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缓解土地之困 香港欲填海造地1700公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缓解土地之困 香港欲填海造地1700公顷

香港的土地供应短缺问题迎来了短暂的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11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2018年、其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在施政报告中,香港的土地供应短缺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计划将分阶段填海造地,建造约1700公顷人工岛。

对香港土地供应问题的重视程度,从本次施政报告的表述中可见一斑。报告中提到,“社会的整体民生、经济以至运输基建发展,均倚靠土地资源才能成事,否则一切的策略和计划只会流为空谈。”

土地供应短缺、土地利用率低一直是香港难以治愈的“顽疾”,也是房价高企、房屋供应短缺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香港政府从未停止过关于增加土地供应策略的讨论,包括维港以外填海、发展大屿山、开发郊野公园与棕地等。但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迟迟未有具体的方案落地。

这一次,林郑月娥似乎要为这场持续数年的争论书写答案了。

这份答案是香港政府的“明日大屿愿景”计划。施政报告指出,政府决定马上展开研究在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分阶段填海,建造合共约1700公顷的多个人工岛。研究和设计工作将于短期内启动,争取首阶段的填海工程于2025年展开。

透过填海所得的土地储备,可规划用作兴建26 至40 万个住宅单位,供70 万至110万人口居住,其中七成为公营房屋。预计首阶段的住宅单位可在2032 年入伙。同时,该计划将先行建设道路运输等基础建设,并发展“机场城市”及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增加休闲娱乐设施。

这一力度远超今年年初计划开展的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的130公顷填海工程,也远超香港步入21世纪后填海造地面积的总和。实际上,香港填海造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2000年前后由于部分环保人士的倡议和反对,填海造地工程一度陷入停滞。

第一太平戴维斯估价部高级董事胡建明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林郑月娥本次提出的填海造地计划十分有可能落地实施,一是由于近期香港内部环保等各方面的反对声音小了很多,二是计划中提出运输基建先行、并非仅建造住宅,这都为“明日大屿”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

事实上,在这份施政报告发布之前,香港刚刚结束了一场长达5个月的土地大辩论。

今年4月26日,为收集公众意见、就整体土地供应策略向政府提出建议,香港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展开为期5个月的土地大辩论,公众可就18个未来开发土地选项表达意见。截至9月26日结束,专责小组共收到6.5万份书面提交的意见及超2.8万份网上及实体问卷。该专责小组是在林郑月娥履任香港特首后于去年9月成立。

此份施政报告中公布的土地供应问题解决方案正是这场辩论的结果体现。

大规模重启停滞多年的填海造地计划、全民土地大辩论背后,是香港日益高企的房价和越来越难以实现的“居者有其屋”理想。

根据每周发布、用于反映香港最新地产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香港房价水平于8月份第2周达到了历史最高点188.64,而该数据在去年同期为160.14。施政报告指出,2018年8月份整体私人住宅物业的售价较去年同期高出16%,处于历史高位。

此外,香港市民的置业购买力指数,即按揭供款相对住户入息中位数的比率,也持续恶化至今年第二季度的74% ,高于2017年全年平均水平的67%。目前,超过15万个家庭和单身老者正轮候公屋,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3年。

值得一提的是,已争议数年的新界棕地开发计划看起来仍无大的进展。林郑月娥表示,这是土地供应中的重要一环,但看似简单的选项其实是困难重重。这些被破坏了的绿化地和农地,在涉及土地回收、改划用途、清拆、安置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方的利益掣肘,通常耗时达十年或以上。

看起来,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香港的土地供应问题终于迎来了短暂的解决方案,但如何协同其他途径为香港提供长效的土地供应机制,仍将是香港政府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缓解土地之困 香港欲填海造地1700公顷

香港的土地供应短缺问题迎来了短暂的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11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2018年、其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在施政报告中,香港的土地供应短缺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计划将分阶段填海造地,建造约1700公顷人工岛。

对香港土地供应问题的重视程度,从本次施政报告的表述中可见一斑。报告中提到,“社会的整体民生、经济以至运输基建发展,均倚靠土地资源才能成事,否则一切的策略和计划只会流为空谈。”

土地供应短缺、土地利用率低一直是香港难以治愈的“顽疾”,也是房价高企、房屋供应短缺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香港政府从未停止过关于增加土地供应策略的讨论,包括维港以外填海、发展大屿山、开发郊野公园与棕地等。但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迟迟未有具体的方案落地。

这一次,林郑月娥似乎要为这场持续数年的争论书写答案了。

这份答案是香港政府的“明日大屿愿景”计划。施政报告指出,政府决定马上展开研究在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分阶段填海,建造合共约1700公顷的多个人工岛。研究和设计工作将于短期内启动,争取首阶段的填海工程于2025年展开。

透过填海所得的土地储备,可规划用作兴建26 至40 万个住宅单位,供70 万至110万人口居住,其中七成为公营房屋。预计首阶段的住宅单位可在2032 年入伙。同时,该计划将先行建设道路运输等基础建设,并发展“机场城市”及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增加休闲娱乐设施。

这一力度远超今年年初计划开展的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的130公顷填海工程,也远超香港步入21世纪后填海造地面积的总和。实际上,香港填海造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2000年前后由于部分环保人士的倡议和反对,填海造地工程一度陷入停滞。

第一太平戴维斯估价部高级董事胡建明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林郑月娥本次提出的填海造地计划十分有可能落地实施,一是由于近期香港内部环保等各方面的反对声音小了很多,二是计划中提出运输基建先行、并非仅建造住宅,这都为“明日大屿”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

事实上,在这份施政报告发布之前,香港刚刚结束了一场长达5个月的土地大辩论。

今年4月26日,为收集公众意见、就整体土地供应策略向政府提出建议,香港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展开为期5个月的土地大辩论,公众可就18个未来开发土地选项表达意见。截至9月26日结束,专责小组共收到6.5万份书面提交的意见及超2.8万份网上及实体问卷。该专责小组是在林郑月娥履任香港特首后于去年9月成立。

此份施政报告中公布的土地供应问题解决方案正是这场辩论的结果体现。

大规模重启停滞多年的填海造地计划、全民土地大辩论背后,是香港日益高企的房价和越来越难以实现的“居者有其屋”理想。

根据每周发布、用于反映香港最新地产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香港房价水平于8月份第2周达到了历史最高点188.64,而该数据在去年同期为160.14。施政报告指出,2018年8月份整体私人住宅物业的售价较去年同期高出16%,处于历史高位。

此外,香港市民的置业购买力指数,即按揭供款相对住户入息中位数的比率,也持续恶化至今年第二季度的74% ,高于2017年全年平均水平的67%。目前,超过15万个家庭和单身老者正轮候公屋,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3年。

值得一提的是,已争议数年的新界棕地开发计划看起来仍无大的进展。林郑月娥表示,这是土地供应中的重要一环,但看似简单的选项其实是困难重重。这些被破坏了的绿化地和农地,在涉及土地回收、改划用途、清拆、安置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方的利益掣肘,通常耗时达十年或以上。

看起来,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香港的土地供应问题终于迎来了短暂的解决方案,但如何协同其他途径为香港提供长效的土地供应机制,仍将是香港政府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