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饿了么VS美团:本地生活进入城市巷战时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饿了么VS美团:本地生活进入城市巷战时间

一场争夺城市用户心智的战争进入了“一战见分晓”的时刻.

无论有多少人怀念乡村田园生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城市才是人类最伟大的一个居所。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少数地区,而那些创造性的发明和试验也都在那里发生。

这个论述同样适用于商业模式——可以这么说,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它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总是和城市有关,要么用户是城市里的人,要么核心管理团队来自于城市。

在中国也一样,虽然拼多多们号称为“五环之外”的人服务,但不可否认那些有着宏伟目标的超级公司,从来没有把精力从城市挪开过。

就在不久前,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宣布旗下两家公司饿了么和口碑正式合并,未来专注于本地生活服务,这也预示着一场争夺城市用户心智的战争进入了“一战见分晓”的时刻——刚刚成功IPO的美团是这个领域里最大的对手。

01

本质上来说,商业行为无非是为目标人群提供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从大的用户分布来说,城市人群和非城市人群是两类消费习惯和认知都迥异的客群,他们之间的差异性远大于共同性。

相对于商品服务来说,无形的生活服务差异更是明显。

以手机为例,四五线城镇用户和一二线城市用户都需要手机,区别的可能是价位和品牌,但对于生活服务来说,有些项目在四五线城市并不可行,比如说类似“上药上门”服务,在一二线城市这样的用户需求会比较多,但在农村甚至连实现的条件都不具备。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地生活竞争的主战场是在“一二三线”城市:中国大部分的地级市都囊括其中,而且城市越是繁荣,人口越聚集,商业化程度越高,各种本地生活的服务需求也更加旺盛,内容也更加的多样化。

不过在过去,中国的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相对来说并不集中,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都有相应的几家大一点的品牌,但缺乏集中式的全国性品牌。

这里面外卖行业是最早实现“强者对话”的。在饿了么和美团的崛起过程中,主观和客观上都碾压了大部分曾经活跃的区域外卖品牌,比如南京的零号线,杭州的点我吧,甚至后来的一些全国性品牌百度外卖,最终都从市场上消失了——饿了么和美团两家拿下了大部分的外卖市场。

不过就像前面所说的,外卖并不是本地生活的全部,于是饿了么和美团都在各自扩展业务的纵深,以致于市场上一度还评论“美团没有边界”——这样的变化,实质上是饿了么和美团需要在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环境中,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里,直接占据城市用户的心智。

02

那么,问题来了,在用户心中,本地生活服务究竟哪些是强需求,哪些服务能真正让他认可服务品牌?

客观来说,在还没进入阿里体系的饿了么在王兴的美团面前,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此前饿了么在公众面前,一直强化的外送服务的专业化——但这毕竟不是本地生活服务的全部,而美团则开始“跨界”,从到店、外卖、电影、酒旅、打车、甚至共享单车都开涉及。

用王兴的话来说,美团的战略是围绕“Food+Platform”,但事实上,就像外卖不能代表本地生活服务一样,“吃”也仅仅只是本地生活服务的一部分。

而这次在阿里的主导下,饿了么和口碑的合并,是阿里一步既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中的好棋。

本地生活服务,或者说城市本地生活服务,核心的供给究竟是什么?

“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的目标也绝不仅仅是做大餐饮市场,它将承担更大的使命一一重新定义城市生活,让生活更美好、更便利。”我们或许能从阿里CEO张勇,在这次战略合并后的公开信里找到一些答案。

根据规划,未来阿里系的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将与阿里生态内原有各个板块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和化学反应。在新零售、会员体系、营销、物流、金融等领域,围绕城市生活,都将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最终将数字化的本地服务延展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早在今年1月,张勇就透露阿里已形成新零售“四路大军”,将推动服装百货、电器、食品生鲜快消、餐饮等行业重构和效率升级。

“重新定义城市生活”,预示着未来城市生活的吃喝玩乐将全覆盖,也意味着饿了么和口碑要从专注餐饮市场扩展到本地生活服务的全品类,包括商场、美容美发、KTV、休闲娱乐等各种本地生活服务业态。

03

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饿了么和美团之间的竞争,就好像此前大家都是田径场上比赛赛跑,突然间,饿了么技能升级,成了铁人四项的全能选手——合并口碑之后的饿了么显然已经不把美团作为对手了,至少在本地生产服务领域,新的“饿了么”手上的武器远远超过美团。

资本市场的眼光是最毒的。9月份曾有媒体报道称,多家投资机构正寻求加入阿里巴巴为饿了么和口碑新组建的控股公司,首轮融资金额约为40亿美元。而此次“饿了么+口碑”新公司的正式亮相,也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参与其中。最新的消息,新公司的首次融资额将超过美团IPO的金额。

而美团在IPO之后,承受着来自股票市场的波动压力,一度下跌超过10%,而彭博社则暗示美团股价有可能进一步下跌,“那些考虑美团的人必须权衡其前景,因为他们将与中国最有价值的公司进行战斗”。

美团上市后最为关注的是盈利问题,王兴的成本领先战略势必需要美团在“低毛利”的空间实现扩张,但从目前的市场来看,难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2018上半年财报显示,美团外卖交易笔数增长率由2017全年的158%下降到了81.1%,交易额增速则从191%放缓到97%。而4-6月,美团外卖的交易笔数停留在1400-1500万笔的区间,陷入停滞。月度活跃用户数也在1-4月停滞在了2.9亿。

从目前来看,阿里集团的“履带战略”并不需要在一时一刻内,让“饿了么+口碑”新公司实现财务上的胜利,张勇更看重的,应该是海量高频用户如何通过新公司进入阿里生态体系,并且进行流转、留存——阿里的“88VIP”已经产生了非常不错的协同效果。

一边是“Food”战略,一边是“新零售”生态,美团或将迎来城市服务巷战的压迫式对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饿了么

4k
  • 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被约谈
  • 上海消费补贴活动第二批新增参与企业公示,美团、饿了么在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饿了么VS美团:本地生活进入城市巷战时间

一场争夺城市用户心智的战争进入了“一战见分晓”的时刻.

无论有多少人怀念乡村田园生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城市才是人类最伟大的一个居所。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少数地区,而那些创造性的发明和试验也都在那里发生。

这个论述同样适用于商业模式——可以这么说,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它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总是和城市有关,要么用户是城市里的人,要么核心管理团队来自于城市。

在中国也一样,虽然拼多多们号称为“五环之外”的人服务,但不可否认那些有着宏伟目标的超级公司,从来没有把精力从城市挪开过。

就在不久前,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宣布旗下两家公司饿了么和口碑正式合并,未来专注于本地生活服务,这也预示着一场争夺城市用户心智的战争进入了“一战见分晓”的时刻——刚刚成功IPO的美团是这个领域里最大的对手。

01

本质上来说,商业行为无非是为目标人群提供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从大的用户分布来说,城市人群和非城市人群是两类消费习惯和认知都迥异的客群,他们之间的差异性远大于共同性。

相对于商品服务来说,无形的生活服务差异更是明显。

以手机为例,四五线城镇用户和一二线城市用户都需要手机,区别的可能是价位和品牌,但对于生活服务来说,有些项目在四五线城市并不可行,比如说类似“上药上门”服务,在一二线城市这样的用户需求会比较多,但在农村甚至连实现的条件都不具备。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地生活竞争的主战场是在“一二三线”城市:中国大部分的地级市都囊括其中,而且城市越是繁荣,人口越聚集,商业化程度越高,各种本地生活的服务需求也更加旺盛,内容也更加的多样化。

不过在过去,中国的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相对来说并不集中,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都有相应的几家大一点的品牌,但缺乏集中式的全国性品牌。

这里面外卖行业是最早实现“强者对话”的。在饿了么和美团的崛起过程中,主观和客观上都碾压了大部分曾经活跃的区域外卖品牌,比如南京的零号线,杭州的点我吧,甚至后来的一些全国性品牌百度外卖,最终都从市场上消失了——饿了么和美团两家拿下了大部分的外卖市场。

不过就像前面所说的,外卖并不是本地生活的全部,于是饿了么和美团都在各自扩展业务的纵深,以致于市场上一度还评论“美团没有边界”——这样的变化,实质上是饿了么和美团需要在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环境中,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里,直接占据城市用户的心智。

02

那么,问题来了,在用户心中,本地生活服务究竟哪些是强需求,哪些服务能真正让他认可服务品牌?

客观来说,在还没进入阿里体系的饿了么在王兴的美团面前,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此前饿了么在公众面前,一直强化的外送服务的专业化——但这毕竟不是本地生活服务的全部,而美团则开始“跨界”,从到店、外卖、电影、酒旅、打车、甚至共享单车都开涉及。

用王兴的话来说,美团的战略是围绕“Food+Platform”,但事实上,就像外卖不能代表本地生活服务一样,“吃”也仅仅只是本地生活服务的一部分。

而这次在阿里的主导下,饿了么和口碑的合并,是阿里一步既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中的好棋。

本地生活服务,或者说城市本地生活服务,核心的供给究竟是什么?

“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的目标也绝不仅仅是做大餐饮市场,它将承担更大的使命一一重新定义城市生活,让生活更美好、更便利。”我们或许能从阿里CEO张勇,在这次战略合并后的公开信里找到一些答案。

根据规划,未来阿里系的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将与阿里生态内原有各个板块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和化学反应。在新零售、会员体系、营销、物流、金融等领域,围绕城市生活,都将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最终将数字化的本地服务延展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早在今年1月,张勇就透露阿里已形成新零售“四路大军”,将推动服装百货、电器、食品生鲜快消、餐饮等行业重构和效率升级。

“重新定义城市生活”,预示着未来城市生活的吃喝玩乐将全覆盖,也意味着饿了么和口碑要从专注餐饮市场扩展到本地生活服务的全品类,包括商场、美容美发、KTV、休闲娱乐等各种本地生活服务业态。

03

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饿了么和美团之间的竞争,就好像此前大家都是田径场上比赛赛跑,突然间,饿了么技能升级,成了铁人四项的全能选手——合并口碑之后的饿了么显然已经不把美团作为对手了,至少在本地生产服务领域,新的“饿了么”手上的武器远远超过美团。

资本市场的眼光是最毒的。9月份曾有媒体报道称,多家投资机构正寻求加入阿里巴巴为饿了么和口碑新组建的控股公司,首轮融资金额约为40亿美元。而此次“饿了么+口碑”新公司的正式亮相,也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参与其中。最新的消息,新公司的首次融资额将超过美团IPO的金额。

而美团在IPO之后,承受着来自股票市场的波动压力,一度下跌超过10%,而彭博社则暗示美团股价有可能进一步下跌,“那些考虑美团的人必须权衡其前景,因为他们将与中国最有价值的公司进行战斗”。

美团上市后最为关注的是盈利问题,王兴的成本领先战略势必需要美团在“低毛利”的空间实现扩张,但从目前的市场来看,难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2018上半年财报显示,美团外卖交易笔数增长率由2017全年的158%下降到了81.1%,交易额增速则从191%放缓到97%。而4-6月,美团外卖的交易笔数停留在1400-1500万笔的区间,陷入停滞。月度活跃用户数也在1-4月停滞在了2.9亿。

从目前来看,阿里集团的“履带战略”并不需要在一时一刻内,让“饿了么+口碑”新公司实现财务上的胜利,张勇更看重的,应该是海量高频用户如何通过新公司进入阿里生态体系,并且进行流转、留存——阿里的“88VIP”已经产生了非常不错的协同效果。

一边是“Food”战略,一边是“新零售”生态,美团或将迎来城市服务巷战的压迫式对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