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首钢威尼斯展:重温1980年代记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首钢威尼斯展:重温1980年代记忆

2018年9月21日,中国钢铁巨头首钢在威尼斯圣卡特琳娜教堂举办了一场展览,展览实景模拟了1980年代首钢人的日常生活,并展出了首钢标志建筑“三高炉”模型。

展览现场的三高炉模型。 曾金秋 摄

穿越回“80年代”

在古城威尼斯,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教堂并不鲜见,圣卡特琳娜教堂至今还保留高大的穹顶。最近,教堂里多出了一个极富现代性的墨绿色“钢铁盒子”——这是中国钢铁巨头首都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首钢”)在这里举办的一场展览的一部分。

展览名为“steel home still”,中文全名为“首钢城市复兴成就展及三高炉博物馆城市更新展”。展览实景模拟了1980年代首钢人的日常生活,并展出了首钢标志建筑“三高炉”模型。 这场展览将持续到10月31日。

在那个墨绿色的钢铁盒子里,展览主办方希望帮观众唤起80年代对首钢的记忆:搪瓷脸盆、木制洗脸架、热水瓶、锦旗……观众甚至可以在这里看到被搓得起球的毛巾,用搪瓷盘子装着的油条,和壁柜上摆放的瓶瓶罐罐。

整个墙体被粉刷为中国人熟悉的“绿墙裙”,这是中国集体主义时代的明显印记。当年,墙面上的分界线如同一条无穷的公分母线,准确无误地贯穿在全国的医院、工厂、私人住宅。

展览以时空来叙事,作家蒋方舟为它写下了一个时空穿越的故事。蒋方舟为主人公设计了双重人生,在其中一个支线里,主人公成功“叛逃”首钢系统,开启留学生活。而在另一个支线里,主人公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最终归国继承父业成了首钢的一名工程师。

细节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在布展前期,一位首钢系统的员工曾将自己的工作笔记贡献出来。这本笔记如今被放置在“工作间”展室。展览运用了光影设备,将日记本上的字做成光影投到桌面上。灯光还将象棋和下棋人的手投影到象棋盘上。

来自筑境设计公司的总建筑师薄宏涛和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王子耕主导了这次展览。此前,筑境设计曾主导了首钢“三高炉”博物馆的改造工程。此次,他们力图体现这次展览的“浸入式”特征。

起初,主创团队有过多种构思,比如用建筑的手法,“但威尼斯这么多展览(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时开始,建筑展就好像没什么特色。”薄宏涛说。相比传统的展览方式,浸入式展览能让观众花费更少力气。

展览现场的油条碗筷。曾金秋 摄

最终,他们借鉴了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的小说《纯真博物馆》。小说里,主人公痛失爱侣,最后决定用一座虚拟博物馆保留爱人的痕迹。正是这种浸入式体验给了策展人灵感。

在设计故事文本时,他们原本考虑过做八个家庭的故事,但囿于诸多外部条件的限制,最后只选取了一个家庭。“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最后就聚焦在一个家庭上。”

记忆回溯到1985年8月2日。首钢家庭出身的高中生——“我”,决心独自去国外求学。

这是18岁的暑假,闷热、慵懒。母亲端上绿豆汤,催“我”起床,头顶上的吊扇在旋转,收音机里传出广播体操味儿的男声。而“我”则在暑假放松自我,一直睡到夏日午后。

父亲在门外踱步,伴随咳嗽声。当他得知“我”要出国留学而且去意已决,他一度表现得很震怒,并与“我”发生了争吵。

再次醒来,墙上的日历变成1986年大年初一。时间穿越回另一个时空,“我”并没有留学。母亲在擀饺子皮,父亲专注地看着图纸。父子俩探讨了冶金知识,他给“我”看了一张张他绘制的图纸,讲述他过去的故事。

第三次醒来,“我”变成中年人。父亲老了,他要求“我”陪他去工会。在“欢送退休”的条幅上,出现了父亲的大名。面对祝福,他显得局促。而“我”已经成为首钢新一代工程师。两人交流了新建高炉的情况后,他对“我”表示感谢。

负责文本撰写的作家蒋方舟表示,她之所以接受创作邀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成长的铁路系统与首钢有诸多相似之处。首钢有百年历史,她希望用“时间”作为关键词,用一个故事来呈现时间的流变。“不是线性的时间,而是跳跃的时间。”在她的概念里,时间旅行者并非获得了超能力,而是失去了感知时间的能力。另外,策展时希望呈现的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因此以亲情作为线索。

策展人薄宏涛看重80年代的记忆。他认为,当代人越来越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印记模糊。因此,有必要用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这个故事里面有两个时代的冲突,父与子的冲突,如果不是两代人,冲突就不那么激烈了。”

“三高炉”遗产改造

展览末尾是“三高炉”模型。这个模型是整个展览中最具有现代工业特征的道具,它的存在也是为了让叙事更完整。“三高炉”模型高 1.55 米,按照电影特效模型3D 打印而成。

首钢官网介绍,在其近百年的炼铁发展史中,三高炉是曾经的明星高炉。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首钢进行大规模扩建;1958年5月28日,三高炉建设等工程全面开工;1959年5月22日,三高炉竣工投产。这座高炉一直生产到1970年2月才进行大修,大修周期达11年之久,成为首钢大修首破10年纪录的第一座高炉。1993年6月2日,经过移地大修改造的首钢三高炉再次竣工投产。当时,作为众多国家元首到首钢参观的必到之地,三高炉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原首钢老厂区的明星高炉。

如今,策展人、筑境设计总建筑师薄宏涛已经带领其团队,将“三高炉”改造为“三高炉博物馆”,占地约7.28万平米。这是国内第一个高炉及附属设施改造再利用项目。这个博物馆将在2019 年 7 月 1 日开馆。

投影下的棋盘。 曾金秋 摄

首钢宣称,三高炉有效容积达2500立方米,“如此大型的工业构筑物改造为民用建筑物,国内外尚无先例,从设计方案到施工规范无可借鉴,建成后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是开创历史先河的改造项目。”

薄宏涛所主导的改造项目,保留了3号高炉主体高炉部分、热风炉、重力除尘器和干法除尘器等核心工业构筑物,最大限度保留了高炉原有结构和外部风貌。此外,他们还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梳理,最终形成展示、展览、观景平台、玻璃观景台等不同功能区域。

策展初期,薄宏涛和王子耕曾爬上首钢的三高炉。那次,在三十米的高空,王子耕对薄宏涛打趣道,“我觉得你下半辈子定格了,就只做工业改造了。”

薄宏涛对此有自己的看法:重工业遗产的更新,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策展行业着力的一个重要板块。他坦言,虽然做过不少微观层面的展览,但涉及大型工业产业层面的还是首次,他希望能关注到大型国企里的小细节。同样是“细节控”的王子耕直到开展前几分钟还在调整钢结构里面的小物件,并在里面来回踱着步,希望做到万无一失。

为方便观众理解故事脉络,策展方在每个展厅都贴上语音二维码,观众只需扫描便可获取整个故事情节。

在展览选址时,首钢方面与策展人曾有过龃龉。薄宏涛说,之所以选中威尼斯,是因为原本想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平行展,然而未能如愿。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已是第16届,伴随已有120余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全球建筑界颇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2018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当地时间5月26日开幕。9月,该展览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进行回顾总结,之后在参与城市进行巡展。

一位参与布展的工作人员表示,虽然不清楚首钢是否打算参加双年展的平行展,但本次展览确实赶在了平行展的时间点上。所谓“平行展”,即由策展人自由发挥,由双年展组委会正式批准的展览。它与“外围展”不同,能够使用双年展的图标。

虽然未能进入平行展,9月21日开幕当天,主办方依然邀请到了来自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前威尼斯建筑大学校长马里诺·佛林,还有来自德国、以色列、西班牙等国的知名设计师进行讨论。

开幕时,不时有背双肩包的游客,带着好奇的目光,走进教堂一探究竟。

十月,当地媒体La Nuova也在头版对这次展览作了图片报道。报道提到,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特和雅伦格基金会主席马里诺·佛林共同参观了展览。

策展人薄宏涛在演说。 曾金秋 摄

“这里的人和外面的不一样”

1919年,首钢前身“石景山钢铁厂”在北京石景山成立,1967年更名为“首都钢铁公司”。2008年,因为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首钢被整体迁至河北省曹妃甸。

作为中国钢企巨头,首钢已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矿产资源业、环境产业等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全资、控股、参股企业600家,职工近9万人。这个钢铁巨头有着从上至下完整的体系。

“北京的老厂区的面积8.63平方公里,这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不一样,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集体记忆和他们曾经生活的那个物理空间的状态跟外面都不太一样,这跟我们的日常是有冲突的。”薄宏涛说。

封闭的系统环境给了蒋方舟创作灵感。出身铁路系统的她在首钢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记忆。“无论是首钢还是我成长的铁路系统,都因为相对封闭,而有一种难得的温情。”她印象中,在这种封闭系统中,人与人都相互认识,熟悉。横向来看,彼此的身份没有明显的阶层差异;纵向来看,下一代的生活常常烙印着上一代人的影子。

薄宏涛最为感慨的是首钢人的集体意识。“他们认为,我就是首钢,首钢就是我”。而整个故事的呈现,也暗含了集体情怀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冲突。

薄宏涛与王子耕坦言,他们自幼成长在大学校园,未曾有过国企生活经历。这次展览办下来,他们发现,与国企打交道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在展示方案时,有人赞成以80年代做主线,但也有人认为首钢最辉煌的时期在 1990 年代中期。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不断与首钢沟通细节,一些原本被肯定的细节,后来又被更高层级的人否定。主办方极力避免被外国人误读,无论是笔记还是条幅文字,都经过了严格审核。一些首钢人希望用最传统的展览方式,只展示首钢几十年来的成绩,不提“阶级斗争”等具有时代印记的字眼。甚至在是否要举办这场展览的问题上,各方的态度都莫衷一是。

展览开幕当天,除了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达明和付晓明以一段滚动视频方式现身,首钢无人到场

王子耕认为,展览本身并不只是宣传,它更应是一种时代的记忆。“我们不能只看好的方面,要勇敢面对历史。”薄宏涛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首钢股份

2.6k
  • 因管理不善导致许可证遗失 中国银行曹妃甸首钢京唐支行被罚
  • 铁科轨道(688569.SH):2023年全年净利润为2.91亿元,同比增长22.67%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首钢威尼斯展:重温1980年代记忆

2018年9月21日,中国钢铁巨头首钢在威尼斯圣卡特琳娜教堂举办了一场展览,展览实景模拟了1980年代首钢人的日常生活,并展出了首钢标志建筑“三高炉”模型。

展览现场的三高炉模型。 曾金秋 摄

穿越回“80年代”

在古城威尼斯,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教堂并不鲜见,圣卡特琳娜教堂至今还保留高大的穹顶。最近,教堂里多出了一个极富现代性的墨绿色“钢铁盒子”——这是中国钢铁巨头首都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首钢”)在这里举办的一场展览的一部分。

展览名为“steel home still”,中文全名为“首钢城市复兴成就展及三高炉博物馆城市更新展”。展览实景模拟了1980年代首钢人的日常生活,并展出了首钢标志建筑“三高炉”模型。 这场展览将持续到10月31日。

在那个墨绿色的钢铁盒子里,展览主办方希望帮观众唤起80年代对首钢的记忆:搪瓷脸盆、木制洗脸架、热水瓶、锦旗……观众甚至可以在这里看到被搓得起球的毛巾,用搪瓷盘子装着的油条,和壁柜上摆放的瓶瓶罐罐。

整个墙体被粉刷为中国人熟悉的“绿墙裙”,这是中国集体主义时代的明显印记。当年,墙面上的分界线如同一条无穷的公分母线,准确无误地贯穿在全国的医院、工厂、私人住宅。

展览以时空来叙事,作家蒋方舟为它写下了一个时空穿越的故事。蒋方舟为主人公设计了双重人生,在其中一个支线里,主人公成功“叛逃”首钢系统,开启留学生活。而在另一个支线里,主人公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最终归国继承父业成了首钢的一名工程师。

细节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在布展前期,一位首钢系统的员工曾将自己的工作笔记贡献出来。这本笔记如今被放置在“工作间”展室。展览运用了光影设备,将日记本上的字做成光影投到桌面上。灯光还将象棋和下棋人的手投影到象棋盘上。

来自筑境设计公司的总建筑师薄宏涛和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王子耕主导了这次展览。此前,筑境设计曾主导了首钢“三高炉”博物馆的改造工程。此次,他们力图体现这次展览的“浸入式”特征。

起初,主创团队有过多种构思,比如用建筑的手法,“但威尼斯这么多展览(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时开始,建筑展就好像没什么特色。”薄宏涛说。相比传统的展览方式,浸入式展览能让观众花费更少力气。

展览现场的油条碗筷。曾金秋 摄

最终,他们借鉴了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的小说《纯真博物馆》。小说里,主人公痛失爱侣,最后决定用一座虚拟博物馆保留爱人的痕迹。正是这种浸入式体验给了策展人灵感。

在设计故事文本时,他们原本考虑过做八个家庭的故事,但囿于诸多外部条件的限制,最后只选取了一个家庭。“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最后就聚焦在一个家庭上。”

记忆回溯到1985年8月2日。首钢家庭出身的高中生——“我”,决心独自去国外求学。

这是18岁的暑假,闷热、慵懒。母亲端上绿豆汤,催“我”起床,头顶上的吊扇在旋转,收音机里传出广播体操味儿的男声。而“我”则在暑假放松自我,一直睡到夏日午后。

父亲在门外踱步,伴随咳嗽声。当他得知“我”要出国留学而且去意已决,他一度表现得很震怒,并与“我”发生了争吵。

再次醒来,墙上的日历变成1986年大年初一。时间穿越回另一个时空,“我”并没有留学。母亲在擀饺子皮,父亲专注地看着图纸。父子俩探讨了冶金知识,他给“我”看了一张张他绘制的图纸,讲述他过去的故事。

第三次醒来,“我”变成中年人。父亲老了,他要求“我”陪他去工会。在“欢送退休”的条幅上,出现了父亲的大名。面对祝福,他显得局促。而“我”已经成为首钢新一代工程师。两人交流了新建高炉的情况后,他对“我”表示感谢。

负责文本撰写的作家蒋方舟表示,她之所以接受创作邀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成长的铁路系统与首钢有诸多相似之处。首钢有百年历史,她希望用“时间”作为关键词,用一个故事来呈现时间的流变。“不是线性的时间,而是跳跃的时间。”在她的概念里,时间旅行者并非获得了超能力,而是失去了感知时间的能力。另外,策展时希望呈现的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因此以亲情作为线索。

策展人薄宏涛看重80年代的记忆。他认为,当代人越来越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印记模糊。因此,有必要用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这个故事里面有两个时代的冲突,父与子的冲突,如果不是两代人,冲突就不那么激烈了。”

“三高炉”遗产改造

展览末尾是“三高炉”模型。这个模型是整个展览中最具有现代工业特征的道具,它的存在也是为了让叙事更完整。“三高炉”模型高 1.55 米,按照电影特效模型3D 打印而成。

首钢官网介绍,在其近百年的炼铁发展史中,三高炉是曾经的明星高炉。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首钢进行大规模扩建;1958年5月28日,三高炉建设等工程全面开工;1959年5月22日,三高炉竣工投产。这座高炉一直生产到1970年2月才进行大修,大修周期达11年之久,成为首钢大修首破10年纪录的第一座高炉。1993年6月2日,经过移地大修改造的首钢三高炉再次竣工投产。当时,作为众多国家元首到首钢参观的必到之地,三高炉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原首钢老厂区的明星高炉。

如今,策展人、筑境设计总建筑师薄宏涛已经带领其团队,将“三高炉”改造为“三高炉博物馆”,占地约7.28万平米。这是国内第一个高炉及附属设施改造再利用项目。这个博物馆将在2019 年 7 月 1 日开馆。

投影下的棋盘。 曾金秋 摄

首钢宣称,三高炉有效容积达2500立方米,“如此大型的工业构筑物改造为民用建筑物,国内外尚无先例,从设计方案到施工规范无可借鉴,建成后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是开创历史先河的改造项目。”

薄宏涛所主导的改造项目,保留了3号高炉主体高炉部分、热风炉、重力除尘器和干法除尘器等核心工业构筑物,最大限度保留了高炉原有结构和外部风貌。此外,他们还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梳理,最终形成展示、展览、观景平台、玻璃观景台等不同功能区域。

策展初期,薄宏涛和王子耕曾爬上首钢的三高炉。那次,在三十米的高空,王子耕对薄宏涛打趣道,“我觉得你下半辈子定格了,就只做工业改造了。”

薄宏涛对此有自己的看法:重工业遗产的更新,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策展行业着力的一个重要板块。他坦言,虽然做过不少微观层面的展览,但涉及大型工业产业层面的还是首次,他希望能关注到大型国企里的小细节。同样是“细节控”的王子耕直到开展前几分钟还在调整钢结构里面的小物件,并在里面来回踱着步,希望做到万无一失。

为方便观众理解故事脉络,策展方在每个展厅都贴上语音二维码,观众只需扫描便可获取整个故事情节。

在展览选址时,首钢方面与策展人曾有过龃龉。薄宏涛说,之所以选中威尼斯,是因为原本想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平行展,然而未能如愿。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已是第16届,伴随已有120余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全球建筑界颇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2018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当地时间5月26日开幕。9月,该展览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进行回顾总结,之后在参与城市进行巡展。

一位参与布展的工作人员表示,虽然不清楚首钢是否打算参加双年展的平行展,但本次展览确实赶在了平行展的时间点上。所谓“平行展”,即由策展人自由发挥,由双年展组委会正式批准的展览。它与“外围展”不同,能够使用双年展的图标。

虽然未能进入平行展,9月21日开幕当天,主办方依然邀请到了来自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前威尼斯建筑大学校长马里诺·佛林,还有来自德国、以色列、西班牙等国的知名设计师进行讨论。

开幕时,不时有背双肩包的游客,带着好奇的目光,走进教堂一探究竟。

十月,当地媒体La Nuova也在头版对这次展览作了图片报道。报道提到,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特和雅伦格基金会主席马里诺·佛林共同参观了展览。

策展人薄宏涛在演说。 曾金秋 摄

“这里的人和外面的不一样”

1919年,首钢前身“石景山钢铁厂”在北京石景山成立,1967年更名为“首都钢铁公司”。2008年,因为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首钢被整体迁至河北省曹妃甸。

作为中国钢企巨头,首钢已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矿产资源业、环境产业等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全资、控股、参股企业600家,职工近9万人。这个钢铁巨头有着从上至下完整的体系。

“北京的老厂区的面积8.63平方公里,这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不一样,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集体记忆和他们曾经生活的那个物理空间的状态跟外面都不太一样,这跟我们的日常是有冲突的。”薄宏涛说。

封闭的系统环境给了蒋方舟创作灵感。出身铁路系统的她在首钢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记忆。“无论是首钢还是我成长的铁路系统,都因为相对封闭,而有一种难得的温情。”她印象中,在这种封闭系统中,人与人都相互认识,熟悉。横向来看,彼此的身份没有明显的阶层差异;纵向来看,下一代的生活常常烙印着上一代人的影子。

薄宏涛最为感慨的是首钢人的集体意识。“他们认为,我就是首钢,首钢就是我”。而整个故事的呈现,也暗含了集体情怀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冲突。

薄宏涛与王子耕坦言,他们自幼成长在大学校园,未曾有过国企生活经历。这次展览办下来,他们发现,与国企打交道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在展示方案时,有人赞成以80年代做主线,但也有人认为首钢最辉煌的时期在 1990 年代中期。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不断与首钢沟通细节,一些原本被肯定的细节,后来又被更高层级的人否定。主办方极力避免被外国人误读,无论是笔记还是条幅文字,都经过了严格审核。一些首钢人希望用最传统的展览方式,只展示首钢几十年来的成绩,不提“阶级斗争”等具有时代印记的字眼。甚至在是否要举办这场展览的问题上,各方的态度都莫衷一是。

展览开幕当天,除了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达明和付晓明以一段滚动视频方式现身,首钢无人到场

王子耕认为,展览本身并不只是宣传,它更应是一种时代的记忆。“我们不能只看好的方面,要勇敢面对历史。”薄宏涛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