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简历石沉大海?你写的恐怕是僵尸型简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简历石沉大海?你写的恐怕是僵尸型简历

但很多人写的简历,简直是在应征特工,希望让自己看起来毫无特色,毫不显眼,让人迅速在2分钟内遗忘自己。一份有特色,有证据,有针对性的简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展现自己的优势和个性,帮助匹配到适合我们的公司和岗位。

视觉中国

 

写在前面

一个小伙伴来问:「为什么我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呢?」。她把简历发给我,说简历上自己夸自己有点怪,希望我提一提建议。

开头的自我介绍是这么写的:

「工作努力,兢兢业业,善于沟通,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互联网产品有着深刻的理解……」

确实很怪。这么尬的自我介(biao)绍(yang),HR见得多了,基本不会当真。

如果把求职看成销售的话,简历就是文案。这种自嗨型文案,是无法得到目标人群HR的青睐。

01优秀的简历长啥样?

谁是推销简历的高手呢?

我们可以向那些给年轻人相亲为己任的热心姑婆们学习,她们在推销对象时往往有绝活。

如果光说这个男生事业有成、相貌英俊、为人老实,你会心动吗?

但如果表舅妈掏出一张照片,这男生很有点「昌平吴彦祖」或者「杨浦彭于晏」的感觉,然后再听说他是美团前100号员工,刚刚跟着王兴从香港敲钟回来。之前只谈过一次恋爱,是个羞涩的程序猿,这个形象是不是更生动一些?

我们的简历也应该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僵尸型」简历。僵尸有什么特点:

张牙舞爪,却行动缓慢

缺乏亮点,死气沉沉,让人提不起兴趣;

千篇一律,僵尸长得都差不多。

想一想,你的简历是不是如此?

有没有用一堆四字短语张牙舞爪的自夸,却拿不出案例?

有没有企图写得很客观,却完全写不出自己的特色?

有没有企图用一成不变的简历,去通吃全宇宙的HR?

在我看来,一份生动鲜活有生命力的简历,相比一份僵尸简历,要多三样东西:证据、个性、随机应变。

02优秀的简历 彰显个性

曾经有同学给我讲过一个“如何挑选特工的法则”?

答案是:不能像挑007那样显眼的大帅哥。

特工是派出去完成任务的,越不显眼越好。

最好是那种毫无特色,让人再也想不起来的大众脸。

话说回来,简历的目标是什么?

是让我们在众多简历中脱颖而出。

但很多人写的简历,简直是在应征特工,希望让自己看起来毫无特色,毫不显眼,让人迅速在2分钟内遗忘自己。

这种简历就像僵尸一样,每次HR开始读简历都有一种「一大波僵尸即将到来」的即视感。

专注于细节,结果导向,擅长领导跨部门合作……

我理解小伙伴们想把简历写得更客观,但讲道理,自我表扬的介绍信,怎么写能做到真正客观?

作为人才,想要拿到面试机会,我们应该在简历里展现一个鲜活的自己,一个有个性的自己,一个让招聘官感兴趣的自己。而不是千人一面的陈词滥调。

最善于堆砌陈词滥调的僵尸型简历,帮不了我们。

僵尸型简历的特色是:用词无聊,用词空洞,没有聚焦。我在过往的文章《有时候,没对象和没好工作,可能是一个原因》里也写过:

我们每一个人是独特的人,有自己独特之处,所谓“踏实勤奋、专注细节、团队精神……”真的能够展现你的真实自我吗?

当你有这种方式写简历的时候,你有趣的一面,聪慧的一面,个性的一面全部都被丢弃了。

你的职业梦想是什么?你取得过怎样的成绩?你未来的规划如何?

如果我们把我们更人性化的一面展示出来,把我们的个性展示出来,效果也许会更好:

「从新媒体运营很感兴趣,在校期间就参与学校人人网、微博以及公众号的运营,每次有新的平台崛起,我和同学老师都会探讨这个平台的特点,是否适合我们运营学校的新媒体。

「我也很喜欢写作,给学校的公众号写过很多文章,其中有一篇阅读量10万+,我自己也有一个关于美食的公众号,现在有2万关注。」

当你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你的简历后,你的形象会更加生动鲜活,而面试官也会更了解你的爱好是什么,你擅长什么,拥有哪些经验,获得过哪些成绩。

每一个职场人的简历都是一封自我表扬的介绍信,但不要自己在信里说自己聪明、勤恳、专业或者创新。这些词汇太空了,没人会相信。

你只需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让招聘官感受到你的独特之处。

重塑简历,第一件事就是把简历中的「僵尸型」文字,换成人性化的语言。

视觉中国

03优秀的简历 言之有据

说一个人有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不同人对于钱的观点是不同的,西谚有云:「一千个人眼里有一一千个哈利波特(划掉,莎士比亚的棺材板按不住了)。」

有车有房算有钱吗?可能在有些人眼里还不算;

欧美旅游算有钱吗?也不一定;

小时候,同学冬天买了山芋只为暖手,暖好扔掉的行为,也曾深深震撼了我的金钱观。

标准不同,结论不同。

同样的,我们写在简历里的每一个形容词也会让招聘官思考,到底怎么算勤奋?怎么算优秀?怎么算好学?

「对互联网产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到底如何定义?

下了一个APP,用着不爽,给APP打了差评,顺手提了好几个修改建议,算不算?还是我跟着张小龙的团队一起开发了最初版的微信?

这两者之间可是天壤之别。

「出色的谈判技能」,到底有多出色?

你代表公司拿下最艰难的商务合同?还是掐着贵司的午餐供应商多送了你一盒月饼?

如果没有案例佐证,作为一位友善的招聘者,我会当没看见,继续寻找简历中值得信赖的内容。但如果是一位一天看1000份简历,精疲力尽的招聘专员,可能就充满吐槽欲望了。

简历需要提供清晰有力的证据。而证据,包含两大核心部件:案例和数据。

来,我们换一种说法:

作为一个拥有5年经验的产品经理,我带领一个5人团队负责公司的社交APP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包括概念规划,项目实施落地,收集用户反馈,以及与销售团队、工程师团队的沟通工作。我负责的某某App项目,在第一年就实现10万DAU,营收超200万……

这个经验太丰富了,换个应届毕业生的例子:

我目前是某校大四学生,之前在某互联网初创公司实习,参与包括XXX活动在内的3次运营活动,负责海报制作和微信群运营(附上活动海报或链接介绍),同时还负责XXX公众号的运营和撰稿(附上公众号信息),推送过两篇2万+阅读量的文章,2个月里涨粉5000。

有数据,有案例,让人迅速对你的能力有一定了解。在招聘官眼里,你的形象马上就活了,很可能给招聘官留下深刻印象:这个人值得见一面聊一聊。

这种印象可能会为我们带来面试的机会。

用数据和故事,把自己的经历描述出来,让招聘官了解自己,是通过简历筛选的第一步。

如今已是互联网下半场,所有企业在招人时都偏短视,希望人才能够立即迅速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

如果公司需要有一个1百万量级的公众号,他们就要招一个运营出千万粉丝大号的人才;如果企业需要设计一个APP,他们就会招一个设计过爆款APP的人才。

如果你不能信服的讲出自己的故事,那简历很容易石沉大海。

视觉中国

03优秀的简历 精准匹配

我一向反对一份简历打天下的做法。

我自己当年也是一份简历海投的偷懒玩家,结果也很公平,90%以上的投递没有任何回应,尤其是好的公司。

这种偷懒做法的连锁反应是:投出的简历纷纷石沉大海,反而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进入猎头公司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之处:

优秀的猎头不会把候选人的简历直接转给企业,而是会做一份叫做「候选人报告」的文件,把简历中的内容整合到报告里去。

相同候选人的简历,如果提供给两家不同的公司,就需要做两份不同的候选人报告,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黏贴。

为什么?

因为企业的需求不同,同样是招一个助理,有的公司希望招一个英文出色,协助外商沟通;有的公司希望招一个听得懂体制内内语言,帮助老总打理政府关系的;离奇的还有给空降高管招的助理,是为了调查内部腐败的,需要助理守口如瓶……

而猎头详细调查过企业的需求,问清楚了这所有一切,才会把企业最关注的候选人能力,给罗列在最重要的位置,更方便企业对比候选人,评估候选人。

这就是猎头所谓的「精准匹配」简历环节。

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不到面试阶段,这些信息我们都很难掌握。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

公司在招聘时,提供的最重要的材料是招聘启事(Job Description,简称JD)。而认真读懂JD是我们求职时的必修课。根据JD,我们需要在简历里尽可能的把我们自己精准匹配到公司岗位上。

在这里抛一个问题:

JD里大多包括两部分,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哪一个更加重要?

我年轻的时候总认为岗位要求更加重要,通常会简单扫一眼岗位的名称,就开始脑补岗位的工作内容,直接跳到岗位要求,一个个对照:

大学学历,OK;

2年市场营销工作经验,OK;

英语口语优秀者优先,鹅妹子嘤

果断投递简历……

然后没有回音……当然没有回音了,我做人力资源营销的,当然不会是LV的首选啦。只要稍微过一下岗位职责,就会发现同样叫做市场经理的岗位,在不同的公司不同行业里做的工作是大相径庭的。

JD里最为重要的是岗位职责的部分。

当我们投递岗位时,需要细细研究JD里的岗位职责。

它描述了在这个岗位上,到底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如果和我们做的工作类型大体相符,有机会尝试。那就应该把自己的简历尽量往JD的职责上靠,对照去写。

这样招聘官看起来就很顺,符合他当时写JD的思路。

而这种简历制作模式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无数份简历。

同样一段履历,写给外企看的,和写给民企看的应该不同。写给BAT大场的,和写给初创企业的简历应该不同。同样一个学生,投递做产品经理的简历,与投递做内容运营的简历模版,也应该不同。

对于职场人来说,一份简历是远远不够的,应聘不同岗位采用不同模版才是正确的方式。

 

来源:瞎说职场

原标题:简历石沉大海?你写的恐怕是僵尸型简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简历石沉大海?你写的恐怕是僵尸型简历

但很多人写的简历,简直是在应征特工,希望让自己看起来毫无特色,毫不显眼,让人迅速在2分钟内遗忘自己。一份有特色,有证据,有针对性的简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展现自己的优势和个性,帮助匹配到适合我们的公司和岗位。

视觉中国

 

写在前面

一个小伙伴来问:「为什么我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呢?」。她把简历发给我,说简历上自己夸自己有点怪,希望我提一提建议。

开头的自我介绍是这么写的:

「工作努力,兢兢业业,善于沟通,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互联网产品有着深刻的理解……」

确实很怪。这么尬的自我介(biao)绍(yang),HR见得多了,基本不会当真。

如果把求职看成销售的话,简历就是文案。这种自嗨型文案,是无法得到目标人群HR的青睐。

01优秀的简历长啥样?

谁是推销简历的高手呢?

我们可以向那些给年轻人相亲为己任的热心姑婆们学习,她们在推销对象时往往有绝活。

如果光说这个男生事业有成、相貌英俊、为人老实,你会心动吗?

但如果表舅妈掏出一张照片,这男生很有点「昌平吴彦祖」或者「杨浦彭于晏」的感觉,然后再听说他是美团前100号员工,刚刚跟着王兴从香港敲钟回来。之前只谈过一次恋爱,是个羞涩的程序猿,这个形象是不是更生动一些?

我们的简历也应该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僵尸型」简历。僵尸有什么特点:

张牙舞爪,却行动缓慢

缺乏亮点,死气沉沉,让人提不起兴趣;

千篇一律,僵尸长得都差不多。

想一想,你的简历是不是如此?

有没有用一堆四字短语张牙舞爪的自夸,却拿不出案例?

有没有企图写得很客观,却完全写不出自己的特色?

有没有企图用一成不变的简历,去通吃全宇宙的HR?

在我看来,一份生动鲜活有生命力的简历,相比一份僵尸简历,要多三样东西:证据、个性、随机应变。

02优秀的简历 彰显个性

曾经有同学给我讲过一个“如何挑选特工的法则”?

答案是:不能像挑007那样显眼的大帅哥。

特工是派出去完成任务的,越不显眼越好。

最好是那种毫无特色,让人再也想不起来的大众脸。

话说回来,简历的目标是什么?

是让我们在众多简历中脱颖而出。

但很多人写的简历,简直是在应征特工,希望让自己看起来毫无特色,毫不显眼,让人迅速在2分钟内遗忘自己。

这种简历就像僵尸一样,每次HR开始读简历都有一种「一大波僵尸即将到来」的即视感。

专注于细节,结果导向,擅长领导跨部门合作……

我理解小伙伴们想把简历写得更客观,但讲道理,自我表扬的介绍信,怎么写能做到真正客观?

作为人才,想要拿到面试机会,我们应该在简历里展现一个鲜活的自己,一个有个性的自己,一个让招聘官感兴趣的自己。而不是千人一面的陈词滥调。

最善于堆砌陈词滥调的僵尸型简历,帮不了我们。

僵尸型简历的特色是:用词无聊,用词空洞,没有聚焦。我在过往的文章《有时候,没对象和没好工作,可能是一个原因》里也写过:

我们每一个人是独特的人,有自己独特之处,所谓“踏实勤奋、专注细节、团队精神……”真的能够展现你的真实自我吗?

当你有这种方式写简历的时候,你有趣的一面,聪慧的一面,个性的一面全部都被丢弃了。

你的职业梦想是什么?你取得过怎样的成绩?你未来的规划如何?

如果我们把我们更人性化的一面展示出来,把我们的个性展示出来,效果也许会更好:

「从新媒体运营很感兴趣,在校期间就参与学校人人网、微博以及公众号的运营,每次有新的平台崛起,我和同学老师都会探讨这个平台的特点,是否适合我们运营学校的新媒体。

「我也很喜欢写作,给学校的公众号写过很多文章,其中有一篇阅读量10万+,我自己也有一个关于美食的公众号,现在有2万关注。」

当你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你的简历后,你的形象会更加生动鲜活,而面试官也会更了解你的爱好是什么,你擅长什么,拥有哪些经验,获得过哪些成绩。

每一个职场人的简历都是一封自我表扬的介绍信,但不要自己在信里说自己聪明、勤恳、专业或者创新。这些词汇太空了,没人会相信。

你只需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让招聘官感受到你的独特之处。

重塑简历,第一件事就是把简历中的「僵尸型」文字,换成人性化的语言。

视觉中国

03优秀的简历 言之有据

说一个人有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不同人对于钱的观点是不同的,西谚有云:「一千个人眼里有一一千个哈利波特(划掉,莎士比亚的棺材板按不住了)。」

有车有房算有钱吗?可能在有些人眼里还不算;

欧美旅游算有钱吗?也不一定;

小时候,同学冬天买了山芋只为暖手,暖好扔掉的行为,也曾深深震撼了我的金钱观。

标准不同,结论不同。

同样的,我们写在简历里的每一个形容词也会让招聘官思考,到底怎么算勤奋?怎么算优秀?怎么算好学?

「对互联网产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到底如何定义?

下了一个APP,用着不爽,给APP打了差评,顺手提了好几个修改建议,算不算?还是我跟着张小龙的团队一起开发了最初版的微信?

这两者之间可是天壤之别。

「出色的谈判技能」,到底有多出色?

你代表公司拿下最艰难的商务合同?还是掐着贵司的午餐供应商多送了你一盒月饼?

如果没有案例佐证,作为一位友善的招聘者,我会当没看见,继续寻找简历中值得信赖的内容。但如果是一位一天看1000份简历,精疲力尽的招聘专员,可能就充满吐槽欲望了。

简历需要提供清晰有力的证据。而证据,包含两大核心部件:案例和数据。

来,我们换一种说法:

作为一个拥有5年经验的产品经理,我带领一个5人团队负责公司的社交APP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包括概念规划,项目实施落地,收集用户反馈,以及与销售团队、工程师团队的沟通工作。我负责的某某App项目,在第一年就实现10万DAU,营收超200万……

这个经验太丰富了,换个应届毕业生的例子:

我目前是某校大四学生,之前在某互联网初创公司实习,参与包括XXX活动在内的3次运营活动,负责海报制作和微信群运营(附上活动海报或链接介绍),同时还负责XXX公众号的运营和撰稿(附上公众号信息),推送过两篇2万+阅读量的文章,2个月里涨粉5000。

有数据,有案例,让人迅速对你的能力有一定了解。在招聘官眼里,你的形象马上就活了,很可能给招聘官留下深刻印象:这个人值得见一面聊一聊。

这种印象可能会为我们带来面试的机会。

用数据和故事,把自己的经历描述出来,让招聘官了解自己,是通过简历筛选的第一步。

如今已是互联网下半场,所有企业在招人时都偏短视,希望人才能够立即迅速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

如果公司需要有一个1百万量级的公众号,他们就要招一个运营出千万粉丝大号的人才;如果企业需要设计一个APP,他们就会招一个设计过爆款APP的人才。

如果你不能信服的讲出自己的故事,那简历很容易石沉大海。

视觉中国

03优秀的简历 精准匹配

我一向反对一份简历打天下的做法。

我自己当年也是一份简历海投的偷懒玩家,结果也很公平,90%以上的投递没有任何回应,尤其是好的公司。

这种偷懒做法的连锁反应是:投出的简历纷纷石沉大海,反而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进入猎头公司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之处:

优秀的猎头不会把候选人的简历直接转给企业,而是会做一份叫做「候选人报告」的文件,把简历中的内容整合到报告里去。

相同候选人的简历,如果提供给两家不同的公司,就需要做两份不同的候选人报告,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黏贴。

为什么?

因为企业的需求不同,同样是招一个助理,有的公司希望招一个英文出色,协助外商沟通;有的公司希望招一个听得懂体制内内语言,帮助老总打理政府关系的;离奇的还有给空降高管招的助理,是为了调查内部腐败的,需要助理守口如瓶……

而猎头详细调查过企业的需求,问清楚了这所有一切,才会把企业最关注的候选人能力,给罗列在最重要的位置,更方便企业对比候选人,评估候选人。

这就是猎头所谓的「精准匹配」简历环节。

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不到面试阶段,这些信息我们都很难掌握。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

公司在招聘时,提供的最重要的材料是招聘启事(Job Description,简称JD)。而认真读懂JD是我们求职时的必修课。根据JD,我们需要在简历里尽可能的把我们自己精准匹配到公司岗位上。

在这里抛一个问题:

JD里大多包括两部分,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哪一个更加重要?

我年轻的时候总认为岗位要求更加重要,通常会简单扫一眼岗位的名称,就开始脑补岗位的工作内容,直接跳到岗位要求,一个个对照:

大学学历,OK;

2年市场营销工作经验,OK;

英语口语优秀者优先,鹅妹子嘤

果断投递简历……

然后没有回音……当然没有回音了,我做人力资源营销的,当然不会是LV的首选啦。只要稍微过一下岗位职责,就会发现同样叫做市场经理的岗位,在不同的公司不同行业里做的工作是大相径庭的。

JD里最为重要的是岗位职责的部分。

当我们投递岗位时,需要细细研究JD里的岗位职责。

它描述了在这个岗位上,到底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如果和我们做的工作类型大体相符,有机会尝试。那就应该把自己的简历尽量往JD的职责上靠,对照去写。

这样招聘官看起来就很顺,符合他当时写JD的思路。

而这种简历制作模式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无数份简历。

同样一段履历,写给外企看的,和写给民企看的应该不同。写给BAT大场的,和写给初创企业的简历应该不同。同样一个学生,投递做产品经理的简历,与投递做内容运营的简历模版,也应该不同。

对于职场人来说,一份简历是远远不够的,应聘不同岗位采用不同模版才是正确的方式。

 

来源:瞎说职场

原标题:简历石沉大海?你写的恐怕是僵尸型简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