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盖棺定论?国际社会是这样评价李光耀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盖棺定论?国际社会是这样评价李光耀的

李光耀曾引用中国成语“盖棺定论”说,对他的评价要等死后才能下定论。他的政治生涯在国际政治舞台受到极高赞誉,而新加坡人和各国媒体给他的评价则褒贬同在。

李光耀。图片来源:The Straits Times / 东方IC

李光耀曾引用中国成语“盖棺定论”说,对他的评价要等死后才能下定论。2015年3月23日,这位91岁的新加坡国父去世。他的政治生涯在国际政治舞台受到极高赞誉,而新加坡人和各国媒体给他的评价则褒贬同在。

真正的巨人

在他逝世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李光耀称为一个“历史上真正的巨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他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广受国际社会尊重的战略家和政治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则称他为“亚洲的传奇人物”。

奥巴马表示,他是历史上一个真正的巨人,作为现代新加坡之父和亚洲事务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他将被几代人铭记在心。

英国《卫报》援引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话报道称,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表示,由于“他的信念的力量,他的观点的清晰,他的讲话的率直以及他对未来的眼光”,没有哪个总理能像李光耀那样更受她欣赏。卡梅伦表示,作为一国领导人和当代世界的第一流政治家,李光耀的历史地位已经确定。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评价李光耀“奠基了新加坡今天的繁荣”,是“一个伟大的亚洲领导人”。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则表示:“李光耀这样一位巨人的逝去,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英雄造时势

新加坡《海峡时报》称,“从1950年代与他的人民行动党一同推行自治,到1960年代初期尝试与马来西亚合并,再到1965年8月9日被迫独立后努力维持国家的生存”,李光耀被“广泛视为对塑造新加坡起到最大作用的人”。

新加坡《今日报》称,李光耀“从不惧怕挑战现有的意识形态,从不遵循教条。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坚信要持续适应一个变化中的世界的严峻现实。为了刷新他的‘认知地图’,他从不停歇地寻求来自专家、学者、行业人士、政治领袖、新闻记者和街头行人的观点”。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题为《小国巨人的政治遗产》的社论称,“时势造英雄或是英雄造时势,自古以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美国外交家基辛格评价,如果是以李光耀的例子来看,那显然是英雄造时势”。

社论称,“在众多政治遗产之中,领导层的自我更新是突出的贡献之一”,“李光耀的离去,不会让新加坡的政治领导层出现断层的现象,也不会如美国已故政治学者亨廷顿所说的‘人亡政息’” 。

“有批评者将新加坡形容为‘保姆之邦’,国人从摇篮到坟墓,都受到政府的呵护。其实,这也反映了李光耀巨细靡遗的治国作风。从机场的建设到个人的行为,从语文及种族政策到国人的婚嫁及生育问题,都有李光耀的意志和身影。”

社论称,李光耀通过社会运动及严刑峻法提高国人素质的做法,被国外媒体“冷嘲热讽”,但李光耀曾自信地说:“他们可以嘲笑我们,可我深信最后开怀大笑的会是我们。”

新华社的一篇评论文章强调了李光耀“与西方媒体过招、交锋”的勇气,“外媒的诽谤、西方的批评,从未动摇李光耀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

使中国获得启发

《中国日报》则着重强调“李光耀的外交实用主义,以及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表示,李光耀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他努力“分享新加坡治理的成功经验”,而中国在这其中获益良多。

台湾“中央广播电台”回顾了李光耀与台湾之间四十年的情谊,并将他形容为推进两岸关系的一位“关键人物”。

香港《南华早报》写道,由于对独立后的新加坡充满疑问的经济生存能力和致命弱点殚精竭虑,李光耀以其“钢铁意志”实行统治,在重塑经济、发展民生、改变社会习惯的过程中将其意愿强加到人们的生活,使新加坡获得了被牢牢管制的“保姆国家”的称号。

曾在1965年与新加坡分道扬镳的马来西亚,其国内新闻网站也纷纷为李光耀去世留出头版位置。《马来邮报》突出了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对这位政治家的致敬。

该报援引纳吉布的讲话称,尽管在短暂而饱受风雨的合并后,李光耀带领新加坡走向独立,但稳固的关系对双方一直很重要,特别是贸易往来。近年来,双边关系在李显龙执政时期得到了改善。

政治遗产的是与非

《印度时报》称,李光耀在一生中因其对市场友好的政策获得了赞誉,但也同时因严控媒体、打压公众抗议和政治对手而饱受国内外批评。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李光耀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的崇拜者。他曾说,“如果谁都不怕你,那就毫无意义了。”尽管他仍受很多人爱戴,但越来越多新加坡人开始对李光耀及其留下的政治和社会模式进行攻击。不过,他的影响可能仍将通过他的政策和他的儿子李显龙在未来多年中继续体现。

美联社称,新加坡人对李光耀又敬又畏,他的政治遗产在国内外都被认为意义深远,但也让新加坡付出了代价。

人权观察组织亚洲地区副主任菲尔·罗伯森(Phil Robertson)表示,李光耀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扮演的“巨大的”角色毫无疑问,但也让该国付出了重大的人权代价,如限制表达自由、进行自我审查、阻碍多党民主。

新加坡国内也有不满的声音。博客作家Alex Xu说,李光耀创设的体系显然“不自由、反民主”,而他的去世“并不意味着这些就不复存在,我们仍需废除它们”。

《纽约时报》称,李光耀曾把新加坡比作“第三世界地区中的一片第一世界的绿洲”,新加坡给人留下的印象正反映了李光耀的性格:高效、头脑冷静、清廉、有创造力、向前看以及实用主义。

评论称,李光耀的领导方式不时受到外界批评,比如压制自由,但他为新加坡开出的药方确实获得了成功。该国成为国际商业金融中心,其效率和清廉为人称道。

美国福克斯新闻评论称,李光耀用一个为自己长期执政设计的威权体制给新加坡带来了繁荣,但这一政治遗产可能并不适合正面对21世纪挑战的这个热带都市国家。

评论称,新加坡的低犯罪率、民族和谐以及对腐败的零容忍值得称道,但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执政党在过去二十年把国家的发展带上了错误的方向——收入不平等正在加剧,海外移民大量涌入抢走了本地人的饭碗。如今,一些赞誉李光耀成就的老年人担心,当下的年轻人对他的政治遗产并不完全买账。

盖棺定论还早?

新加坡记者Carlton Tan在Asian Correspondent写道,新加坡将会变得不一样。“那些爱他的人会为他的逝去哀悼,并歌颂他的一生。那些恨他的人则会庆祝他的死讯,并诅咒他出生的日子。不过,在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我们所有人都会知道,李光耀之后的新加坡将永远不会再和从前一样。”

在2010年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李光耀曾说,能够对他下定论的,是以后的学者——那些会依据事件的历史背景来研究的学者。

当时他说:“我并不是说我所做的一切是对的,但我所做的一切都为了一个光荣的目的。我不得不做一些令人不快的事,不得不未经审判把同僚关起来。”

李光耀引用了中国成语“盖棺定论”。他说:“等到棺材盖盖下时,再判断,再去做评估。在双眼闭上之前,我说不定还会做些荒唐事。”

《福布斯》杂志网站刊登评论文章称,李光耀创造的这个功利主义天堂的未来并不确定。他的成就不可否认,而历史的前进也不可避免。人们想知道,在所有当今的国家元首中,是否能有任何人在离世前留下的政治遗产,可以与李光耀相媲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盖棺定论?国际社会是这样评价李光耀的

李光耀曾引用中国成语“盖棺定论”说,对他的评价要等死后才能下定论。他的政治生涯在国际政治舞台受到极高赞誉,而新加坡人和各国媒体给他的评价则褒贬同在。

李光耀。图片来源:The Straits Times / 东方IC

李光耀曾引用中国成语“盖棺定论”说,对他的评价要等死后才能下定论。2015年3月23日,这位91岁的新加坡国父去世。他的政治生涯在国际政治舞台受到极高赞誉,而新加坡人和各国媒体给他的评价则褒贬同在。

真正的巨人

在他逝世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李光耀称为一个“历史上真正的巨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他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广受国际社会尊重的战略家和政治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则称他为“亚洲的传奇人物”。

奥巴马表示,他是历史上一个真正的巨人,作为现代新加坡之父和亚洲事务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他将被几代人铭记在心。

英国《卫报》援引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话报道称,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表示,由于“他的信念的力量,他的观点的清晰,他的讲话的率直以及他对未来的眼光”,没有哪个总理能像李光耀那样更受她欣赏。卡梅伦表示,作为一国领导人和当代世界的第一流政治家,李光耀的历史地位已经确定。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评价李光耀“奠基了新加坡今天的繁荣”,是“一个伟大的亚洲领导人”。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则表示:“李光耀这样一位巨人的逝去,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英雄造时势

新加坡《海峡时报》称,“从1950年代与他的人民行动党一同推行自治,到1960年代初期尝试与马来西亚合并,再到1965年8月9日被迫独立后努力维持国家的生存”,李光耀被“广泛视为对塑造新加坡起到最大作用的人”。

新加坡《今日报》称,李光耀“从不惧怕挑战现有的意识形态,从不遵循教条。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坚信要持续适应一个变化中的世界的严峻现实。为了刷新他的‘认知地图’,他从不停歇地寻求来自专家、学者、行业人士、政治领袖、新闻记者和街头行人的观点”。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题为《小国巨人的政治遗产》的社论称,“时势造英雄或是英雄造时势,自古以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美国外交家基辛格评价,如果是以李光耀的例子来看,那显然是英雄造时势”。

社论称,“在众多政治遗产之中,领导层的自我更新是突出的贡献之一”,“李光耀的离去,不会让新加坡的政治领导层出现断层的现象,也不会如美国已故政治学者亨廷顿所说的‘人亡政息’” 。

“有批评者将新加坡形容为‘保姆之邦’,国人从摇篮到坟墓,都受到政府的呵护。其实,这也反映了李光耀巨细靡遗的治国作风。从机场的建设到个人的行为,从语文及种族政策到国人的婚嫁及生育问题,都有李光耀的意志和身影。”

社论称,李光耀通过社会运动及严刑峻法提高国人素质的做法,被国外媒体“冷嘲热讽”,但李光耀曾自信地说:“他们可以嘲笑我们,可我深信最后开怀大笑的会是我们。”

新华社的一篇评论文章强调了李光耀“与西方媒体过招、交锋”的勇气,“外媒的诽谤、西方的批评,从未动摇李光耀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

使中国获得启发

《中国日报》则着重强调“李光耀的外交实用主义,以及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表示,李光耀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他努力“分享新加坡治理的成功经验”,而中国在这其中获益良多。

台湾“中央广播电台”回顾了李光耀与台湾之间四十年的情谊,并将他形容为推进两岸关系的一位“关键人物”。

香港《南华早报》写道,由于对独立后的新加坡充满疑问的经济生存能力和致命弱点殚精竭虑,李光耀以其“钢铁意志”实行统治,在重塑经济、发展民生、改变社会习惯的过程中将其意愿强加到人们的生活,使新加坡获得了被牢牢管制的“保姆国家”的称号。

曾在1965年与新加坡分道扬镳的马来西亚,其国内新闻网站也纷纷为李光耀去世留出头版位置。《马来邮报》突出了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对这位政治家的致敬。

该报援引纳吉布的讲话称,尽管在短暂而饱受风雨的合并后,李光耀带领新加坡走向独立,但稳固的关系对双方一直很重要,特别是贸易往来。近年来,双边关系在李显龙执政时期得到了改善。

政治遗产的是与非

《印度时报》称,李光耀在一生中因其对市场友好的政策获得了赞誉,但也同时因严控媒体、打压公众抗议和政治对手而饱受国内外批评。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李光耀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的崇拜者。他曾说,“如果谁都不怕你,那就毫无意义了。”尽管他仍受很多人爱戴,但越来越多新加坡人开始对李光耀及其留下的政治和社会模式进行攻击。不过,他的影响可能仍将通过他的政策和他的儿子李显龙在未来多年中继续体现。

美联社称,新加坡人对李光耀又敬又畏,他的政治遗产在国内外都被认为意义深远,但也让新加坡付出了代价。

人权观察组织亚洲地区副主任菲尔·罗伯森(Phil Robertson)表示,李光耀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扮演的“巨大的”角色毫无疑问,但也让该国付出了重大的人权代价,如限制表达自由、进行自我审查、阻碍多党民主。

新加坡国内也有不满的声音。博客作家Alex Xu说,李光耀创设的体系显然“不自由、反民主”,而他的去世“并不意味着这些就不复存在,我们仍需废除它们”。

《纽约时报》称,李光耀曾把新加坡比作“第三世界地区中的一片第一世界的绿洲”,新加坡给人留下的印象正反映了李光耀的性格:高效、头脑冷静、清廉、有创造力、向前看以及实用主义。

评论称,李光耀的领导方式不时受到外界批评,比如压制自由,但他为新加坡开出的药方确实获得了成功。该国成为国际商业金融中心,其效率和清廉为人称道。

美国福克斯新闻评论称,李光耀用一个为自己长期执政设计的威权体制给新加坡带来了繁荣,但这一政治遗产可能并不适合正面对21世纪挑战的这个热带都市国家。

评论称,新加坡的低犯罪率、民族和谐以及对腐败的零容忍值得称道,但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执政党在过去二十年把国家的发展带上了错误的方向——收入不平等正在加剧,海外移民大量涌入抢走了本地人的饭碗。如今,一些赞誉李光耀成就的老年人担心,当下的年轻人对他的政治遗产并不完全买账。

盖棺定论还早?

新加坡记者Carlton Tan在Asian Correspondent写道,新加坡将会变得不一样。“那些爱他的人会为他的逝去哀悼,并歌颂他的一生。那些恨他的人则会庆祝他的死讯,并诅咒他出生的日子。不过,在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我们所有人都会知道,李光耀之后的新加坡将永远不会再和从前一样。”

在2010年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李光耀曾说,能够对他下定论的,是以后的学者——那些会依据事件的历史背景来研究的学者。

当时他说:“我并不是说我所做的一切是对的,但我所做的一切都为了一个光荣的目的。我不得不做一些令人不快的事,不得不未经审判把同僚关起来。”

李光耀引用了中国成语“盖棺定论”。他说:“等到棺材盖盖下时,再判断,再去做评估。在双眼闭上之前,我说不定还会做些荒唐事。”

《福布斯》杂志网站刊登评论文章称,李光耀创造的这个功利主义天堂的未来并不确定。他的成就不可否认,而历史的前进也不可避免。人们想知道,在所有当今的国家元首中,是否能有任何人在离世前留下的政治遗产,可以与李光耀相媲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