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未来我们将如何居住?原研哉和10位建筑师在鸟巢下绘制了一张“未来家”预想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未来我们将如何居住?原研哉和10位建筑师在鸟巢下绘制了一张“未来家”预想图

“家”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最浅显易懂的事物,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面镜子,而HOUSE VISION是一种尝试,通过与建筑师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思考“家”应有的样子,并尝试在不远的未来将其具体化。

如果以 2008 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将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城市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那么“后奥运”时代的活跃性与开放性无疑是全球瞩目的。在这10年中,大量风格迥异的建筑快速,甚至不假思索地在中国各个城市中拔地而起,另一侧,新兴崛起的中产阶级开始对家居空间设计和器物的使用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和消费。

10年之后,在一个代表宏大时代背景的符号 —— “鸟巢”之下,一群人想要将设计者的目光拉回关乎每一个最微小个体的生存课题 —— 在未来,我们将如何居住?

2018年9月21日,由GWC长城会主办、原研哉担任策展人的“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在北京鸟巢开幕。大展汇集10位中外建筑师或团队,与10家企业共同打造了10座 1:1 大小并可亲身体验的“未来之家”,力图向公众呈现属于未来之家的无限可能,从空间设计、感官体验、生活起居形态等方面对居住空间进行重新定义。

由原研哉先生发起的HOUSE VISION项目,是一项以“未来居住新常识”为理念、携手建筑师和企业共同构建未来之家的文化研究项目。他认为,“家”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最浅显易懂的事物,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面镜子,而HOUSE VISION是一种尝试,通过与建筑师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思考“家”应有的样子,并尝试在不远的未来将其具体化。

2016年8月,HOUSE VISION 在东京举办了主题为“CO-DIVIDUAL 分而合/离而聚”的第二届展览。该展览对集体中的个体,个体的集合形式进行了重新研讨。

展览引发了市民满的参与热情,也使得普通大众对于未来的居住空间拥有了更多灵感与憧憬。

本次参与创作的建筑师,均是当下中国城市规划、建筑探索与居住空间领域颇有建树的代表人物,当他们将目光从宏大的公共建筑落回到日常生活空间,当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亲自走入这里,感受空间、光影、声音与技术背后的思考,设计也就成为一件直观可见、触手可感的存在。

 

作 品 解 读
 

 

“向心合围”是张永和老师此次作品的核心理念,如何打破传统家电的表现形式和建筑进行完美融合,构建一个既体现中国的家文化,又将现代科技植入其中的家,是作品探讨的课题。

在张永和看来,这个空间的构建,是对几组貌似对立的元素进行融合的过程 —— 过去与未来,自然和人工,建筑和电器。传统合院的建筑形式通过新型、低碳的纤维混凝土完成,物质生活则围绕空间的主角——人,进行开展,不会喧宾夺主。家具均由混凝土制成,中间的庭院引入植物元素,不同天光之下洒下的斑驳光影则是整个空间中最有灵性的元素。

大舍事务所以往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筑为主,此次实践也作为一个起点,开始聚焦于未来的居住空间。

作品的名字叫做“ 亼屮囗”,三个部分组成一个“舍”字。而这个字也很形象地表现了建筑的构成 —— 有屋顶、梁柱和基座。用屋顶支撑台基三个部分构成房子的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多年,柳亦春则希望以此为雏形来容纳今天的生活、面对未来的生活。

设计师杨明洁为 3 号馆起名为“绿舍”,点明了植物在空间中的重要性。

开幕式当天,杨明洁在讲述创作过程时表示,在了解了合作方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通过物联网把能源有效输送到每个人的家中的技术之后,自己放弃了最初想要做一个很酷的建筑想法,转而希望通过一种简洁的手法将技术融于设计,使得人们能够被打动,进而理解技术、接受前沿的理念。

也因此,作品的重点没有放在建筑的外观,更多在内部。当人们走进去之后,可以看到剩余能源如何变成了光和水,光和水如何去培养家中的植物,而植物又如何构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借由技术的介入,人们又可以通过手机移动互联去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家人就此进行远程交流,促进情感沟通。杨明洁认为,技术进步,不是让人和自然,技术和自然之间关系越来越对立,而应该越来越融合。

“当人类已经把自己逼到不得不移民火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重新思考一下今天的生活?” 

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李虎在此次参展作品“火星舱”入口处喷印的一句话,是他对每一位参观者抛出的一个问题,也是激发他创作动力的一次自我反思。因此,在设计时,李虎将实验置于一种极限的情境下——当人类移居火星,居住在这颗遥远而孤寂的红色行星。当人们迫于外部环境而不得不将物质生活归置极简,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回收循环时,我们会做出怎样的取舍?李虎看来,这种在极限环境下引发的思考,也许是对身处地球的我们最珍贵的生活启示。

OPEN设计的火星生活舱除了本身的舱体,还包括延伸于外部的、球状柔软的可收折活动空间。这个生活舱将可以通过网络连接的小米智能家居电器再向前推进一步,建立起物理连接,让家成为一个大的科技产品,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循环供给能源、水和空气。当建筑与智能家居整合为一体,一个2.4m x 2.4m x 2m的极小空间,即可构筑一个满足必要需求的生活环境。

作为来自日本广岛的建筑师青山周平对“共享居住”理念的实践,“新家族的家-400盒子的社区城市” 尝试突破两室一厅、三室一厅,这种过去父母带一两个孩子的、传统的家庭住宅,探索一个人在大城市里面生活的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

这一居住方式的灵感来自青山和太太在北京胡同居住多年的体验,他也曾在不同场合向人们推广这种共享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的居住方式。在未来,房子会越来越小,但生活空间会越来越大,是青山周平对于未来家秉持的理想。

“最小—最大的家”探索的主题是边界的打破与消弭。有住与日本设计中心基于“无界” 和 “融界”的概念,将有限地家居空间最大限度地进行了拓展,利用开放式格局、透明材料隔断等方式为本身并不大的空间制造出宽敞、开阔的“零边界”体验。

参加过两届东京HOUSE VISION展览的长谷川豪面对中国居住现状,选择一上海无印良品员工们的居住环境为模板,进行探索与改善。在大都市里生活的年轻人们越来越成为个体化,进一步的分散开来,成为分散的个体。给年轻人提供可以居住的场所,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课题。

9月23日的大师沙龙中,“你的家”设计者董灏用一句话概括了此次作品的理念:“家就是当你停留的时候如你所愿,当你行走的时候如影随行。”

由此,“你的家”借由 TCL 的技术与移动的建筑元素融合,探讨如何让“家”从传统建造向智能化、定制化更迈进一步,将可变的建筑硬件与智能的控制软件相结合,在有限的实体空间里,拓展出无限的居住可能。董灏认为,在未来,各种家庭功能对应的将不再是卧室、厨房、浴室等一个个静态独立的房间,而是由智能系统控制、自由移动和组合的建筑平面所生成的功能区。于是,我们用房间来划分家庭功能区的漫长传统,也许终将被新科技与理念彻底打破。

从“山水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马岩松试图将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实践一直没有停止。此次的作品“庭园家/Living Garden”也如同它的名字,成为整个展区当中最具开放性、姿态平和而宁静的一处“凉亭”。这个开放的曲面建筑体不仅对观者开放,对自然开放,对阳光、空气也是开放的。

如何在城市公园、绿地之外,找回中国传统城市和文人生活里自然与家庭、自然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庭园家/Living Garden”希望表达的理想。如同马岩松自己所说:“家应该是有归属感、有精神寄托的地方,过去的文人在书桌上放一株盆景,挂一幅山水画,这都是一种精神遗产。只谈技术、设备、会让人陷入焦虑。”

在槃达PENDA 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孙大勇看来,家关乎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城市文化,第二个是主人情感。这个作品起名叫做望远家,灵感则来自于北京胡同的一砖一瓦。

“作为80后的一代,随着过去的快速发展,很多亲身经历的记忆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孙大勇试图以唤回童年记忆的方式,重新思考关于“未来”的课题。因此,他在自己的“未来家”作品当中融入了万花筒和潜望镜的概念,希望人在室内可以通过潜望镜和万花筒装置,看到传统四合院墙外面看不到的风景,把城市景观“借景”到室内来。“建筑不仅仅是用来看的,更是用来居住和体验的。我希望这件作品给大家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忆,也是对自己童年的一次记忆。” 

 

在开幕仪式上,GWC长城会董事长文厨曾表示,为展览取名为“未来家生活大展”是基于与原研哉先生的两点共识:第一点,探索,探索未来十年的家。第二点,每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人,都是探索家,所以今天到现场的都是探索家。大展的主题叫作 “NEW GRAVITY(新重力)”,也是期待以展会为起点,唤起更多对中国未来居住环境的思考,将来探索更理想的生活方式,就像改变重力一般划时代的意义。HOUSE VISION发起人及CHINA HOUSE VISION总策展人原研哉则将作为展览背景的鸟巢比作中国战国时代韩非子说的 “画鬼魅易,画犬马难” 当中的鬼魅,“ 在它前面我们展现作为犬马的十座家居建筑,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想。在中国,而且在今天的北京也会引起人们很多的想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次展览,一方面要考虑未来家居,一方面要考虑未来自己最适合的生活。”

在对马岩松的采访中,他也提到,当下中国的建筑师,大部分将目标瞄准为权利与资本构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关乎每个个体生存现状的居住建筑却鲜少出现令人惊喜的作品,所以我们的城市居民楼变得如同复制粘贴一样雷同,千城一面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态势。如此看来,HOUSE VISION 选择在这个时机来到中国也许便是改变的一个微小的开始。对未来家的想象,也可以从“未来家”开始萌芽。 

 

排版设计:mimimi_ 

所有展览现场图片均由CHV提供

其他图片来自CHV官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未来我们将如何居住?原研哉和10位建筑师在鸟巢下绘制了一张“未来家”预想图

“家”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最浅显易懂的事物,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面镜子,而HOUSE VISION是一种尝试,通过与建筑师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思考“家”应有的样子,并尝试在不远的未来将其具体化。

如果以 2008 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将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城市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那么“后奥运”时代的活跃性与开放性无疑是全球瞩目的。在这10年中,大量风格迥异的建筑快速,甚至不假思索地在中国各个城市中拔地而起,另一侧,新兴崛起的中产阶级开始对家居空间设计和器物的使用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和消费。

10年之后,在一个代表宏大时代背景的符号 —— “鸟巢”之下,一群人想要将设计者的目光拉回关乎每一个最微小个体的生存课题 —— 在未来,我们将如何居住?

2018年9月21日,由GWC长城会主办、原研哉担任策展人的“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在北京鸟巢开幕。大展汇集10位中外建筑师或团队,与10家企业共同打造了10座 1:1 大小并可亲身体验的“未来之家”,力图向公众呈现属于未来之家的无限可能,从空间设计、感官体验、生活起居形态等方面对居住空间进行重新定义。

由原研哉先生发起的HOUSE VISION项目,是一项以“未来居住新常识”为理念、携手建筑师和企业共同构建未来之家的文化研究项目。他认为,“家”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最浅显易懂的事物,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面镜子,而HOUSE VISION是一种尝试,通过与建筑师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思考“家”应有的样子,并尝试在不远的未来将其具体化。

2016年8月,HOUSE VISION 在东京举办了主题为“CO-DIVIDUAL 分而合/离而聚”的第二届展览。该展览对集体中的个体,个体的集合形式进行了重新研讨。

展览引发了市民满的参与热情,也使得普通大众对于未来的居住空间拥有了更多灵感与憧憬。

本次参与创作的建筑师,均是当下中国城市规划、建筑探索与居住空间领域颇有建树的代表人物,当他们将目光从宏大的公共建筑落回到日常生活空间,当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亲自走入这里,感受空间、光影、声音与技术背后的思考,设计也就成为一件直观可见、触手可感的存在。

 

作 品 解 读
 

 

“向心合围”是张永和老师此次作品的核心理念,如何打破传统家电的表现形式和建筑进行完美融合,构建一个既体现中国的家文化,又将现代科技植入其中的家,是作品探讨的课题。

在张永和看来,这个空间的构建,是对几组貌似对立的元素进行融合的过程 —— 过去与未来,自然和人工,建筑和电器。传统合院的建筑形式通过新型、低碳的纤维混凝土完成,物质生活则围绕空间的主角——人,进行开展,不会喧宾夺主。家具均由混凝土制成,中间的庭院引入植物元素,不同天光之下洒下的斑驳光影则是整个空间中最有灵性的元素。

大舍事务所以往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筑为主,此次实践也作为一个起点,开始聚焦于未来的居住空间。

作品的名字叫做“ 亼屮囗”,三个部分组成一个“舍”字。而这个字也很形象地表现了建筑的构成 —— 有屋顶、梁柱和基座。用屋顶支撑台基三个部分构成房子的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多年,柳亦春则希望以此为雏形来容纳今天的生活、面对未来的生活。

设计师杨明洁为 3 号馆起名为“绿舍”,点明了植物在空间中的重要性。

开幕式当天,杨明洁在讲述创作过程时表示,在了解了合作方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通过物联网把能源有效输送到每个人的家中的技术之后,自己放弃了最初想要做一个很酷的建筑想法,转而希望通过一种简洁的手法将技术融于设计,使得人们能够被打动,进而理解技术、接受前沿的理念。

也因此,作品的重点没有放在建筑的外观,更多在内部。当人们走进去之后,可以看到剩余能源如何变成了光和水,光和水如何去培养家中的植物,而植物又如何构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借由技术的介入,人们又可以通过手机移动互联去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家人就此进行远程交流,促进情感沟通。杨明洁认为,技术进步,不是让人和自然,技术和自然之间关系越来越对立,而应该越来越融合。

“当人类已经把自己逼到不得不移民火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重新思考一下今天的生活?” 

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李虎在此次参展作品“火星舱”入口处喷印的一句话,是他对每一位参观者抛出的一个问题,也是激发他创作动力的一次自我反思。因此,在设计时,李虎将实验置于一种极限的情境下——当人类移居火星,居住在这颗遥远而孤寂的红色行星。当人们迫于外部环境而不得不将物质生活归置极简,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回收循环时,我们会做出怎样的取舍?李虎看来,这种在极限环境下引发的思考,也许是对身处地球的我们最珍贵的生活启示。

OPEN设计的火星生活舱除了本身的舱体,还包括延伸于外部的、球状柔软的可收折活动空间。这个生活舱将可以通过网络连接的小米智能家居电器再向前推进一步,建立起物理连接,让家成为一个大的科技产品,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循环供给能源、水和空气。当建筑与智能家居整合为一体,一个2.4m x 2.4m x 2m的极小空间,即可构筑一个满足必要需求的生活环境。

作为来自日本广岛的建筑师青山周平对“共享居住”理念的实践,“新家族的家-400盒子的社区城市” 尝试突破两室一厅、三室一厅,这种过去父母带一两个孩子的、传统的家庭住宅,探索一个人在大城市里面生活的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

这一居住方式的灵感来自青山和太太在北京胡同居住多年的体验,他也曾在不同场合向人们推广这种共享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的居住方式。在未来,房子会越来越小,但生活空间会越来越大,是青山周平对于未来家秉持的理想。

“最小—最大的家”探索的主题是边界的打破与消弭。有住与日本设计中心基于“无界” 和 “融界”的概念,将有限地家居空间最大限度地进行了拓展,利用开放式格局、透明材料隔断等方式为本身并不大的空间制造出宽敞、开阔的“零边界”体验。

参加过两届东京HOUSE VISION展览的长谷川豪面对中国居住现状,选择一上海无印良品员工们的居住环境为模板,进行探索与改善。在大都市里生活的年轻人们越来越成为个体化,进一步的分散开来,成为分散的个体。给年轻人提供可以居住的场所,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课题。

9月23日的大师沙龙中,“你的家”设计者董灏用一句话概括了此次作品的理念:“家就是当你停留的时候如你所愿,当你行走的时候如影随行。”

由此,“你的家”借由 TCL 的技术与移动的建筑元素融合,探讨如何让“家”从传统建造向智能化、定制化更迈进一步,将可变的建筑硬件与智能的控制软件相结合,在有限的实体空间里,拓展出无限的居住可能。董灏认为,在未来,各种家庭功能对应的将不再是卧室、厨房、浴室等一个个静态独立的房间,而是由智能系统控制、自由移动和组合的建筑平面所生成的功能区。于是,我们用房间来划分家庭功能区的漫长传统,也许终将被新科技与理念彻底打破。

从“山水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马岩松试图将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实践一直没有停止。此次的作品“庭园家/Living Garden”也如同它的名字,成为整个展区当中最具开放性、姿态平和而宁静的一处“凉亭”。这个开放的曲面建筑体不仅对观者开放,对自然开放,对阳光、空气也是开放的。

如何在城市公园、绿地之外,找回中国传统城市和文人生活里自然与家庭、自然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庭园家/Living Garden”希望表达的理想。如同马岩松自己所说:“家应该是有归属感、有精神寄托的地方,过去的文人在书桌上放一株盆景,挂一幅山水画,这都是一种精神遗产。只谈技术、设备、会让人陷入焦虑。”

在槃达PENDA 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孙大勇看来,家关乎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城市文化,第二个是主人情感。这个作品起名叫做望远家,灵感则来自于北京胡同的一砖一瓦。

“作为80后的一代,随着过去的快速发展,很多亲身经历的记忆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孙大勇试图以唤回童年记忆的方式,重新思考关于“未来”的课题。因此,他在自己的“未来家”作品当中融入了万花筒和潜望镜的概念,希望人在室内可以通过潜望镜和万花筒装置,看到传统四合院墙外面看不到的风景,把城市景观“借景”到室内来。“建筑不仅仅是用来看的,更是用来居住和体验的。我希望这件作品给大家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忆,也是对自己童年的一次记忆。” 

 

在开幕仪式上,GWC长城会董事长文厨曾表示,为展览取名为“未来家生活大展”是基于与原研哉先生的两点共识:第一点,探索,探索未来十年的家。第二点,每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人,都是探索家,所以今天到现场的都是探索家。大展的主题叫作 “NEW GRAVITY(新重力)”,也是期待以展会为起点,唤起更多对中国未来居住环境的思考,将来探索更理想的生活方式,就像改变重力一般划时代的意义。HOUSE VISION发起人及CHINA HOUSE VISION总策展人原研哉则将作为展览背景的鸟巢比作中国战国时代韩非子说的 “画鬼魅易,画犬马难” 当中的鬼魅,“ 在它前面我们展现作为犬马的十座家居建筑,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想。在中国,而且在今天的北京也会引起人们很多的想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次展览,一方面要考虑未来家居,一方面要考虑未来自己最适合的生活。”

在对马岩松的采访中,他也提到,当下中国的建筑师,大部分将目标瞄准为权利与资本构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关乎每个个体生存现状的居住建筑却鲜少出现令人惊喜的作品,所以我们的城市居民楼变得如同复制粘贴一样雷同,千城一面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态势。如此看来,HOUSE VISION 选择在这个时机来到中国也许便是改变的一个微小的开始。对未来家的想象,也可以从“未来家”开始萌芽。 

 

排版设计:mimimi_ 

所有展览现场图片均由CHV提供

其他图片来自CHV官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