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洋
或许是因为日本知名演员米仓凉子精湛的演技给日本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使得《×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这部以女医生为主题的日剧连续拍了5季。剧中的女医生形象可能令无数有志从医的年轻女性备受鼓舞,然而梦想照进现实则是另一番景象——日本社会对女性医生并不那么友好。
根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文部科学大臣柴山昌彦10月12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东京医科大学被曝篡改女生入学考试分数后,文部科学省调查了81所大学,发现其中63所大学在过去6年里采取了不利于女考生和复读生的做法,有意降低录取女生的比例。柴山强调,大学的入学考试应该是公平公正,出现歧视情况是极其严重的问题。
日本高校医学专业的性别歧视
今年8月初,《读卖新闻》报道了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东京医科大学以压低女考生成绩的方式来减少录取女生人数的丑闻,由此引发日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悉,东京医科大学的考试分为两轮,第一轮是基础知识考试,第二轮是小论文。在第一轮考试中,该校曾给包括文部科学省前局长之子在内的6名男考生加了10分至49分不等。
在第二轮考试中,该校给应届和复读1年至2年的男考生加20分、给复读3年的男考生加10分,对于女考生和复读4年以上的男考生不加分。通过刻意提高或压低分数的方式,使得在过去近10年里东京医科大学录取的男生比例始终高于女生。
东京医科大学的丑闻被曝光后,引来了社会舆论和媒体的一致声讨。尽管当时仅是个案,但为了避免类似的丑闻再度发生,作为日本各大学上级部门的日本文部科学省便迅速对全国81所设有医学专业的大学进行调查。
然而,近期发布的调查结果不禁令人愕然:2013年至2018年,医学专业男生的平均合格率为11.25%,女生为9.55%,即男生是女生的1.18倍;每年至少有46所大学的男生合格率高于女生,其中顺天堂大学(日本著名医学大学之一)的男女合格率差距最大,为1.67倍。因此,与其说被曝光的是东京医科大学的丑闻,倒不如说被曝光的是日本医学教育界丑陋的一面,原来日本高校医学专业对女性考生的歧视竟然是一个潜规则!
日本高校医学专业的性别歧视问题,从表面看反映出的是未能公平公正地对待男女考生,但更深层次则反映出了日本社会对于女性就业的歧视,以及女性所面临的“玻璃天花板”。
尽管自2012年年底再度担任首相以来,安倍晋三就一直积极推动旨在帮助女性就业的“女性活跃“政策,但是日本社会长久以来对女性就业的刻板成见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改变的。
事实上,日本高校医学专业不愿意招收女学生的原因也恰恰在此,即固执地认为大多数女学生毕业工作后会因为结婚、生孩子而离职,所以没有必要过多地培养女医生,而男医生才是医院的支柱。因此,那些立志从医的女学生在还没有正式进入医院工作之前,就不得不面临医学教育的性别歧视。
日本医学界的重男轻女
当然,也正是因为从最初的医学教育层面就已经出现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所以,在日本医学界和业界,男女境遇的差别十分显著。在医学界,女性教授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从日本成立第一所医学院校至今的132年历史长河中,仅出现了3位女性医学部长。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截至2015年,日本医学专业的女性教授比例为2.9%,远低于韩国的21.6%,以欧美40%的平均水平,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医学专业里没有一位女性教授。在日本医学会的122个分会中,女性比例仅为16.4%,位居管理层以上的女性不足3.4%,甚至还有不少分会明确表示“本会管理层职位不适合女性”。
然而,颇为荒诞的是,东京医科大学于9月中旬选出了该校建校102年以来的首位女性校长林由起子,看似是打破了“玻璃天花板”的束缚,但林由起子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降低丑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日本医学业界也同样如此。一方面,日本医院中的女医生主要集中在负担较轻的部门。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在2014年发布的一项统计显示:皮肤科、眼科以及麻醉科的女医生比例位列前三,分别为46.1%、37.9%以及37.7%,而外科的比例仅为7.3%。虽然皮肤科与外科是平等的,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但通过比例还是可以看出男女医生在不同科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日本女医生的数量近年来确实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为落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5发布的一项关于女性医师比例的统计显示:爱沙尼亚的女性医师比例最高为73.8%,日本则为20.4%,不仅排名最后,而且远低于平均值的39.3%。
如上可以看出,不论是日本医学界,还是医学业界,对于女性都不是那么友好。近年来,少子老龄化问题加剧了日本医疗服务的负担,特别是护理人员的严重缺口,使得不少日本医院、养老中心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然而,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日本的医学院校和医院并没有为女性提供良好的、可持续工作的环境,反而是通过各种手段拉低女性在医学院校和医院的比例,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
日本法律惩戒力度有限
此次围绕东京医科大学篡改考生成绩的丑闻着实令日本民众愤怒不已,特别是对那些考生而言,不仅个人的青春因此耗费,而且整个人生轨迹可能也因此改变。然而,一个颇让人尴尬的现实是,法律能提供的“赔偿”较为有限。
从法律角度而言,此次东京医科大学的丑闻包含两部分。一是具体的犯罪个人,即该校前理事长臼井正彦和前校长铃木卫,两人涉嫌收受文部科学省前局长的贿赂,并参与修改其子的分数。二是东京医科大学,该校应该如何对那些“落榜”的考生进行赔偿。
对于前者的惩罚是比较清晰具体的,在《读卖新闻》报道后不久,臼井和铃木就主动引咎辞职,日本检方也以贿赂罪对两人提起了诉讼,预计法院的宣判结果很快就会出来。
但是,对后者的惩罚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里倒不是说无法可依,只是因为之前那些欠缺公平公正的考试早已成为既定事实了,所以继续追责的结果意义不大。
按照《日本国宪法》第14条规定“全体国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关系中,都不得以人种、信仰、性别、社会身份以及门第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东京医科大学篡改学生分数的做法明显有违宪法精神。然而,目前也只能是从宪法精神层面对东京医科大学进行谴责,尽管可以通过违宪来提起诉讼,但最终的意义不大。这其实凸显出了日本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的一面。
正因如此,一个负责维护日本消费者权益、名为“消费者机构日本”(COJ)的民间机构则从《消费者契约法》的角度,来代替那些受害学生向东京医科大学要求资金赔偿。
在日本,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前需要交纳考试费,每个大学的考试费都不尽相同。东京医科大学的入学考试费为6万日元(约合3700元人民币),可以说并不便宜。如果仅从学生与学校的角度,“消费者机构日本”显然无法参与,不过它则从消费者的角度提出了颇具洞见的法理主张,即“没有在招募学生说明中告知学生独特的考试标准,没有采取公平公正的方式选拔合格者,这两点都是明确的。因此,这相当于是不法行为,或者说是没有充分履行债务责任”。
“消费者机构日本”的巧妙就体现在此,它没有单纯地从学生与学校的角度来看待东京医科大学的丑闻,而是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一种契约,也就是说学生通过东京医科大学“独特的考试标准”来申请获得在该校学习的资格,而东京医科大学在考核学生的过程中没有说明它会篡改学生的分数,也就是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等。
由于有违契约精神,所以“消费者机构日本”通过这一切入点,并结合《消费者契约法》中对消费者(即被篡改分数的学生)的保护规定来向东京医科大学索取赔偿。截至目前,东京医科大学并没有对“消费者机构日本”提出的资金赔偿作出明确的回复。
不过,可以预计的是,如果东京医科大学对那些受害学生进行赔偿的话,将会付出数额巨大的资金,而且这也将起到多米诺骨牌的效应,那些曾经涉嫌篡改、有意压低女考生比例的高校也将面临赔偿问题。
尽管如此,最大的输家依然是那些未能跨入医学专业大门但却有志成为医生的女考生们。
(作者系媒体人、日本问题研究者)
责任编辑:马蓉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