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信息茧房蔓延 短视频内容生态进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信息茧房蔓延 短视频内容生态进化

同许多标签一样,“时间杀手”、“三俗泛滥”同样缺乏公平。快手、抖音虽是短视频行业领军者,但其身后不乏微视、好看视频、鹿刻等背靠巨头的一众新兴平台。

作者: 傅予

关于脑袋决定屁股还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争论从未间断,就像认为快手、抖音“三俗泛滥”、“时间杀手”的观点和认为其酷炫新奇、其乐无穷的观点一样难分高下,这不是对错问题,仅仅是选择问题。

人手一部手机随手刷着各种APP的人们不再说谁是“网虫”,8月27日中国王者荣耀职业战队的五名小伙子接过亚运会金牌的那一刻,人们也没有“跳画”想起那句“网络游戏毁了一代人”的浩然正气。如今强势崛起的短视频遭受众多非议的情况再次出现,不得不让人感慨。

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下,人们给予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行业的评价更多是“价值正确”的嗤之以鼻,但深入了解短视频行业从而得出该持有何种观点的做法或许才是最无害的选择,除了斥责几句“低俗”、“怪诞”、“无底线”外,或许还有更好的办法。

算法助推信息茧房

对于任何在年轻人群中形成的新潮流,家长无疑更为敏感,基于对新生事物的审慎态度,人们了解年轻群体新潮流的打开方式往往是负面。在这一点上,互联网、游戏、直播以及当下火的一塌糊涂的短视频概莫能外。

8月20日,CNNIC发布了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综合各个热门短视频应用的用户规模达5.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4.1%。短视频行业在2018年上半年净增了9000万用户,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占移动互联网总使用时长的5.5%。

发展势头的迅猛并不代表短视频在主流价值体系当中的受欢迎程度,恰恰相反,和很多互联网前辈走过的道路一样,如日中天的短视频行业拥有多少成就就背负多少争议,“时间杀手”、“三俗泛滥”等标签贴了个严严实实。

同许多标签一样,“时间杀手”、“三俗泛滥”同样缺乏公平。快手、抖音虽是短视频行业领军者,但其身后不乏微视、好看视频、鹿刻等背靠巨头的一众新兴平台。BAT依托各自的社交优势、AI优势和电商优势依然选择固守短视频阵地,巨头的布局也给行业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内容品质提升的可能。

就快手、抖音平台本身而言,除了广受诟病的的“三俗”内容以外,还可以找到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乐高机器人编程以及许多普通人积极进取的励志故事等正能量内容。

一刀切的论断似乎不那么经得起推敲。

另一个关于短视频平台探讨的焦点是推荐算法,关于推荐算法价值观的问题很早以前就有人讨论过了,其实相较推荐算法问题,“信息茧房”问题或许更值得重视,尽管“信息茧房”是一个并不新鲜的概念。

信息茧房概念是始于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2001年出版的《网络共和国》。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在《“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及改善之道》一文中就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信息茧房的危害和应对策略。

喻国明指出,目前流行的用户洞察技术中的这种“聪明算法”事实上还远没有聪明到可以真实、系统地洞察用户需求的程度。目前的“算法”对于人的需求的“定义”显然是残缺的和不完整的,如果我们的资讯消费长期处于这种算法的计算之下,就容易发生传播学上的“信息茧房”效应。

有研究表明,深陷“信息茧房”中的危害会加剧网络群体的极化,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特别当获得同一人们的认同后日益演化为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

试着将这些研究结果套用在当今的短视频行业身上就会发现,很多人们以往很难理解的现象就变得容易理解。如果将视野再放大到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维度,部分群体对于短视频行业那份决绝的态度或许同样是出自“信息茧房”作用下的偏见。

自我革新

喻国明教授指出,要预防“信息茧房”的发生,一方面要提升用户洞察技术,使它的算法更聪明、更能完整准确地测度到人们信息需求的全貌和重点。在这一领域最前沿的用户洞察技术已经将算法的计算范围和测度指标扩大到人在社会生存发展中的社交圈子,算法计算人们所处的各类圈子对于某类话题和资讯的平均强度,如果其强度超过某一强度阈值,便会认为这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应知的话题和资讯,不管个人是否意识到和行为是否有所表现,算法平台都会主动推送。这便极大改善了用户洞察技术对于人们需求定义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另外,更重要的是,信息用户群体必须要有打破“信息茧房”的自觉意识,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网络素养,自觉地将这类小圈子的资讯叠加进大社会的资讯,这种资讯“混搭”将极大改善“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的发生。

推荐算法的完善有赖于科技进步,相较之下,“资讯混搭”的现实意义似乎更为迫切和具有可操作性。

所幸的是,主流价值体系下媒介的积极参与已经改变并将持续改变短视频行业那备受诟病的三观取向。相比单纯的信息推送和担忧斥责,主流价值信息与潮流的“混搭”,或许更易形成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正确的交流方式和价值共识。

8月31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单学刚发布了以《短视频“正能量”传播研究报告——以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的报告,《报告》显示,单就抖音而言,政务号为2240个,涵盖110个机构类型,其中旅游类、公安、交警、地方发布等门类构成抖音平台政务号主体。

报告认为,抖音政务号的发展激发了很多部门在政务信息传播内容制作上的激情,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获得了网民的喜爱,在与网民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增强了认同感,而短视频可随时分享的特点则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开辟了政务信息传播的新路径。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一直在追求视频化转型,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了传统媒体视频化的重要布局方向。随着大量媒体入驻短视频平台,基于媒体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需要,短视频平台将成为媒体弘扬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

除了“信息混搭”以外,短视频也在积极寻求自我革新。例如在挖掘地方特色、带动地方旅游方面,短视频的作用越来越受人们追捧。短视频碎片化的特色迎合了用户习惯,无视背景与文化,短视频成为最亲民的表达窗口,加之优美的风景、独特的风俗、城乡的异同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饱满、丰富,很容易引发人们共鸣,同时也能激发用户的创作热情,从而起到火爆的传播效果。

不可否认,短视频行业的种种乱象同样属于滤镜折射的部分社会现实,豪车、炫富、低俗、奇葩,瑕不掩瑜的背面是“瑜”同样不能掩“暇”,尽管短视频行业还存在种种问题,它让信息的呈现的方式变得更现实化也更生活化,这是移动互联网新形势下人们对信息呈现方式的新需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信息茧房蔓延 短视频内容生态进化

同许多标签一样,“时间杀手”、“三俗泛滥”同样缺乏公平。快手、抖音虽是短视频行业领军者,但其身后不乏微视、好看视频、鹿刻等背靠巨头的一众新兴平台。

作者: 傅予

关于脑袋决定屁股还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争论从未间断,就像认为快手、抖音“三俗泛滥”、“时间杀手”的观点和认为其酷炫新奇、其乐无穷的观点一样难分高下,这不是对错问题,仅仅是选择问题。

人手一部手机随手刷着各种APP的人们不再说谁是“网虫”,8月27日中国王者荣耀职业战队的五名小伙子接过亚运会金牌的那一刻,人们也没有“跳画”想起那句“网络游戏毁了一代人”的浩然正气。如今强势崛起的短视频遭受众多非议的情况再次出现,不得不让人感慨。

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下,人们给予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行业的评价更多是“价值正确”的嗤之以鼻,但深入了解短视频行业从而得出该持有何种观点的做法或许才是最无害的选择,除了斥责几句“低俗”、“怪诞”、“无底线”外,或许还有更好的办法。

算法助推信息茧房

对于任何在年轻人群中形成的新潮流,家长无疑更为敏感,基于对新生事物的审慎态度,人们了解年轻群体新潮流的打开方式往往是负面。在这一点上,互联网、游戏、直播以及当下火的一塌糊涂的短视频概莫能外。

8月20日,CNNIC发布了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综合各个热门短视频应用的用户规模达5.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4.1%。短视频行业在2018年上半年净增了9000万用户,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占移动互联网总使用时长的5.5%。

发展势头的迅猛并不代表短视频在主流价值体系当中的受欢迎程度,恰恰相反,和很多互联网前辈走过的道路一样,如日中天的短视频行业拥有多少成就就背负多少争议,“时间杀手”、“三俗泛滥”等标签贴了个严严实实。

同许多标签一样,“时间杀手”、“三俗泛滥”同样缺乏公平。快手、抖音虽是短视频行业领军者,但其身后不乏微视、好看视频、鹿刻等背靠巨头的一众新兴平台。BAT依托各自的社交优势、AI优势和电商优势依然选择固守短视频阵地,巨头的布局也给行业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内容品质提升的可能。

就快手、抖音平台本身而言,除了广受诟病的的“三俗”内容以外,还可以找到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乐高机器人编程以及许多普通人积极进取的励志故事等正能量内容。

一刀切的论断似乎不那么经得起推敲。

另一个关于短视频平台探讨的焦点是推荐算法,关于推荐算法价值观的问题很早以前就有人讨论过了,其实相较推荐算法问题,“信息茧房”问题或许更值得重视,尽管“信息茧房”是一个并不新鲜的概念。

信息茧房概念是始于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2001年出版的《网络共和国》。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在《“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及改善之道》一文中就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信息茧房的危害和应对策略。

喻国明指出,目前流行的用户洞察技术中的这种“聪明算法”事实上还远没有聪明到可以真实、系统地洞察用户需求的程度。目前的“算法”对于人的需求的“定义”显然是残缺的和不完整的,如果我们的资讯消费长期处于这种算法的计算之下,就容易发生传播学上的“信息茧房”效应。

有研究表明,深陷“信息茧房”中的危害会加剧网络群体的极化,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特别当获得同一人们的认同后日益演化为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

试着将这些研究结果套用在当今的短视频行业身上就会发现,很多人们以往很难理解的现象就变得容易理解。如果将视野再放大到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维度,部分群体对于短视频行业那份决绝的态度或许同样是出自“信息茧房”作用下的偏见。

自我革新

喻国明教授指出,要预防“信息茧房”的发生,一方面要提升用户洞察技术,使它的算法更聪明、更能完整准确地测度到人们信息需求的全貌和重点。在这一领域最前沿的用户洞察技术已经将算法的计算范围和测度指标扩大到人在社会生存发展中的社交圈子,算法计算人们所处的各类圈子对于某类话题和资讯的平均强度,如果其强度超过某一强度阈值,便会认为这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应知的话题和资讯,不管个人是否意识到和行为是否有所表现,算法平台都会主动推送。这便极大改善了用户洞察技术对于人们需求定义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另外,更重要的是,信息用户群体必须要有打破“信息茧房”的自觉意识,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网络素养,自觉地将这类小圈子的资讯叠加进大社会的资讯,这种资讯“混搭”将极大改善“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的发生。

推荐算法的完善有赖于科技进步,相较之下,“资讯混搭”的现实意义似乎更为迫切和具有可操作性。

所幸的是,主流价值体系下媒介的积极参与已经改变并将持续改变短视频行业那备受诟病的三观取向。相比单纯的信息推送和担忧斥责,主流价值信息与潮流的“混搭”,或许更易形成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正确的交流方式和价值共识。

8月31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单学刚发布了以《短视频“正能量”传播研究报告——以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的报告,《报告》显示,单就抖音而言,政务号为2240个,涵盖110个机构类型,其中旅游类、公安、交警、地方发布等门类构成抖音平台政务号主体。

报告认为,抖音政务号的发展激发了很多部门在政务信息传播内容制作上的激情,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获得了网民的喜爱,在与网民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增强了认同感,而短视频可随时分享的特点则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开辟了政务信息传播的新路径。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一直在追求视频化转型,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了传统媒体视频化的重要布局方向。随着大量媒体入驻短视频平台,基于媒体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需要,短视频平台将成为媒体弘扬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

除了“信息混搭”以外,短视频也在积极寻求自我革新。例如在挖掘地方特色、带动地方旅游方面,短视频的作用越来越受人们追捧。短视频碎片化的特色迎合了用户习惯,无视背景与文化,短视频成为最亲民的表达窗口,加之优美的风景、独特的风俗、城乡的异同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饱满、丰富,很容易引发人们共鸣,同时也能激发用户的创作热情,从而起到火爆的传播效果。

不可否认,短视频行业的种种乱象同样属于滤镜折射的部分社会现实,豪车、炫富、低俗、奇葩,瑕不掩瑜的背面是“瑜”同样不能掩“暇”,尽管短视频行业还存在种种问题,它让信息的呈现的方式变得更现实化也更生活化,这是移动互联网新形势下人们对信息呈现方式的新需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