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Google+即将关闭,科技巨头再陷隐私漩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Google+即将关闭,科技巨头再陷隐私漩涡

谷歌社交工具Goolge+陷入隐私漩涡,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称,社交工具Google+的软件故障使得外部开发人员可以在2015年至2018年3月期间访问私人用户的Google+个人资料数据,其中包括公开的个人资料数据如全名、电子邮件地址、出生日期、性别、个人资料照片、居住地、职业和婚姻状况等。

在《华尔街日报》新闻曝光后,谷歌立刻发布新闻稿。10月8日晚间,谷歌宣布将在2019年8月彻底关闭Google+服务,用户将有10个月时间可以做备份转移数据。同时谷歌在声明中称,该公司计划执行更严格的隐私政策,将不再允许大部分外部开发者访问安卓手机上的短信消息、通话记录以及联系人数据,Gmail也只会允许少数开发者继续为该电子邮件服务开发插件。

谷歌还表示,并没有任何Google+用户因为这个隐私漏洞导致数据外流,因此谷歌并不需要对外公开这起事件。

《华尔街日报》认为,谷歌刻意不在当时公开隐私漏洞,部分原因是为了要避开因监管审查而损害到自己的声誉。一份谷歌内部的备忘录写到,如果谷歌在当下将这件事情公诸于世,很有可能让焦点从深陷“剑桥分析”丑闻案的Facebook转移到谷歌身上。

谷歌为挑战Facebook进入社交领域做出过种种努力,最终也因隐私问题付出了惨痛代价。

Google+曾是Facebook挑战者

2011年,谷歌推出社交服务Google+,结合了社交圈(Circles)、多人视频聊天(Hangouts)、话题灵感(Sparks)、Huddles等功能,当时谷歌希望能结合旗下搜索引擎、YouTube等服务,立志成为Facebook的竞争对手。

Google+刚推出时,因只邀请少量用户登记而成为网民争相加入的社交网络,一度受到热捧。凭借着谷歌庞大的用户基础,该服务推出短短24天后用户量就突破2000万,被外界视为谷歌挑战Facebook的武器。

为了赢得社交战,谷歌曾对Google+做出强力推广。例如在 2011年Google+推行之初,Google要求所有用户只能用真实姓名注册,而不能使用假名或昵称,但这项实名政策在3年后废除。谷歌也曾一度规定,想在YouTube或Google Play上留下评论,一定要使用Google+账号,两项政策也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取消。

有分析称,对于在社交领域已经站稳脚跟的Facebook,由于用户在该平台建立了亲友关系,导致他们转移到其他社交网络的成本非常高。谷歌意图通过与其他产品的整合强行推广这项服务,但这部分用户没有在Google+上建立亲友网络,而是基于网络关系的弱关系网络。这使得Google+的用户粘度不高,活跃度欠佳。曾经有媒体用“鬼城”来形容Google+。

谷歌以开放著称,其核心产品是搜索引擎,是信息的聚合和分发地。如今却要花费巨大精力打造一款封闭产品,并且将其设定为长期战略,这样的定位与谷歌的文化并不相符。

在Google+之前,谷歌曾经推出过Blogger、Google Buzz、Google Wave等社交产品,但是最终都没有成功。

随着社交领域突围无望,谷歌逐渐放弃Google+。2015年初,谷歌开始将Google+中最受欢迎的功能独立出来,比如照片、视频群聊,剩下的功能也被重新调整。

这款问世七年的产品将步入历史,根据谷歌的说法,Google+的使用率、参与率都相当低,有高达90%的用户持续使用时间不到五秒钟,因此决定放弃个人版Google+,未来Google+将供企业内部交流使用。

科技巨头纷纷陷入隐私漩涡

今年3月中旬,总部设在伦敦的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被曝在未获得明确授权下,利用Facebook过于宽松的隐私保护机制漏洞,以最初被引诱填写有偿心理测试的27万人为基础,间接掌握了超过8700万人的用户资料,其中约3000万份资料中包含了居住地等重要信息。

陷入“数据泄露门”后短短两天内,Facebook股价蒸发近600亿美元。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不得不在今年4月中旬出席美国国会的听证会,解释公司的隐私政策。此次事件,也开启了科技巨头至今近半年的隐私大变革。

5月25日欧盟将实施“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保护人们的网络隐私,要求数据公司对于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保持透明,提升用户对于个人资料的控制和主导权利。其中还规定,公司必须在发现数据泄露问题的72小时内向监管机构报告,否则将面临最高为全球营收2%的罚款。这对所有涉及该领域的科技公司都将是一次冲击,其中就包括亚马逊、Facebook、谷歌、推特等。

在这场隐私风暴中,科技公司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所承受的压力却不尽相同。对于亚马逊而言,其隐私受到质疑的主要方向在于其近年来积极推广的Echo智能硬件设备,该设备通过人工智能语音助手获得大量用户数据。此外,亚马逊云服务业务由于管理大量科技公司的服务器资源等基础设施,在数据保护上也受到安全拷问。

有专家指出,尽管Facebook因为数据泄露丑闻饱受批评,然而,从个人数据收集来讲,谷歌的做法比Facebook更严重。谷歌安卓操作系统协助企业收集用户数据,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获取,且收集的信息量、范围都超过了脸书,因此也需要在数据被不当使用时负责。

今年7月,谷歌已经被欧盟罚款50亿美元。在今年以前,谷歌便有超过30桩和隐私保护相关的问题,包括通过安卓设备追踪用户地点等。针对隐私问题,谷歌发布了一份题为“隐私保护框架”的官方文件,其中谷歌阐述了将如何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的措施。

尽管Facebook、谷歌已经宣称自己做出了一些改革,包括降低新闻资讯推送的权重、减少开发者权限、推出“一键清除历史记录”等功能等,但寄希望于巨头自我约束仍然十分困难。《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最近谷歌正在重新审视一系列用户隐私政策,反映其未来将对旗下的多款主要产品实施更为严格的隐私管控。

科技巨头纷纷深陷“隐私门”,让用户对社交网络的信任不断下降,也为这些大公司的后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Alphabet

1.9k
  • 瑞银下调英伟达等科技六巨头股票评级至“中性”
  • 日本监管机构称谷歌损害了本地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Google+即将关闭,科技巨头再陷隐私漩涡

谷歌社交工具Goolge+陷入隐私漩涡,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称,社交工具Google+的软件故障使得外部开发人员可以在2015年至2018年3月期间访问私人用户的Google+个人资料数据,其中包括公开的个人资料数据如全名、电子邮件地址、出生日期、性别、个人资料照片、居住地、职业和婚姻状况等。

在《华尔街日报》新闻曝光后,谷歌立刻发布新闻稿。10月8日晚间,谷歌宣布将在2019年8月彻底关闭Google+服务,用户将有10个月时间可以做备份转移数据。同时谷歌在声明中称,该公司计划执行更严格的隐私政策,将不再允许大部分外部开发者访问安卓手机上的短信消息、通话记录以及联系人数据,Gmail也只会允许少数开发者继续为该电子邮件服务开发插件。

谷歌还表示,并没有任何Google+用户因为这个隐私漏洞导致数据外流,因此谷歌并不需要对外公开这起事件。

《华尔街日报》认为,谷歌刻意不在当时公开隐私漏洞,部分原因是为了要避开因监管审查而损害到自己的声誉。一份谷歌内部的备忘录写到,如果谷歌在当下将这件事情公诸于世,很有可能让焦点从深陷“剑桥分析”丑闻案的Facebook转移到谷歌身上。

谷歌为挑战Facebook进入社交领域做出过种种努力,最终也因隐私问题付出了惨痛代价。

Google+曾是Facebook挑战者

2011年,谷歌推出社交服务Google+,结合了社交圈(Circles)、多人视频聊天(Hangouts)、话题灵感(Sparks)、Huddles等功能,当时谷歌希望能结合旗下搜索引擎、YouTube等服务,立志成为Facebook的竞争对手。

Google+刚推出时,因只邀请少量用户登记而成为网民争相加入的社交网络,一度受到热捧。凭借着谷歌庞大的用户基础,该服务推出短短24天后用户量就突破2000万,被外界视为谷歌挑战Facebook的武器。

为了赢得社交战,谷歌曾对Google+做出强力推广。例如在 2011年Google+推行之初,Google要求所有用户只能用真实姓名注册,而不能使用假名或昵称,但这项实名政策在3年后废除。谷歌也曾一度规定,想在YouTube或Google Play上留下评论,一定要使用Google+账号,两项政策也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取消。

有分析称,对于在社交领域已经站稳脚跟的Facebook,由于用户在该平台建立了亲友关系,导致他们转移到其他社交网络的成本非常高。谷歌意图通过与其他产品的整合强行推广这项服务,但这部分用户没有在Google+上建立亲友网络,而是基于网络关系的弱关系网络。这使得Google+的用户粘度不高,活跃度欠佳。曾经有媒体用“鬼城”来形容Google+。

谷歌以开放著称,其核心产品是搜索引擎,是信息的聚合和分发地。如今却要花费巨大精力打造一款封闭产品,并且将其设定为长期战略,这样的定位与谷歌的文化并不相符。

在Google+之前,谷歌曾经推出过Blogger、Google Buzz、Google Wave等社交产品,但是最终都没有成功。

随着社交领域突围无望,谷歌逐渐放弃Google+。2015年初,谷歌开始将Google+中最受欢迎的功能独立出来,比如照片、视频群聊,剩下的功能也被重新调整。

这款问世七年的产品将步入历史,根据谷歌的说法,Google+的使用率、参与率都相当低,有高达90%的用户持续使用时间不到五秒钟,因此决定放弃个人版Google+,未来Google+将供企业内部交流使用。

科技巨头纷纷陷入隐私漩涡

今年3月中旬,总部设在伦敦的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被曝在未获得明确授权下,利用Facebook过于宽松的隐私保护机制漏洞,以最初被引诱填写有偿心理测试的27万人为基础,间接掌握了超过8700万人的用户资料,其中约3000万份资料中包含了居住地等重要信息。

陷入“数据泄露门”后短短两天内,Facebook股价蒸发近600亿美元。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不得不在今年4月中旬出席美国国会的听证会,解释公司的隐私政策。此次事件,也开启了科技巨头至今近半年的隐私大变革。

5月25日欧盟将实施“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保护人们的网络隐私,要求数据公司对于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保持透明,提升用户对于个人资料的控制和主导权利。其中还规定,公司必须在发现数据泄露问题的72小时内向监管机构报告,否则将面临最高为全球营收2%的罚款。这对所有涉及该领域的科技公司都将是一次冲击,其中就包括亚马逊、Facebook、谷歌、推特等。

在这场隐私风暴中,科技公司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所承受的压力却不尽相同。对于亚马逊而言,其隐私受到质疑的主要方向在于其近年来积极推广的Echo智能硬件设备,该设备通过人工智能语音助手获得大量用户数据。此外,亚马逊云服务业务由于管理大量科技公司的服务器资源等基础设施,在数据保护上也受到安全拷问。

有专家指出,尽管Facebook因为数据泄露丑闻饱受批评,然而,从个人数据收集来讲,谷歌的做法比Facebook更严重。谷歌安卓操作系统协助企业收集用户数据,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获取,且收集的信息量、范围都超过了脸书,因此也需要在数据被不当使用时负责。

今年7月,谷歌已经被欧盟罚款50亿美元。在今年以前,谷歌便有超过30桩和隐私保护相关的问题,包括通过安卓设备追踪用户地点等。针对隐私问题,谷歌发布了一份题为“隐私保护框架”的官方文件,其中谷歌阐述了将如何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的措施。

尽管Facebook、谷歌已经宣称自己做出了一些改革,包括降低新闻资讯推送的权重、减少开发者权限、推出“一键清除历史记录”等功能等,但寄希望于巨头自我约束仍然十分困难。《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最近谷歌正在重新审视一系列用户隐私政策,反映其未来将对旗下的多款主要产品实施更为严格的隐私管控。

科技巨头纷纷深陷“隐私门”,让用户对社交网络的信任不断下降,也为这些大公司的后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