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佛山制造40年 从来料加工到创新崛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佛山制造40年 从来料加工到创新崛起

从1978年8月,中国最早“三来一补”企业之一大进制衣厂诞生,到2018年9月,诺奖得主实验室落户,佛山在过去40年的时间轴上,划出了一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低端代工厂迈向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完美轨迹。

作者:王亚亮、莫璇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吕克·蒙塔尼教授对佛山可谓情有独钟。

吕克·蒙塔尼近日与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将全球首个以“吕克·蒙塔尼”命名的国外实验室放在了佛山。这个以“水分子的量子纠缠研究及应用”为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寄托了吕克·蒙塔尼造福人类社会的雄心,也是佛山加快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迈出的重要一步。

从1978年8月,中国最早“三来一补”企业之一大进制衣厂诞生,到2018年9月,诺奖得主实验室落户,佛山在过去40年的时间轴上,划出了一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低端代工厂迈向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完美轨迹,在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以先行一步的勇气书写下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佛山制造”的精彩故事。

2017年,佛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9549.6亿元,比肩欧洲名城阿姆斯特丹,与1979年的14.1亿元相比,增长了近680倍。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佛山在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中位居第11位。

既非省会城市,也不是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佛山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高收入城市及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先锋,其成功的秘密,被归结为四个字:改革开放。佛山也因此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观察中国改革发展的最佳城市样本之一。

开放:一条牛仔裤打开了一扇窗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当思绪回到40年前的激情岁月,原容奇镇(后与桂洲镇合并为容桂街道)镇长梁茂贤脸上洋溢出骄傲与自豪的神采。1978年8月8日,中国最早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之一——大进制衣厂就在容奇镇投产。彼时,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仍有4个多月时间。

“那时候容奇要资金没资金,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没市场,但我们有海外华侨资源,也有直通香港的港口。”当时还是容奇镇派出所所长的梁茂贤回忆,容奇镇1978年1月就召开特别党委会决定引进外资建设制衣厂。经顺德外贸进出口公司牵线,香港大进贸易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钊到容奇商谈合作并达成协议。资金、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原材料、订单来自香港厂家,容奇镇负责提供厂房和劳动力,300人规模的牛仔制衣厂很快就在小镇上建起来。

“车间里不能用有靠背的椅子,全部改换成没有靠背的,这样工人才能保持高效工作。”梁茂贤还清晰记得港商考察制衣厂建设时提出的整改意见。投产当年,大进制衣厂代工收入就达20万美元,相当于给镇里每个人分了10斤猪肉。勤奋的工人一个月甚至可拿到60块钱,比镇长工资还高。“工期”“盈利”“市场”这些来自市场经济的新鲜词汇不断冲击着这个习惯吃“大锅饭”的地方,一条条以前见都没见过的牛仔裤也打开了小镇与外面世界联系的窗户。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佛山在宣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过程中,针对干部群众“怕富”,怕搞经济、抓生产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认识进行了全面批判。1980年1月10日,南海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抬着六只大烧猪,敲锣打鼓,点燃20万响鞭炮,来到南沙大队“祝富贺富”,鼓励人们“以富为荣”,在全县上下掀起“学富、比富、赶富”的热潮。

1980年4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参加南海县第四次党代会,除了对南海的成绩表示欣慰,他还激励南海:“在全国,广东要先走一步,你们南海又要在全省一百零几个县中先走一步,你们敢不敢?”

南海迅速以先行一步的实干响亮地回答了习仲勋提出的期盼。连片的厂房建了起来,三大产业齐发展,县、公社、村(大队)、生产队、个体、联合体企业“6个轮子一起转”,南海农村经济高歌前行。而此时的顺德,也在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的同时,凭着“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工业为主、骨干企业为主”这三板斧,杀出一条血路。

得改革开放之“天时”,依托毗邻港澳之“地利”,以及拥有众多热心支持桑梓建设的海外乡亲之“人和”,乡镇企业在佛山大地如雨后春笋涌现,改革开放后短短不到十年间,顺德、南海已成为中国中小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1987年,在年轻的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王志纲的一篇题为《广东跃起四小虎》的报道中,顺德、南海、中山、东莞被冠以“四小虎”美誉,引起全中国乃至海外人士的高度关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后来把“四小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珠江模式”。

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释放“二次创业”活力

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放是佛山发展主旋律,那么进入九十年代,佛山发展的最大动力则来自于改革。尤其是顺德率先打响的产权制度改革,更是在全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顺德不得不改。如果不及时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没有今天的美的、碧桂园,佛山经济发展将黯然失色。”当年任北滘镇副镇长的卢健昌说。上世纪80年代顺德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县、镇两级政府推动,公有制企业占90%以上(主要是乡镇企业)。政府唱主角,既是投资主体,又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同时通过减免等优惠措施扶持企业成长,政企不分的弊端日益凸显。辉煌光环下,危机暗涌,“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是当时不少企业的真实写照。

改,还是不改?对于顺德主政者来说,这是一个艰难抉择:不改,深藏的矛盾未必会激化,形势依然一片大好;改,则要直面改革失败的风险,成为历史罪人。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顺德人再次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启动了当时被称为“石破天惊”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993年6月,顺德下发《关于转换企业机制,发展混合型经济的试行办法》,对公有、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产权改革,通过产权转让、引资扩股、公开拍卖,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混合型经济,实现产权主体多样化。

改革目的很清晰:“解放”企业,同时“解放”政府,理顺政企关系。但是,质疑也随之而来,姓“社”姓“资”的争议、“国有资产流失”的责难所带来的是超乎现在人们想象的巨大压力。

顺德提出“靓女先嫁”。卢健昌回忆,1992年秋至1993年春,北滘对美的、蚬华、华星3家优质公有企业转制,直至1995年,全镇61家企业全部成功转制。事实证明,改革极大激活了顺德“二次创业”的生机与活力,美的、碧桂园等企业都是在这轮改革中脱胎换骨,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随后在佛山全市推开。当时是南庄镇委委员的冼永恒曾到北滘考察,并主持了南庄集体企业转制拍卖会。第一场拍卖会包括南庄农机加油站和中南陶瓷厂两拍,“我当拍卖官,左右两侧是记录员,再过去就是镇党委班子领导,前面是参与竞拍的企业家,最后一排是新闻媒体和其他前来观摩学习的人。”时隔多年,冼永恒还记得那个紧张的场面。最后两拍都远超起拍价,他心中悬着的大石才落地。

“企业转制激发了全社会的能量,大家都愿意干,诞生了很多新企业。”冼永恒说。2000年前后,佛山逐渐出现一批经济规模超过十亿、百亿甚至千亿的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镇,形成“一镇一品”的鲜明产业特色,北滘家电、南庄陶瓷、乐从家具、西樵纺织、大沥铝材、盐步内衣、张槎针织等特色产业集群蜚声海内外,“佛山制造”成为佛山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转型:挺起珠江西岸智能制造产业脊梁

2008年秋天,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酵,国内很多持续多年狂飙突进的行业,开始掉头向下。节能减排压力重重之下的佛山陶瓷行业,更是一片风声鹤唳。

“冬天已经来临,而且不知道冬天还会持续多久。”彼时,蒙娜丽莎陶瓷董事张旗康思考最多的是企业转型的问题。他的判断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潜规则肯定会越来越少,而规则会越来越多,节能减排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游戏规则”。企业要发展,必须认清形势,转型升级。

蒙娜丽莎把产品创新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投入4500万元研发出大规格超薄瓷质板材。2008年8月的一个下午,为了证明这种薄板质量可靠,他在记者面前跳了起来,朝着一块斜靠在墙角的薄板猛踩下去。遭受重击的薄板安然无恙。

蒙娜丽莎当时的选择并不被市场广泛认可。在此之前,没有多少人会认真考虑节能环保的问题。大家手中有的是订单,想的是如何拼命赶生产,至于燃料是否燃烧充分,有多少热量随废气排向天空,有多少陶泥被雨水带进下水道,根本没人关心。当时的陶瓷重镇南庄,蓝天是一项“奢侈品”。

佛山的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土地、劳动力资源日益紧缺,产业层次低端,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成为发展的障碍。佛山以“宁可掉几百亿的GDP,也要把环境搞好”的决心,开启了以“关停并转”为切入点的产业转型之路。

“关”“停”“并”都不难,难的是“转”。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企业不断探索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在带头打造珠江西岸万亿装备制造产业带的过程中,昔日以传统制造闻名的佛山也逐渐走出一条“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转型路径。美的、格兰仕、海天、东鹏、新中源、联塑、万和等一大批佛山企业动辄斥资上亿元、数十亿元投入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

如今在格兰仕的生产车间里,全球最先进的微波炉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和德国最先进的汽车装配生产线几乎没有区别。“欧洲的生产制造是以秒来计算节拍,中国企业要思考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梁昭贤说,最近几年,格兰仕已投入30亿元进行技术改造。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KUKA、川崎重工、发那科等全球最负盛名的机器人制造企业纷纷落户佛山。利迅达、嘉腾、科凯达、南方风机、新鹏、科莱特等一批本土智能制造企业也迅速成长起来。目前佛山工业机器人企业近百家,覆盖本体制造、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商等不同类别。

智能制造成为佛山最强劲的一股经济新动能,智能化、数字化的无人工厂、3D打印、云制造、柔性制造、物联网、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技术蔚然成风。不少原先做家电、瓷砖、灯具、不锈钢的传统轻工企业,纷纷跨界从事智能制造装备与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销售,佛山已在珠江西岸形成一条强大的智能制造产业脊梁。

佛山本土最大的两家企业美的和碧桂园均把发展重心向机器人产业倾斜。美的与日本安川合资成立了机器人公司,完成了对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集团的收购,投资百亿的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落户北滘并已动工。碧桂园则投入巨资在深圳和顺德打造机器人产业园,并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展开战略合作,目标是打造成全球最强的机器人公司之一。

此前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机器人企业发那科担任高管的沈岗,如今是碧桂园集团副总裁,“我感受最深的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对智能制造都非常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希望能够在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升级:迈向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佛山在过去40年间已建立起一个产值两万多亿元的强大工业体系,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企业规模一旦壮大,竞争对手就会把你盯上,它们可以随时在一些核心元器件上卡你的脖子。”梁昭贤对此深有切身之痛,2000年前后,格兰仕微波炉做到全球第一的时候,韩国一家磁控管供应商要么不按时供应,要么以次充好,严重扰乱了格兰仕的生产秩序。梁昭贤意识到,对于企业来说,规模是安身,核心技术是立命,“就算砸锅卖铁都要研发出自己的磁控管”。

在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的艰难征途中,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清楚认识到,创新是第一动力,佛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激发制造业的强大创新力量。以“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为路径,这座制造业名城提出了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目标。

佛山制造开始尝试沿着微笑曲线的两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上下游相关资源,在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分工中谋求新的定位。

“要追赶欧美日先进技术,单靠自己的研发力量,路途仍很遥远。”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甄荣辉坦言,如果企业有相当的财力和管理能力,以海外并购的方式实现超车,往往事半功倍。

2011年3月,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美国著名的机械制造商HPM公司的全部知识产权。随后,广东高云半导体、东方精工、德奥通航、美的集团等佛企纷纷出手,收购国外企业的股权与技术。2017年,美的完成对德国库卡的收购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头条。这一系列的海外并购均呈现出以市场驱动与技术驱动为主的鲜明特色,主要涉足国外高科技领域投资。

更多企业选择了自主研发的方式,勇攀技术高峰。位于南海九江的广东佳科风机股份公司虽然只有100多名员工,却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成为轨道空调风机的“隐形冠军”。佳科风机总经理郭征自豪地表示,他们的空调风机广泛应用在30多个国家的高铁、地铁和普通列车上,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复兴号动车组所用的空调风机,就是来自于佳科风机。

实际上,在浩瀚太空中翱翔的神舟六号、天宫一号、嫦娥三号等多个国家航天项目上,在广袤海洋上的中海油作业平台上,在辽远南极洲的“雪龙号”考察船上,都闪耀着“佛山制造”的技术之光,象征着一座制造业大市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信心与底气。2017年,佛山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4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全覆盖。

创新的另外一扇翅膀,是工业设计。除了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禅城今年年初提出,要推动创意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设计+”向陶瓷、不锈钢、针织等传统制造业延伸。在这样的背景下,9月28日,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带领自己的设计研究团队入驻禅城。

“我们想从卫生陶瓷入手,用工业设计对产品做出创新性的变革,目前已经聚焦马桶这个品类在做研究。”这位中国工业设计泰斗的愿望,就是帮助禅城成为国内专注产业创新设计的高地,让工业设计成为佛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支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的“佛山制造”,在新的时代继续砥砺前行,在继续转型升级的探索中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佛山日报

原标题:佛山制造40年 从来料加工到创新崛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格兰仕

3.2k
  • 格兰仕发布车载微波炉标准及预制菜微波炉设备标准
  • 松下微波炉股份争议升级,格兰仕再度回应: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佛山制造40年 从来料加工到创新崛起

从1978年8月,中国最早“三来一补”企业之一大进制衣厂诞生,到2018年9月,诺奖得主实验室落户,佛山在过去40年的时间轴上,划出了一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低端代工厂迈向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完美轨迹。

作者:王亚亮、莫璇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吕克·蒙塔尼教授对佛山可谓情有独钟。

吕克·蒙塔尼近日与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将全球首个以“吕克·蒙塔尼”命名的国外实验室放在了佛山。这个以“水分子的量子纠缠研究及应用”为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寄托了吕克·蒙塔尼造福人类社会的雄心,也是佛山加快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迈出的重要一步。

从1978年8月,中国最早“三来一补”企业之一大进制衣厂诞生,到2018年9月,诺奖得主实验室落户,佛山在过去40年的时间轴上,划出了一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低端代工厂迈向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完美轨迹,在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以先行一步的勇气书写下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佛山制造”的精彩故事。

2017年,佛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9549.6亿元,比肩欧洲名城阿姆斯特丹,与1979年的14.1亿元相比,增长了近680倍。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佛山在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中位居第11位。

既非省会城市,也不是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佛山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高收入城市及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先锋,其成功的秘密,被归结为四个字:改革开放。佛山也因此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观察中国改革发展的最佳城市样本之一。

开放:一条牛仔裤打开了一扇窗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当思绪回到40年前的激情岁月,原容奇镇(后与桂洲镇合并为容桂街道)镇长梁茂贤脸上洋溢出骄傲与自豪的神采。1978年8月8日,中国最早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之一——大进制衣厂就在容奇镇投产。彼时,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仍有4个多月时间。

“那时候容奇要资金没资金,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没市场,但我们有海外华侨资源,也有直通香港的港口。”当时还是容奇镇派出所所长的梁茂贤回忆,容奇镇1978年1月就召开特别党委会决定引进外资建设制衣厂。经顺德外贸进出口公司牵线,香港大进贸易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钊到容奇商谈合作并达成协议。资金、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原材料、订单来自香港厂家,容奇镇负责提供厂房和劳动力,300人规模的牛仔制衣厂很快就在小镇上建起来。

“车间里不能用有靠背的椅子,全部改换成没有靠背的,这样工人才能保持高效工作。”梁茂贤还清晰记得港商考察制衣厂建设时提出的整改意见。投产当年,大进制衣厂代工收入就达20万美元,相当于给镇里每个人分了10斤猪肉。勤奋的工人一个月甚至可拿到60块钱,比镇长工资还高。“工期”“盈利”“市场”这些来自市场经济的新鲜词汇不断冲击着这个习惯吃“大锅饭”的地方,一条条以前见都没见过的牛仔裤也打开了小镇与外面世界联系的窗户。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佛山在宣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过程中,针对干部群众“怕富”,怕搞经济、抓生产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认识进行了全面批判。1980年1月10日,南海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抬着六只大烧猪,敲锣打鼓,点燃20万响鞭炮,来到南沙大队“祝富贺富”,鼓励人们“以富为荣”,在全县上下掀起“学富、比富、赶富”的热潮。

1980年4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参加南海县第四次党代会,除了对南海的成绩表示欣慰,他还激励南海:“在全国,广东要先走一步,你们南海又要在全省一百零几个县中先走一步,你们敢不敢?”

南海迅速以先行一步的实干响亮地回答了习仲勋提出的期盼。连片的厂房建了起来,三大产业齐发展,县、公社、村(大队)、生产队、个体、联合体企业“6个轮子一起转”,南海农村经济高歌前行。而此时的顺德,也在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的同时,凭着“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工业为主、骨干企业为主”这三板斧,杀出一条血路。

得改革开放之“天时”,依托毗邻港澳之“地利”,以及拥有众多热心支持桑梓建设的海外乡亲之“人和”,乡镇企业在佛山大地如雨后春笋涌现,改革开放后短短不到十年间,顺德、南海已成为中国中小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1987年,在年轻的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王志纲的一篇题为《广东跃起四小虎》的报道中,顺德、南海、中山、东莞被冠以“四小虎”美誉,引起全中国乃至海外人士的高度关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后来把“四小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珠江模式”。

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释放“二次创业”活力

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放是佛山发展主旋律,那么进入九十年代,佛山发展的最大动力则来自于改革。尤其是顺德率先打响的产权制度改革,更是在全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顺德不得不改。如果不及时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没有今天的美的、碧桂园,佛山经济发展将黯然失色。”当年任北滘镇副镇长的卢健昌说。上世纪80年代顺德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县、镇两级政府推动,公有制企业占90%以上(主要是乡镇企业)。政府唱主角,既是投资主体,又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同时通过减免等优惠措施扶持企业成长,政企不分的弊端日益凸显。辉煌光环下,危机暗涌,“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是当时不少企业的真实写照。

改,还是不改?对于顺德主政者来说,这是一个艰难抉择:不改,深藏的矛盾未必会激化,形势依然一片大好;改,则要直面改革失败的风险,成为历史罪人。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顺德人再次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启动了当时被称为“石破天惊”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993年6月,顺德下发《关于转换企业机制,发展混合型经济的试行办法》,对公有、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产权改革,通过产权转让、引资扩股、公开拍卖,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混合型经济,实现产权主体多样化。

改革目的很清晰:“解放”企业,同时“解放”政府,理顺政企关系。但是,质疑也随之而来,姓“社”姓“资”的争议、“国有资产流失”的责难所带来的是超乎现在人们想象的巨大压力。

顺德提出“靓女先嫁”。卢健昌回忆,1992年秋至1993年春,北滘对美的、蚬华、华星3家优质公有企业转制,直至1995年,全镇61家企业全部成功转制。事实证明,改革极大激活了顺德“二次创业”的生机与活力,美的、碧桂园等企业都是在这轮改革中脱胎换骨,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随后在佛山全市推开。当时是南庄镇委委员的冼永恒曾到北滘考察,并主持了南庄集体企业转制拍卖会。第一场拍卖会包括南庄农机加油站和中南陶瓷厂两拍,“我当拍卖官,左右两侧是记录员,再过去就是镇党委班子领导,前面是参与竞拍的企业家,最后一排是新闻媒体和其他前来观摩学习的人。”时隔多年,冼永恒还记得那个紧张的场面。最后两拍都远超起拍价,他心中悬着的大石才落地。

“企业转制激发了全社会的能量,大家都愿意干,诞生了很多新企业。”冼永恒说。2000年前后,佛山逐渐出现一批经济规模超过十亿、百亿甚至千亿的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镇,形成“一镇一品”的鲜明产业特色,北滘家电、南庄陶瓷、乐从家具、西樵纺织、大沥铝材、盐步内衣、张槎针织等特色产业集群蜚声海内外,“佛山制造”成为佛山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转型:挺起珠江西岸智能制造产业脊梁

2008年秋天,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酵,国内很多持续多年狂飙突进的行业,开始掉头向下。节能减排压力重重之下的佛山陶瓷行业,更是一片风声鹤唳。

“冬天已经来临,而且不知道冬天还会持续多久。”彼时,蒙娜丽莎陶瓷董事张旗康思考最多的是企业转型的问题。他的判断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潜规则肯定会越来越少,而规则会越来越多,节能减排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游戏规则”。企业要发展,必须认清形势,转型升级。

蒙娜丽莎把产品创新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投入4500万元研发出大规格超薄瓷质板材。2008年8月的一个下午,为了证明这种薄板质量可靠,他在记者面前跳了起来,朝着一块斜靠在墙角的薄板猛踩下去。遭受重击的薄板安然无恙。

蒙娜丽莎当时的选择并不被市场广泛认可。在此之前,没有多少人会认真考虑节能环保的问题。大家手中有的是订单,想的是如何拼命赶生产,至于燃料是否燃烧充分,有多少热量随废气排向天空,有多少陶泥被雨水带进下水道,根本没人关心。当时的陶瓷重镇南庄,蓝天是一项“奢侈品”。

佛山的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土地、劳动力资源日益紧缺,产业层次低端,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成为发展的障碍。佛山以“宁可掉几百亿的GDP,也要把环境搞好”的决心,开启了以“关停并转”为切入点的产业转型之路。

“关”“停”“并”都不难,难的是“转”。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企业不断探索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在带头打造珠江西岸万亿装备制造产业带的过程中,昔日以传统制造闻名的佛山也逐渐走出一条“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转型路径。美的、格兰仕、海天、东鹏、新中源、联塑、万和等一大批佛山企业动辄斥资上亿元、数十亿元投入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

如今在格兰仕的生产车间里,全球最先进的微波炉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和德国最先进的汽车装配生产线几乎没有区别。“欧洲的生产制造是以秒来计算节拍,中国企业要思考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梁昭贤说,最近几年,格兰仕已投入30亿元进行技术改造。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KUKA、川崎重工、发那科等全球最负盛名的机器人制造企业纷纷落户佛山。利迅达、嘉腾、科凯达、南方风机、新鹏、科莱特等一批本土智能制造企业也迅速成长起来。目前佛山工业机器人企业近百家,覆盖本体制造、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商等不同类别。

智能制造成为佛山最强劲的一股经济新动能,智能化、数字化的无人工厂、3D打印、云制造、柔性制造、物联网、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技术蔚然成风。不少原先做家电、瓷砖、灯具、不锈钢的传统轻工企业,纷纷跨界从事智能制造装备与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销售,佛山已在珠江西岸形成一条强大的智能制造产业脊梁。

佛山本土最大的两家企业美的和碧桂园均把发展重心向机器人产业倾斜。美的与日本安川合资成立了机器人公司,完成了对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集团的收购,投资百亿的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落户北滘并已动工。碧桂园则投入巨资在深圳和顺德打造机器人产业园,并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展开战略合作,目标是打造成全球最强的机器人公司之一。

此前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机器人企业发那科担任高管的沈岗,如今是碧桂园集团副总裁,“我感受最深的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对智能制造都非常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希望能够在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升级:迈向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佛山在过去40年间已建立起一个产值两万多亿元的强大工业体系,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企业规模一旦壮大,竞争对手就会把你盯上,它们可以随时在一些核心元器件上卡你的脖子。”梁昭贤对此深有切身之痛,2000年前后,格兰仕微波炉做到全球第一的时候,韩国一家磁控管供应商要么不按时供应,要么以次充好,严重扰乱了格兰仕的生产秩序。梁昭贤意识到,对于企业来说,规模是安身,核心技术是立命,“就算砸锅卖铁都要研发出自己的磁控管”。

在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的艰难征途中,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清楚认识到,创新是第一动力,佛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激发制造业的强大创新力量。以“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为路径,这座制造业名城提出了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目标。

佛山制造开始尝试沿着微笑曲线的两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上下游相关资源,在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分工中谋求新的定位。

“要追赶欧美日先进技术,单靠自己的研发力量,路途仍很遥远。”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甄荣辉坦言,如果企业有相当的财力和管理能力,以海外并购的方式实现超车,往往事半功倍。

2011年3月,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美国著名的机械制造商HPM公司的全部知识产权。随后,广东高云半导体、东方精工、德奥通航、美的集团等佛企纷纷出手,收购国外企业的股权与技术。2017年,美的完成对德国库卡的收购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头条。这一系列的海外并购均呈现出以市场驱动与技术驱动为主的鲜明特色,主要涉足国外高科技领域投资。

更多企业选择了自主研发的方式,勇攀技术高峰。位于南海九江的广东佳科风机股份公司虽然只有100多名员工,却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成为轨道空调风机的“隐形冠军”。佳科风机总经理郭征自豪地表示,他们的空调风机广泛应用在30多个国家的高铁、地铁和普通列车上,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复兴号动车组所用的空调风机,就是来自于佳科风机。

实际上,在浩瀚太空中翱翔的神舟六号、天宫一号、嫦娥三号等多个国家航天项目上,在广袤海洋上的中海油作业平台上,在辽远南极洲的“雪龙号”考察船上,都闪耀着“佛山制造”的技术之光,象征着一座制造业大市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信心与底气。2017年,佛山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4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全覆盖。

创新的另外一扇翅膀,是工业设计。除了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禅城今年年初提出,要推动创意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设计+”向陶瓷、不锈钢、针织等传统制造业延伸。在这样的背景下,9月28日,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带领自己的设计研究团队入驻禅城。

“我们想从卫生陶瓷入手,用工业设计对产品做出创新性的变革,目前已经聚焦马桶这个品类在做研究。”这位中国工业设计泰斗的愿望,就是帮助禅城成为国内专注产业创新设计的高地,让工业设计成为佛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支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的“佛山制造”,在新的时代继续砥砺前行,在继续转型升级的探索中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佛山日报

原标题:佛山制造40年 从来料加工到创新崛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