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民宿的“灰色身份”之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民宿的“灰色身份”之困

民宿出现的种种乱象应当归结于其“非典型”的身份,既不同于传统租赁也不同于商业经营,平时没有相关机构对其进行监管。

作者:宋媛媛

北京东二环某小区里,张华(化名)利用自己闲置的一室一厅房屋改造成了民宿。

虽然身藏小区里,但张华的民宿却能客源不断,盈利也较为可观。他的秘籍是使用某款民宿APP平台。

“由平台负责安排住宿订单,住宿客人评价越高,接单越多。平台对每一单扣除20%到30%不等的佣金。”张华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像他一样在该小区开设民宿的住户约有十几位,“开民宿看中的还是利润,比起一个月五六千元的房租,民宿一天就可以赚到四五百元。”

不过,张华最近有些焦虑,尽管国庆节前后是旅游旺季,客流明显增加,收入也随之增多。但频繁的客流、聚会宴饮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邻居,一旦被举报很可能面临被拘留的后果。“民宿微信群里有消息,鼓楼附近的一处民宿被举报无照经营、扰民,老板被拘了10天。”张华说。

随着“旅游热”的兴起,民宿也逐渐走入了公众视野。尤其是从2017年起,《亲爱的客栈》及《青春旅社》等明星经营民宿类综艺节目的热播,让民宿迅速“蹿红”。

硬币的另一面,无照经营、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乱象也将民宿推向舆论的风口。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民宿出现的种种乱象应当归结于其“非典型”的身份:既不同于传统租赁也不同于商业经营,平时没有相关机构对其进行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即会面临较大风险,应建立适应民宿发展的规范体系。

“非典型商业”爆发式增长

民宿是一种非标准化的住宿业态,是运营人利用闲置或租赁的房屋加以改造装修而成的小型住宿设施。因其价格相对低廉,又能为游客提供当地原生态的自然、文化风情,备受旅游“背包客”的欢迎。

“作为一种共享经济,民宿的存在是合理的,近几年的发展也非常快。”著名旅游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指出,民宿不仅可以解决景区酒店紧张的情况,且有利于盘活闲置资产,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扩大零散劳动力的就业,增加收入。尤其是从2011年起,途家、途牛、爱彼迎等民宿行业互联网平台纷纷上线,助推了民宿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2017年,我国民宿客栈总量急剧增加,达到20万家左右,同比增长超过300%。”由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民宿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称,中国民宿交易市场主要通过线上渠道,2017年,中国在线民宿预订交易规模突破100亿元,预计2018年交易规模将近200亿元。

“这几年民宿的风头盖过7天、如家等连锁酒店。”张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除却网络平台的助推,民宿热的直接原因在于其“非典型商业”优势。

“没牌照,税收也无从谈起,即便想交税,也没人来收。”张华表示,民宿属于“非典型商业”是指,它不同于传统租赁,也不属于酒店住宿业,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多是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不具备营业执照、消防许可、环评等住宿业必备的证照。尤其是开在小区里的民宿,其水、电、燃气、有线电视等费用也都是按照居民价格机制缴费。“这就省下了不少钱,成本比酒店、旅馆少很多,何苦再去开酒店”。

“民宿热潮还得益于网络推手。”据张华介绍,“一些商业嗅觉灵敏的人,利用媒体手段将民宿行业炒热,再将手中整合的房源‘包装’后借机转租给寻求商机的人,做起了二房东,有的则直接开发‘民宿房地产’。”

记者在张华手机朋友圈还看到一些打着“最高奖励100万元,×××约你当民宿老板”“开民宿月入十万元”标题的文章。

乱象频现

经历过“野蛮生长期”后,民宿的乱象逐渐暴露。

“民宿乱象源自于其‘灰色’的身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学系副教授王天星举例指出,“一般来说,民宿往往是利用租赁或自由的闲置房屋改造而成,民居属于住宅用地,而酒店、旅馆的土地性质是商业服务用地。将住宅转商业要通过规划、房地管理等相关部门,手续复杂、限制较多。个体民宿想要转变房屋土地性质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要取得相关证照,土地转性是第一道关卡,单这一项就限制了民宿的合法身份。游离于监管之外,更助长了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

“每天都有大量的陌生面孔进出小区,夜间聚会饮酒喧闹、乱丢垃圾,给小区的治安管理、业主生活带来负面影响。”8月初,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一号桥华庭锦园一栋的业主向渝中区政府热线反映,该小区开办民宿旅馆日益严重,他们不具备营业所需证照,要求政府予以彻底取缔。

记者梳理发现,不仅是一号桥华庭锦园小区,重庆、成都等多地小区业主投诉民宿扰民。从4月起,重庆市渝中区的海客瀛洲小区和重庆南岸区长嘉汇多次向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投诉民宿租客挤占电梯资源、乱丢垃圾等问题。8月20日,成都市保和街道胜利社区的“漫岭云天”小区一百多位业主,因社区内发生民宿租客坠楼、夜间喧哗扰民等情况,自发“投票”驱逐民宿行动。

8月1日,成都市发布的《7月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运行分析报告》显示,成都市仅7月份就有116件诉求反映小区民宿扰民。

一位民宿从业者透露,对立情绪不仅来自于业主,民宿的快速繁荣挤占了小酒店、旅馆的利益空间,其经营人员甚至推波助澜,通过报警、举报等手段,鼓动小区业主集体维权,加剧了业主与民宿老板的对立情绪。

在业主的反对声中,一些民宿也因此被关停,公开资料显示,7月31日,成都成华区万年派出所发出通知,由于涉嫌住改商,并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四川省旅店业治安管理办法》,对万年场附近观城小区12栋住宅不同楼层的7家民宿进行了通报,并给予取缔处理。也有民宿依然存留,多数以相关机构“建议业主提起诉讼”方式告终。

王天星进一步指出,民宿房屋、土地不符合规定,导致其很难设置防火通道和环保设施,想要通过消防和环评就更难。因此,民宿在消防、环保、安全等方面留下了不少隐患。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3月11日,云南丽江古城光义街现文巷发生火灾,毁民房107间,涉及13户,过火面积2243.46平方米。时隔不到一年,2014年1月11日大火再起,云南省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月光之城”独克宗三分之二被焚,文物建筑不同程度受到损害。起火原因是一家名为“如意客栈”的民宿取暖设备使用不当所致。

除了消防安全外,民宿的“泛滥”也给环境带来压力。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洱海附近的街道、小巷里见缝插针,布满了客栈、民宿。随意丢弃垃圾、排放污水,给当地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

2017年年初,云南洱海部分海域集中爆发了蓝藻。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段昌群指出,蓝藻被称作“水质警示灯”,蓝藻大面积泛滥,一方面由于洱海水体自更新缓慢,另一方面污染物过多,远远超出了洱海的环境负荷,最终导致环境受损。

另外,由于民宿消费90%以上是线上完成,虚假房源、隐私泄漏等问题频出。一些“民宿”以价格低廉、环境优雅等广告吸引消费者在线交钱。而消费者一旦入住即发现与广告相差甚远,甚至出现“针孔门”事件(2017年2月1日,爱彼迎平台上一家台湾高雄机场附近的民宿因房间烟雾感测器内藏针孔摄像器被游客举报)。

但一些民宿互联网平台自认为平台只是发布信息的窗口,因此疏于对商家是否具备经营资质的检测,有的平台更打出“对会员自行上传的图片内容,平台不对其准确性、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等免责声明。

“钻了短租的空子”

国家明明有政策鼓励,却仍然免不了被公安、小区业主们“找麻烦”,一些民宿经营者也很委屈。

2017年6月,上海迪士尼附近某小区开设民宿的王新(化名)被举报非法经营,被拘留10日。警察告知王新被拘留的原因是其“擅自经营需公安机关许可的行业”。

王新向民警辩解,2015年11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到“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鼓励“帐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旅游经营”等。

“政策鼓励的事,怎么就不能做?”王新觉得自己有些委屈。

不仅是上海的王新,北京、武汉等多地也均出现民宿从业人员被拘留的情况。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曾提交《关于促进民宿健康发展的建议》提案指出,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民宿长期处于灰色地带,没有营业执照、消防许可、特种行业许可、卫生许可等住宿业必备的证照,亦无相对应的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导致民宿在消防、治安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和漏洞。建议应尽快出台国家层面规定,对民宿进行法律界定。

“目前,对于民宿的身份,还没有明确的定论。”王天星认为,根据相关规定,虽然对于私设“日租房”有严格禁止,但对于短期租赁并没有严格限制。一些民宿钻了短期租赁的空子,相关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而一些想取得合法证照的经营者,又因为涉及住改商,难以申请到酒店、旅馆业的“特种经营许可证。”王天星建议,应根据民宿的特性,相关机构可以单独为其量身定制一套规范,将其列入“准商业经营”范围,即非典型商业经营,既能扶植其有序发展,又能避免一些棘手问题。

责任编辑:马蓉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民宿的“灰色身份”之困

民宿出现的种种乱象应当归结于其“非典型”的身份,既不同于传统租赁也不同于商业经营,平时没有相关机构对其进行监管。

作者:宋媛媛

北京东二环某小区里,张华(化名)利用自己闲置的一室一厅房屋改造成了民宿。

虽然身藏小区里,但张华的民宿却能客源不断,盈利也较为可观。他的秘籍是使用某款民宿APP平台。

“由平台负责安排住宿订单,住宿客人评价越高,接单越多。平台对每一单扣除20%到30%不等的佣金。”张华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像他一样在该小区开设民宿的住户约有十几位,“开民宿看中的还是利润,比起一个月五六千元的房租,民宿一天就可以赚到四五百元。”

不过,张华最近有些焦虑,尽管国庆节前后是旅游旺季,客流明显增加,收入也随之增多。但频繁的客流、聚会宴饮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邻居,一旦被举报很可能面临被拘留的后果。“民宿微信群里有消息,鼓楼附近的一处民宿被举报无照经营、扰民,老板被拘了10天。”张华说。

随着“旅游热”的兴起,民宿也逐渐走入了公众视野。尤其是从2017年起,《亲爱的客栈》及《青春旅社》等明星经营民宿类综艺节目的热播,让民宿迅速“蹿红”。

硬币的另一面,无照经营、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乱象也将民宿推向舆论的风口。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民宿出现的种种乱象应当归结于其“非典型”的身份:既不同于传统租赁也不同于商业经营,平时没有相关机构对其进行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即会面临较大风险,应建立适应民宿发展的规范体系。

“非典型商业”爆发式增长

民宿是一种非标准化的住宿业态,是运营人利用闲置或租赁的房屋加以改造装修而成的小型住宿设施。因其价格相对低廉,又能为游客提供当地原生态的自然、文化风情,备受旅游“背包客”的欢迎。

“作为一种共享经济,民宿的存在是合理的,近几年的发展也非常快。”著名旅游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指出,民宿不仅可以解决景区酒店紧张的情况,且有利于盘活闲置资产,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扩大零散劳动力的就业,增加收入。尤其是从2011年起,途家、途牛、爱彼迎等民宿行业互联网平台纷纷上线,助推了民宿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2017年,我国民宿客栈总量急剧增加,达到20万家左右,同比增长超过300%。”由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民宿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称,中国民宿交易市场主要通过线上渠道,2017年,中国在线民宿预订交易规模突破100亿元,预计2018年交易规模将近200亿元。

“这几年民宿的风头盖过7天、如家等连锁酒店。”张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除却网络平台的助推,民宿热的直接原因在于其“非典型商业”优势。

“没牌照,税收也无从谈起,即便想交税,也没人来收。”张华表示,民宿属于“非典型商业”是指,它不同于传统租赁,也不属于酒店住宿业,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多是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不具备营业执照、消防许可、环评等住宿业必备的证照。尤其是开在小区里的民宿,其水、电、燃气、有线电视等费用也都是按照居民价格机制缴费。“这就省下了不少钱,成本比酒店、旅馆少很多,何苦再去开酒店”。

“民宿热潮还得益于网络推手。”据张华介绍,“一些商业嗅觉灵敏的人,利用媒体手段将民宿行业炒热,再将手中整合的房源‘包装’后借机转租给寻求商机的人,做起了二房东,有的则直接开发‘民宿房地产’。”

记者在张华手机朋友圈还看到一些打着“最高奖励100万元,×××约你当民宿老板”“开民宿月入十万元”标题的文章。

乱象频现

经历过“野蛮生长期”后,民宿的乱象逐渐暴露。

“民宿乱象源自于其‘灰色’的身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学系副教授王天星举例指出,“一般来说,民宿往往是利用租赁或自由的闲置房屋改造而成,民居属于住宅用地,而酒店、旅馆的土地性质是商业服务用地。将住宅转商业要通过规划、房地管理等相关部门,手续复杂、限制较多。个体民宿想要转变房屋土地性质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要取得相关证照,土地转性是第一道关卡,单这一项就限制了民宿的合法身份。游离于监管之外,更助长了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

“每天都有大量的陌生面孔进出小区,夜间聚会饮酒喧闹、乱丢垃圾,给小区的治安管理、业主生活带来负面影响。”8月初,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一号桥华庭锦园一栋的业主向渝中区政府热线反映,该小区开办民宿旅馆日益严重,他们不具备营业所需证照,要求政府予以彻底取缔。

记者梳理发现,不仅是一号桥华庭锦园小区,重庆、成都等多地小区业主投诉民宿扰民。从4月起,重庆市渝中区的海客瀛洲小区和重庆南岸区长嘉汇多次向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投诉民宿租客挤占电梯资源、乱丢垃圾等问题。8月20日,成都市保和街道胜利社区的“漫岭云天”小区一百多位业主,因社区内发生民宿租客坠楼、夜间喧哗扰民等情况,自发“投票”驱逐民宿行动。

8月1日,成都市发布的《7月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运行分析报告》显示,成都市仅7月份就有116件诉求反映小区民宿扰民。

一位民宿从业者透露,对立情绪不仅来自于业主,民宿的快速繁荣挤占了小酒店、旅馆的利益空间,其经营人员甚至推波助澜,通过报警、举报等手段,鼓动小区业主集体维权,加剧了业主与民宿老板的对立情绪。

在业主的反对声中,一些民宿也因此被关停,公开资料显示,7月31日,成都成华区万年派出所发出通知,由于涉嫌住改商,并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四川省旅店业治安管理办法》,对万年场附近观城小区12栋住宅不同楼层的7家民宿进行了通报,并给予取缔处理。也有民宿依然存留,多数以相关机构“建议业主提起诉讼”方式告终。

王天星进一步指出,民宿房屋、土地不符合规定,导致其很难设置防火通道和环保设施,想要通过消防和环评就更难。因此,民宿在消防、环保、安全等方面留下了不少隐患。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3月11日,云南丽江古城光义街现文巷发生火灾,毁民房107间,涉及13户,过火面积2243.46平方米。时隔不到一年,2014年1月11日大火再起,云南省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月光之城”独克宗三分之二被焚,文物建筑不同程度受到损害。起火原因是一家名为“如意客栈”的民宿取暖设备使用不当所致。

除了消防安全外,民宿的“泛滥”也给环境带来压力。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洱海附近的街道、小巷里见缝插针,布满了客栈、民宿。随意丢弃垃圾、排放污水,给当地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

2017年年初,云南洱海部分海域集中爆发了蓝藻。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段昌群指出,蓝藻被称作“水质警示灯”,蓝藻大面积泛滥,一方面由于洱海水体自更新缓慢,另一方面污染物过多,远远超出了洱海的环境负荷,最终导致环境受损。

另外,由于民宿消费90%以上是线上完成,虚假房源、隐私泄漏等问题频出。一些“民宿”以价格低廉、环境优雅等广告吸引消费者在线交钱。而消费者一旦入住即发现与广告相差甚远,甚至出现“针孔门”事件(2017年2月1日,爱彼迎平台上一家台湾高雄机场附近的民宿因房间烟雾感测器内藏针孔摄像器被游客举报)。

但一些民宿互联网平台自认为平台只是发布信息的窗口,因此疏于对商家是否具备经营资质的检测,有的平台更打出“对会员自行上传的图片内容,平台不对其准确性、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等免责声明。

“钻了短租的空子”

国家明明有政策鼓励,却仍然免不了被公安、小区业主们“找麻烦”,一些民宿经营者也很委屈。

2017年6月,上海迪士尼附近某小区开设民宿的王新(化名)被举报非法经营,被拘留10日。警察告知王新被拘留的原因是其“擅自经营需公安机关许可的行业”。

王新向民警辩解,2015年11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到“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鼓励“帐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旅游经营”等。

“政策鼓励的事,怎么就不能做?”王新觉得自己有些委屈。

不仅是上海的王新,北京、武汉等多地也均出现民宿从业人员被拘留的情况。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曾提交《关于促进民宿健康发展的建议》提案指出,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民宿长期处于灰色地带,没有营业执照、消防许可、特种行业许可、卫生许可等住宿业必备的证照,亦无相对应的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导致民宿在消防、治安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和漏洞。建议应尽快出台国家层面规定,对民宿进行法律界定。

“目前,对于民宿的身份,还没有明确的定论。”王天星认为,根据相关规定,虽然对于私设“日租房”有严格禁止,但对于短期租赁并没有严格限制。一些民宿钻了短期租赁的空子,相关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而一些想取得合法证照的经营者,又因为涉及住改商,难以申请到酒店、旅馆业的“特种经营许可证。”王天星建议,应根据民宿的特性,相关机构可以单独为其量身定制一套规范,将其列入“准商业经营”范围,即非典型商业经营,既能扶植其有序发展,又能避免一些棘手问题。

责任编辑:马蓉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