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个故事告诉你,教育科技工具能否解决学生过程性评价问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个故事告诉你,教育科技工具能否解决学生过程性评价问题

不管是实践还是理论的角度,用教育科技的手段把过程性评价整合于教学当中始终值得我们尝试,过程性评价中有效数据的科学收集和评价同时可以为其他教学尝试提供支持。

导读:过程性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概念推出已久,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评测点繁多,评测系统关联性差等原因,过程性评价被未被老师“买单”,而随着教育科技产品的诞生,尝试性的实践正在学校里悄然发生着……

一个数学老师的一天

冯莎莎老师是北京一所学校一名入职半年的新老师,她担任初中数学一个班24名学生的数学老师。

莎莎老师常规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八点钟开始上班,作为新老师她需要在上课之前再理一遍自己上课的思路,加入一些新的灵感和想法,去听一节有经验的老师的课,然后带学生们开启数学之旅。

上午十一点,莎莎老师开始她的数学课教学,这堂课在知识点的介绍上并没有标新立异,但师生互动的环节,莎莎老师用自己ipad里一款教学软件,进行随机点名,并通过简单点击学生的名字,记录课堂表现。下课后她没有离开教室,学生们课下的时间来跟老师讨论问题,莎莎老师也会利用这段时间跟学生交流,询问学生上课的知识接受情况和听学生反馈,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教学。

接着,莎莎老师在回到办公室后,打开APP继续完善了一些定性的指标,或者选择模版里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评价一些学生的课堂表现,莎莎老师往往用课后的十分钟的时间来很快跟进和记录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指标。同时,她也利用课下的时间看一些APP里面学生在班级圈里的活动。

过于这款过程性评价产品的使用,根据学校学科组的老师讨论,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表现,莎莎老师在系统里设置了评估学生行为的指标,包括作业情况,学生上课表现,预习完成情况,课后评测,在进行操作点评之后,这些数据会同步到教学智能平台的PC端,进行更新和数据保存。

下午,莎莎老师预留固定的时间给学生答疑,剩下的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完成教务任务或者参加学科组教研活动。在一天工作结束的最后环节,莎莎老师会打开这款智能教学平台的PC端网页教育智能平台,输入学生考试的成绩或者进行数据的跟踪,在过程性评价的维度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

同时在老师给出过程性评价之后,学生也可以跟老师在线上“argue”,老师可以通过APP跟学生沟通交流,家长也可以登录PC端系统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互通。

莎莎老师利用一天中碎片化和短暂的工作时间实现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往因为评估点繁多,工作量过大等问题“推不动”的过程性评价随着教育科技手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衡量过程性评价的过程并不是独立发生着,过程性评价只是这个智能教学平台的一个功能,过程性评价连同学生的综合课程,成绩分析,成长记录,建立起更系统地相互关联,更完善和多维度的评估学生,也力图为学校和区域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样APP端也有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朋友圈”进行互动。

这个智能教学平台是怎样影响老师和学生的?

采访的当天,莎莎老师通过实际的例子讲述了两个基于过程性评价来帮助学生的案例。“在实际的教学中,即便两个学生的成绩相同,他们的学习情况可能完全不同,除了最后的成绩,过程性评价可以把这中间的不同凸显出来,是作业不好,还是上课表现的问题,方便我们老师因材施教。另外一个例子,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衡量指标,其实并不能很好的评估一个学生,比如学生在考试中的心理素质,身体状态,失常或者超常发挥,都会导致成绩大幅度波动,过程评价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更好的分析简单成绩背后的原因,对学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也是更公平对待学生的方式。”莎莎老师说。

同时,莎莎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趣的数据,在班级的一次调查问卷中,莎莎老师在其中设计了三个题目,第一个,你觉得语数英学科老师多长时间发布一次过评最好?90.48%同学选择了每节课一次,剩余9.52%的同学选择每周一次即可。而在问到:在过程性评价中你最关注哪一点时,33.33%的学生关注自己的扣分项,另外33.33%同学关注老师在备注栏里给自己的留言,仅有14.29%的学生关注过程性评价的总分与平均分。最后一个问题:你希望在备注中看到什么?高达71.43%的同学表示希望老师在过程性评价中指出自己的问题,52.38%的同学想知道自己加分项或者减分项的说明。

“你可以看到学生其实是非常希望老师关注到自己的,并且有很强的意愿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这一点就是做老师的动力,过程性评价虽然有很多问题,但这件事本身是必要的。”除了数学老师的角色,莎莎同时是学校过评的负责人,她介绍到“这个系统的推行和使用,老教师会压力大一些,因为他们可能缺少使用互联网或者教育科技产品的习惯,但是老师们普遍是接受过程性评价这件事并且积极去尝试的。因为这其实是一个趋势,学生比老师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对于新理念新技术工具的使用,不能因为老师本身的局限,影响学生有更好的教育体验”。

但宏观上来讲,通过数据,科技手段来衡量教育,总是有难度的。

即便是如此解决老师需求“接地气”的产品,在记者试用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的问题。一方面,老师在设置过程性指标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定义出评价的维度,评价学生的哪些方面也并不清晰,反映学生行为特征的指标和评价的指标混合在了一起。这样的数据采集似乎并不能科学的记录一个学生的表现,也谈不上是真正的过程性评价。“这其实是很多教育科技公司面临的一个难点,教育科技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应该是先定义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考核学生的哪些维度,通过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在哪些过程中收集什么样的指标,,用什么标准。而实际工作中,公司没有专业的人才,学校老师没有足够的高水平用科学的方式搞明白这些问题。”首师大的张教授这样解释。 

另一方面,使用过程中,数据的采集通过一线老师产生,数据的量化并不够具体和专业,比如学生的上课表现积极,依旧是通过老师主观的判断打分,而是否应该通过回答问题的次数,参与小组讨论的次数等等来计分并不明确。这样收集来的数据缺少意义。从长远来看,这并不能很好的通过大数据产生一些指导性的方案,也就不能从宏观上解决过程性评价的问题。

另外,很多分析师也认为,把数据运用到教育里有着自身的难点。“一方面,教育的目标是没有统一定论的,对于对人的量化是困难,我们很难像自然科学一样去量化教育。另一方面,对于产品研发而言,过程性评价的数据采集,指标体系与计算公式是系统软件开发的难点,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能适用于多种模式,同时不给教师和学生增加太多的额外工作量才行。”在一家教育机构从事数据分析的丁女士表示。

面临如此多的问题,过程性是否还值得继续尝试?

提倡过程性评价,是各个国家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但过程性评价中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始终充满挑战,即便技术手段的介入也很难全面的解决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实践还是理论的角度,用教育科技的手段把过程性评价整合于教学当中始终值得我们尝试,过程性评价中有效数据的科学收集和评价同时可以为其他教学尝试提供支持,例如,当过程性评价所收集的信息被建构性地用于满足学生地个体需求,并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时,将会产生更为巨大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科技手段已经把过程性评价“推到风口”,飞起来也只是早晚的事。(本文图片由教育研发公司云校提供,本文系茄葩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点击阅读更多茄葩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文章:《马克.扎克伯格投资的教育科技公司Panorama Education:利用数据分析改善教育》《美国K12学校都在用的教育科技产品》《 你不知道的过程性评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个故事告诉你,教育科技工具能否解决学生过程性评价问题

不管是实践还是理论的角度,用教育科技的手段把过程性评价整合于教学当中始终值得我们尝试,过程性评价中有效数据的科学收集和评价同时可以为其他教学尝试提供支持。

导读:过程性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概念推出已久,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评测点繁多,评测系统关联性差等原因,过程性评价被未被老师“买单”,而随着教育科技产品的诞生,尝试性的实践正在学校里悄然发生着……

一个数学老师的一天

冯莎莎老师是北京一所学校一名入职半年的新老师,她担任初中数学一个班24名学生的数学老师。

莎莎老师常规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八点钟开始上班,作为新老师她需要在上课之前再理一遍自己上课的思路,加入一些新的灵感和想法,去听一节有经验的老师的课,然后带学生们开启数学之旅。

上午十一点,莎莎老师开始她的数学课教学,这堂课在知识点的介绍上并没有标新立异,但师生互动的环节,莎莎老师用自己ipad里一款教学软件,进行随机点名,并通过简单点击学生的名字,记录课堂表现。下课后她没有离开教室,学生们课下的时间来跟老师讨论问题,莎莎老师也会利用这段时间跟学生交流,询问学生上课的知识接受情况和听学生反馈,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教学。

接着,莎莎老师在回到办公室后,打开APP继续完善了一些定性的指标,或者选择模版里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评价一些学生的课堂表现,莎莎老师往往用课后的十分钟的时间来很快跟进和记录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指标。同时,她也利用课下的时间看一些APP里面学生在班级圈里的活动。

过于这款过程性评价产品的使用,根据学校学科组的老师讨论,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表现,莎莎老师在系统里设置了评估学生行为的指标,包括作业情况,学生上课表现,预习完成情况,课后评测,在进行操作点评之后,这些数据会同步到教学智能平台的PC端,进行更新和数据保存。

下午,莎莎老师预留固定的时间给学生答疑,剩下的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完成教务任务或者参加学科组教研活动。在一天工作结束的最后环节,莎莎老师会打开这款智能教学平台的PC端网页教育智能平台,输入学生考试的成绩或者进行数据的跟踪,在过程性评价的维度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

同时在老师给出过程性评价之后,学生也可以跟老师在线上“argue”,老师可以通过APP跟学生沟通交流,家长也可以登录PC端系统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互通。

莎莎老师利用一天中碎片化和短暂的工作时间实现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往因为评估点繁多,工作量过大等问题“推不动”的过程性评价随着教育科技手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衡量过程性评价的过程并不是独立发生着,过程性评价只是这个智能教学平台的一个功能,过程性评价连同学生的综合课程,成绩分析,成长记录,建立起更系统地相互关联,更完善和多维度的评估学生,也力图为学校和区域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样APP端也有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朋友圈”进行互动。

这个智能教学平台是怎样影响老师和学生的?

采访的当天,莎莎老师通过实际的例子讲述了两个基于过程性评价来帮助学生的案例。“在实际的教学中,即便两个学生的成绩相同,他们的学习情况可能完全不同,除了最后的成绩,过程性评价可以把这中间的不同凸显出来,是作业不好,还是上课表现的问题,方便我们老师因材施教。另外一个例子,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衡量指标,其实并不能很好的评估一个学生,比如学生在考试中的心理素质,身体状态,失常或者超常发挥,都会导致成绩大幅度波动,过程评价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更好的分析简单成绩背后的原因,对学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也是更公平对待学生的方式。”莎莎老师说。

同时,莎莎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趣的数据,在班级的一次调查问卷中,莎莎老师在其中设计了三个题目,第一个,你觉得语数英学科老师多长时间发布一次过评最好?90.48%同学选择了每节课一次,剩余9.52%的同学选择每周一次即可。而在问到:在过程性评价中你最关注哪一点时,33.33%的学生关注自己的扣分项,另外33.33%同学关注老师在备注栏里给自己的留言,仅有14.29%的学生关注过程性评价的总分与平均分。最后一个问题:你希望在备注中看到什么?高达71.43%的同学表示希望老师在过程性评价中指出自己的问题,52.38%的同学想知道自己加分项或者减分项的说明。

“你可以看到学生其实是非常希望老师关注到自己的,并且有很强的意愿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这一点就是做老师的动力,过程性评价虽然有很多问题,但这件事本身是必要的。”除了数学老师的角色,莎莎同时是学校过评的负责人,她介绍到“这个系统的推行和使用,老教师会压力大一些,因为他们可能缺少使用互联网或者教育科技产品的习惯,但是老师们普遍是接受过程性评价这件事并且积极去尝试的。因为这其实是一个趋势,学生比老师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对于新理念新技术工具的使用,不能因为老师本身的局限,影响学生有更好的教育体验”。

但宏观上来讲,通过数据,科技手段来衡量教育,总是有难度的。

即便是如此解决老师需求“接地气”的产品,在记者试用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的问题。一方面,老师在设置过程性指标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定义出评价的维度,评价学生的哪些方面也并不清晰,反映学生行为特征的指标和评价的指标混合在了一起。这样的数据采集似乎并不能科学的记录一个学生的表现,也谈不上是真正的过程性评价。“这其实是很多教育科技公司面临的一个难点,教育科技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应该是先定义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考核学生的哪些维度,通过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在哪些过程中收集什么样的指标,,用什么标准。而实际工作中,公司没有专业的人才,学校老师没有足够的高水平用科学的方式搞明白这些问题。”首师大的张教授这样解释。 

另一方面,使用过程中,数据的采集通过一线老师产生,数据的量化并不够具体和专业,比如学生的上课表现积极,依旧是通过老师主观的判断打分,而是否应该通过回答问题的次数,参与小组讨论的次数等等来计分并不明确。这样收集来的数据缺少意义。从长远来看,这并不能很好的通过大数据产生一些指导性的方案,也就不能从宏观上解决过程性评价的问题。

另外,很多分析师也认为,把数据运用到教育里有着自身的难点。“一方面,教育的目标是没有统一定论的,对于对人的量化是困难,我们很难像自然科学一样去量化教育。另一方面,对于产品研发而言,过程性评价的数据采集,指标体系与计算公式是系统软件开发的难点,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能适用于多种模式,同时不给教师和学生增加太多的额外工作量才行。”在一家教育机构从事数据分析的丁女士表示。

面临如此多的问题,过程性是否还值得继续尝试?

提倡过程性评价,是各个国家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但过程性评价中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始终充满挑战,即便技术手段的介入也很难全面的解决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实践还是理论的角度,用教育科技的手段把过程性评价整合于教学当中始终值得我们尝试,过程性评价中有效数据的科学收集和评价同时可以为其他教学尝试提供支持,例如,当过程性评价所收集的信息被建构性地用于满足学生地个体需求,并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时,将会产生更为巨大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科技手段已经把过程性评价“推到风口”,飞起来也只是早晚的事。(本文图片由教育研发公司云校提供,本文系茄葩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点击阅读更多茄葩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文章:《马克.扎克伯格投资的教育科技公司Panorama Education:利用数据分析改善教育》《美国K12学校都在用的教育科技产品》《 你不知道的过程性评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