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高冷学霸到AI教主,科大讯飞刘庆峰能否实现他的十年一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高冷学霸到AI教主,科大讯飞刘庆峰能否实现他的十年一梦

彩云易散琉璃脆,好梦从来不由人。

“一介书生投笔从戎”是多少年轻人的创业梦想,从科学家向企业家的蜕变又带着无数青年成长的烦恼。还在书斋中的刘庆峰可能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会被资本裹挟着在人前用科技“造神”。

科大讯飞的市值已经是600亿人民币,但是微薄的利润还是被投资评论家们讥讽为泡沫,最近科大讯飞又深陷“AI同传造假”风波。也许真正等到泡沫破灭、经济出清的时刻,昔日的学者才会感叹自己是“历史的囚徒”。

学霸的函数式人生

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霸。

1990年,刘庆峰放弃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保送名额,以高于清华大学高考录取分数线40分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在一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那时的中科大就仿佛今天的北大光华。和刘庆峰一起入学的有来自13个省市的高考状元,而2017年北大光华录取的高考状元数量则达到了9人。

如果在理工科学霸的圈子里混过,大家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其实是函数式的。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调节各种自变量来使得最终的结果最优化。而这个最终的结果在学校时候是成绩,进入社会后就是财富和地位。

进入中科大后,虽然人在电子工程系,但是刘庆峰展露出来的数理功底却丝毫不逊于数学系、物理系的学生。“考取全额奖学金出国读研”在当时是学霸的标准学业规划,于是在大二的时候,刘庆峰计划转系到出国名额多的数学系。

刘庆峰声名在外,自然也引起了本系老师们的注意。做人机语音通信的博导王仁华教授亲自找到他,希望刘庆峰能加入自己的实验室做语音技术研究。参观了实验室后的刘庆峰马上就做出了决定,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发现自己学的数学知识可以被直接运用到现实当中。

能够在大二就进入以研究生为主的实验室本身就是个至高的荣誉。大家也都应该知道实验室的经验和与教授的关系对出国深造的重要性。学霸就是学霸,算无遗策。

学生时代的刘庆峰

从大二开始一直在语音实验室研究的刘庆峰在1996年研二时带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他们的“语音合成系统”轰动了业界。暑假时,刘庆峰便应华为的邀请帮助优化电话语音平台。这是一次成功的合作,刘庆峰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拿到了华为的奖金。

华为让刘庆峰看到了语音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于是他向导师王仁华提出一边读博士,一边以实验室的名义办股份制公司的设想。导师的支持最终促成了一个18人的创业团队。

1998年,刚刚建立微软研究院的李开复邀请刘庆峰到微软工作,并愿意提供奖学金,被痴迷于自主研发的刘庆峰拒绝了,成为多年来唯一拒绝过微软奖学金的人。

拒绝微软研究院并不稀奇,因为刘庆峰的书桌上早就摆满了留学offer,每一个提供的奖学金金额应该都不比微软少。不过,开始创业的刘庆峰应该早就听说了比尔盖茨、乔布斯的故事,一心憧憬着知本家们的远大前程。

在校靠导师,创业靠VC

在创业初期,刘庆峰的团队只专注于研发,而将运营工作外包了福建的一家公司。但是这家公司的提出的开发计划明显缺乏系统性,胡子眉毛一把抓,开发团队在不同的项目上疲于奔命,做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却寸步难行。

1999年,公司迟迟不见效益,面临团队解散风险的刘庆峰硬着头皮从总工程师变成了CEO。这一年,他才26岁。

重整后的公司被命名为“科大讯飞”。公司成立当年就获得了合肥市政府牵头的3家投资机构的3000万元人民币投资。

初创时期的科大讯飞

有了资本支持后,刘庆峰首先针对大众用户市场推出了语音转换成文字的软件“畅言2000”。

“两三年营收十亿,百亿”是他豪言。那时候,还没有“独角兽”这个词,不然刘同学一定会摸摸自己额头上的角。

但是杀死过几乎整个中国软件产业的盗版软件也没有使“畅言”例外。

在2C市场折戟后,刘庆峰只得转战2B市场。曾经与华为合作的经验告诉他这类软件很有市场,失掉的造富梦想又重新燃烧起来了。中国电信当时合肥一个城市的单子就是千万级别的,30多个省会城市要是都拿下又是几个亿。这还没算联通呢。

接下来的投标却把科大讯飞打回了原型。讲求经验与稳定性的企业级市场根本容不得一个成立不到一年、团队不过十几个人的产业新兵造次。

自己资质不够,只能找大公司借鸡生蛋。刘庆峰找到曾经合作过的华为,在他们的系统平台上试用语音技术。经过艰苦努力,满足了系统兼容性要求的科大讯飞终于拿下了华为的长期订单。趁热打铁,刘庆峰在2000年又顺势拓展了中兴、联想等客户,公司收入超过500万元。

虽然活下来了,但是科大讯飞远远没有达到当时预期的上亿元的规模。语音技术又要求公司不断投入研发资金,内生发展是行不通了。刘庆峰只得再次融资。

复星集团、联想投资、英特尔的资金相继进入。科大讯飞的业务也从电信呼叫中心拓展到了旅游信息和工商税务查询等领域。

2002年,科大讯飞更是开发出了语音芯片,客户产品包括智能家电、车载系统和电子玩具。2005-2007年科大讯飞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130%,2007年净利润达5300万元,营收2亿元。2008年公司登陆深交所。

深交所上市敲钟

“成绩不好,人品好的,还可以接受;成绩不好,人还矫情的,我就不跟他打交道。”这是刘庆峰在学校时的行为模式。但他逐渐发现现实社会的函数很复杂,变量太多,不过还是欣然接受了,开始做不喜欢的事,见不喜欢的人。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公司规模的做大。

“学而优则商”是这个时代学霸创业者的注脚。这类创业者最擅长的是在限定好的赛道一路向前。在学校有导师,创业有VC,刘庆峰一路顺遂走到了深交所的钟前,逆袭了他在大公司年薪百万的同学们。但是上市后的赛道还依旧笔直吗?

好梦从来不由人?

“稳定股权结构”是刘庆峰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早在合肥市政府牵头的第一轮3000万融资中,科大讯飞就出让了51%的股权。之后几轮融资更是大大稀释了创业团队的股权比例。A股又没有双层股权制度,那么如何保持对公司的长久控制而不被恶意收购呢?

2012年,刘庆峰争取到了中国移动的战略入股。移动承诺不会卖掉股票,也不会增持,不谋求控股权。这极大地稳定了科大讯飞的股权架构。这样难道就能一劳永逸吗?当然不是。如果不能推进科大讯飞的业绩增长,给大股东带来利益,那么万科的王石就是前车之鉴。

刘庆峰在创业过程中可谓是挥金如土。同华为一样,科大讯飞这家本土创新样本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5%,甚至高于华为的14%。但是庞大的开销却令投资者不满。2018年半年报显示,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为5.87亿元,销售费用更高,达到了7.33亿元。

如此高的各项投入使得科大讯飞的净利润在2017年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面对长江商学院的教授薛云奎的质疑,刘庆峰试图把自己的企业比作“亚马逊、特斯拉和京东”,科大讯飞真的配得上吗?

人工智能的第一次浪潮是在1970年,第一代人工智能运用神经网络算法证明了罗素的数理逻辑巨著《数学原理》当中的大部分命题。第二次浪潮是1980年代基于霍普菲尔德神经网络的专家系统大量涌现,在各个专业领域里大放异彩。第三次浪潮是如今的使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对通过移动互联网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在云端进行计算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世界冠军李世石是这次浪潮的一个标志。

科大讯飞已经在这个风口上了,它的市盈率就是证据。但是谁也保证不了风停了之后的一地鸡毛或是巨头的进场收割。刘庆峰在豪赌包括手表、眼镜、纽扣、胸针在内的下一代移动设备,希望它们能取代智能手机。因为这些设备在操控上会更加依赖语音,但是智能手机真的不是终点吗?

为了支撑市梦率,刘庆峰只能借用马斯克的造梦术,开始贩卖人设。在给十年后的自己写的信中,他的人工智能将成为公司高管、老师、医生、律师们的助手,在复杂劳动上取代人类。当人工智能变得和水、电一样遍布人类生活的时候,科大讯飞将实现《未来简史》中提到的三大目标:长生不老、幸福感可控和人成为神。

到那时,因为人工智能几乎能替代人类的所有工作,所以世界上的财富和权力将被少数人工智能公司的富豪所拥有。大多数没有人工智能武装的普通人将失业,陷于恐慌,甚至被淘汰。不过不用担心,因为科大讯飞是有社会责任的公司,在为股东谋利的同时会兼顾社会公平。只需要让每个人都买上一套讯飞人工智能,那么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将不复存在。股东们也一定能展颜一笑。

“彩云易散琉璃脆,好梦从来不由人”,曾经与Nuance合作过的科大讯飞相信一定忘不了伙伴的坠落轨迹。Nuance曾经是全球最大的语音识别技术公司,在智能手机刚刚崛起的年代,它更是苹果、三星等公司的座上客。但是随着智能手机厂商在语音识别技术上的进步,Nuance收入暴跌,陷入泥潭。

在BAT All In AI的今天,科大讯飞能够独善其身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刘庆峰

  • 2025正和岛案例共学大课:刘庆峰、刘东华等企业家共话AI变革
  • 无锡市考察团赴科大讯飞参观交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高冷学霸到AI教主,科大讯飞刘庆峰能否实现他的十年一梦

彩云易散琉璃脆,好梦从来不由人。

“一介书生投笔从戎”是多少年轻人的创业梦想,从科学家向企业家的蜕变又带着无数青年成长的烦恼。还在书斋中的刘庆峰可能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会被资本裹挟着在人前用科技“造神”。

科大讯飞的市值已经是600亿人民币,但是微薄的利润还是被投资评论家们讥讽为泡沫,最近科大讯飞又深陷“AI同传造假”风波。也许真正等到泡沫破灭、经济出清的时刻,昔日的学者才会感叹自己是“历史的囚徒”。

学霸的函数式人生

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霸。

1990年,刘庆峰放弃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保送名额,以高于清华大学高考录取分数线40分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在一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那时的中科大就仿佛今天的北大光华。和刘庆峰一起入学的有来自13个省市的高考状元,而2017年北大光华录取的高考状元数量则达到了9人。

如果在理工科学霸的圈子里混过,大家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其实是函数式的。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调节各种自变量来使得最终的结果最优化。而这个最终的结果在学校时候是成绩,进入社会后就是财富和地位。

进入中科大后,虽然人在电子工程系,但是刘庆峰展露出来的数理功底却丝毫不逊于数学系、物理系的学生。“考取全额奖学金出国读研”在当时是学霸的标准学业规划,于是在大二的时候,刘庆峰计划转系到出国名额多的数学系。

刘庆峰声名在外,自然也引起了本系老师们的注意。做人机语音通信的博导王仁华教授亲自找到他,希望刘庆峰能加入自己的实验室做语音技术研究。参观了实验室后的刘庆峰马上就做出了决定,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发现自己学的数学知识可以被直接运用到现实当中。

能够在大二就进入以研究生为主的实验室本身就是个至高的荣誉。大家也都应该知道实验室的经验和与教授的关系对出国深造的重要性。学霸就是学霸,算无遗策。

学生时代的刘庆峰

从大二开始一直在语音实验室研究的刘庆峰在1996年研二时带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他们的“语音合成系统”轰动了业界。暑假时,刘庆峰便应华为的邀请帮助优化电话语音平台。这是一次成功的合作,刘庆峰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拿到了华为的奖金。

华为让刘庆峰看到了语音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于是他向导师王仁华提出一边读博士,一边以实验室的名义办股份制公司的设想。导师的支持最终促成了一个18人的创业团队。

1998年,刚刚建立微软研究院的李开复邀请刘庆峰到微软工作,并愿意提供奖学金,被痴迷于自主研发的刘庆峰拒绝了,成为多年来唯一拒绝过微软奖学金的人。

拒绝微软研究院并不稀奇,因为刘庆峰的书桌上早就摆满了留学offer,每一个提供的奖学金金额应该都不比微软少。不过,开始创业的刘庆峰应该早就听说了比尔盖茨、乔布斯的故事,一心憧憬着知本家们的远大前程。

在校靠导师,创业靠VC

在创业初期,刘庆峰的团队只专注于研发,而将运营工作外包了福建的一家公司。但是这家公司的提出的开发计划明显缺乏系统性,胡子眉毛一把抓,开发团队在不同的项目上疲于奔命,做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却寸步难行。

1999年,公司迟迟不见效益,面临团队解散风险的刘庆峰硬着头皮从总工程师变成了CEO。这一年,他才26岁。

重整后的公司被命名为“科大讯飞”。公司成立当年就获得了合肥市政府牵头的3家投资机构的3000万元人民币投资。

初创时期的科大讯飞

有了资本支持后,刘庆峰首先针对大众用户市场推出了语音转换成文字的软件“畅言2000”。

“两三年营收十亿,百亿”是他豪言。那时候,还没有“独角兽”这个词,不然刘同学一定会摸摸自己额头上的角。

但是杀死过几乎整个中国软件产业的盗版软件也没有使“畅言”例外。

在2C市场折戟后,刘庆峰只得转战2B市场。曾经与华为合作的经验告诉他这类软件很有市场,失掉的造富梦想又重新燃烧起来了。中国电信当时合肥一个城市的单子就是千万级别的,30多个省会城市要是都拿下又是几个亿。这还没算联通呢。

接下来的投标却把科大讯飞打回了原型。讲求经验与稳定性的企业级市场根本容不得一个成立不到一年、团队不过十几个人的产业新兵造次。

自己资质不够,只能找大公司借鸡生蛋。刘庆峰找到曾经合作过的华为,在他们的系统平台上试用语音技术。经过艰苦努力,满足了系统兼容性要求的科大讯飞终于拿下了华为的长期订单。趁热打铁,刘庆峰在2000年又顺势拓展了中兴、联想等客户,公司收入超过500万元。

虽然活下来了,但是科大讯飞远远没有达到当时预期的上亿元的规模。语音技术又要求公司不断投入研发资金,内生发展是行不通了。刘庆峰只得再次融资。

复星集团、联想投资、英特尔的资金相继进入。科大讯飞的业务也从电信呼叫中心拓展到了旅游信息和工商税务查询等领域。

2002年,科大讯飞更是开发出了语音芯片,客户产品包括智能家电、车载系统和电子玩具。2005-2007年科大讯飞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130%,2007年净利润达5300万元,营收2亿元。2008年公司登陆深交所。

深交所上市敲钟

“成绩不好,人品好的,还可以接受;成绩不好,人还矫情的,我就不跟他打交道。”这是刘庆峰在学校时的行为模式。但他逐渐发现现实社会的函数很复杂,变量太多,不过还是欣然接受了,开始做不喜欢的事,见不喜欢的人。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公司规模的做大。

“学而优则商”是这个时代学霸创业者的注脚。这类创业者最擅长的是在限定好的赛道一路向前。在学校有导师,创业有VC,刘庆峰一路顺遂走到了深交所的钟前,逆袭了他在大公司年薪百万的同学们。但是上市后的赛道还依旧笔直吗?

好梦从来不由人?

“稳定股权结构”是刘庆峰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早在合肥市政府牵头的第一轮3000万融资中,科大讯飞就出让了51%的股权。之后几轮融资更是大大稀释了创业团队的股权比例。A股又没有双层股权制度,那么如何保持对公司的长久控制而不被恶意收购呢?

2012年,刘庆峰争取到了中国移动的战略入股。移动承诺不会卖掉股票,也不会增持,不谋求控股权。这极大地稳定了科大讯飞的股权架构。这样难道就能一劳永逸吗?当然不是。如果不能推进科大讯飞的业绩增长,给大股东带来利益,那么万科的王石就是前车之鉴。

刘庆峰在创业过程中可谓是挥金如土。同华为一样,科大讯飞这家本土创新样本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5%,甚至高于华为的14%。但是庞大的开销却令投资者不满。2018年半年报显示,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为5.87亿元,销售费用更高,达到了7.33亿元。

如此高的各项投入使得科大讯飞的净利润在2017年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面对长江商学院的教授薛云奎的质疑,刘庆峰试图把自己的企业比作“亚马逊、特斯拉和京东”,科大讯飞真的配得上吗?

人工智能的第一次浪潮是在1970年,第一代人工智能运用神经网络算法证明了罗素的数理逻辑巨著《数学原理》当中的大部分命题。第二次浪潮是1980年代基于霍普菲尔德神经网络的专家系统大量涌现,在各个专业领域里大放异彩。第三次浪潮是如今的使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对通过移动互联网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在云端进行计算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世界冠军李世石是这次浪潮的一个标志。

科大讯飞已经在这个风口上了,它的市盈率就是证据。但是谁也保证不了风停了之后的一地鸡毛或是巨头的进场收割。刘庆峰在豪赌包括手表、眼镜、纽扣、胸针在内的下一代移动设备,希望它们能取代智能手机。因为这些设备在操控上会更加依赖语音,但是智能手机真的不是终点吗?

为了支撑市梦率,刘庆峰只能借用马斯克的造梦术,开始贩卖人设。在给十年后的自己写的信中,他的人工智能将成为公司高管、老师、医生、律师们的助手,在复杂劳动上取代人类。当人工智能变得和水、电一样遍布人类生活的时候,科大讯飞将实现《未来简史》中提到的三大目标:长生不老、幸福感可控和人成为神。

到那时,因为人工智能几乎能替代人类的所有工作,所以世界上的财富和权力将被少数人工智能公司的富豪所拥有。大多数没有人工智能武装的普通人将失业,陷于恐慌,甚至被淘汰。不过不用担心,因为科大讯飞是有社会责任的公司,在为股东谋利的同时会兼顾社会公平。只需要让每个人都买上一套讯飞人工智能,那么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将不复存在。股东们也一定能展颜一笑。

“彩云易散琉璃脆,好梦从来不由人”,曾经与Nuance合作过的科大讯飞相信一定忘不了伙伴的坠落轨迹。Nuance曾经是全球最大的语音识别技术公司,在智能手机刚刚崛起的年代,它更是苹果、三星等公司的座上客。但是随着智能手机厂商在语音识别技术上的进步,Nuance收入暴跌,陷入泥潭。

在BAT All In AI的今天,科大讯飞能够独善其身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