顶
自费药、进口药不报销,万一这个药能治病又很贵还不报销,这药用还是不用呢
......
除了账单上体现的费用,还有照顾病人的开销、请假看病的工资等等都是看病的成本,仔细算要吓死人,一般家庭基本上都耗不起。
没有人保证自己不生病,保证自己不生大病,还是需要购买商业保险抵御未知的风险。
误区二:
我自己在赚钱不用保险
老人小孩先保起来
听到买保险这件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给父母买,或者给孩子买。给父母买是孝心的表现,给孩子买是对孩子的爱。
但大家忽略了一点,自己的健康和安全,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保障。
你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只要努力工作赚钱,就能保证整个家庭正常运转。哪怕家里的老人或者孩子生病了,你也有精力和经济实力保证他们的生活和治疗。
可是如果你倒下了,谁来挑起家庭的重担?是白发苍苍的老父母,还是嗷嗷待哺的襁中娃?
所以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先保自己。
如果你要给爸妈或者孩子买保险,建议在这之前先要考虑清楚,家庭里「经济支柱」是不是已经有足够的保障。
误区三:
这个保险能分红能理财
不买就亏了!
保险是一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对于普通人说,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更为重要。
如果这时你看到一份保险,不仅保你平安,给你分红,还能帮你理财!是不是很心动?
这就好比我们常说某种保健品,不仅能提高免疫力,排毒养颜,还能辅助降血脂、降血压和降血糖,你会去买吗?
聪明的你肯定会觉得不靠谱,决不花钱。
储蓄险、分红险这类号称「能理财」的保险,保费高、保额低,代替强制储蓄可以,但远不足以用来保障自己的生活。
等你真的生病了,这个保险陪不了多少钱;等你去领分红,这个保险的收益还没有存银行高。
所以正确的选择:先保障,再理财。
建议大家买保险时,标配重疾险 + 意外险 + 寿险 ,然后再去考虑理财。
误区四:
我活不到 100 岁
才不要终身投保
打开保险条款,N 个保障期限和 N 个投保价格,很容易让人看花眼。
去咨询朋友,有的人说我就保到 70 岁,有的人说我保终身。那么,保险到底要保障到几岁呢?
其实,问题的答案却要回归保险的初衷,那就是——
用合理的成本,充分转移重大风险。
「成本」就是每年要交的保费,「转移风险」就是你能拿到的保额和保障范围。
这么解释,选择保险期限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拿重疾险为例:
如果你的收入不错,预算充足,希望得到更持久的保障,终身型的重疾险更适合你;
如果你预算有限,那只能「好钢用在刀刃上」。缩短保障期限,在你努力打拼事业的时候,留有充足的保额。
误区五:
买保险就像点菜
一听爆款、新产品就想买
我们的这个产品是爆款,卖得特别好,连你同事都买了,你还不抓紧时间买?
这款产品是新出的,限时供应的,还送很多权益,不买就亏了!
有些人去菜场买个菜都要讨价还价,但是一到这种时候很容易被人煽动,莫名花了大钱。
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切记冷静,不要跟风,特别是买保险,作为一笔长期投入,可不是小钱。
对于同一种类型的保险来说,不同公司产品设计、承担责任、保险费率都大同小异。
以重大疾病保险为例,在中国大陆地区,所有保险条款都必须遵从《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并且保险产品会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备案。
建议多花点时间学习保险,从中选一家更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当然,看丁香医生科普保险知识也是一种快速学习,轻松挑选保险产品的方式。
保险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健康的延伸。丁香医生希望你在保持健康的道路上既有保险相随,还能躲开所有的误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