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爱沙尼亚人的夏天:还是和小时候一样

离乡的爱沙尼亚人从未离开过想象中的田园牧歌。

朱卡鲁营地。拍摄:Kristen Dobbin

为了逃离苏联统治下的现实生活,成千上万的爱沙尼亚人从东欧迁往加拿大。战后的世界迎来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因此从很多方面来说,20世纪下半叶的全球主题是文化融合。

人类学家兼摄影师克里斯汀·多宾(Kristen Dobbin)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份子。她是爱沙尼亚裔加拿大人,对文化、社区和身份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感兴趣。她最近拍摄了一组照片,地点是多伦多北部相距一小时车程的一个儿童营地朱卡鲁(Jõekääru),加拿大爱沙尼亚移民的第三代、第四代可以重新聚集在这里,使用祖国的语言,了解祖国的文化。

克里斯汀的祖母曾是朱卡鲁营地的厨师。“就像许多经历过战争、动乱和创伤的人一样,祖母很少谈论她经历过什么,失去了什么,”克里斯汀说,“但我从小就很想了解祖母以前的生活。中学的时候,为了完成一项作业,我对祖母进行了一次采访,她跟我谈到了自己逃离爱沙尼亚的经历,谈到了一家人在瑞典的生活,还有他们刚来加拿大的那几年。”

朱卡鲁营地。拍摄:Kristen Dobbin
朱卡鲁营地。拍摄:Kristen Dobbin

照片中的这些孩子生活在当代的加拿大,来到这个营地,他们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爱沙尼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生活的希望会逐渐消散,他们已经开始感受到青春期的疼痛。营地里,穿着传统服饰的女孩互相给彼此编辫子;溪水边也有孩子在玩耍;向窗外望去,外面是一个听不懂爱沙尼亚语,对爱沙尼亚文化毫无兴趣的广阔世界。

克里斯汀说,朱卡鲁营地“确实有一种永恒的感觉,和我小时候的记忆一模一样,我觉得这里真的特别神奇,到处都是野花,还有通往河边的隐蔽小路”。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营地里有许多让人心生向往的田园美景,但克里斯汀却说这里是她小时候在“孤独和白日梦”里寻求慰藉的地方。在她的照片里,孩子们也经常会陷入沉思或者是纯粹的无聊之中。当然,这并不是说照片本身无聊。与此相反,影像中充斥着一种孤独的感觉——明明身处人群之中,却感觉不到任何人。

朱卡鲁营地。拍摄:Kristen Dobbin
朱卡鲁营地。拍摄:Kristen Dobbin

相异和陌生始终是克里斯汀摄影和人类学实践的核心。她说这些作品帮助她更好地理解了摄影师与摄影对象,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权力失衡,也促使她进一步思考这两个领域背负的“负面包袱”。

“我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作为故事叙述者的角色和责任:为什么是由我来讲这个故事?我能用公正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故事吗?我的做法合乎道德吗?讲述这个故事会带来什么样的潜在后果?我讲了些什么?又有哪些是我没讲的?他们需要我来讲这个故事吗?或者我只是个不速之客?”

克里斯汀承认,面对爱沙尼亚的语言文化,她总是觉得自己既是自己人又是局外人。你在朱卡鲁营地的这组照片中也能感觉到,她一直在质询自己的归属感,也在思考家乡和根源如何扎根在记忆深处。他们移民到了另一片土地,他们进入了另一个现代化的时代,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们从未离开过想象中的田园牧歌。

朱卡鲁营地。拍摄:Kristen Dobbin
朱卡鲁营地。拍摄:Kristen Dobbin

(翻译:都述文)

来源:It's Nice That

最新更新时间:06/27 16:22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