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朝鲜企业家组团赴新加坡取经 资本主义会渗透到朝鲜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朝鲜企业家组团赴新加坡取经 资本主义会渗透到朝鲜吗?

朝鲜交流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致力于组织朝鲜企业家来到新加坡学习商业、管理,试图以此促进朝鲜商业的开放与发展。

2015年3月21日,在南京爱丁堡名人蜡像馆内拍摄的金正恩蜡像。图片来源:王新/东方IC

华盛顿邮报报道,上个月,12名来自朝鲜的科技领域学者及商人在新加坡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培训。尽管他们来自科技领域,但由于朝鲜公众不能接触网络,计划经济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因此诸如电商、Youtube、Instagram等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在这个培训计划里,他们学习着包括利润率、网络营销、众筹活动、不公平竞争优势等一系列概念。

这一培训项目由非盈利机构——朝鲜交流中心(Choson Exchange)组织。 朝鲜交流中心由耶鲁毕业生新加坡人施国兴(Geoffrey See)于2009年创立,专门致力于帮助朝鲜在商业、法律以及经济政策方面的发展,参与该项目的学员需要去新加坡参加培训,培训资金则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和私人捐助。

金融时报报道,2009年朝鲜刚经历一轮货币重估和贬值,引发了少有的民众骚乱。“这场货币改革……让他们意识到,还有许多他们不懂的事情。”施国兴表示。当时他受邀组织一项汇率培训课程,为此他请来银行界和经济发展机构的朋友,在平壤举办了一场金融研讨会。

之后,朝鲜交流中心得到了其在朝鲜政府中的合作伙伴的支持,在朝鲜和新加坡开展培训项目,规模越办越大,课越开越多。

过去六年来,施国兴和其伙伴Andray Abrahamian已经培训了超过800名朝鲜人。而大部分学员从未离开过朝鲜,就算出过国,大多也只去过中国东北。

施国兴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支持朝鲜的创业者。有两种方式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一个是用现代商业知识来培训创业者,另一个是尽力塑造一个对国内企业家有力的政策环境。”

金融时报称,为了振兴长期停滞的经济,朝鲜在突破官方的集体主义教条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灵活性。尽管施国兴的培训项目充满了现代的商业热词,如精益生产和电子商务,这些词汇与朝鲜的官方意识形态格格不入,但朝鲜政府对国外的做法仍然表现出兴趣。朝鲜驻英国大使玄鹤峰(Hyon Hak Bong)去年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曾提到,朝鲜派人前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调研,学习它们的成功发展经验。

分析人士表示,朝鲜对市场的积极态度,是因为它已经无法压制不断增长的私营经济,于是必须做出务实的回应。

韩国国民大学(Kookmin University)教授安德烈•兰科夫(Andrei Lankov)表示,“唯一能改变朝鲜的方式,便是让朝鲜人——尤其是精英——了解外部世界。”而朝鲜交流中心正是将最有前途的学员送到新加坡,让他们接触亚洲资本主义的前沿阵地。

但也有一些分析师认为,这样的项目规模太小,不能给朝鲜带来真正的改变,这也是朝鲜政府同意进行此类项目的原因。

律师和制裁专家Joshua Stanton表示:“很难想象朝鲜会允许严格审查的精英和情报员之外的人参加这些项目。在朝鲜的政治等级制度下,这些精英有很强的动力保持现有状态,所以要实现有意义的参与,他们是最不具成效的目标群体。” 

像朝鲜交流中心这样的培训项目还有很多,比如剑桥大学为朝鲜学者/学生提供培训的长期项目。2011年到2012年,英国为两名朝鲜学生赴剑桥大学学习提供了接近两万英镑的奖学金;2012年到2013年,英国在让朝鲜学者赴剑桥大学接受培训的项目里花销达2.6万英镑。

根据去年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所公布的朝鲜项目花费明细,2011年到2014年7月,英国在与朝鲜相关的项目上共花费了72.4万英镑,而这些项目里有很大一部分都为培训项目,培训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包括语言、政治系统、教育、法律、艺术等等。

华盛顿邮报称,也有很多在美国发起的、不受制裁的金融和贸易相关项目,但组织者都尽量保持低调以避免美国政府的注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朝鲜企业家组团赴新加坡取经 资本主义会渗透到朝鲜吗?

朝鲜交流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致力于组织朝鲜企业家来到新加坡学习商业、管理,试图以此促进朝鲜商业的开放与发展。

2015年3月21日,在南京爱丁堡名人蜡像馆内拍摄的金正恩蜡像。图片来源:王新/东方IC

华盛顿邮报报道,上个月,12名来自朝鲜的科技领域学者及商人在新加坡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培训。尽管他们来自科技领域,但由于朝鲜公众不能接触网络,计划经济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因此诸如电商、Youtube、Instagram等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在这个培训计划里,他们学习着包括利润率、网络营销、众筹活动、不公平竞争优势等一系列概念。

这一培训项目由非盈利机构——朝鲜交流中心(Choson Exchange)组织。 朝鲜交流中心由耶鲁毕业生新加坡人施国兴(Geoffrey See)于2009年创立,专门致力于帮助朝鲜在商业、法律以及经济政策方面的发展,参与该项目的学员需要去新加坡参加培训,培训资金则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和私人捐助。

金融时报报道,2009年朝鲜刚经历一轮货币重估和贬值,引发了少有的民众骚乱。“这场货币改革……让他们意识到,还有许多他们不懂的事情。”施国兴表示。当时他受邀组织一项汇率培训课程,为此他请来银行界和经济发展机构的朋友,在平壤举办了一场金融研讨会。

之后,朝鲜交流中心得到了其在朝鲜政府中的合作伙伴的支持,在朝鲜和新加坡开展培训项目,规模越办越大,课越开越多。

过去六年来,施国兴和其伙伴Andray Abrahamian已经培训了超过800名朝鲜人。而大部分学员从未离开过朝鲜,就算出过国,大多也只去过中国东北。

施国兴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支持朝鲜的创业者。有两种方式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一个是用现代商业知识来培训创业者,另一个是尽力塑造一个对国内企业家有力的政策环境。”

金融时报称,为了振兴长期停滞的经济,朝鲜在突破官方的集体主义教条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灵活性。尽管施国兴的培训项目充满了现代的商业热词,如精益生产和电子商务,这些词汇与朝鲜的官方意识形态格格不入,但朝鲜政府对国外的做法仍然表现出兴趣。朝鲜驻英国大使玄鹤峰(Hyon Hak Bong)去年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曾提到,朝鲜派人前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调研,学习它们的成功发展经验。

分析人士表示,朝鲜对市场的积极态度,是因为它已经无法压制不断增长的私营经济,于是必须做出务实的回应。

韩国国民大学(Kookmin University)教授安德烈•兰科夫(Andrei Lankov)表示,“唯一能改变朝鲜的方式,便是让朝鲜人——尤其是精英——了解外部世界。”而朝鲜交流中心正是将最有前途的学员送到新加坡,让他们接触亚洲资本主义的前沿阵地。

但也有一些分析师认为,这样的项目规模太小,不能给朝鲜带来真正的改变,这也是朝鲜政府同意进行此类项目的原因。

律师和制裁专家Joshua Stanton表示:“很难想象朝鲜会允许严格审查的精英和情报员之外的人参加这些项目。在朝鲜的政治等级制度下,这些精英有很强的动力保持现有状态,所以要实现有意义的参与,他们是最不具成效的目标群体。” 

像朝鲜交流中心这样的培训项目还有很多,比如剑桥大学为朝鲜学者/学生提供培训的长期项目。2011年到2012年,英国为两名朝鲜学生赴剑桥大学学习提供了接近两万英镑的奖学金;2012年到2013年,英国在让朝鲜学者赴剑桥大学接受培训的项目里花销达2.6万英镑。

根据去年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所公布的朝鲜项目花费明细,2011年到2014年7月,英国在与朝鲜相关的项目上共花费了72.4万英镑,而这些项目里有很大一部分都为培训项目,培训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包括语言、政治系统、教育、法律、艺术等等。

华盛顿邮报称,也有很多在美国发起的、不受制裁的金融和贸易相关项目,但组织者都尽量保持低调以避免美国政府的注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