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张小平离职”背后:航天等领域国企人才流失严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张小平离职”背后:航天等领域国企人才流失严重

张小平离职事件发酵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航空航天以及相关领域研究所、国企人才机制和效能问题的讨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9月27日,一篇自媒体文章《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刷屏朋友圈,瞬间将航天科研人员张小平、其曾就职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以及目前供职的民营航天公司“蓝箭航天”推向风口。

该文中引用的一份盖有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公章《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文件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要求张小平回所。

文章中还暗示其离职是因薪酬低、不受重视,而加入民营航天公司后却是年薪百万的待遇,直指国企研究院人才机制低效的问题,并且批评了航天国企内的人才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导致“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不得已离职。

文章引发了关于航空航天以及相关领域研究所、国企人才机制和效能问题的讨论。

张小平离职事件发酵一整天之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发布声明称“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有媒体找到张小平,但当事人再三缄口,只说“肯定不能回原单位了,也回不去了”。

“张小平离职”的前因后果暂不明确,而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数位航空航天业内人士发现,近年来,国内民营航天企业深受资本青睐,并蓬勃发展,在航天人才的大规模流动中,“张小平跳槽事件”并非孤例。

国企民企待遇悬殊

一位西安本土从事航空航天相关领域工作,并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的业内资深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军民融合开始,国企人员流失相对比较严重。尤其是低门槛领域的人员流失很多。这些人才在国企里被培养的差不多了,也掌握着一定的技术、平台和资源,跳出去能拿到更高的待遇,而且很快上手,有项目可干。

事实上,航天国企人才流失,确实比较严重。据科学网消息,一篇2018年4月发表在《今日科苑》上的调查《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调研访谈情况分析及启示》支持了这个现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蔡闻一等5名作者,对航天科技集团的近200余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2012年至2016年,航天一院、五院、六院、八院等航天科技集团主要院所,每年流出总人数呈上升趋势。例如,2016年八院流出人数达428人,远超2012年的300人。

该调查进一步分析显示,当前流失的主体集中于3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群体。上述平均每年流出人数的85%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工艺、技能人才队伍中青年骨干流失现象尤为突出。以五院型号研制队伍为例,技能人员年均流失人数比例占全院流失总数的50%。以八院型号研制队伍为例,八院流失的工艺技能人员中,40%为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中青年骨干员工。

蔡闻一等人据此得出结论:“中青年骨干人才是航天发展的中坚力量,不采取一定措施,就会给后续发展带来一定冲击。”

待遇差距是上述人士跳槽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西安一个搞航天航空相关领域的所,去年一个事业部一下子就走了20多个,全锅被端走去了民企,待遇直接翻两到三倍。”上述业内人士举例称,“国企内一般小项目的总师,平均薪资大概就是十几二十万。如果跳民企呢,他掌握的信息,包括他的技术能力,至少可以开到30至50万。副总工程师在国企拿二十几万,调到民企拿到上百万的也很多见。”

上述业内人士说,张小平去新公司是不是能拿到100万尚未可知,但是他这样的级别在这边拿12万也是可能的,也可能再多一点。张小平虽然是研究员,但好多研究员在所里很普通,当然要看你干的项目和重要程度等。他在那里面任副主任设计师,他那个级别比较低,肯定不会给他定很高的岗位。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航天国企内的人才流失与近年来“国家队”的优势减弱有密切关联。近年来,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商业航天开始起步。

而在政策层面,中国也在大力鼓励民营航天公司的发展。2014年,中央提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务院明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

2016年4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称,鼓励社会资源加入航天的建设中,中国也将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来促进商业航天发展。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相继涌现出天仪研究院、零壹空间、星际荣耀以及蓝箭航天等多家民营航天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商业航天早已成为潮流并兴起竞争,例如美国民营航天公司Space X “猎鹰”在多次发射成功之后拿下了美国航天部门的订单。

上述业内人士也称,当民企也干起来之后,国家队优势相对慢慢减弱。“而且民企真干起来效率要高的多,比如,国企用一千个人搞一个火箭,而民企可能一两百人就把这事干成了。”

该业内人士还提到,目前挤进航空航天领域的民企大多还是从低端领域开始做起,而不是一下就要投几亿、几十亿的项目。“因为里面可能还涉及到一个成本问题。国企成本都是国家的,比如盖房、基础设施、实验室等,都是国家出钱。但民企要做这些,成本都得自己考虑。比如小一点的导航设备,好多公司都在干,因为这个门槛比较低,要竞争的话很快就能出来成果,国企在这里的优势就不明显,干不过民企。”

此外,要发展商业航天,民营企业不可避免要从“国家队”挖人才。上述业内人士直言,民营航天公司招揽人才其实主要还是从国企挖人。“因为这是现成的。如果去大学招人,得重新培养,还得给他提供平台,不仅麻烦,而且成本高,而从国企里面挖的人都是培养好的。民企这样做是很划算的,省去很多成本,挖过来的人直接就能把项目拿下。”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在此前向中国企业家杂志表示,“说‘挖人’并不是很恰当,我们一直说,我们是在吸引人才。”他表示蓝箭航天之所以吸引到原国有航天企业的人才,除了“具备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更多的是“使命感,对这个平台以及对整个技术路线的认可”。

体制机制改革仍是当前国企改革重要命题

除了待遇的悬殊,上述业内人士还认为,国企掌握着国家的一些资源,对技术和个人能力不够重视,张小平离职就能反映出国企体制机制存在问题。

该人士介绍,在国有航天单位里面并没有准确的项目分成一说,都是大锅饭。所谓的“项目分成”会大概有个倾向,比如所里面有5个事业部,这个事业部今年多赚一点,会给这个事业部多花一点钱。“而不会说某个项目赚了100万,项目组成员有10个人,每人分10万,当然国家政策也不允许。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一个差别就是,优秀的人多发一点,差点的少发一点,差距不会拉的太大,不会说因为做了大项目,盈利很多,就给下面人发很多钱。”

事实上,体制机制改革是当前国企改革的重要命题。尤其在薪酬机制方面,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文件,对国企工资决定机制做出了顶层设计。该文件指出,国企工资改革的下一步方向便是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坚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方向,建立健全同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监管体制,充分调动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此外,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承认“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声明,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

据新《保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涉密人员离岗的,脱密期管理由本机关、本单位负责;涉密人员离开原涉密单位,调入国家机关和涉密单位的,脱密期管理由调入单位负责;属于其他情况的,由原涉密单位、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负责。

上述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通俗的介绍,脱密就分三种,一般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核心涉密人员。核心涉密人员全国很少,大部分都是一般涉密人员和重要涉密人员。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是一年,重要涉密人员是两年,核心涉密人员是三年。在脱密期内,他不能到国外公司任职或者国外资本控股公司任职,脱密期间还需要定期写汇报交给原单位。

“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可以跳槽,但不能去外国的公司或者是外国控股的公司,也可以跳到同行业。”该业内人士称,“但是涉密人员在掌握了国家的秘密后不能泄密,不能向外讲里面的成员;家庭成员要出国、在国外任职、孩子在国外上学等都要向组织上报;还有我们的护照等都要上交等等,但不是说你签了保密协议你就不能跳槽。”

另据《中国企业家》报道称从律师处了解到,如果真是涉密人员,并且跟原单位签定过协议,那就不允许违反规定就业。国有航天系统重视保密工作,对密级不同的岗位会相应发放保密费。按此说法,有航天业内人士猜测,“张小平很有可能被判回研究所,在所内非密岗位发放基本工资,因为《保密法》绝对是能够站住脚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张小平离职”背后:航天等领域国企人才流失严重

张小平离职事件发酵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航空航天以及相关领域研究所、国企人才机制和效能问题的讨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9月27日,一篇自媒体文章《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刷屏朋友圈,瞬间将航天科研人员张小平、其曾就职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以及目前供职的民营航天公司“蓝箭航天”推向风口。

该文中引用的一份盖有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公章《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文件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要求张小平回所。

文章中还暗示其离职是因薪酬低、不受重视,而加入民营航天公司后却是年薪百万的待遇,直指国企研究院人才机制低效的问题,并且批评了航天国企内的人才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导致“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不得已离职。

文章引发了关于航空航天以及相关领域研究所、国企人才机制和效能问题的讨论。

张小平离职事件发酵一整天之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发布声明称“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有媒体找到张小平,但当事人再三缄口,只说“肯定不能回原单位了,也回不去了”。

“张小平离职”的前因后果暂不明确,而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数位航空航天业内人士发现,近年来,国内民营航天企业深受资本青睐,并蓬勃发展,在航天人才的大规模流动中,“张小平跳槽事件”并非孤例。

国企民企待遇悬殊

一位西安本土从事航空航天相关领域工作,并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的业内资深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军民融合开始,国企人员流失相对比较严重。尤其是低门槛领域的人员流失很多。这些人才在国企里被培养的差不多了,也掌握着一定的技术、平台和资源,跳出去能拿到更高的待遇,而且很快上手,有项目可干。

事实上,航天国企人才流失,确实比较严重。据科学网消息,一篇2018年4月发表在《今日科苑》上的调查《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调研访谈情况分析及启示》支持了这个现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蔡闻一等5名作者,对航天科技集团的近200余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2012年至2016年,航天一院、五院、六院、八院等航天科技集团主要院所,每年流出总人数呈上升趋势。例如,2016年八院流出人数达428人,远超2012年的300人。

该调查进一步分析显示,当前流失的主体集中于3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群体。上述平均每年流出人数的85%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工艺、技能人才队伍中青年骨干流失现象尤为突出。以五院型号研制队伍为例,技能人员年均流失人数比例占全院流失总数的50%。以八院型号研制队伍为例,八院流失的工艺技能人员中,40%为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中青年骨干员工。

蔡闻一等人据此得出结论:“中青年骨干人才是航天发展的中坚力量,不采取一定措施,就会给后续发展带来一定冲击。”

待遇差距是上述人士跳槽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西安一个搞航天航空相关领域的所,去年一个事业部一下子就走了20多个,全锅被端走去了民企,待遇直接翻两到三倍。”上述业内人士举例称,“国企内一般小项目的总师,平均薪资大概就是十几二十万。如果跳民企呢,他掌握的信息,包括他的技术能力,至少可以开到30至50万。副总工程师在国企拿二十几万,调到民企拿到上百万的也很多见。”

上述业内人士说,张小平去新公司是不是能拿到100万尚未可知,但是他这样的级别在这边拿12万也是可能的,也可能再多一点。张小平虽然是研究员,但好多研究员在所里很普通,当然要看你干的项目和重要程度等。他在那里面任副主任设计师,他那个级别比较低,肯定不会给他定很高的岗位。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航天国企内的人才流失与近年来“国家队”的优势减弱有密切关联。近年来,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商业航天开始起步。

而在政策层面,中国也在大力鼓励民营航天公司的发展。2014年,中央提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务院明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

2016年4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称,鼓励社会资源加入航天的建设中,中国也将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来促进商业航天发展。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相继涌现出天仪研究院、零壹空间、星际荣耀以及蓝箭航天等多家民营航天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商业航天早已成为潮流并兴起竞争,例如美国民营航天公司Space X “猎鹰”在多次发射成功之后拿下了美国航天部门的订单。

上述业内人士也称,当民企也干起来之后,国家队优势相对慢慢减弱。“而且民企真干起来效率要高的多,比如,国企用一千个人搞一个火箭,而民企可能一两百人就把这事干成了。”

该业内人士还提到,目前挤进航空航天领域的民企大多还是从低端领域开始做起,而不是一下就要投几亿、几十亿的项目。“因为里面可能还涉及到一个成本问题。国企成本都是国家的,比如盖房、基础设施、实验室等,都是国家出钱。但民企要做这些,成本都得自己考虑。比如小一点的导航设备,好多公司都在干,因为这个门槛比较低,要竞争的话很快就能出来成果,国企在这里的优势就不明显,干不过民企。”

此外,要发展商业航天,民营企业不可避免要从“国家队”挖人才。上述业内人士直言,民营航天公司招揽人才其实主要还是从国企挖人。“因为这是现成的。如果去大学招人,得重新培养,还得给他提供平台,不仅麻烦,而且成本高,而从国企里面挖的人都是培养好的。民企这样做是很划算的,省去很多成本,挖过来的人直接就能把项目拿下。”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在此前向中国企业家杂志表示,“说‘挖人’并不是很恰当,我们一直说,我们是在吸引人才。”他表示蓝箭航天之所以吸引到原国有航天企业的人才,除了“具备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更多的是“使命感,对这个平台以及对整个技术路线的认可”。

体制机制改革仍是当前国企改革重要命题

除了待遇的悬殊,上述业内人士还认为,国企掌握着国家的一些资源,对技术和个人能力不够重视,张小平离职就能反映出国企体制机制存在问题。

该人士介绍,在国有航天单位里面并没有准确的项目分成一说,都是大锅饭。所谓的“项目分成”会大概有个倾向,比如所里面有5个事业部,这个事业部今年多赚一点,会给这个事业部多花一点钱。“而不会说某个项目赚了100万,项目组成员有10个人,每人分10万,当然国家政策也不允许。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一个差别就是,优秀的人多发一点,差点的少发一点,差距不会拉的太大,不会说因为做了大项目,盈利很多,就给下面人发很多钱。”

事实上,体制机制改革是当前国企改革的重要命题。尤其在薪酬机制方面,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文件,对国企工资决定机制做出了顶层设计。该文件指出,国企工资改革的下一步方向便是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坚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方向,建立健全同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监管体制,充分调动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此外,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承认“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声明,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

据新《保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涉密人员离岗的,脱密期管理由本机关、本单位负责;涉密人员离开原涉密单位,调入国家机关和涉密单位的,脱密期管理由调入单位负责;属于其他情况的,由原涉密单位、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负责。

上述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通俗的介绍,脱密就分三种,一般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核心涉密人员。核心涉密人员全国很少,大部分都是一般涉密人员和重要涉密人员。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是一年,重要涉密人员是两年,核心涉密人员是三年。在脱密期内,他不能到国外公司任职或者国外资本控股公司任职,脱密期间还需要定期写汇报交给原单位。

“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可以跳槽,但不能去外国的公司或者是外国控股的公司,也可以跳到同行业。”该业内人士称,“但是涉密人员在掌握了国家的秘密后不能泄密,不能向外讲里面的成员;家庭成员要出国、在国外任职、孩子在国外上学等都要向组织上报;还有我们的护照等都要上交等等,但不是说你签了保密协议你就不能跳槽。”

另据《中国企业家》报道称从律师处了解到,如果真是涉密人员,并且跟原单位签定过协议,那就不允许违反规定就业。国有航天系统重视保密工作,对密级不同的岗位会相应发放保密费。按此说法,有航天业内人士猜测,“张小平很有可能被判回研究所,在所内非密岗位发放基本工资,因为《保密法》绝对是能够站住脚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