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隔8月,这家企业获千万级美元融资,要带领行业走出寒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隔8月,这家企业获千万级美元融资,要带领行业走出寒冬​

此次融资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是意味着共享汽车行业已渡过资本寒冬,但也给了负面传闻缠身的共享汽车创业公司途歌一次喘息的机会。

作者:冉一方

2018年是共享经济的“审判年”,曾经甚嚣尘上的共享经济在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奄奄一息。此前风光无限的共享充电宝、共享睡眠舱、共享衣服等共享品牌均宣判死刑,而共享单车倒闭潮后,作为共享经济中地位同样傲然的共享汽车也无法摆脱资本寒冬的洗礼,此刻它的处境也险象环生。

2017年3月,中国共享汽车最早一批玩家友友用车宣布停止运营;同年10月,国内共享汽车企业EZZY宣布倒闭;在今年5月,麻瓜出行也宣布停止服务……随着一家家共享汽车品牌的倒闭,失去了资本青睐的共享汽车行业感到了危机,面对寒冬,逐渐显示出了无力的一面。

租车容易押金难退,共享汽车频遭投诉

据新京报报道,上海市消保委发布消息称,国庆长假期间,涉及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等投诉155件,同比增长近1倍,共享出行服务企业无法按约退还押金的诉求较为集中。而南宁市工商局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指挥中心也称,共接到消费者投诉案件159件,举报20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共享汽车押金不退等方面。

共享汽车明星企业Togo途歌最近一段时间也频频曝出“退出南京市场”、“多地可用车辆大幅下降”、“拖欠工资”等负面新闻。报料称,途歌已全面撤离南京市场,同时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还出现车辆撤离、运营停滞等情况。无独有偶,10月8日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发布榜单显示Togo途歌首次进入黑榜,已收到Togo途歌的投诉25例,大部分投诉内容为押金迟迟不退、处理拖延。黑猫表示曾多次致电Togo,对方表示消费者需自行拨打客服电话才能处理,并承诺如果是退款问题,会在7个工作日内有答复。然而,截至发稿前并没有任何一单投诉得到有效解决,有消费者在补充投诉中提道:“每天都打客服电话,客服一直说帮忙催,但从未给出具体时间。”

据猎云网报道,“途歌”账面资金已“所剩不多,公司招聘工作停滞”,几乎接近倒闭,投资机构也多以“临终关怀”的态度看待“途歌”。“途歌”并在8月初将约430多辆在南京的共享汽车全数撤出,南京用户在“途歌”APP上找不到车,用户和南京的员工们也未收到“途歌”的撤出通知。

共享汽车盈利难?

2017年12月,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在2017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就表示,“分时租赁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停车等,不是随叫随走。”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陆正耀也曾公开表示,分时租赁的市场需求是真实需求,然而现行商业模式普遍存在短板,找不到盈利模式。

直至目前,大部分共享汽车企业仍未找到可持续盈利模式,互联网汽车出行分析师张旭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共享汽车的概念虽然火热,但其成本较高风险也较大,如何实现盈利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难题。

在盈利问题上途歌CEO王利峰则认为,分时租赁业务盈利首先需要在单一城市车辆规模过千台;其次,智能车联网硬件的技术与AI大数据算法应用,使得车辆调度效率提升,并实现车辆资产的智能化管理。更为重要的是,一旦用户习惯从“一辆拥有权”到“万辆使用权”发生转折,途歌就能撬动万亿级的出行市场。

雪中送炭,共享汽车渡过了寒冬?

就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途歌或许面临倒闭之时,近8个月未融资的途歌于10月8日高调宣布获得千万级美元B2轮融资,由海纳亚洲基金(SIG)领投,真格基金、凯欣资本跟投。此次融资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是意味着共享汽车行业已渡过资本寒冬,但也给了负面传闻缠身的途歌一次喘息的机会。

种种负面,途歌CEO王利峰和相关负责人都予以否认。他表示,“南京市场早在今年6月份就暂停运营了。我们在南京4-6月测试运营,当时网约车在大涨,所以分时租赁表现不好。另外,北京市场应要求下架50%的车辆,9月7日就恢复正常运营。”值得注意的是,途歌表示,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张单一城市车辆规模、提升运营效率等。而此前途歌完成B+轮融资时,则对外表示将会加快市场扩张规模,在原有的一线城市外加快二三线旅游城市的拓展服务。从回应来看,途歌运营情况并没有外界传言中濒临“倒闭”的境地。但不能否认的是,共享汽车行业的发展目前的确却受到了各方面的掣肘。

汽车共享是一个社会趋势,虽然如今共享汽车行业受到资本寒冬的影响,但却并未打消人们对出行方式的探索。如同EZZY创始人付强所说,“今天我们失败了,只能证明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并不代表共享经济的失败,更不能说明共享汽车的失败。”Gofun出行首席营销官秦岭日前在某论坛也表示,“共享汽车最终一定会实现汽车共享,共享汽车一定会在这个挑战中更加丰富地全方位地满足我们消费者对于移动出行的需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隔8月,这家企业获千万级美元融资,要带领行业走出寒冬​

此次融资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是意味着共享汽车行业已渡过资本寒冬,但也给了负面传闻缠身的共享汽车创业公司途歌一次喘息的机会。

作者:冉一方

2018年是共享经济的“审判年”,曾经甚嚣尘上的共享经济在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奄奄一息。此前风光无限的共享充电宝、共享睡眠舱、共享衣服等共享品牌均宣判死刑,而共享单车倒闭潮后,作为共享经济中地位同样傲然的共享汽车也无法摆脱资本寒冬的洗礼,此刻它的处境也险象环生。

2017年3月,中国共享汽车最早一批玩家友友用车宣布停止运营;同年10月,国内共享汽车企业EZZY宣布倒闭;在今年5月,麻瓜出行也宣布停止服务……随着一家家共享汽车品牌的倒闭,失去了资本青睐的共享汽车行业感到了危机,面对寒冬,逐渐显示出了无力的一面。

租车容易押金难退,共享汽车频遭投诉

据新京报报道,上海市消保委发布消息称,国庆长假期间,涉及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等投诉155件,同比增长近1倍,共享出行服务企业无法按约退还押金的诉求较为集中。而南宁市工商局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指挥中心也称,共接到消费者投诉案件159件,举报20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共享汽车押金不退等方面。

共享汽车明星企业Togo途歌最近一段时间也频频曝出“退出南京市场”、“多地可用车辆大幅下降”、“拖欠工资”等负面新闻。报料称,途歌已全面撤离南京市场,同时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还出现车辆撤离、运营停滞等情况。无独有偶,10月8日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发布榜单显示Togo途歌首次进入黑榜,已收到Togo途歌的投诉25例,大部分投诉内容为押金迟迟不退、处理拖延。黑猫表示曾多次致电Togo,对方表示消费者需自行拨打客服电话才能处理,并承诺如果是退款问题,会在7个工作日内有答复。然而,截至发稿前并没有任何一单投诉得到有效解决,有消费者在补充投诉中提道:“每天都打客服电话,客服一直说帮忙催,但从未给出具体时间。”

据猎云网报道,“途歌”账面资金已“所剩不多,公司招聘工作停滞”,几乎接近倒闭,投资机构也多以“临终关怀”的态度看待“途歌”。“途歌”并在8月初将约430多辆在南京的共享汽车全数撤出,南京用户在“途歌”APP上找不到车,用户和南京的员工们也未收到“途歌”的撤出通知。

共享汽车盈利难?

2017年12月,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在2017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就表示,“分时租赁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停车等,不是随叫随走。”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陆正耀也曾公开表示,分时租赁的市场需求是真实需求,然而现行商业模式普遍存在短板,找不到盈利模式。

直至目前,大部分共享汽车企业仍未找到可持续盈利模式,互联网汽车出行分析师张旭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共享汽车的概念虽然火热,但其成本较高风险也较大,如何实现盈利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难题。

在盈利问题上途歌CEO王利峰则认为,分时租赁业务盈利首先需要在单一城市车辆规模过千台;其次,智能车联网硬件的技术与AI大数据算法应用,使得车辆调度效率提升,并实现车辆资产的智能化管理。更为重要的是,一旦用户习惯从“一辆拥有权”到“万辆使用权”发生转折,途歌就能撬动万亿级的出行市场。

雪中送炭,共享汽车渡过了寒冬?

就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途歌或许面临倒闭之时,近8个月未融资的途歌于10月8日高调宣布获得千万级美元B2轮融资,由海纳亚洲基金(SIG)领投,真格基金、凯欣资本跟投。此次融资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是意味着共享汽车行业已渡过资本寒冬,但也给了负面传闻缠身的途歌一次喘息的机会。

种种负面,途歌CEO王利峰和相关负责人都予以否认。他表示,“南京市场早在今年6月份就暂停运营了。我们在南京4-6月测试运营,当时网约车在大涨,所以分时租赁表现不好。另外,北京市场应要求下架50%的车辆,9月7日就恢复正常运营。”值得注意的是,途歌表示,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张单一城市车辆规模、提升运营效率等。而此前途歌完成B+轮融资时,则对外表示将会加快市场扩张规模,在原有的一线城市外加快二三线旅游城市的拓展服务。从回应来看,途歌运营情况并没有外界传言中濒临“倒闭”的境地。但不能否认的是,共享汽车行业的发展目前的确却受到了各方面的掣肘。

汽车共享是一个社会趋势,虽然如今共享汽车行业受到资本寒冬的影响,但却并未打消人们对出行方式的探索。如同EZZY创始人付强所说,“今天我们失败了,只能证明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并不代表共享经济的失败,更不能说明共享汽车的失败。”Gofun出行首席营销官秦岭日前在某论坛也表示,“共享汽车最终一定会实现汽车共享,共享汽车一定会在这个挑战中更加丰富地全方位地满足我们消费者对于移动出行的需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