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失孤》和《亲爱的》,拜的是同一尊佛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失孤》和《亲爱的》,拜的是同一尊佛吗?

《失孤》里僧人的出现是有点意外的,他们突然就出现了。刘德华也就抛出了他心中攒了十几年的疑问:为什么是我?

 

 

文/大宝剑

1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这是《失孤》。

“当我们受苦,愿所有的苦难成为拯救一切众生苦难的补偿,当我们慈悲,不再以吸干别人喂饲自己,这是对别人的慈悲,也是对自己的慈悲。”

这是《亲爱的》。

宗教在中国电影里一向是缺席的,究其原因,还在于宗教在现实生活中过于缺席。你很难看到,宗教会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它总是藏着掖着,羞羞答答,不好意思的。

在大众媒体上,宗教甚至都是某种禁忌。某个邪教害人,会得到广泛的报道,但传统的宗教是如何看待这些邪教的,传统的宗教是如何来辨别这些邪教的,这些信息很难得到传播。

当社会遇到比较大的灾难的时候,比如汶川地震,比如航班失事,人们也很难看到宗教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在这样大的生死的事情上,宗教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失语的状态。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就“孩子被拐”这种事,对被害人来说,最有帮助的是什么?宗教能起到什么作用?《亲爱的》基本是一个怀疑论者。

张译和张雨绮都是典型的居士装扮,戴着念珠,放生,吃素,但你很难看到这些行为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安慰。丢孩子之前,张译曾经在印尼做买卖的时候,吃过活体猴脑。后来,张译总觉得,孩子丢了,和这件残忍的事有关。这是报应。

《亲爱的》刻意的放大这种猜想,张译一行人坐在大巴上,觉得旁边的车很可疑,以为里面是被拐的孩子,群情激愤的追上去一看,发现麻袋里装的居然是猴子。这个细节,真的是有点刻意了。张译的这种强烈的负罪感的存在导致,看上去,所谓的宗教信仰,非但不能给他以安慰,反而让他更痛苦了。除非他能把吃进去的猴子吐出一只活的来,否则他的孩子就回不了家。这群丢失了孩子的家长,拍手大喊:“鼓励,鼓励!鼓励!”这个场景看上去怎么都有些怪诞。

这个略具宗教气氛的场景更让隐藏在身后的宗教行为看上去苍白无力,既不能安慰,又不能救赎,既不能让无力者有力,又不能让悲观者前行。

《失孤》里僧人的出现是有点意外的,他们突然就出现了。刘德华也就抛出了他心中攒了十几年的疑问:为什么是我?

《亲爱的》里面也提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张译自己做了一个解答:因为吃了猴脑,因为作恶了,所以恶有恶报。而《失孤》里的回答并没有这么简单粗暴,大师并没有具体到刘德华做的某一件事上,他只是说,这是缘散,缘灭了。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听不懂,但至少让人安慰多了。那还能找到小孩吗,怎样才能找到小孩呢?大师也给出了方法论:“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这个方法论,也出现在了《亲爱的》里面。《亲爱的》里有一场众人放生的戏,但这个放生,却充满了怀疑与不安。

总之,《失孤》里最后出现僧人的一幕,虽然突兀,却能给人安慰。而《亲爱的》虽然有放生,有语录,有案例,信息量大,却总是流露出一种怀疑与不信任来,总是在暗示人,看,这些丢失孩子的父母多么可怜,他们病急乱投医,临时抱佛脚,为了找回孩子,都不惜随便为自己安装一个信仰,但是又有什么用呢。

5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偏偏是我?

这些是刘德华心底的煎熬,当然也是张译,黄渤等人心底的煎熬。那么,佛教经典里到底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根据佛教的因果观来说,万事都在因果之中,丢了孩子,肯定是有原因的,只不过,这个“因”,不见得一定是这一世的“因”,所谓“三世因果”,也就是说,这一生的“果”,可能是浩瀚的前世里,所做的“因”,而这一世的“因”,它的“果”也可能会辐射到浩瀚的来世中去。为什么会丢孩子,佛教经典里有提及,《地藏经》里,释迦牟尼对四天王解释因果报应时说:“地藏菩萨,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

”不过,这个“网捕生雏”的“因”,不一定是今生所为。只不过对现代人来说,这样的因果观可能更难让人接受。凭什么前世一个莫名其妙跟我没关系的人做的事,却要我来负这个责呢?这种不服和质问,其实也就是《大只佬有大智慧》里所说的。

6

“当我们受苦,愿所有的苦难成为拯救一切众生苦难的补偿,当我们慈悲,不再以吸干别人喂饲自己,这是对别人的慈悲,也是对自己的慈悲。”

张雨绮说出这一大段台词的时候气氛很奇怪,让人尴尬不安。而她自己却不动声色。这段话看上去是《圣经》里的,在这段话后面加一个“阿门”都会觉得很贴切。但是“不再以吸干别人喂饲自己”却又和《西藏医心术》里的“透过对别人的慈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中心,不再吸干每一个人以饲哺我们狂野的自我。”这一段很相似。《亲爱的》这样的处理,恐怕更接近现实。

现实就是,宗教的失语导致,无论这段话是来自《圣经》还是佛教经典,它说出来都有一种尴尬感,打动不了人,温暖不了人,进入不了人。在这一点上来说,《亲爱的》里面的那种质疑与不安,就更真实一些。而《失孤》里的大师开示,就更缥缈一些。

 

 

7

中国电影慢慢的开始说到宗教了。冯小刚在《非诚勿扰》里调侃了下基督教/天主教里的忏悔,他并不是真的要聊这个。到了《唐山大地震》,电影最后王菲的《心经》响起,整部电影有一种悲天悯人之感,然而,它也只是拿过来表现气氛而已

。最直接用力来表现宗教的是《观音山》,修庙暗喻着信仰的重建,张艾嘉和师傅探讨生死问题,不管它聊得怎样,但它毕竟是开始在聊了。

想想1982年的《少林寺》,兴趣点全放在吃素吃肉上,30多年过去了,总是还有一点变化吧。

 

 

 

作者简介:

大宝剑,资深媒体人,腾讯电影频道主编。

 

版权合作:

邮箱:1030245625@qq.com

 

人间电影指南

 

有种的电影观点

有趣的电影专题

有品的电影八卦

微信:rjdy2014

微博:@人间电影指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失孤》和《亲爱的》,拜的是同一尊佛吗?

《失孤》里僧人的出现是有点意外的,他们突然就出现了。刘德华也就抛出了他心中攒了十几年的疑问:为什么是我?

 

 

文/大宝剑

1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这是《失孤》。

“当我们受苦,愿所有的苦难成为拯救一切众生苦难的补偿,当我们慈悲,不再以吸干别人喂饲自己,这是对别人的慈悲,也是对自己的慈悲。”

这是《亲爱的》。

宗教在中国电影里一向是缺席的,究其原因,还在于宗教在现实生活中过于缺席。你很难看到,宗教会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它总是藏着掖着,羞羞答答,不好意思的。

在大众媒体上,宗教甚至都是某种禁忌。某个邪教害人,会得到广泛的报道,但传统的宗教是如何看待这些邪教的,传统的宗教是如何来辨别这些邪教的,这些信息很难得到传播。

当社会遇到比较大的灾难的时候,比如汶川地震,比如航班失事,人们也很难看到宗教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在这样大的生死的事情上,宗教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失语的状态。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就“孩子被拐”这种事,对被害人来说,最有帮助的是什么?宗教能起到什么作用?《亲爱的》基本是一个怀疑论者。

张译和张雨绮都是典型的居士装扮,戴着念珠,放生,吃素,但你很难看到这些行为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安慰。丢孩子之前,张译曾经在印尼做买卖的时候,吃过活体猴脑。后来,张译总觉得,孩子丢了,和这件残忍的事有关。这是报应。

《亲爱的》刻意的放大这种猜想,张译一行人坐在大巴上,觉得旁边的车很可疑,以为里面是被拐的孩子,群情激愤的追上去一看,发现麻袋里装的居然是猴子。这个细节,真的是有点刻意了。张译的这种强烈的负罪感的存在导致,看上去,所谓的宗教信仰,非但不能给他以安慰,反而让他更痛苦了。除非他能把吃进去的猴子吐出一只活的来,否则他的孩子就回不了家。这群丢失了孩子的家长,拍手大喊:“鼓励,鼓励!鼓励!”这个场景看上去怎么都有些怪诞。

这个略具宗教气氛的场景更让隐藏在身后的宗教行为看上去苍白无力,既不能安慰,又不能救赎,既不能让无力者有力,又不能让悲观者前行。

《失孤》里僧人的出现是有点意外的,他们突然就出现了。刘德华也就抛出了他心中攒了十几年的疑问:为什么是我?

《亲爱的》里面也提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张译自己做了一个解答:因为吃了猴脑,因为作恶了,所以恶有恶报。而《失孤》里的回答并没有这么简单粗暴,大师并没有具体到刘德华做的某一件事上,他只是说,这是缘散,缘灭了。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听不懂,但至少让人安慰多了。那还能找到小孩吗,怎样才能找到小孩呢?大师也给出了方法论:“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这个方法论,也出现在了《亲爱的》里面。《亲爱的》里有一场众人放生的戏,但这个放生,却充满了怀疑与不安。

总之,《失孤》里最后出现僧人的一幕,虽然突兀,却能给人安慰。而《亲爱的》虽然有放生,有语录,有案例,信息量大,却总是流露出一种怀疑与不信任来,总是在暗示人,看,这些丢失孩子的父母多么可怜,他们病急乱投医,临时抱佛脚,为了找回孩子,都不惜随便为自己安装一个信仰,但是又有什么用呢。

5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偏偏是我?

这些是刘德华心底的煎熬,当然也是张译,黄渤等人心底的煎熬。那么,佛教经典里到底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根据佛教的因果观来说,万事都在因果之中,丢了孩子,肯定是有原因的,只不过,这个“因”,不见得一定是这一世的“因”,所谓“三世因果”,也就是说,这一生的“果”,可能是浩瀚的前世里,所做的“因”,而这一世的“因”,它的“果”也可能会辐射到浩瀚的来世中去。为什么会丢孩子,佛教经典里有提及,《地藏经》里,释迦牟尼对四天王解释因果报应时说:“地藏菩萨,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

”不过,这个“网捕生雏”的“因”,不一定是今生所为。只不过对现代人来说,这样的因果观可能更难让人接受。凭什么前世一个莫名其妙跟我没关系的人做的事,却要我来负这个责呢?这种不服和质问,其实也就是《大只佬有大智慧》里所说的。

6

“当我们受苦,愿所有的苦难成为拯救一切众生苦难的补偿,当我们慈悲,不再以吸干别人喂饲自己,这是对别人的慈悲,也是对自己的慈悲。”

张雨绮说出这一大段台词的时候气氛很奇怪,让人尴尬不安。而她自己却不动声色。这段话看上去是《圣经》里的,在这段话后面加一个“阿门”都会觉得很贴切。但是“不再以吸干别人喂饲自己”却又和《西藏医心术》里的“透过对别人的慈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中心,不再吸干每一个人以饲哺我们狂野的自我。”这一段很相似。《亲爱的》这样的处理,恐怕更接近现实。

现实就是,宗教的失语导致,无论这段话是来自《圣经》还是佛教经典,它说出来都有一种尴尬感,打动不了人,温暖不了人,进入不了人。在这一点上来说,《亲爱的》里面的那种质疑与不安,就更真实一些。而《失孤》里的大师开示,就更缥缈一些。

 

 

7

中国电影慢慢的开始说到宗教了。冯小刚在《非诚勿扰》里调侃了下基督教/天主教里的忏悔,他并不是真的要聊这个。到了《唐山大地震》,电影最后王菲的《心经》响起,整部电影有一种悲天悯人之感,然而,它也只是拿过来表现气氛而已

。最直接用力来表现宗教的是《观音山》,修庙暗喻着信仰的重建,张艾嘉和师傅探讨生死问题,不管它聊得怎样,但它毕竟是开始在聊了。

想想1982年的《少林寺》,兴趣点全放在吃素吃肉上,30多年过去了,总是还有一点变化吧。

 

 

 

作者简介:

大宝剑,资深媒体人,腾讯电影频道主编。

 

版权合作:

邮箱:1030245625@qq.com

 

人间电影指南

 

有种的电影观点

有趣的电影专题

有品的电影八卦

微信:rjdy2014

微博:@人间电影指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