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巴菲特最钟爱的DCF,是如何给亏损独角兽估值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巴菲特最钟爱的DCF,是如何给亏损独角兽估值的?

目前国内科技公司进行融资,通常是参照同类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来估值,因为过于粗放,难免被诟病为“市梦率”,是否还有更合理的方式可以对尚未盈利的科技企业做出预估呢?答案是有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首先要我们要弄清为什么存在不赚钱的成长型公司。

打一个通俗的比喻,一个村庄,原本每户都要去河里打水,浪费人力物力,于是就有个人想,为什么不做一套供水系统呢?把水直接引到各家各户,打开水龙头就行,不必那么辛苦。但做供水系统需要征地、铺设管道、建水厂、安装、维护运营等等,这需要大量的投资,他一个人负担不起,于是开始对外融资。

在供水系统建立并实际运营起来之前,甚至在建立后的头几年,可以预计这项投资的收益是难以抵消投入的。必须要等到稳定运营一段时间后,依靠大量用户支付水费才能弥补前期投资,最终实现盈利。

目前这些亏损的独角兽企业,恰恰就是在建这样一个供水系统。为什么一直亏损,却总有投资人在追加投资呢?就是他们看好系统搭建后,可以长期收取水费,最终收回前期成本并盈利。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模式,原先一个供水系统只能供给周边几个村子,但在大数据爆炸的时代,一个供水系统可以把地球表面所有的村子都覆盖,这就导致每个供水系统都希望迅速提升设备、维护人员和服务能力,这就需要大量融资,这些投资人并不在意短时间系统是否赚钱,还是大幅亏损,他们基于的是对这个模式的了解和对未来的预判,希望尽可能多的圈住更多村子,占据行业的领先地位。

从上述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一批不断拿到巨额投资的独角兽公司,但他们的财务数据本身是亏损的,其原因首先就是它们把大量的投资都拿去做抢占市场的成本,而营收方面由于还没有实现收费系统化,也就是供水系统并没搭好,因此利润表就会出现亏损,但随着系统的顺利运转,最终将实现扭亏为盈,如同亚马逊和Uber做到的。

此外,企业财务指标三大表,分别对应资产、利润和现金流。一个企业的亏损,只是指当年净利润是负数,但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企业,净利润只是其中一项指标,还有营收,流动速率,负债比等等,都是衡量财务表现的关键因素。

对于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连年的净利润亏损是很严重的问题(如钢铁、煤炭等夕阳产业)。但对于成长期企业,更多的时候还需要关注其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现金流的健康程度。

在行业逐渐脱离探索阶段,风险偏好逐步降低后,更多的市场份额代表着安全边际,因此成长型企业的短期盈亏与否并不影响未来的发展。

数据缺失、历史短、缺乏行业对标是估值的三大难点

尽管亏损并不影响未来发展,但为亏损的成长性企业做估值,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般成熟企业,可以从盈利状况、现金流、历史财务数据、以及对标分析等角度入手,但成长性企业这些数据很容易缺失。

首先由于不盈利,最常用的估值方法就是根据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结合市盈率来计算其市场价值,但如果公司亏本经营,那么就无法依据此方法计算。

其次是市场历史短。估值的主要逻辑其实就是向历史回溯,通过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但成长型企业没有过往的历史,因此也就没法做回归模型。

此外就是没有行业对标。如果一家公司身处于竞争对手鳞次栉比的行业,那么尽管利润会受到影响,但对于估值却是好事,因为可以用竞争对手的数据来做参照物,一旦同行业同规模的公司上市,马上就可以推断出该企业的估值,即使整个行业没有上市企业,也可以根据其在这些公司中的排位来推断其大体价值。但许多高速成长型的公司主营业务是独一无二的,这就使得估值的难度大大增加。

就没有方法能够衡量不盈利的独角兽企业了么?方法是有的,那就是把未来每年的净收益分别折算到现在,再加总一下,就是该公司现在的价值。这种方法叫做“现金流折现模型”(DiscountedCash Flow model,DCF模型),简称DCF模型,这也是股神巴菲特认为唯一正确的估值方法。

如同前面举的供水系统的案例,投资就是牺牲眼前的现金流为代价,来期待未来现金流的行为,因此要回答某个资产到底值多少钱,就可以把未来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加在一起来估算。

这就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未来的现金流是有时间成本的。一方面货币有贬值的预期,另一方面现金可以生息,因此未来的现金流就要给它们一个折扣,从而计算出这笔未来现金流的现值。

具体要如何进行折扣呢?

举个例子,比如我的钱要放在目前公认最稳定、最安全、违约风险最低的瑞士政府国债里,则每年能收获2%收益(为方便计算,瑞士国债目前利率远低于此),又比如现在有个机会去投资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投100块钱一年后能赚到20块,也就是一年后能收回120块现金;那么这个120块的收益跟购买瑞士国债一年后回收的102块比,这个2%就叫做无风险收益率(risk-freerate)。那么,

一年后100块钱在今天的价值=100 /(1+2%)

二年后100块钱在今天的价值=100 /(1+折现率)^2 (注:平方,)

三年后100块钱在今天的价值=100 /(1+折现率)^3

四年后100块钱在今天的价值=100 /(1+折现率)^4

依次类推,最终PV = C/(1+r)^t 。

PV是t年后收入折现的现值,C是未来第t年的收入,r是无风险收益率

同时投资给新三板企业是存在较大风险的,承担的风险与购买国债比是不同的,所以还必须再加上一个折扣来计算这种风险,这就是风险溢价(riskpremium)。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计算公式:

估值 = ∑Ci/(1+r) ^ i (i=1,2,3⋯⋯n)

(其中折扣率r = 无风险收益率 + 风险溢价)

DCF模型只是一种方法,实际价值需市场检验

从原理上说,一旦有了未来的现金流,又有了折扣率,就可以通过现金流折现模型来衡量资产的价值了,如同上面的公式,资产的价值等于未来所有现金流经过折扣后的现值的总和。

下一个问题是怎么能知道未来现金流的总和?如果公司盈利是个负数,肯定没办法计算出未来的收入,于是一个办法就是“正常化盈利”(normalizedearnings),假设目前年年赔钱的状况是不正常的,公司最终会达到盈利的状态,从而计算出未来年份里能够产生多少盈利。

首先要明确公司目前为什么亏损?如果是周期性行业低潮,或是公司一时的资本性支出过高,或是公司一时陷入暂时困境,那么我们就可以正常化公司的盈利。

比如周期性行业可以平均前期的盈利或资本回报率;而一些公司由于不断进行大量的无形资产摊销导致亏损的,就可以将摊销加回去计算;或者是一时有困境,像汇率因素或非经常性的损益项目(extraordinaryitems),比如办公大楼维修、战略性投资等等,就可以把这些也都加回去计算营收。

接下来的一步是要确定如果公司逐渐进入到盈利的健康状态,那么它的利润率会是多少。这一般参考同行业其他已经盈利的公司的利润率,同时分析公司的比较优势和护城河,看看这家公司有没有可能取得比行业平均值更高的利润率。

当然利润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营规模的壮大,规模经济和边际成本递减就会出现,每多生产一件产品平均成本会降低,因此一段时期内利润率会上扬,直到“规模经济”过渡到"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of scale),这个时候公司如果没有意外,就会逐渐稳定在一个利润率上(sustainablemargin),如果公司护城河够深,那么这个利润率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在通过正常化盈利获得销售营收的预测值后,再加上对利润增长率的预测,二者的乘积就是对盈利的预测了。

于是,使用DCF模型对亏损中的独角兽企业的预测公式最终为:

估值=∑(Gi*Ji)/ (1+r) ^ i(Gi为第i年的预测收入,Ji为当年的盈利增长率)

要注意的是,尽管DCF模型是个很好的估值方式,且能够得到巴菲特老爷子的垂青,证明它是一个有效的估值模型,但由于其中“增长率”和“折扣率”仍然包含主观因素,这样计算出来的估值也只是一种预测,会受估值者影响,因此具体到每家公司的上市后价值,依然需要在进入真正的资本市场之后才能获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巴菲特最钟爱的DCF,是如何给亏损独角兽估值的?

目前国内科技公司进行融资,通常是参照同类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来估值,因为过于粗放,难免被诟病为“市梦率”,是否还有更合理的方式可以对尚未盈利的科技企业做出预估呢?答案是有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首先要我们要弄清为什么存在不赚钱的成长型公司。

打一个通俗的比喻,一个村庄,原本每户都要去河里打水,浪费人力物力,于是就有个人想,为什么不做一套供水系统呢?把水直接引到各家各户,打开水龙头就行,不必那么辛苦。但做供水系统需要征地、铺设管道、建水厂、安装、维护运营等等,这需要大量的投资,他一个人负担不起,于是开始对外融资。

在供水系统建立并实际运营起来之前,甚至在建立后的头几年,可以预计这项投资的收益是难以抵消投入的。必须要等到稳定运营一段时间后,依靠大量用户支付水费才能弥补前期投资,最终实现盈利。

目前这些亏损的独角兽企业,恰恰就是在建这样一个供水系统。为什么一直亏损,却总有投资人在追加投资呢?就是他们看好系统搭建后,可以长期收取水费,最终收回前期成本并盈利。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模式,原先一个供水系统只能供给周边几个村子,但在大数据爆炸的时代,一个供水系统可以把地球表面所有的村子都覆盖,这就导致每个供水系统都希望迅速提升设备、维护人员和服务能力,这就需要大量融资,这些投资人并不在意短时间系统是否赚钱,还是大幅亏损,他们基于的是对这个模式的了解和对未来的预判,希望尽可能多的圈住更多村子,占据行业的领先地位。

从上述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一批不断拿到巨额投资的独角兽公司,但他们的财务数据本身是亏损的,其原因首先就是它们把大量的投资都拿去做抢占市场的成本,而营收方面由于还没有实现收费系统化,也就是供水系统并没搭好,因此利润表就会出现亏损,但随着系统的顺利运转,最终将实现扭亏为盈,如同亚马逊和Uber做到的。

此外,企业财务指标三大表,分别对应资产、利润和现金流。一个企业的亏损,只是指当年净利润是负数,但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企业,净利润只是其中一项指标,还有营收,流动速率,负债比等等,都是衡量财务表现的关键因素。

对于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连年的净利润亏损是很严重的问题(如钢铁、煤炭等夕阳产业)。但对于成长期企业,更多的时候还需要关注其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现金流的健康程度。

在行业逐渐脱离探索阶段,风险偏好逐步降低后,更多的市场份额代表着安全边际,因此成长型企业的短期盈亏与否并不影响未来的发展。

数据缺失、历史短、缺乏行业对标是估值的三大难点

尽管亏损并不影响未来发展,但为亏损的成长性企业做估值,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般成熟企业,可以从盈利状况、现金流、历史财务数据、以及对标分析等角度入手,但成长性企业这些数据很容易缺失。

首先由于不盈利,最常用的估值方法就是根据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结合市盈率来计算其市场价值,但如果公司亏本经营,那么就无法依据此方法计算。

其次是市场历史短。估值的主要逻辑其实就是向历史回溯,通过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但成长型企业没有过往的历史,因此也就没法做回归模型。

此外就是没有行业对标。如果一家公司身处于竞争对手鳞次栉比的行业,那么尽管利润会受到影响,但对于估值却是好事,因为可以用竞争对手的数据来做参照物,一旦同行业同规模的公司上市,马上就可以推断出该企业的估值,即使整个行业没有上市企业,也可以根据其在这些公司中的排位来推断其大体价值。但许多高速成长型的公司主营业务是独一无二的,这就使得估值的难度大大增加。

就没有方法能够衡量不盈利的独角兽企业了么?方法是有的,那就是把未来每年的净收益分别折算到现在,再加总一下,就是该公司现在的价值。这种方法叫做“现金流折现模型”(DiscountedCash Flow model,DCF模型),简称DCF模型,这也是股神巴菲特认为唯一正确的估值方法。

如同前面举的供水系统的案例,投资就是牺牲眼前的现金流为代价,来期待未来现金流的行为,因此要回答某个资产到底值多少钱,就可以把未来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加在一起来估算。

这就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未来的现金流是有时间成本的。一方面货币有贬值的预期,另一方面现金可以生息,因此未来的现金流就要给它们一个折扣,从而计算出这笔未来现金流的现值。

具体要如何进行折扣呢?

举个例子,比如我的钱要放在目前公认最稳定、最安全、违约风险最低的瑞士政府国债里,则每年能收获2%收益(为方便计算,瑞士国债目前利率远低于此),又比如现在有个机会去投资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投100块钱一年后能赚到20块,也就是一年后能收回120块现金;那么这个120块的收益跟购买瑞士国债一年后回收的102块比,这个2%就叫做无风险收益率(risk-freerate)。那么,

一年后100块钱在今天的价值=100 /(1+2%)

二年后100块钱在今天的价值=100 /(1+折现率)^2 (注:平方,)

三年后100块钱在今天的价值=100 /(1+折现率)^3

四年后100块钱在今天的价值=100 /(1+折现率)^4

依次类推,最终PV = C/(1+r)^t 。

PV是t年后收入折现的现值,C是未来第t年的收入,r是无风险收益率

同时投资给新三板企业是存在较大风险的,承担的风险与购买国债比是不同的,所以还必须再加上一个折扣来计算这种风险,这就是风险溢价(riskpremium)。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计算公式:

估值 = ∑Ci/(1+r) ^ i (i=1,2,3⋯⋯n)

(其中折扣率r = 无风险收益率 + 风险溢价)

DCF模型只是一种方法,实际价值需市场检验

从原理上说,一旦有了未来的现金流,又有了折扣率,就可以通过现金流折现模型来衡量资产的价值了,如同上面的公式,资产的价值等于未来所有现金流经过折扣后的现值的总和。

下一个问题是怎么能知道未来现金流的总和?如果公司盈利是个负数,肯定没办法计算出未来的收入,于是一个办法就是“正常化盈利”(normalizedearnings),假设目前年年赔钱的状况是不正常的,公司最终会达到盈利的状态,从而计算出未来年份里能够产生多少盈利。

首先要明确公司目前为什么亏损?如果是周期性行业低潮,或是公司一时的资本性支出过高,或是公司一时陷入暂时困境,那么我们就可以正常化公司的盈利。

比如周期性行业可以平均前期的盈利或资本回报率;而一些公司由于不断进行大量的无形资产摊销导致亏损的,就可以将摊销加回去计算;或者是一时有困境,像汇率因素或非经常性的损益项目(extraordinaryitems),比如办公大楼维修、战略性投资等等,就可以把这些也都加回去计算营收。

接下来的一步是要确定如果公司逐渐进入到盈利的健康状态,那么它的利润率会是多少。这一般参考同行业其他已经盈利的公司的利润率,同时分析公司的比较优势和护城河,看看这家公司有没有可能取得比行业平均值更高的利润率。

当然利润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营规模的壮大,规模经济和边际成本递减就会出现,每多生产一件产品平均成本会降低,因此一段时期内利润率会上扬,直到“规模经济”过渡到"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of scale),这个时候公司如果没有意外,就会逐渐稳定在一个利润率上(sustainablemargin),如果公司护城河够深,那么这个利润率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在通过正常化盈利获得销售营收的预测值后,再加上对利润增长率的预测,二者的乘积就是对盈利的预测了。

于是,使用DCF模型对亏损中的独角兽企业的预测公式最终为:

估值=∑(Gi*Ji)/ (1+r) ^ i(Gi为第i年的预测收入,Ji为当年的盈利增长率)

要注意的是,尽管DCF模型是个很好的估值方式,且能够得到巴菲特老爷子的垂青,证明它是一个有效的估值模型,但由于其中“增长率”和“折扣率”仍然包含主观因素,这样计算出来的估值也只是一种预测,会受估值者影响,因此具体到每家公司的上市后价值,依然需要在进入真正的资本市场之后才能获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