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日本教育观察日记(上):日本教育是真正的平等,还是资源的浪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日本教育观察日记(上):日本教育是真正的平等,还是资源的浪费?

日本教育本来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培养诺贝尔获奖者,而是为了培养“幸福的人”。

编者按:茄葩之前关注日本教育,给大家介绍《日本幼儿教育的游戏化教育观念》、《日本为何能获这么多诺贝尔奖,背后的教育启示令人深思》(点击可阅读),希望通过学习国外的教育尝试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上周,长期支持青年发展和教育实践项目的杨国琼拜访日本,以她独特的视角和观察,分享日本教育,茄葩将于今明两天来分享杨国琼的日本教育观察日记。

日本教育的平等主要是“面的平等”

一周前,我和教育领域的伙伴们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赴日访问当地的教育机构。八天下来,我们不仅参观了东京的小学、幼儿园,还访问了长野县山村的中小学、另类的社区学校,以及关注不同教育议题的NPO和教育企业。一路走来,最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的,便是“平等”二字。

日本的教育研究者山田哲也教授告诉我们:日本教育的平等主要是“面的平等”,区别于欧美所强调的“个人化的平等”。日本强调“通过创造均质的空间和均质的时间,形成‘平等’分配资源的基础,从而将机会均等的概念真正适用于教育”。

在这个“面的平等”指导思想下,日本确立了均质的资源分配体系,以及中央集权式的课程政策;以班级为单位,提供均量均质的学校设备、课程内容以及教员。(日本的班级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小学一年级为35人,其他年级不能超过40人。)

尽管在去长野的山村学校之前就已经听山田教授介绍过相关背景,但是在亲身考察长野县泰阜村中学时,我们还是被学校设施的完备震惊了。这所初中只有48个学生,但是所有课程需要的设备一应俱全。甚至因为地处山区,地广树多,学校的空间更大,设施为全实木建设,比我们参观的东京市中心的公立学校更加豪华。

图为长野县泰阜村中学的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和音乐室,学校还有各种功能教室若干。隔壁的小学竟然还有一家小美术馆。

 

不过,除了城乡学校的设施无差别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日本还做到了让城乡学校的老师在数量比和资质上一样平均。当然,也有老师不那么愿意到偏远的岛屿和乡村教学;但是日本实行轮调制,老师必须在一定区域内轮调,三到五年之后必须换一所学校。这样的安排,除了公平的考虑以外,也是为了让老师能够体验到不同类型的学校,以提升自身的能力。

后来日本的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因为偏远地区的学校班级规模更小,而老师的素质和城里的老师并无差异;所以偏远地区的孩子得到老师的指导会更多,反而学习成绩(会比城市孩子)更好一些。

日本所追求的教育平等,是为了尽力减少家庭经济状况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尽管公立学校提供了无差别的教育服务,但是家庭经济好的孩子,仍然有更多的机会出国旅行、上补习班……

在2007年以前,日本是没有贫困儿童这样的议题的。直到2009年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发现日本有16.3%的孩子,过着人均不足6万元人民币/年的生活(日本以人均收入低于中间值的一半为贫困线)。于是贫困儿童成为了日本新的社会议题。Kids’Door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成为一个专注于提升贫困儿童学力的NPO。

Kids’Door经过研究发现,家庭收入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教育状况:父母收入少的孩子(大多是单亲家庭或是生活在看护所的孩子),他们通常在家学习的时间会少于家庭经济好的孩子,能获得的校外的体验也更少。由于接受不到充分的教育,这些孩子通常也不能从事高收入的职业,从而导致下一代的继续贫困。为了切断这样一个贫困的连锁链条,Kids’Door利用大学生志愿者,为家庭贫困的孩子提供一对一的学习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升入高中和大学。

根据一个高中辍学只能打临工的孩子到40岁以后需要领取的生活保护费,和这个孩子读完大学就业以后纳税的金额,我们可以计算出,Kids’Door每帮助一个孩子顺利升学,相当于为社会贡献了300万人民币。详见下图。

详见Kids’Door 官网:www.kidsdoor.net

 

通过这样校内外的共同努力,日本教育平等所带来的成果,正是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一点,相信每一个去过日本的人都会对此深有体会。在去泰阜村之前,我想象村长应该是一个“老族长模样”的老头儿。可是见到真正的副村长以后才发现,这位西装革履的副村长,谈吐和东京的政要们其实没啥差别。所以在日本,城乡有“差异”,却没有中国城乡那样的“差距”。

不过,对于日本教育的“平等”,也有人指责它是浪费资源。在少子化的农村,学校的设施充足却没有几个孩子。而且,这样平等的提供同样内容给所有孩子,是否也妨碍了一些更想往上走的孩子?目前,大家对日本教育最大的诟病,便是认为它提供了“均质,但不够好”的教育。所以,日本的补习班盛行,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在课后参与课外活动或补习班。

我认为,对于日本孩子学力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注重“面的平等”,更重视整体而非个体;而更加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90年代开始实行“松缓教育”以后造成的。日本的教育内容一直有两个极端,一方是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一方是强调知识传授的学习;多年来日本教育一直在两者间摇摆。所以也有教育学者指出,长久以来日本一直这样钟摆式的在两种方式之间摇摆,却没有认真去分析造成孩童学力低下的原因。同时,日本的集体式教育也让很多学生动力不足,青年人普遍觉得迷茫,没有梦想……好在,日本通过私立学校和NPO的形式,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探索。

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日本教育本来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培养诺贝尔获奖者,而是为了培养“幸福的人”。(待续未完。)

作者:杨国琼,教育推动者,NGO组织展协作者,欢迎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与她联系:detectiveyang@gmail.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日本教育观察日记(上):日本教育是真正的平等,还是资源的浪费?

日本教育本来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培养诺贝尔获奖者,而是为了培养“幸福的人”。

编者按:茄葩之前关注日本教育,给大家介绍《日本幼儿教育的游戏化教育观念》、《日本为何能获这么多诺贝尔奖,背后的教育启示令人深思》(点击可阅读),希望通过学习国外的教育尝试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上周,长期支持青年发展和教育实践项目的杨国琼拜访日本,以她独特的视角和观察,分享日本教育,茄葩将于今明两天来分享杨国琼的日本教育观察日记。

日本教育的平等主要是“面的平等”

一周前,我和教育领域的伙伴们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赴日访问当地的教育机构。八天下来,我们不仅参观了东京的小学、幼儿园,还访问了长野县山村的中小学、另类的社区学校,以及关注不同教育议题的NPO和教育企业。一路走来,最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的,便是“平等”二字。

日本的教育研究者山田哲也教授告诉我们:日本教育的平等主要是“面的平等”,区别于欧美所强调的“个人化的平等”。日本强调“通过创造均质的空间和均质的时间,形成‘平等’分配资源的基础,从而将机会均等的概念真正适用于教育”。

在这个“面的平等”指导思想下,日本确立了均质的资源分配体系,以及中央集权式的课程政策;以班级为单位,提供均量均质的学校设备、课程内容以及教员。(日本的班级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小学一年级为35人,其他年级不能超过40人。)

尽管在去长野的山村学校之前就已经听山田教授介绍过相关背景,但是在亲身考察长野县泰阜村中学时,我们还是被学校设施的完备震惊了。这所初中只有48个学生,但是所有课程需要的设备一应俱全。甚至因为地处山区,地广树多,学校的空间更大,设施为全实木建设,比我们参观的东京市中心的公立学校更加豪华。

图为长野县泰阜村中学的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和音乐室,学校还有各种功能教室若干。隔壁的小学竟然还有一家小美术馆。

 

不过,除了城乡学校的设施无差别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日本还做到了让城乡学校的老师在数量比和资质上一样平均。当然,也有老师不那么愿意到偏远的岛屿和乡村教学;但是日本实行轮调制,老师必须在一定区域内轮调,三到五年之后必须换一所学校。这样的安排,除了公平的考虑以外,也是为了让老师能够体验到不同类型的学校,以提升自身的能力。

后来日本的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因为偏远地区的学校班级规模更小,而老师的素质和城里的老师并无差异;所以偏远地区的孩子得到老师的指导会更多,反而学习成绩(会比城市孩子)更好一些。

日本所追求的教育平等,是为了尽力减少家庭经济状况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尽管公立学校提供了无差别的教育服务,但是家庭经济好的孩子,仍然有更多的机会出国旅行、上补习班……

在2007年以前,日本是没有贫困儿童这样的议题的。直到2009年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发现日本有16.3%的孩子,过着人均不足6万元人民币/年的生活(日本以人均收入低于中间值的一半为贫困线)。于是贫困儿童成为了日本新的社会议题。Kids’Door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成为一个专注于提升贫困儿童学力的NPO。

Kids’Door经过研究发现,家庭收入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教育状况:父母收入少的孩子(大多是单亲家庭或是生活在看护所的孩子),他们通常在家学习的时间会少于家庭经济好的孩子,能获得的校外的体验也更少。由于接受不到充分的教育,这些孩子通常也不能从事高收入的职业,从而导致下一代的继续贫困。为了切断这样一个贫困的连锁链条,Kids’Door利用大学生志愿者,为家庭贫困的孩子提供一对一的学习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升入高中和大学。

根据一个高中辍学只能打临工的孩子到40岁以后需要领取的生活保护费,和这个孩子读完大学就业以后纳税的金额,我们可以计算出,Kids’Door每帮助一个孩子顺利升学,相当于为社会贡献了300万人民币。详见下图。

详见Kids’Door 官网:www.kidsdoor.net

 

通过这样校内外的共同努力,日本教育平等所带来的成果,正是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一点,相信每一个去过日本的人都会对此深有体会。在去泰阜村之前,我想象村长应该是一个“老族长模样”的老头儿。可是见到真正的副村长以后才发现,这位西装革履的副村长,谈吐和东京的政要们其实没啥差别。所以在日本,城乡有“差异”,却没有中国城乡那样的“差距”。

不过,对于日本教育的“平等”,也有人指责它是浪费资源。在少子化的农村,学校的设施充足却没有几个孩子。而且,这样平等的提供同样内容给所有孩子,是否也妨碍了一些更想往上走的孩子?目前,大家对日本教育最大的诟病,便是认为它提供了“均质,但不够好”的教育。所以,日本的补习班盛行,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在课后参与课外活动或补习班。

我认为,对于日本孩子学力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注重“面的平等”,更重视整体而非个体;而更加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90年代开始实行“松缓教育”以后造成的。日本的教育内容一直有两个极端,一方是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一方是强调知识传授的学习;多年来日本教育一直在两者间摇摆。所以也有教育学者指出,长久以来日本一直这样钟摆式的在两种方式之间摇摆,却没有认真去分析造成孩童学力低下的原因。同时,日本的集体式教育也让很多学生动力不足,青年人普遍觉得迷茫,没有梦想……好在,日本通过私立学校和NPO的形式,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探索。

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日本教育本来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培养诺贝尔获奖者,而是为了培养“幸福的人”。(待续未完。)

作者:杨国琼,教育推动者,NGO组织展协作者,欢迎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与她联系:detectiveyang@gmail.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