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地产中介大洗牌,谁会当老大?谁会出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地产中介大洗牌,谁会当老大?谁会出局?

“排队去死”?地产中介大洗牌,谁会当老大?谁会出局?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哭的最凶的,不一定是最饿的。真正快饿死的人,大都悄无声息。最近万科引起了行业的一波口诛笔伐,原因无非是言行不一,戏精上身。嘴上放着烟雾弹,喊着要“活下去”,实际上却是捧着现金,大量扫货,虽然以万科的规模,不一定是阴谋论,但让同行很不爽是真的。

但是节后第一天,老牌中介公司中原又发了一封内部信,声称要“排队去死”,却可以说是实事求是。随着中原上海区域带头员工待遇腰斩,而从去年就开始的中介“关店潮”也开始愈演愈烈,据说另一巨头将要关闭上海三分之一的门店,市场敏感度高的中介行业,已经率先进入寒冬。

而这一轮的寒冬,相较于之前的低谷来说,显得更加残酷。除了市场冰封带来的业务量断崖式萎缩,社保改革、中介行业周期的影响,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整个行业雪上加霜。在这一场排队去死的淘汰赛中,各大中介巨头,谁会站在排头,谁又能笑到最后呢?

01、压在中介行业头上的三座大山

其实,早在去年中介行业就已经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而到今年下半年,终于天时地利人和尽失,全方位的不利因素积累几乎快要压垮整个行业。

一、资本激进碰上行业周期,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

其实回顾过去的中介行业,链家和其背后的资本的激进干预,很显著的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生态。2015年,由于市场的迅速好转,链家的逆势扩张策略和市场行情的上行走势重合,造成链家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行业生产力的大爆发。根据业内人士测算,截止到2017年中介的店铺数量比2014年增加了30-50%,经常会看见一条街对角就会有两家以上的中介门店。

而和店铺数量激增对应的,却是市场的过山车走势。

经过了2015-2016年的快速上涨,2017年市场又开始急剧下行。以上海为例,二手市场遭遇量价齐跌,而且下跌幅度急剧,成交面积同比下降了56%,成交金额下跌了47%。成交套数甚至比2014年还下跌了9%。

生产力上去了,市场却萎缩了,僧多粥少,整个行业开始进入产能过剩的状态。这让中介行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二、社保改革,中介作为人力密集型行业,雪上加霜

更加给中介行业致命一击的是,9月份出台的社保改革方案。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五险一金将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并且按照实际工资来缴纳。中介属于人力密集型的行业,而且员工的收入是以佣金为主,波动性非常大,一旦实行改革,会对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例如,对于中介员工来说,某月佣金收入很高,缴纳的税费会很高,而后面两个月可能完全没有收入,个人收入会明显降低。而对于企业来说,根据业内人士测算,改革之后,可能将行业原本就非常薄的利润率全部吞掉。而且以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很多中介企业原本就都处于亏损的状态,一旦改革,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目前很多中介公司,都在想各种办法来规避政策的影响。例如中原目前力推的合伙人制,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出于这种考虑。但是一旦涉及到动手术,就必然有风险,尤其是目前这种高危时刻,技术难度非常高。

三、竞争白热化,线下中介模式成本压力激增

近几年,链家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扩大规模和市占率,其他行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也只能跟进。这种竞争,一方面线下直营门店成本高,增加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行业人才的流动率和人工成本,中介行业的人才流失率月均高达10%,而“员工底薪已经普遍从2000元~3000元涨到4000元~5000元。”从铺租到支付薪资,中介公司每个月的成本不低,而且这些成本在持续上升。

而在行业下行期,一些小中介采取降低中介费,提高员工提成比例,靠打价格战来获取竞争力,飞单甚至是有组织的飞单会更容易出现。对于大型房企来说,要支撑运营系统,庞大的中后台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例如,据竞争对手估算,链家每个月的运营成本在10个亿左右。中介费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以深圳为例,链家的中介费用最低是2%,而乐有家只要1%。根据明源君亲身的经历,跳单和飞单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竞争的白热化,让线下直营模式的成本压力被激化。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中介公司不得不通过收缩来应对。

02、中介巨头应对策略分化

行业未来主战场已经明显转移

虽然说,收缩成为目前中介公司普遍的选择,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关店潮”。但是在收缩的背后,中介巨头的战略却出现了极大的分化,几乎重演了2015年中介洗牌的一幕。

2015年,链家逆势扩张,一些中小中介被吞并,中原这类保守的老牌港企,失去领导地位。58收购安居客,平台型的公司开始出现独角兽。上一轮洗牌可以说是,进攻型和战略驱动型企业的胜利。

而目前,链家All in贝壳,58联盟向贝壳宣战,中原则首次改变商业模式,大有背水一战的态势。中介行业的热闹程度已经不输当年。到今年年底,或许就将有一个新的格局出现。

一、链家:逆势扩张的2.0版本

在这个寒冬,激进的链家依然激进。新的“平台+直营+加盟”的模式,正在构建一个更完整的链家生态。

虽然说线下的链家直营店在收缩,但是通过德祐和其他的品牌加盟,链家依然在扩大市占率,根据最新的数据,德祐加盟品牌已经入驻了22个城市,通过加盟模式,不仅将线下门店和员工薪资的成本,同时能够分摊链家巨额的后台成本。

而接下来还将通过贝壳,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根据链家自己公布的目标,“短期目标连接300个城市,打造100个新经纪品牌,连接100万经纪人。”7、8月份,贝壳找房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合作包括大盛(100家店)、澳丽在内的多个中介品牌。

链家的行为,显然是战略驱动型的,将成本项变成为战略动能项,在市场进入“淘汰期”的时候,链家以“平台+加盟”的方式低成本收割中小中介,可以说是链家在2008年上一轮逆势扩张后第二次大扩张。

虽然说短期内各业务依然要依靠集团输血,但是随着链家生态逐渐完善,收到资本青睐的链家,依然有资本。这一次,链家赌的是存量市场的未来。这一战,如果链家打赢了,我们就将见证一个新的中介形态的诞生。

目前唯一的变量只在于,这个冬天到底有多长?链家的子弹还能打多久?据说,链家目前又引进了一笔大额投资,已经在为过冬做准备。而考虑到链家和资本之间5年之内必须上市的对赌,这或许还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

跑赢对手、跑赢市场、跑赢时间,链家的风险不小,机会也不小。

二、中原:保守型港企,因势而求变,押宝合伙人制

和链家相比,中原是典型的港企作风,风格保守,不要求前瞻性和战略思考,而是强调市场的敏感性和顺势而为。最重要的是,这家企业负债率为零。作为内地中介行业的领路人,在以往的市场低谷中,通过紧缩策略,关闭门店,适量裁人,总能安全过冬。

但是,这一轮的境遇已经完全不一样。目前的市场和竞争环境,已经逼得这个无为而治的老牌企业,不得不做出巨大的调整。

目前经营状况最差的上海区域通过删减福利和佣金比例,来降低经营成本,仅仅只是一个暖场戏。中原已经从集团层面上,考虑动一次大手术,从根本上变革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或许会改变过去二十年的经营模式。

根据中原地产中国大陆区主席黎明楷的说法,未来的中原会延伸出4种商业模式:

一是传统的直营门店;

二是合伙人制,也就是将员工变成为合伙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模式或许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三是马上要面世的加盟制,只提供技术输出和提供服务,成本会较合伙人制更低,但是和链家的加盟制相比,中原的赋能能力和竞争力如何,还很难说。

四是已在市场上经营多年的房友圈。这个主要是针对新房市场,整合中小中介的渠道能力,也需要中原在当地的新房市场有一定的市占率,才能适用。

对于中原来说,目前首推合伙人制,是个非常务实的选择。如果这种模式能够成功,对于企业来说,人力成本将大大降低,而对于员工来说,激励作用会更,越是业务能力强的员工,收益会越大。

但是就像房企做跟投一样,做股权激励最好的时期就是员工想要的时候,在公司或是行业的上升期最容易成功,但是随着行情转冷,其副作用也会凸显。人人都有损失厌恶的心态,失去一百块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一百块的快乐,在市场下行期,成交难度会大大加大,如果当员工认为只有损失,没有激励,就会事与愿违。所以,为了控制改革风险,目前中原也在尝试,在新员工身上实行直营的雇佣关系,保证基本的收入,而成熟的经纪人则往合伙人制方向引导。 

据说,目前其他的中介品牌,包括乐有家、Q房网都在推合伙人制,经过这一轮寒冬的历练,未来合伙人制或许会成为中介行业的一种新常态。而中原显然已经做好了“跟跑者”的定位,能活下去就是胜利。

三、平台型公司:58同城、安居客,狙击贝壳的守城战

2015年,搜房从线上转向线下,为58腾出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位置,58同城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接连完成了对赶集、安居客的并购,确立了在生活领域和房地产流量领域的垄断地位,如果不是贝壳找房的突袭,58的日子应该很滋润。

但是链家借力“贝壳找房”开始向互联网化转型,直接动到了国内流量最大的找房平台58同城的蛋糕,对58同城造成了很大的威胁。58同城目前也在进行猛烈的反击,和我爱我家、中原地产、21 世纪不动产等大型品牌中介结成联盟关系,对贝壳找房进行“围剿”。

这是58作为平台霸主的一次“守城战”。双方的优劣势其实非常明显,58和贝壳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真房源”。58作为一个信息发布平台,目前并没有建立真房源的甄别机制,而且58坚持不做线下,仅仅作为流量端口,按流量服务付费。而贝壳以及入驻贝壳的中小中介,必须要接受贝壳的“真房源”规则,按成交付费。

这两种模式,一个封闭运行的,和一个开元运行的,这就类似IOS和安卓系统。

IOS的链家制定规则,要进入它的平台就要在这个规则下玩游戏。而类似安卓系统的58支持了众多的线下服务商,更开放,但是也就存在流量虚假,数据不准确等弊病。

从各个中介的角度来看,链家既做线上又做线下,而且一家独大,会让同行存在不安全感,转而拥抱坚持不做线下的58同城。

但是从买房客户的角度来说,一旦形成“58假、贝壳真”的印象,客户会用脚投票,这也会让58陷入很被动的局面。所以对于58同城来说,跟进做“真房源”是唯一的选择。而要做到“真房源”,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时间的积累。对于58来说,这才是一场硬仗。

小结

通过这三类中介企业的战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是从哪个视角,未来的中介行业,都已经不是在直营门店这个领域的竞争了。链家烧钱开店的模式已经告一段落。

事实上,一直以来,品牌中介市占率最高到50%的临界点,就没办法再推进。在直营领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获得绝对优势。除了北京,绝大多数城市的中介市场集中度依然很低,以上海为例,链家的市占率仅为17%,排名前十的中介合计仅占45.7%。

小中介不可能被消灭,但可以被争取,要想进一步扩张规模,必须要通过加盟和平台模式,争取小中介的加入,这才是目前中介行业的新战场。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排队去死”?!地产中介大洗牌,谁会当老大?谁会出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贝壳找房

3.2k
  • 贝壳斥资约600万美元回购131.1万股股份
  •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体系,推出一批可落地的政策文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地产中介大洗牌,谁会当老大?谁会出局?

“排队去死”?地产中介大洗牌,谁会当老大?谁会出局?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哭的最凶的,不一定是最饿的。真正快饿死的人,大都悄无声息。最近万科引起了行业的一波口诛笔伐,原因无非是言行不一,戏精上身。嘴上放着烟雾弹,喊着要“活下去”,实际上却是捧着现金,大量扫货,虽然以万科的规模,不一定是阴谋论,但让同行很不爽是真的。

但是节后第一天,老牌中介公司中原又发了一封内部信,声称要“排队去死”,却可以说是实事求是。随着中原上海区域带头员工待遇腰斩,而从去年就开始的中介“关店潮”也开始愈演愈烈,据说另一巨头将要关闭上海三分之一的门店,市场敏感度高的中介行业,已经率先进入寒冬。

而这一轮的寒冬,相较于之前的低谷来说,显得更加残酷。除了市场冰封带来的业务量断崖式萎缩,社保改革、中介行业周期的影响,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整个行业雪上加霜。在这一场排队去死的淘汰赛中,各大中介巨头,谁会站在排头,谁又能笑到最后呢?

01、压在中介行业头上的三座大山

其实,早在去年中介行业就已经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而到今年下半年,终于天时地利人和尽失,全方位的不利因素积累几乎快要压垮整个行业。

一、资本激进碰上行业周期,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

其实回顾过去的中介行业,链家和其背后的资本的激进干预,很显著的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生态。2015年,由于市场的迅速好转,链家的逆势扩张策略和市场行情的上行走势重合,造成链家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行业生产力的大爆发。根据业内人士测算,截止到2017年中介的店铺数量比2014年增加了30-50%,经常会看见一条街对角就会有两家以上的中介门店。

而和店铺数量激增对应的,却是市场的过山车走势。

经过了2015-2016年的快速上涨,2017年市场又开始急剧下行。以上海为例,二手市场遭遇量价齐跌,而且下跌幅度急剧,成交面积同比下降了56%,成交金额下跌了47%。成交套数甚至比2014年还下跌了9%。

生产力上去了,市场却萎缩了,僧多粥少,整个行业开始进入产能过剩的状态。这让中介行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二、社保改革,中介作为人力密集型行业,雪上加霜

更加给中介行业致命一击的是,9月份出台的社保改革方案。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五险一金将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并且按照实际工资来缴纳。中介属于人力密集型的行业,而且员工的收入是以佣金为主,波动性非常大,一旦实行改革,会对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例如,对于中介员工来说,某月佣金收入很高,缴纳的税费会很高,而后面两个月可能完全没有收入,个人收入会明显降低。而对于企业来说,根据业内人士测算,改革之后,可能将行业原本就非常薄的利润率全部吞掉。而且以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很多中介企业原本就都处于亏损的状态,一旦改革,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目前很多中介公司,都在想各种办法来规避政策的影响。例如中原目前力推的合伙人制,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出于这种考虑。但是一旦涉及到动手术,就必然有风险,尤其是目前这种高危时刻,技术难度非常高。

三、竞争白热化,线下中介模式成本压力激增

近几年,链家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扩大规模和市占率,其他行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也只能跟进。这种竞争,一方面线下直营门店成本高,增加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行业人才的流动率和人工成本,中介行业的人才流失率月均高达10%,而“员工底薪已经普遍从2000元~3000元涨到4000元~5000元。”从铺租到支付薪资,中介公司每个月的成本不低,而且这些成本在持续上升。

而在行业下行期,一些小中介采取降低中介费,提高员工提成比例,靠打价格战来获取竞争力,飞单甚至是有组织的飞单会更容易出现。对于大型房企来说,要支撑运营系统,庞大的中后台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例如,据竞争对手估算,链家每个月的运营成本在10个亿左右。中介费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以深圳为例,链家的中介费用最低是2%,而乐有家只要1%。根据明源君亲身的经历,跳单和飞单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竞争的白热化,让线下直营模式的成本压力被激化。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中介公司不得不通过收缩来应对。

02、中介巨头应对策略分化

行业未来主战场已经明显转移

虽然说,收缩成为目前中介公司普遍的选择,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关店潮”。但是在收缩的背后,中介巨头的战略却出现了极大的分化,几乎重演了2015年中介洗牌的一幕。

2015年,链家逆势扩张,一些中小中介被吞并,中原这类保守的老牌港企,失去领导地位。58收购安居客,平台型的公司开始出现独角兽。上一轮洗牌可以说是,进攻型和战略驱动型企业的胜利。

而目前,链家All in贝壳,58联盟向贝壳宣战,中原则首次改变商业模式,大有背水一战的态势。中介行业的热闹程度已经不输当年。到今年年底,或许就将有一个新的格局出现。

一、链家:逆势扩张的2.0版本

在这个寒冬,激进的链家依然激进。新的“平台+直营+加盟”的模式,正在构建一个更完整的链家生态。

虽然说线下的链家直营店在收缩,但是通过德祐和其他的品牌加盟,链家依然在扩大市占率,根据最新的数据,德祐加盟品牌已经入驻了22个城市,通过加盟模式,不仅将线下门店和员工薪资的成本,同时能够分摊链家巨额的后台成本。

而接下来还将通过贝壳,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根据链家自己公布的目标,“短期目标连接300个城市,打造100个新经纪品牌,连接100万经纪人。”7、8月份,贝壳找房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合作包括大盛(100家店)、澳丽在内的多个中介品牌。

链家的行为,显然是战略驱动型的,将成本项变成为战略动能项,在市场进入“淘汰期”的时候,链家以“平台+加盟”的方式低成本收割中小中介,可以说是链家在2008年上一轮逆势扩张后第二次大扩张。

虽然说短期内各业务依然要依靠集团输血,但是随着链家生态逐渐完善,收到资本青睐的链家,依然有资本。这一次,链家赌的是存量市场的未来。这一战,如果链家打赢了,我们就将见证一个新的中介形态的诞生。

目前唯一的变量只在于,这个冬天到底有多长?链家的子弹还能打多久?据说,链家目前又引进了一笔大额投资,已经在为过冬做准备。而考虑到链家和资本之间5年之内必须上市的对赌,这或许还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

跑赢对手、跑赢市场、跑赢时间,链家的风险不小,机会也不小。

二、中原:保守型港企,因势而求变,押宝合伙人制

和链家相比,中原是典型的港企作风,风格保守,不要求前瞻性和战略思考,而是强调市场的敏感性和顺势而为。最重要的是,这家企业负债率为零。作为内地中介行业的领路人,在以往的市场低谷中,通过紧缩策略,关闭门店,适量裁人,总能安全过冬。

但是,这一轮的境遇已经完全不一样。目前的市场和竞争环境,已经逼得这个无为而治的老牌企业,不得不做出巨大的调整。

目前经营状况最差的上海区域通过删减福利和佣金比例,来降低经营成本,仅仅只是一个暖场戏。中原已经从集团层面上,考虑动一次大手术,从根本上变革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或许会改变过去二十年的经营模式。

根据中原地产中国大陆区主席黎明楷的说法,未来的中原会延伸出4种商业模式:

一是传统的直营门店;

二是合伙人制,也就是将员工变成为合伙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模式或许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三是马上要面世的加盟制,只提供技术输出和提供服务,成本会较合伙人制更低,但是和链家的加盟制相比,中原的赋能能力和竞争力如何,还很难说。

四是已在市场上经营多年的房友圈。这个主要是针对新房市场,整合中小中介的渠道能力,也需要中原在当地的新房市场有一定的市占率,才能适用。

对于中原来说,目前首推合伙人制,是个非常务实的选择。如果这种模式能够成功,对于企业来说,人力成本将大大降低,而对于员工来说,激励作用会更,越是业务能力强的员工,收益会越大。

但是就像房企做跟投一样,做股权激励最好的时期就是员工想要的时候,在公司或是行业的上升期最容易成功,但是随着行情转冷,其副作用也会凸显。人人都有损失厌恶的心态,失去一百块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一百块的快乐,在市场下行期,成交难度会大大加大,如果当员工认为只有损失,没有激励,就会事与愿违。所以,为了控制改革风险,目前中原也在尝试,在新员工身上实行直营的雇佣关系,保证基本的收入,而成熟的经纪人则往合伙人制方向引导。 

据说,目前其他的中介品牌,包括乐有家、Q房网都在推合伙人制,经过这一轮寒冬的历练,未来合伙人制或许会成为中介行业的一种新常态。而中原显然已经做好了“跟跑者”的定位,能活下去就是胜利。

三、平台型公司:58同城、安居客,狙击贝壳的守城战

2015年,搜房从线上转向线下,为58腾出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位置,58同城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接连完成了对赶集、安居客的并购,确立了在生活领域和房地产流量领域的垄断地位,如果不是贝壳找房的突袭,58的日子应该很滋润。

但是链家借力“贝壳找房”开始向互联网化转型,直接动到了国内流量最大的找房平台58同城的蛋糕,对58同城造成了很大的威胁。58同城目前也在进行猛烈的反击,和我爱我家、中原地产、21 世纪不动产等大型品牌中介结成联盟关系,对贝壳找房进行“围剿”。

这是58作为平台霸主的一次“守城战”。双方的优劣势其实非常明显,58和贝壳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真房源”。58作为一个信息发布平台,目前并没有建立真房源的甄别机制,而且58坚持不做线下,仅仅作为流量端口,按流量服务付费。而贝壳以及入驻贝壳的中小中介,必须要接受贝壳的“真房源”规则,按成交付费。

这两种模式,一个封闭运行的,和一个开元运行的,这就类似IOS和安卓系统。

IOS的链家制定规则,要进入它的平台就要在这个规则下玩游戏。而类似安卓系统的58支持了众多的线下服务商,更开放,但是也就存在流量虚假,数据不准确等弊病。

从各个中介的角度来看,链家既做线上又做线下,而且一家独大,会让同行存在不安全感,转而拥抱坚持不做线下的58同城。

但是从买房客户的角度来说,一旦形成“58假、贝壳真”的印象,客户会用脚投票,这也会让58陷入很被动的局面。所以对于58同城来说,跟进做“真房源”是唯一的选择。而要做到“真房源”,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时间的积累。对于58来说,这才是一场硬仗。

小结

通过这三类中介企业的战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是从哪个视角,未来的中介行业,都已经不是在直营门店这个领域的竞争了。链家烧钱开店的模式已经告一段落。

事实上,一直以来,品牌中介市占率最高到50%的临界点,就没办法再推进。在直营领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获得绝对优势。除了北京,绝大多数城市的中介市场集中度依然很低,以上海为例,链家的市占率仅为17%,排名前十的中介合计仅占45.7%。

小中介不可能被消灭,但可以被争取,要想进一步扩张规模,必须要通过加盟和平台模式,争取小中介的加入,这才是目前中介行业的新战场。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排队去死”?!地产中介大洗牌,谁会当老大?谁会出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