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捅马蜂窝捅破了行业的膨胀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捅马蜂窝捅破了行业的膨胀剂

抄袭成为互联网行业潜规则,是想占到风口企业丧失的初心。

图片来源:东方IC

在线旅游平台马蜂窝最近被爆出,其网站上大量评论内容是从大众点评和携程等竞争对手处抄袭而来的。马蜂窝22日发表声明承认部分数据涉嫌虚假,但表示数量与第三方机构数据不符,并且对调查报告的乎睿公司、发布报告的自媒体人丁子荃起诉名誉侵权。

从法律层面,目前该事件还没有结论。但值得探讨的是,丁子荃在公号“小声比比”最新回应中提到,有七家媒体就此事采访他,无一例外都问到“社区数据造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你在揭发时就没有想到吗?”

的确,在OTA行业,甚至整个互联网行业,互相抄袭、甚至编造用户评论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就连用户都已经练就出来一双识别“水军”、“假评论”的慧眼,这次自媒体“捅马蜂窝”,只是戳破了行业的潜规则。

类似的抄袭事件,不是没有被曝光、甚至告上法庭过。今年7月份,大众点评被指抄袭小红书用户的原创内容,后大众点评承认此事并删除相关内容。此前,百度抓取大众点评用户评论,因不正当竞争被法院判处323万元赔款;之后又被马蜂窝用户投诉抄袭了自己的游记。更早时候,豆瓣“足迹”团队抓取穷游的地理数据,最后CEO杨勃公开致歉并关停了“足迹”。

然而,被曝光丢脸、被处罚,都没有刹住行业抄袭、内容造假之风。为什么?

在全民网络消费的时代,用户评论等UGC(用户生产内容)太重要了。用户的评论,直接关联到了其他人消费决策、平台规模和影响力。然而,快速成长、占据风口的行业发展模式,让很多企业没有耐性去一条条累计用户内容,付出宝贵的时间成本,抄袭、造假便成了一条捷径。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传统的线下消费行为,除了当面询价看货,口碑传播也是重要的决策参考。转化为线上消费,基于互联网的规模效应,众多的用户评论、评分,加上平台设置的评价体系,就会形成相对客观的参考体系,为用户消费提供便利。几乎没有人在线上订餐、订酒店前不看评分和评价的。尤其是OTA涉及到旅行消费,和就餐、打车相比投入资金更多、消费时间更长,因此行前决策会更审慎、更倾向于多汲取前人经验,如果一旦作为“前人经验”的评论失实,或者互相抄袭旧信息,显然就失去了口碑参考的意义,甚至会对消费者决策带来误导。

用户产出的内容,是OTA、外卖、电商等各家平台的核心数据和竞争力之一。但是什么让不少企业宁可抱着失去用户信任和品牌口碑风险,也要“掩耳盗铃”复制出虚假的数据来?

不难想象,内容的生产成本有多高,成千上万用户在不同地方亲身体验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累积。早期成长起来的主打内容产出的“穷游”,国外的Tripadvisor ,都是靠一篇篇游记、评论累计起来的,包括马蜂窝也是以游记和攻略起家的。

然而,互联网行业在以加速度发展,风口变化快,新兴的企业要想成为“黑马”,必须迅速建立口碑和规模,而已经做出品牌的企业又需要具有更强更全面的业务覆盖,比如这次被指评论抄袭的马蜂窝餐饮和酒店部分,也是马蜂窝相对的短板。

有旅游民宿的从业者透露,如果不造假可能要花几倍的成本做推广才能获得那么多数据,而用水军更便宜。更有评论“互联网不造假,无脸见投资人”,一语道破天机。企业得给投资者讲“漂亮故事”拿融资、做估值上市,事关到企业生存发展,价值观、商业伦理就被抛到了脑后。

初期投资人在投资企业后,又想快速做高估值,找到下家接盘或者推动公司上市,于是又需要更好看的数据。如此往复,企业很容易在焦虑中偏离自身的价值观。当数据不够好看时,造假就成了最廉价的解决办法。

作为老牌OTA,马蜂窝没有像携程一样将票务作为核心,而是试图构建一个以内容为基础的旅游社区。一个小而美的生意,从2011年开始保持两年一轮的融资,在去年底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后,决定要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在全世界提供服务。

但在走向全世界之前,它被指责抄袭。

如果这些行为最终被确认,那就是侵害了相关市场竞争主体的利益,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不正当竞争。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首席律师徐新明律师认为,虽然不是每一条评论都可以视为作品而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但大量的评论信息汇集起来是有价值的,如果不受到保护,会使得信息拥有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从严,互联网泛滥的抄袭造假之风,势必会失去灰色生存地带,而在互联网风口上,“资本作恶”可以被解释成企业抄袭、伪造用户内容的外在负面因素,但投资者要看到的不仅是一份漂亮的数据,最终是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企业忘记了服务用户的“初心”,将用户评论的数据、投资价值凌驾于消费口碑的公信力价值之上,也将会失去最核心的竞争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捅马蜂窝捅破了行业的膨胀剂

抄袭成为互联网行业潜规则,是想占到风口企业丧失的初心。

图片来源:东方IC

在线旅游平台马蜂窝最近被爆出,其网站上大量评论内容是从大众点评和携程等竞争对手处抄袭而来的。马蜂窝22日发表声明承认部分数据涉嫌虚假,但表示数量与第三方机构数据不符,并且对调查报告的乎睿公司、发布报告的自媒体人丁子荃起诉名誉侵权。

从法律层面,目前该事件还没有结论。但值得探讨的是,丁子荃在公号“小声比比”最新回应中提到,有七家媒体就此事采访他,无一例外都问到“社区数据造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你在揭发时就没有想到吗?”

的确,在OTA行业,甚至整个互联网行业,互相抄袭、甚至编造用户评论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就连用户都已经练就出来一双识别“水军”、“假评论”的慧眼,这次自媒体“捅马蜂窝”,只是戳破了行业的潜规则。

类似的抄袭事件,不是没有被曝光、甚至告上法庭过。今年7月份,大众点评被指抄袭小红书用户的原创内容,后大众点评承认此事并删除相关内容。此前,百度抓取大众点评用户评论,因不正当竞争被法院判处323万元赔款;之后又被马蜂窝用户投诉抄袭了自己的游记。更早时候,豆瓣“足迹”团队抓取穷游的地理数据,最后CEO杨勃公开致歉并关停了“足迹”。

然而,被曝光丢脸、被处罚,都没有刹住行业抄袭、内容造假之风。为什么?

在全民网络消费的时代,用户评论等UGC(用户生产内容)太重要了。用户的评论,直接关联到了其他人消费决策、平台规模和影响力。然而,快速成长、占据风口的行业发展模式,让很多企业没有耐性去一条条累计用户内容,付出宝贵的时间成本,抄袭、造假便成了一条捷径。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传统的线下消费行为,除了当面询价看货,口碑传播也是重要的决策参考。转化为线上消费,基于互联网的规模效应,众多的用户评论、评分,加上平台设置的评价体系,就会形成相对客观的参考体系,为用户消费提供便利。几乎没有人在线上订餐、订酒店前不看评分和评价的。尤其是OTA涉及到旅行消费,和就餐、打车相比投入资金更多、消费时间更长,因此行前决策会更审慎、更倾向于多汲取前人经验,如果一旦作为“前人经验”的评论失实,或者互相抄袭旧信息,显然就失去了口碑参考的意义,甚至会对消费者决策带来误导。

用户产出的内容,是OTA、外卖、电商等各家平台的核心数据和竞争力之一。但是什么让不少企业宁可抱着失去用户信任和品牌口碑风险,也要“掩耳盗铃”复制出虚假的数据来?

不难想象,内容的生产成本有多高,成千上万用户在不同地方亲身体验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累积。早期成长起来的主打内容产出的“穷游”,国外的Tripadvisor ,都是靠一篇篇游记、评论累计起来的,包括马蜂窝也是以游记和攻略起家的。

然而,互联网行业在以加速度发展,风口变化快,新兴的企业要想成为“黑马”,必须迅速建立口碑和规模,而已经做出品牌的企业又需要具有更强更全面的业务覆盖,比如这次被指评论抄袭的马蜂窝餐饮和酒店部分,也是马蜂窝相对的短板。

有旅游民宿的从业者透露,如果不造假可能要花几倍的成本做推广才能获得那么多数据,而用水军更便宜。更有评论“互联网不造假,无脸见投资人”,一语道破天机。企业得给投资者讲“漂亮故事”拿融资、做估值上市,事关到企业生存发展,价值观、商业伦理就被抛到了脑后。

初期投资人在投资企业后,又想快速做高估值,找到下家接盘或者推动公司上市,于是又需要更好看的数据。如此往复,企业很容易在焦虑中偏离自身的价值观。当数据不够好看时,造假就成了最廉价的解决办法。

作为老牌OTA,马蜂窝没有像携程一样将票务作为核心,而是试图构建一个以内容为基础的旅游社区。一个小而美的生意,从2011年开始保持两年一轮的融资,在去年底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后,决定要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在全世界提供服务。

但在走向全世界之前,它被指责抄袭。

如果这些行为最终被确认,那就是侵害了相关市场竞争主体的利益,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不正当竞争。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首席律师徐新明律师认为,虽然不是每一条评论都可以视为作品而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但大量的评论信息汇集起来是有价值的,如果不受到保护,会使得信息拥有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从严,互联网泛滥的抄袭造假之风,势必会失去灰色生存地带,而在互联网风口上,“资本作恶”可以被解释成企业抄袭、伪造用户内容的外在负面因素,但投资者要看到的不仅是一份漂亮的数据,最终是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企业忘记了服务用户的“初心”,将用户评论的数据、投资价值凌驾于消费口碑的公信力价值之上,也将会失去最核心的竞争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