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法加三位激光物理学家分享诺奖 时隔55年女性再获荣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法加三位激光物理学家分享诺奖 时隔55年女性再获荣誉

今年的获奖研究彻底改变了激光物理学:极小的物体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过程现在出现在新的光线中,先进的精密仪器开拓出尚未探索的研究领域以及大量工业和医学应用。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北京时间10月2日17时50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在“激光物理学领域有开创性发明”的美、法、加三位科学家,其中阿瑟·阿什金获得奖项的一半,另一半由热拉尔·穆鲁(Gérard Mourou)和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共同获得。

据诺贝尔奖官方推特介绍,今年的获奖研究彻底改变了激光物理学:极小的物体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过程现在出现在新的光线中。先进的精密仪器开拓出尚未探索的研究领域以及大量工业和医学应用。

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的亚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有一个梦想:让光束发挥移动物体的活动。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创造了“光阱”(light trap),即众所周知的光镊(optical tweezers)。

阿什金的光镊用他们的激光束抓取粒子、原子和分子,因此可以检查和操纵病毒、细菌和其他活细胞,而不对它们造成损害。这创造了观察和控制生命机制的新机会。

科幻小说已经成为现实。光镊使得用光来观察、旋转、切割、推动成为可能。在许多实验室,激光镊被用来研究生物过程,如蛋白质,分子马达,DNA或细胞的内部生命。

另外两名获奖者,热拉尔·穆鲁(Gérard Mourou)和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的研究则为人类创造出最短、最强烈的激光脉冲铺平了道路。他们开发的技术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带来广泛的工业和医疗应用。

穆鲁和斯特里克兰的技术被称为“啁啾脉冲放大”(CPA)。它采取一个短的激光脉冲,延长它的时间,扩大并再次将其挤压在一起。

超锐利的激光束使人们能够极其精确地在各种材料上切割或钻孔——甚至在有生命的物质中也是如此。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眼科手术都采用了这种最锐利的激光束。

三名获奖者将获得金质奖章、证书,并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96万元)的奖金。

获奖者简历

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什金生于1922年,今年已经96岁,为史上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他曾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上世纪60年代末,阿什金开始了利用激光操纵微粒的研究工作,并在1986年发明了光镊。他还开创了最终用于操纵原子、分子和生物细胞的光学俘获过程。因此,阿什金被广泛视为“光镊之父”。

此外,阿什金的工作还为华裔物理学奖朱棣文冷却和俘获原子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后者凭此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什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物理专业,随后前往康奈尔大学完成核物理博士学业。在40年的职业生涯后,阿什金于1992年从贝尔实验室退休,并继续在家里的实验室工作。

热拉尔·穆鲁是法国电子工程和激光领域的先驱,美国密歇根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也是该校超快光学中心的创始主任。

1967年,穆鲁在格勒诺布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随后于1973年在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三十年来,穆鲁开创了超快激光领域及其在科学、工程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发明是在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与唐娜·斯特里克兰共同开发的啁啾脉冲放大(CPA)技术。

唐娜·斯特里克兰来自加拿大,1989年在罗切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即为热拉尔·穆鲁。毕业后,斯特里克兰曾任普林斯顿光子学和光电子材料高级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如今,斯特里克兰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物理系的副教授。

值得注意的是,斯特里克兰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也是55年以来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Twitter用户为此纷纷向她表示祝贺,并倡议其所任职的滑铁卢大学提拔她为正职。

1903年,出生于波兰的居里夫人与丈夫因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首位获得这项荣誉的女性。1963年,德裔美国女物理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因发展了解释原子核结构的数学模型获得该奖。

诺贝尔奖官网介绍,物理学是诺贝尔1895年在他的遗嘱中第一个提到的颁奖领域,“在19世纪末,许多人认为物理学是最重要的科学,也许诺贝尔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自己的研究也与物理学密切相关。”

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自1901年至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颁发111次。其中,47次授予了一名科学家,32次授予了两名科学家,32次授予了三名科学家。

史上共有207人次获得这一奖项,其中就不乏华人的身影。

1956年,31岁的李政道和35岁的杨振宁提出“李-杨假说”,成功挑战爱因斯坦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于1957年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与另一美国物理学家伯顿·里克特因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美籍华裔朱棣文与克劳德·科恩-坦诺奇、威廉姆·菲利普斯三人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美籍华人崔琦与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现象”,使人们对量子现象的认识更进一步,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英国华裔科学家高琨因在光学通讯上取得的开创性成就,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9月23日,高锟在香港辞世,享年84岁。

目前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55岁,最年轻的25岁,为英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布拉格,其因X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于1915年获奖;最年长的88岁,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2002年获奖时已经88岁。

目前仅有一对夫妻档——居里夫妇获得这一奖项。1903年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因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共同获奖。此外,共有4对父子档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威廉·布拉格与劳伦斯·布拉格于1915年同时获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法加三位激光物理学家分享诺奖 时隔55年女性再获荣誉

今年的获奖研究彻底改变了激光物理学:极小的物体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过程现在出现在新的光线中,先进的精密仪器开拓出尚未探索的研究领域以及大量工业和医学应用。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北京时间10月2日17时50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在“激光物理学领域有开创性发明”的美、法、加三位科学家,其中阿瑟·阿什金获得奖项的一半,另一半由热拉尔·穆鲁(Gérard Mourou)和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共同获得。

据诺贝尔奖官方推特介绍,今年的获奖研究彻底改变了激光物理学:极小的物体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过程现在出现在新的光线中。先进的精密仪器开拓出尚未探索的研究领域以及大量工业和医学应用。

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的亚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有一个梦想:让光束发挥移动物体的活动。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创造了“光阱”(light trap),即众所周知的光镊(optical tweezers)。

阿什金的光镊用他们的激光束抓取粒子、原子和分子,因此可以检查和操纵病毒、细菌和其他活细胞,而不对它们造成损害。这创造了观察和控制生命机制的新机会。

科幻小说已经成为现实。光镊使得用光来观察、旋转、切割、推动成为可能。在许多实验室,激光镊被用来研究生物过程,如蛋白质,分子马达,DNA或细胞的内部生命。

另外两名获奖者,热拉尔·穆鲁(Gérard Mourou)和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的研究则为人类创造出最短、最强烈的激光脉冲铺平了道路。他们开发的技术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带来广泛的工业和医疗应用。

穆鲁和斯特里克兰的技术被称为“啁啾脉冲放大”(CPA)。它采取一个短的激光脉冲,延长它的时间,扩大并再次将其挤压在一起。

超锐利的激光束使人们能够极其精确地在各种材料上切割或钻孔——甚至在有生命的物质中也是如此。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眼科手术都采用了这种最锐利的激光束。

三名获奖者将获得金质奖章、证书,并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96万元)的奖金。

获奖者简历

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什金生于1922年,今年已经96岁,为史上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他曾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上世纪60年代末,阿什金开始了利用激光操纵微粒的研究工作,并在1986年发明了光镊。他还开创了最终用于操纵原子、分子和生物细胞的光学俘获过程。因此,阿什金被广泛视为“光镊之父”。

此外,阿什金的工作还为华裔物理学奖朱棣文冷却和俘获原子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后者凭此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什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物理专业,随后前往康奈尔大学完成核物理博士学业。在40年的职业生涯后,阿什金于1992年从贝尔实验室退休,并继续在家里的实验室工作。

热拉尔·穆鲁是法国电子工程和激光领域的先驱,美国密歇根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也是该校超快光学中心的创始主任。

1967年,穆鲁在格勒诺布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随后于1973年在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三十年来,穆鲁开创了超快激光领域及其在科学、工程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发明是在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与唐娜·斯特里克兰共同开发的啁啾脉冲放大(CPA)技术。

唐娜·斯特里克兰来自加拿大,1989年在罗切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即为热拉尔·穆鲁。毕业后,斯特里克兰曾任普林斯顿光子学和光电子材料高级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如今,斯特里克兰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物理系的副教授。

值得注意的是,斯特里克兰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也是55年以来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Twitter用户为此纷纷向她表示祝贺,并倡议其所任职的滑铁卢大学提拔她为正职。

1903年,出生于波兰的居里夫人与丈夫因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首位获得这项荣誉的女性。1963年,德裔美国女物理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因发展了解释原子核结构的数学模型获得该奖。

诺贝尔奖官网介绍,物理学是诺贝尔1895年在他的遗嘱中第一个提到的颁奖领域,“在19世纪末,许多人认为物理学是最重要的科学,也许诺贝尔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自己的研究也与物理学密切相关。”

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自1901年至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颁发111次。其中,47次授予了一名科学家,32次授予了两名科学家,32次授予了三名科学家。

史上共有207人次获得这一奖项,其中就不乏华人的身影。

1956年,31岁的李政道和35岁的杨振宁提出“李-杨假说”,成功挑战爱因斯坦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于1957年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与另一美国物理学家伯顿·里克特因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美籍华裔朱棣文与克劳德·科恩-坦诺奇、威廉姆·菲利普斯三人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美籍华人崔琦与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现象”,使人们对量子现象的认识更进一步,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英国华裔科学家高琨因在光学通讯上取得的开创性成就,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9月23日,高锟在香港辞世,享年84岁。

目前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55岁,最年轻的25岁,为英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布拉格,其因X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于1915年获奖;最年长的88岁,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2002年获奖时已经88岁。

目前仅有一对夫妻档——居里夫妇获得这一奖项。1903年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因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共同获奖。此外,共有4对父子档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威廉·布拉格与劳伦斯·布拉格于1915年同时获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