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曾估值千亿的“蓝猫”动画,说垮就垮,谁的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曾估值千亿的“蓝猫”动画,说垮就垮,谁的错?

《蓝猫》败就败在,它眼中只有利益。

作者:祥燎

相比日本、美国,中国动画片存在感真的很低。

在80后90后的童年里,虽然日漫渐渐流行,但《葫芦娃》、《西游记》、《哪吒传奇》等国产动画照样能大放光彩。

现在的孩子,还有多少是看国产动画长大的?也就七八岁前的孩子兴许会看两眼。

为什么技术、市场越来越成熟,反倒做不好动画了?

我们从一部国产动画的崛起和没落,也许能看到答案。

1

 曾经中国最火的动画IP,不服不行

这部动画片,叫做《蓝猫淘气三千问》(以下简称《蓝猫》)。

它曾经的火爆,是当下国产动画所不能想象的。

它一播就是十几年,一拍4000多集,还曾拿下世界上最长动画片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鼎盛时期,除了央视,全国有1040家电视台在播出《蓝猫》,这其中还包括了一些港澳台地区的电视台。

最辉煌的时候,光是给蓝猫生产相关商品的公司就达到了12家,蓝猫专卖店在全国达到了2300多家。一二三四线城市,乃至县镇,都有它的身影。

2004年,在湖南省的两会上,有人作出提案:要把“蓝猫系列”打造成东方迪士尼,建议在湖南省内投资18亿元,开土建造“蓝猫乐园”。

打造乐园,不算疯狂。因为那时,市场对于蓝猫的品牌价值估算,是1000亿美元!

在那个还没有IP和周边的概念的年代,《蓝猫》野蛮生长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王宏。

左一为王宏

王宏被称为“蓝猫之父”,但他最早根本不是做影视的。

1953年出生的王宏,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班。最开始,他能为人所知,主要是因为两部小说,令他先后获得湖南省文艺创作奖,以及第二届青年文学创作竞赛二等奖。

在1998年拍《蓝猫》前,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影视制作经验。其中,在1993年,他曾接到上级命令:制作一期用于教学的科普动画作品。随后,他用了5年时间,制作出了长度为5万分钟、涵盖科目为18个学科的动画影像教材。

正是在这次经验中,王宏发现了科普动画的巨大市场。

于是1998年,王宏开启了《蓝猫》的时代。

当时的国产动画青黄不接,能稳定出产动画的影视制作公司几乎不存在。各大地方电视台播的,大都是从台湾或者广州买来的日本动画片源(甚至大部分是盗版)。

《蓝猫》能突围,按现在的话说:都是友商衬托的好啊。

王宏曾在采访中说,“《蓝猫》的成功是因为当时在国内我们没有对手,面对强大的欧美、日本动漫,我们选择了打‘游击战’,我们只有走偏门——搞科普动漫,这是国外动漫界很少涉及的领域,而在中国又正适合家长、老师们的口味。”

王宏制作《蓝猫》,有个基本模式:简短故事+知识科普。这种创作模式,使动画制作简化很多,也使得当时蓝猫的动画制作公司具备了量产动画的能力。

此外,王宏还开发了个杀手锏。

首先,他告诉电视台,所有《蓝猫》的片源都可以免费并长时间提供;接着,他要求电视台,在每集动画结束后,放映一段电话有奖竞猜的视频,并放出几分钟对于观众的来信予以回复。

这种插入互动的形式,提高粉丝参与感,给《蓝猫》的火又加了一把油。

最后,蓝猫公司充分利用广告效应,积极开发儿童用品,开始贩卖周边,在全国开设专卖店。而最早投资的代理商,就是看蓝猫动画片的孩子的家长。

这几步走完,《蓝猫》火遍全国。

2

 内外交困,兵败如山倒

《蓝猫》火得快,败得更快。

2004年到2007年,短短三年时间,2300多家专卖店销声匿迹,蓝猫公司也由盛转衰。原因主要有三点。

1. 动画质量太差

《蓝猫》风靡全国时,国产动画的质和量都有所欠缺,但那只是暂时的。所以,当没有了这样的背景,《蓝猫》此前不那么明显的缺点,开始变得突出。

首先是粗制滥造。画面太差,是因为高产。最夸张时,蓝猫公司一天能制作成片30分钟。这速度,远超业内平均水平几十倍,你能指望多高的制作水准?

再者是内容。科普为主故事为辅的模式,虽然让制作时间大大缩短,但观赏性太差。每集都是命题作文,大多时候强行科普,完全不考虑观众是否感兴趣,毫无用户思维。

这样的内容下,人物塑造极为困难,这就导致除了蓝猫外,其他角色如淘气、菲菲等等,都显得毫无层次,极其脸谱化。观众对它们情感淡薄,说抛弃就抛弃。

这些问题,王宏不是没有意识到,当时他说:“蓝猫已经1500集了,人物形象和创作模式已经改不回来了。虽然遗憾,但也只能如此。”

2. 商业模式混乱

蓝猫公司的全国扩张,得益于它大规模的周边产品和专卖店,但当时中国并无先例,蓝猫公司只能摸石头过河,结果掉河里了。

在专卖店的品牌授权上,蓝猫公司几乎是给钱就能开店,以至于在一条不足一千米的街上,你能看到多家蓝猫专卖店。

至于产品。由于开始卖得好,蓝猫产品几乎都是义乌批量生产,简单贴牌后就销往全国,质量堪忧。根据调查,当时市面上近80%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

甚至,对于产品销售,蓝猫公司也缺乏基本的规划。文具类商品有明显的淡季旺季特征,而蓝猫专卖店常常是开学时供不应求,平日商品滞销,毫无规划。

从这些可以看出,蓝猫公司只是想快速变现,根本没有合理长远的计划,最终败光人品。

3. 盗版猖獗

十多年前,中国的山寨问题,可比现在严重得多。

当时的人们,鲜有版权意识。盗版蓝猫的产品,几乎都与正品同时出现,假冒的光盘、图书、童装、文具随处可见。

盗版产品的质量自然不敢恭维,不过人们无从分辨,因为正版也没好到哪去。

打击假冒伪劣,令蓝猫公司疲于奔命,但收效甚微。

动画质量差,没能跟上时代,公司还分出巨大的精力去开店,以及打击盗版。内外交困下,《蓝猫》兵败如山倒。

3

二次创业又失败,为啥?

王宏后来还做了只“猫”,同样风靡一时,叫做《虹猫蓝兔七侠传》。

2006年末和2007年初,《虹猫》打破了国产动画片收视记录,相关图书销售更是创下了四个月1.5亿元的惊人业绩。

随后,他的宏梦卡通,首创了“迪士尼+Hello Kitty”的模式,一边学习迪斯尼打造经典动漫形象,进行品牌授权,另一边学习Hello Kitty开设终端零售店。

2009年初,一个迪士尼的代表这样评价,“宏梦的价值在创意制作,做出好的作品。商业上不要走得太快,不要想把迪斯尼用80年,甚至一个世纪做的事,用短短五六年时间全部做完,这样你们一定会摔跟头。”

一语成谶。那个从架构上堪称完美的模式,没能让宏梦走向成功,最终《虹猫》也渐渐式微。

所以中国动画为什么做不起来?

在著名的“黄金圈法则”中,有3个基本概念: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

该法则的提出者西蒙·斯涅克说道,普通人或普通企业的思考模式,是由外到内,从做什么到为什么,而优秀的企业则相反,是从为什么向做什么的方向思考,例如苹果。

简而言之,一切从为什么开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蓝猫》败就败在,它眼中只有利益。忙着赚钱,却不明白赚钱不是目的,它只是个结果。说到底,为什么要做《蓝猫》,也许没人花心思去想清楚。

把“为什么做”这问题想得有多清楚,为此付出的努力就会有多大,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大圣归来》的田晓鹏,花了8年时间在这部电影上,前7年都在花自己的钱,借遍所以可借的钱。

田晓鹏的经历只是个特例,实际上不管做什么事,都少不了经济基础。区别在于,有的人能把钱花在刀刃上,有的人钱多了,却乱花渐欲迷人眼,只顾蒙眼狂奔。

这种区别,用一句摄影界名言来说,就是:关键不是镜头,而是相机后面的那个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曾估值千亿的“蓝猫”动画,说垮就垮,谁的错?

《蓝猫》败就败在,它眼中只有利益。

作者:祥燎

相比日本、美国,中国动画片存在感真的很低。

在80后90后的童年里,虽然日漫渐渐流行,但《葫芦娃》、《西游记》、《哪吒传奇》等国产动画照样能大放光彩。

现在的孩子,还有多少是看国产动画长大的?也就七八岁前的孩子兴许会看两眼。

为什么技术、市场越来越成熟,反倒做不好动画了?

我们从一部国产动画的崛起和没落,也许能看到答案。

1

 曾经中国最火的动画IP,不服不行

这部动画片,叫做《蓝猫淘气三千问》(以下简称《蓝猫》)。

它曾经的火爆,是当下国产动画所不能想象的。

它一播就是十几年,一拍4000多集,还曾拿下世界上最长动画片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鼎盛时期,除了央视,全国有1040家电视台在播出《蓝猫》,这其中还包括了一些港澳台地区的电视台。

最辉煌的时候,光是给蓝猫生产相关商品的公司就达到了12家,蓝猫专卖店在全国达到了2300多家。一二三四线城市,乃至县镇,都有它的身影。

2004年,在湖南省的两会上,有人作出提案:要把“蓝猫系列”打造成东方迪士尼,建议在湖南省内投资18亿元,开土建造“蓝猫乐园”。

打造乐园,不算疯狂。因为那时,市场对于蓝猫的品牌价值估算,是1000亿美元!

在那个还没有IP和周边的概念的年代,《蓝猫》野蛮生长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王宏。

左一为王宏

王宏被称为“蓝猫之父”,但他最早根本不是做影视的。

1953年出生的王宏,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班。最开始,他能为人所知,主要是因为两部小说,令他先后获得湖南省文艺创作奖,以及第二届青年文学创作竞赛二等奖。

在1998年拍《蓝猫》前,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影视制作经验。其中,在1993年,他曾接到上级命令:制作一期用于教学的科普动画作品。随后,他用了5年时间,制作出了长度为5万分钟、涵盖科目为18个学科的动画影像教材。

正是在这次经验中,王宏发现了科普动画的巨大市场。

于是1998年,王宏开启了《蓝猫》的时代。

当时的国产动画青黄不接,能稳定出产动画的影视制作公司几乎不存在。各大地方电视台播的,大都是从台湾或者广州买来的日本动画片源(甚至大部分是盗版)。

《蓝猫》能突围,按现在的话说:都是友商衬托的好啊。

王宏曾在采访中说,“《蓝猫》的成功是因为当时在国内我们没有对手,面对强大的欧美、日本动漫,我们选择了打‘游击战’,我们只有走偏门——搞科普动漫,这是国外动漫界很少涉及的领域,而在中国又正适合家长、老师们的口味。”

王宏制作《蓝猫》,有个基本模式:简短故事+知识科普。这种创作模式,使动画制作简化很多,也使得当时蓝猫的动画制作公司具备了量产动画的能力。

此外,王宏还开发了个杀手锏。

首先,他告诉电视台,所有《蓝猫》的片源都可以免费并长时间提供;接着,他要求电视台,在每集动画结束后,放映一段电话有奖竞猜的视频,并放出几分钟对于观众的来信予以回复。

这种插入互动的形式,提高粉丝参与感,给《蓝猫》的火又加了一把油。

最后,蓝猫公司充分利用广告效应,积极开发儿童用品,开始贩卖周边,在全国开设专卖店。而最早投资的代理商,就是看蓝猫动画片的孩子的家长。

这几步走完,《蓝猫》火遍全国。

2

 内外交困,兵败如山倒

《蓝猫》火得快,败得更快。

2004年到2007年,短短三年时间,2300多家专卖店销声匿迹,蓝猫公司也由盛转衰。原因主要有三点。

1. 动画质量太差

《蓝猫》风靡全国时,国产动画的质和量都有所欠缺,但那只是暂时的。所以,当没有了这样的背景,《蓝猫》此前不那么明显的缺点,开始变得突出。

首先是粗制滥造。画面太差,是因为高产。最夸张时,蓝猫公司一天能制作成片30分钟。这速度,远超业内平均水平几十倍,你能指望多高的制作水准?

再者是内容。科普为主故事为辅的模式,虽然让制作时间大大缩短,但观赏性太差。每集都是命题作文,大多时候强行科普,完全不考虑观众是否感兴趣,毫无用户思维。

这样的内容下,人物塑造极为困难,这就导致除了蓝猫外,其他角色如淘气、菲菲等等,都显得毫无层次,极其脸谱化。观众对它们情感淡薄,说抛弃就抛弃。

这些问题,王宏不是没有意识到,当时他说:“蓝猫已经1500集了,人物形象和创作模式已经改不回来了。虽然遗憾,但也只能如此。”

2. 商业模式混乱

蓝猫公司的全国扩张,得益于它大规模的周边产品和专卖店,但当时中国并无先例,蓝猫公司只能摸石头过河,结果掉河里了。

在专卖店的品牌授权上,蓝猫公司几乎是给钱就能开店,以至于在一条不足一千米的街上,你能看到多家蓝猫专卖店。

至于产品。由于开始卖得好,蓝猫产品几乎都是义乌批量生产,简单贴牌后就销往全国,质量堪忧。根据调查,当时市面上近80%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

甚至,对于产品销售,蓝猫公司也缺乏基本的规划。文具类商品有明显的淡季旺季特征,而蓝猫专卖店常常是开学时供不应求,平日商品滞销,毫无规划。

从这些可以看出,蓝猫公司只是想快速变现,根本没有合理长远的计划,最终败光人品。

3. 盗版猖獗

十多年前,中国的山寨问题,可比现在严重得多。

当时的人们,鲜有版权意识。盗版蓝猫的产品,几乎都与正品同时出现,假冒的光盘、图书、童装、文具随处可见。

盗版产品的质量自然不敢恭维,不过人们无从分辨,因为正版也没好到哪去。

打击假冒伪劣,令蓝猫公司疲于奔命,但收效甚微。

动画质量差,没能跟上时代,公司还分出巨大的精力去开店,以及打击盗版。内外交困下,《蓝猫》兵败如山倒。

3

二次创业又失败,为啥?

王宏后来还做了只“猫”,同样风靡一时,叫做《虹猫蓝兔七侠传》。

2006年末和2007年初,《虹猫》打破了国产动画片收视记录,相关图书销售更是创下了四个月1.5亿元的惊人业绩。

随后,他的宏梦卡通,首创了“迪士尼+Hello Kitty”的模式,一边学习迪斯尼打造经典动漫形象,进行品牌授权,另一边学习Hello Kitty开设终端零售店。

2009年初,一个迪士尼的代表这样评价,“宏梦的价值在创意制作,做出好的作品。商业上不要走得太快,不要想把迪斯尼用80年,甚至一个世纪做的事,用短短五六年时间全部做完,这样你们一定会摔跟头。”

一语成谶。那个从架构上堪称完美的模式,没能让宏梦走向成功,最终《虹猫》也渐渐式微。

所以中国动画为什么做不起来?

在著名的“黄金圈法则”中,有3个基本概念: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

该法则的提出者西蒙·斯涅克说道,普通人或普通企业的思考模式,是由外到内,从做什么到为什么,而优秀的企业则相反,是从为什么向做什么的方向思考,例如苹果。

简而言之,一切从为什么开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蓝猫》败就败在,它眼中只有利益。忙着赚钱,却不明白赚钱不是目的,它只是个结果。说到底,为什么要做《蓝猫》,也许没人花心思去想清楚。

把“为什么做”这问题想得有多清楚,为此付出的努力就会有多大,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大圣归来》的田晓鹏,花了8年时间在这部电影上,前7年都在花自己的钱,借遍所以可借的钱。

田晓鹏的经历只是个特例,实际上不管做什么事,都少不了经济基础。区别在于,有的人能把钱花在刀刃上,有的人钱多了,却乱花渐欲迷人眼,只顾蒙眼狂奔。

这种区别,用一句摄影界名言来说,就是:关键不是镜头,而是相机后面的那个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