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宝贝儿》口碑票房“双失灵”,杨幂“转型”大银幕之梦破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宝贝儿》口碑票房“双失灵”,杨幂“转型”大银幕之梦破碎?

比起“扮丑”,观众或许更爱那个每一个打光都要求“美美美”的「明星」杨幂。

作者:胡洋

32岁的杨幂,正在迫切寻求转型。

电影《宝贝儿》尚未上映之际,外界对这部影片的关注点在于,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的导演刘杰又一力作,并有知名大导演侯孝贤为其“背书”。但声名,似乎也止于此。

直到官方正式发出消息:“流量一姐”杨幂加盟文艺片,并将在片中出演身患残疾的农村妇女一角。《宝贝儿》这才最大限度的得到了外界乃至外媒的强有力关注;而女主角杨幂也因为电影中的“扮丑”形象,被各大媒体标榜为“继赵薇、范冰冰”等女艺人之后的,又一位谋求转型的一线女艺人。

但与“前辈们”相比,杨幂的转型之路,并不顺利。

截至目前,《宝贝儿》的累积票房刚破2000万,在一众影片上映当中,排名第七,票房走势甚至不如“老片”《无双》《找到你》两部影片;口碑层面,豆瓣超13000人打出5.8分,猫眼、淘票票观众评分分别为5.4分和6.6分,情况不甚理想。

作为杨幂的转型力作,《宝贝儿》口碑票房双失利,谁的锅?“流量一姐”杨幂谋求转型,却遭遇“骂声连连”,这是为何?一切要从电影本身说起。

《宝贝儿》与“杨幂”:

一场艺术与流量的碰撞

在电影《宝贝儿》召开的发布会上,导演刘杰曾对杨幂说道,“这可能是你有史以来票房最低的作品”,杨幂则回应道,“这可能也是你有史以来评分最低的一部电影”。

没想到一语成谶,当初两个人的“玩笑话”,却成为了当前影片上映的真实写照。

《宝贝儿》在未上映之前,外界就已经对“刘杰与杨幂”的新型组合,充满了质疑。很多网友表示,尽管这两年流量型艺人,足够努力,但其“花瓶”式的演技能否经受住大荧幕的考核,依旧是最大问题。

于是,《宝贝儿》便成为了一部“艺术与流量结合下”的失败品。

从影片豆瓣评分来看,《宝贝儿》的创作水准确实如网友所言,“创下了刘杰导演生涯中的影片质量最低”。作为一部关注社会话题的现实题材,《宝贝儿》与以往在大银幕中常见的现实影片,确实有所不同。整部影片风格相对平淡,试图抒写中国农村社会情况,涉及了弃婴儿、残疾儿童、寄养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话题。

但也正是因为影片主题想要表达“太多”,导致整体节奏略显杂乱,主次层面尚不明确。比如,杨幂与养母之间的寄养关系,铺垫过多,却又失去了与主线有过多的“直接”联系;而郭京飞饰演的孩子家长,人物动机、起承转合完全没有交代清楚,加上,郭京飞的“单薄”演技,让父亲这个角色尚未发挥出重要作用。

影片更大的争议点在于主演杨幂。杨幂作为时下炙手可热的“流量一姐”,与她相关的新闻,也基本是时装、街拍、炒作、代言等诸多流量话题。

一直以来,杨幂虽有大、小银(荧)幕兼顾的野心,但翻开她的作品履历,《小时代》、《爵迹》、《何以笙箫默》、《三生三世水桃花》等诸多代表作品,豆瓣评分大多在6分以下。

(杨幂代表作豆瓣评分)

杨幂的“挖掘者”李少红导演曾表示,“杨幂因从小在剧组生活,因此她的表演方式就是『痛苦就是,哇哇哇;快乐就是,哈哈哈』,不过脑子”。

而这样的表演方式,自然是经不住大银幕考验。片中的杨幂,虽在导演要求下下乡体验,并褪去明星光环,努力“扮丑”,甚至操着一口南京方言,但片面化的表演方式(只靠眉毛、眼睛调动情绪),依旧未能调动观众情绪,甚至成为网友口中的“放大镜下的失败案例”。

是杨幂“错”了吗?也不尽然。其实,近年来,“文艺片搭档流量明星”的模式,时有发生,且成功案例颇多。诸如,范冰冰之于《我不是潘金莲》、赵薇之于《亲爱的》等等。似乎,女演员“扮丑”都极易获得成功,且得到观众认可,但到了杨幂,这个“魔法”却失灵了,原因为何?

“流量一姐”杨幂:

光环下的转型之路

毫无疑问,杨幂刻意“扮丑”是为了转型。已经32岁的她,早已了解、并熟知娱乐圈的生存法则:名气、光环,都只是过眼云烟,真正能够留下来的除了作品,只剩好作品。

杨幂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有本事就杀了我,杀不死,就等着我变得更强大吧”。这几年,杨幂似乎也真的在越变越“强大”:她是粉丝眼中的知名女艺人、是圈内好友公认的高情商明星,是大导口中勤奋踏实又有耐心的吃苦型艺人,也是资本家眼中善于管理公司的女老板。

(杨幂自己的公司——嘉行传媒,2017年已达到估值50亿人民币)

似乎,除了“演员”,杨幂的其他身份都被自己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正是这样一位演技备受质疑的流量型艺人,却宣告全世界,“要成为表演艺术家”。如果没有记错,在杨幂之前,中国女演员中宣称自己想要成为“表演艺术家”的女演员,只有郝蕾和周迅。

对比之下,杨幂的“演技”水准,自然备受批判。客观来讲,这几年杨幂也有所“进步”:《宝贝儿》虽未达到为影片加分,却也达到及格水准;《我是证人》中杨幂一改往日形象,出演一位“盲女”;《绣春刀2》杨幂搭档张震,演技虽略显鸡肋,但看得出她的认真与努力;《逆时营救》杨幂凭借此片获得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奖项不重,却也有所进步........

流量型女艺人的“转型”之路,并不简单。尤其是对于这样的一位当红的女艺人而言,过于熟悉的大众面孔,精致化妆容的滤镜成分,以及放不下的偶像包袱,都会成为“转型”之路上的绊脚石。庆幸的是,杨幂放下了;不幸的是,时间似乎晚了。

范冰冰拍《我不是潘金莲》之前,曾有《苹果》《观音山》两部文艺片“背书”,再加上在李玉、冯小刚等知名大导演的调教之下,“后天”表演天赋尚未完全磨灭;赵薇拍摄《亲爱的》之前,演技也曾一直备受观众质疑,但“扮丑”之后的农村妇女形象,却让其坐稳“演技派”宝座;马伊琍拍《找到你》之前,给观众留下的固有印象一直是温柔、善良,农村妇女的形象则进一步拓宽其自身戏路.....

不难发现,流量型艺人,尤其是女艺人,在“转型”之路上,也需要有“演技”背书。可杨幂这些年,最被观众熟知的代表作品,依旧是“偶像剧”——高产量和高密度的曝光度下,杨幂对演技已经失去了天然的灵气。这或许,也是杨幂在《宝贝儿》中演技尚未得到认可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杨幂而言,她真的尽力了。

“特别羡慕周迅,特别希望能拥有她那种超强的感受力,去诠释好每一个角色”,这是杨幂在接受采访中,常常提到的一句话。可见,在杨幂心中,她明白演员的灵气和感受力的重要性。但对于演员杨幂而言,这条路并不好走。

刻意的“扮丑”,或许会得到观众短时间内的观众;但在大银幕的“放大”之下,没有演技的“扮丑”,只会招来批判声。既然如此,不如做回“自己”。

比起“扮丑”,观众或许更爱那个每一个打光都要求“美美美”的「明星」杨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宝贝儿》口碑票房“双失灵”,杨幂“转型”大银幕之梦破碎?

比起“扮丑”,观众或许更爱那个每一个打光都要求“美美美”的「明星」杨幂。

作者:胡洋

32岁的杨幂,正在迫切寻求转型。

电影《宝贝儿》尚未上映之际,外界对这部影片的关注点在于,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的导演刘杰又一力作,并有知名大导演侯孝贤为其“背书”。但声名,似乎也止于此。

直到官方正式发出消息:“流量一姐”杨幂加盟文艺片,并将在片中出演身患残疾的农村妇女一角。《宝贝儿》这才最大限度的得到了外界乃至外媒的强有力关注;而女主角杨幂也因为电影中的“扮丑”形象,被各大媒体标榜为“继赵薇、范冰冰”等女艺人之后的,又一位谋求转型的一线女艺人。

但与“前辈们”相比,杨幂的转型之路,并不顺利。

截至目前,《宝贝儿》的累积票房刚破2000万,在一众影片上映当中,排名第七,票房走势甚至不如“老片”《无双》《找到你》两部影片;口碑层面,豆瓣超13000人打出5.8分,猫眼、淘票票观众评分分别为5.4分和6.6分,情况不甚理想。

作为杨幂的转型力作,《宝贝儿》口碑票房双失利,谁的锅?“流量一姐”杨幂谋求转型,却遭遇“骂声连连”,这是为何?一切要从电影本身说起。

《宝贝儿》与“杨幂”:

一场艺术与流量的碰撞

在电影《宝贝儿》召开的发布会上,导演刘杰曾对杨幂说道,“这可能是你有史以来票房最低的作品”,杨幂则回应道,“这可能也是你有史以来评分最低的一部电影”。

没想到一语成谶,当初两个人的“玩笑话”,却成为了当前影片上映的真实写照。

《宝贝儿》在未上映之前,外界就已经对“刘杰与杨幂”的新型组合,充满了质疑。很多网友表示,尽管这两年流量型艺人,足够努力,但其“花瓶”式的演技能否经受住大荧幕的考核,依旧是最大问题。

于是,《宝贝儿》便成为了一部“艺术与流量结合下”的失败品。

从影片豆瓣评分来看,《宝贝儿》的创作水准确实如网友所言,“创下了刘杰导演生涯中的影片质量最低”。作为一部关注社会话题的现实题材,《宝贝儿》与以往在大银幕中常见的现实影片,确实有所不同。整部影片风格相对平淡,试图抒写中国农村社会情况,涉及了弃婴儿、残疾儿童、寄养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话题。

但也正是因为影片主题想要表达“太多”,导致整体节奏略显杂乱,主次层面尚不明确。比如,杨幂与养母之间的寄养关系,铺垫过多,却又失去了与主线有过多的“直接”联系;而郭京飞饰演的孩子家长,人物动机、起承转合完全没有交代清楚,加上,郭京飞的“单薄”演技,让父亲这个角色尚未发挥出重要作用。

影片更大的争议点在于主演杨幂。杨幂作为时下炙手可热的“流量一姐”,与她相关的新闻,也基本是时装、街拍、炒作、代言等诸多流量话题。

一直以来,杨幂虽有大、小银(荧)幕兼顾的野心,但翻开她的作品履历,《小时代》、《爵迹》、《何以笙箫默》、《三生三世水桃花》等诸多代表作品,豆瓣评分大多在6分以下。

(杨幂代表作豆瓣评分)

杨幂的“挖掘者”李少红导演曾表示,“杨幂因从小在剧组生活,因此她的表演方式就是『痛苦就是,哇哇哇;快乐就是,哈哈哈』,不过脑子”。

而这样的表演方式,自然是经不住大银幕考验。片中的杨幂,虽在导演要求下下乡体验,并褪去明星光环,努力“扮丑”,甚至操着一口南京方言,但片面化的表演方式(只靠眉毛、眼睛调动情绪),依旧未能调动观众情绪,甚至成为网友口中的“放大镜下的失败案例”。

是杨幂“错”了吗?也不尽然。其实,近年来,“文艺片搭档流量明星”的模式,时有发生,且成功案例颇多。诸如,范冰冰之于《我不是潘金莲》、赵薇之于《亲爱的》等等。似乎,女演员“扮丑”都极易获得成功,且得到观众认可,但到了杨幂,这个“魔法”却失灵了,原因为何?

“流量一姐”杨幂:

光环下的转型之路

毫无疑问,杨幂刻意“扮丑”是为了转型。已经32岁的她,早已了解、并熟知娱乐圈的生存法则:名气、光环,都只是过眼云烟,真正能够留下来的除了作品,只剩好作品。

杨幂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有本事就杀了我,杀不死,就等着我变得更强大吧”。这几年,杨幂似乎也真的在越变越“强大”:她是粉丝眼中的知名女艺人、是圈内好友公认的高情商明星,是大导口中勤奋踏实又有耐心的吃苦型艺人,也是资本家眼中善于管理公司的女老板。

(杨幂自己的公司——嘉行传媒,2017年已达到估值50亿人民币)

似乎,除了“演员”,杨幂的其他身份都被自己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正是这样一位演技备受质疑的流量型艺人,却宣告全世界,“要成为表演艺术家”。如果没有记错,在杨幂之前,中国女演员中宣称自己想要成为“表演艺术家”的女演员,只有郝蕾和周迅。

对比之下,杨幂的“演技”水准,自然备受批判。客观来讲,这几年杨幂也有所“进步”:《宝贝儿》虽未达到为影片加分,却也达到及格水准;《我是证人》中杨幂一改往日形象,出演一位“盲女”;《绣春刀2》杨幂搭档张震,演技虽略显鸡肋,但看得出她的认真与努力;《逆时营救》杨幂凭借此片获得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奖项不重,却也有所进步........

流量型女艺人的“转型”之路,并不简单。尤其是对于这样的一位当红的女艺人而言,过于熟悉的大众面孔,精致化妆容的滤镜成分,以及放不下的偶像包袱,都会成为“转型”之路上的绊脚石。庆幸的是,杨幂放下了;不幸的是,时间似乎晚了。

范冰冰拍《我不是潘金莲》之前,曾有《苹果》《观音山》两部文艺片“背书”,再加上在李玉、冯小刚等知名大导演的调教之下,“后天”表演天赋尚未完全磨灭;赵薇拍摄《亲爱的》之前,演技也曾一直备受观众质疑,但“扮丑”之后的农村妇女形象,却让其坐稳“演技派”宝座;马伊琍拍《找到你》之前,给观众留下的固有印象一直是温柔、善良,农村妇女的形象则进一步拓宽其自身戏路.....

不难发现,流量型艺人,尤其是女艺人,在“转型”之路上,也需要有“演技”背书。可杨幂这些年,最被观众熟知的代表作品,依旧是“偶像剧”——高产量和高密度的曝光度下,杨幂对演技已经失去了天然的灵气。这或许,也是杨幂在《宝贝儿》中演技尚未得到认可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杨幂而言,她真的尽力了。

“特别羡慕周迅,特别希望能拥有她那种超强的感受力,去诠释好每一个角色”,这是杨幂在接受采访中,常常提到的一句话。可见,在杨幂心中,她明白演员的灵气和感受力的重要性。但对于演员杨幂而言,这条路并不好走。

刻意的“扮丑”,或许会得到观众短时间内的观众;但在大银幕的“放大”之下,没有演技的“扮丑”,只会招来批判声。既然如此,不如做回“自己”。

比起“扮丑”,观众或许更爱那个每一个打光都要求“美美美”的「明星」杨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