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逃跑计划|我曾经嚼着摩洛哥大饼,跨过沙漠与大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逃跑计划|我曾经嚼着摩洛哥大饼,跨过沙漠与大海

论如何风骚走位躲过摩洛哥的百种套路。

摩洛哥历来是导演和小说家迷恋描绘的北非国度,其中属三毛和《卡萨布兰卡》最为国人所熟知。

而自从摩洛哥对华免签,中国游客大举涌入。异域风情加上少见的地质风貌,瞬间怒刷朋友圈,引来无数吃瓜群众前赴后继,不辞转机之辛劳也要一睹其风采。

理想中,摩洛哥之旅应当是:明艳绝丽的阳光下,人们奔往沙漠寻找三毛与日月星辰,旋即又躺在北部沙滩向欧洲大陆眺望,或是钻进老城非斯的迷宫小巷里感受杀价快感。当然还有去马拉喀什、卡萨布兰卡、舍夫沙万等等色彩斑斓的城市筹备摄影作品,用来冲击朋友圈黄金周大赛。

可现实总比想象少了些丰腴,否则摩洛哥也不会被封为“照骗国”。我们全程砥砺前行,眼见百种宰人套路。比如当地人抢着搬行李、扑上来擦车、争着指路、热情踊跃地搀扶过河、不断端上客人不曾点过的菜肴......

在北非呆了六年的好友心哥说,和摩洛哥人做生意心累。“你体验过民情就知道了是吧?”我说心哥你辛苦了,不过你看起来状态很好,一点都不像五十岁。

心哥说我今年二十八。

真主,请赐我米饭

从摩洛哥回来的人,恐怕都很难忘Khobz饼——桌上永不缺席的淀粉来源。它之于摩洛哥就好像长棍面包之于法兰西,煎饼之于枣庄。

圆圆的面饼外皮柔韧,内里松软,长得如锅盔饼一样朴实,似万精油般实用。撕下一小片来用于蘸取Harira汤(用小扁豆熬制出的棕色蔬菜汤)、包裹摩洛哥沙拉,摩洛哥人有需要时甚至用它来碾碎大块蔬菜,一并送入口中。

但请相信我,每天三顿吃饼的后果是无比想念米饭。想它的晶莹剔透,想它的香甜软糯有嚼劲,仿佛那是故乡的白月光,让人魂牵梦绕。以至于到终点卡萨布兰卡后,我独自吃下了12个寿司,不过这是后话了。

在摩洛哥著名的粉色之都马拉喀什,每当饭点将近,大街小巷即便高雅如马约尔花园的周边都会飘出大饼香气。从小贩手中接过大饼,穿戴头巾的穆斯林女人便匆匆离开,仿佛厨房炉子上炖着的羊肉锅坐等着要出锅。

她们到底着急些什么呢?摩洛哥菜远不如中国菜复杂呀。所有带肉的炖锅在摩洛哥都叫塔吉锅,算是摩国四大金刚之一。另外三位守护摩洛哥人餐桌的乃是沙拉、蔬菜汤与炖肉配小米。

和欧美沙拉相比,摩洛哥版本显得一派繁荣,配料少则三种,多则能摆满半张圆桌。腌渍过的洋葱、西红柿、甜菜、茄子块、青椒丁......分别放在小碟子里和温热的大饼一道送上桌来。若是想喝点热的解渴暖胃,那就来份蔬菜汤。它表面看来和酸辣汤有点神似,基调是小扁豆,通常还会加入胡椒等辛香味调料。

塔吉锅和炖肉配北非小米是摩洛哥餐桌上的绝对硬菜,也是中国胃的绝对挑战者。

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吃猪肉,所以硬菜里的肉类通常是鸡肉、牛肉和羊肉,海边城市餐厅还会提供海鲜塔吉锅。配菜是切成大块且炖煮至酥烂的胡萝卜和土豆。至于北非小米,它和中国小米没有半毛钱关系,是由硬质小麦磨成粉后,与水搅拌揉搓成的细小颗粒。蒸煮即可食用。

这些看似无害的原料,经过本土化调味就一言难尽了,例如牛肉杏子塔吉锅。轮卖相,它真的上照。但北非水果在阳光滋润下甜度感人,一口牛肉杏子下去就如同生咽果酱,可把上海人的糖醋排骨甩开好几条马路。

柏柏尔人是谁?

网红景点马约尔花园里有一座小型的柏柏尔人博物馆。从陈列展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曾经主宰北非大地,擅长制陶、编织,骑术与火器玩儿得亦不赖。

自己活得是不错,但在欧洲人眼里,摩洛哥就像块大肥肉。重要港口丹吉尔扼着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过去2000多年里,柏柏尔人遭遇过希腊、拜占庭、法国、西班牙等入侵,但它也曾征服过西班牙。

这两个隔海相望的国家相爱相杀,至今都遗留着伤痕,例如安达卢西亚的伊斯兰艺术瑰宝——阿尔罕布拉宫,又如摩洛哥家门口的两块西班牙飞地休达和梅利利亚。受其文化影响,摩国餐馆更常播放西甲联赛,而不是欧洲更远处的英超。

另一位殖民者法国亦给摩洛哥留下了不少印记,举国上下出租车顶灯上打着“Petit Taxi”字样(法语,小型出租车),餐馆里也少不了全法语菜单。

如今,这些厮杀声都远去了,欧洲人现在把这里当做后花园,夏季到了就来晒,回国后隔着老远别人就能认出来,“您的肤色真好,只有摩洛哥的阳光能晒出这个色(shai)来”。

倍儿有面子。

北非阳光充足,拥有诸多红粉色建筑的马拉喀什因此会泛出玫瑰金色,再加上满城撩人的木香辛料,十分催眠,随时能躺下小憩。如果不是美照的召唤,我估计可以在马拉喀什昏睡七天。

市集也似乎变得分外慵懒。至于生意什么的,喝完这杯加糖的摩洛哥薄荷茶再说吧。当地人穿着长袍,趿着皮拖鞋不紧不慢地走在类似中国三线城市的马路上。

马拉喀什的景点较为集中,马拉喀什博物馆、巴迪皇宫、巴西亚宫、 “不眠广场”杰马夫纳都在老城附近,步行可达。

进入市集,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低仿版Lv和Goyard包包在皮具店里比翼齐飞,一派怡然自得;满墙待售壁毯和各式手工铜灯交相呼应,召唤着阿拉丁现身。

撒哈拉的日月星辰

从马拉喀什出发的沙漠团大多三天两晚,需要横穿摩洛哥人的母亲山阿特拉斯山脉。山路崎岖,风尘仆仆,竟然有些弯道一边铺路,一边通行。途中经停的某村与某镇的名字长到记忆无能,只知前者是《权力的游戏》取景地,后者为“摩洛哥版横店”。

车行一天有余,窗外的风景明显变化着,从高山草地到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再有红砂岩。

一些黑色山丘上出现了白色小石子摆出的标识,由阿拉伯语和鹦鹉螺图案组成。“意思是此处有化石。”我们的司机解释说,化石可算是沙漠珍宝,沿途就有不少主题观光团。

在休息站,三三两两的小贩站在皮箱后,里头摆了三叶虫、海百合、鹦鹉螺、箭石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它们大都经过人工加工,个头小的被做成了吊坠、首饰盒、烟灰缸,个头大的则被加工成洗手台、桌面等家私。

就当耐心耗尽之前,金色沙丘迎着夕阳来到我们眼前。从梅尔祖卡沙漠入口开始,交通工具由四驱越野车换为骆驼。这片形成于250万年前的大沙漠拥有形态各异的沙丘,随光变幻出不同色泽。

大半个小时候后,所有骆驼群、柏柏尔人、游客停下脚步,屏息静待太阳落下地平线。那一刻,只剩风声吹过帐篷发出嚯嚯声响。就这样太阳神交出权杖,夜晚属于篝火、歌声与星光。

晚餐之后,营地的伯伯尔人以鼓声与歌舞组织起篝火晚会。若论其精彩程度,实则不及土耳其、西班牙,或者我国大盘鸡餐厅的表演精彩。不过,大自然准备了最美的演出。

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术语叫“醉星”——撇开人造光源,待肉眼适应夜晚,会看到令人眩晕的撒哈拉星空。

我从未见到过如此密集的星空与银河。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大都市夜晚的星星密度如果像是斑点狗,北非星空就好比切开的火龙果,仅凭肉眼都能捕捉到到流星划过夜幕。

而银河就如同一柄划破星空的光刃,它明暗不一,光带周边又似银白色烟雾笼罩,异常梦幻。虽说任何装备记录下的美景终不及人类双眼所见之亿万分之一,但来撒哈拉观星,再精良的摄影装备也不嫌多。

认真计算,真正置身于沙漠的时间大约只有14个小时,却看遍了日月星辰,

真的值了。

非斯迷航

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里提到:“摩洛哥的非斯是令所有旅人喜欢的地方,因为整个城市是一个活着的天方夜谭,要是有一张载着阿拉伯人的飞毯突然飘起来,你也不会感到奇怪,人们还是维持着那神话里的生活。”

非斯有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精美绝伦古兰经学校、飘着鸽子粪味的皮革工坊......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非斯古城里的阿拉伯人居住区列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除了马拉喀什,非斯是另一座感受传统摩洛哥庭院Riad的最佳城市。Riad就是民宿,通常由民宅改建而成,房间一般不多。旅客会有机会体验原汁原味的本地生活。缺点在于这类住宅通常位于老城之内,若是没有主人指点,寻找起来颇费力气。

老城里的小路超过9000条,星罗棋布。各类导航App上一秒还在线,下一秒就可能瘫痪。巷子往往窄小,周围建筑又比马拉喀什略高。游人要么依靠标志性建筑,在脑中自建罗盘寻找方向,或者干脆由着周边“环伺”已久的小孩儿带路,给钱了事。

非斯人最为骄傲的是当地皮革制品,皮革染坊自然而然地变成当地不可错过的参观景点,也因此衍生出一批专职景区导游。他们在工坊周边高楼租下一层,露台用作讲解,室内陈列待售的皮制品。

进入染坊前,游客会领到一把薄荷。旅行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皮革制作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叫做鞣革,为的是让生皮达到一定柔软度,才好制作成舒适的皮制品。相较于大部分使用人工合成鞣剂的工厂,非斯地区仍旧采用传统手工鞣革方式,即利用收集而来的鸽子屎加水制成鞣剂。

那把薄荷,就是用来抵挡皮革工坊传出的鸽子屎味。

我本来打算在非斯买一些皮具带给祖国的亲人们,在参观完染坊后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国内的很多朋友有个习惯,喜欢闻皮具的香味。我怕我到时忍不住笑场。

非斯古城的另一块瑰宝——布·伊南古兰经学校,它创建于1350年。从房梁门柱到装饰均使用了大量雪松,形状依旧是伊斯兰艺术中神秘复杂的几何图形,它们看似漫无边际却实则秩序井然。

迈出古兰经学校,一脚从宁静世界踏入凡尘:迷宫般小巷,以及满载货物的小毛驴。哎,幸好摩洛哥人不懂得阿胶。

市集上的阿甘油、手工地毯、瓷质塔吉锅、摩洛哥皮拖鞋……请放心大胆地杀价吧!店主可能连拖鞋究竟是羊皮还是牛皮都说不清,但一定会指着缝线向客人示意这是纯手工。

其实仔细回想,摩洛哥诈骗术浅白粗暴,水平仍欠火候。对于已有心理建设,且火眼金睛的中国游客来说,通常多几个言语来回就能识破骗局,打怪升级。

来自大西洋的问候

摩洛哥的地理位置决定着旅途必定眼福不浅——往东往南皆有沙漠风光,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与西班牙隔海相望。

从非斯一路驶往北部沿海城市丹吉尔的路上,通常会经由舍夫沙万,也就是那个被称作蓝色小镇的地方。房屋、教堂、商铺统统被漆成深浅不一的蓝,不少景别已经成为婚纱照的标准取景地。老城地方不大,两个小时就能转遍,东南方向有座能够俯瞰全城的马角公园,亦是摩洛哥热门徒步线路的起点。

真正感受到自然界的蓝色却是从丹吉尔开始,城市空气中酝酿着海水气息。大虾、鱿鱼、青口等海鲜也渐渐成为餐桌主角。

从市中心向西开车半小时是摩洛哥网红景点“大力神洞”,又称“非洲之眼”。这座千百年来受海浪冲击自然形成的洞穴之所以闻名于世,全赖其形状酷似上下颠倒的非洲地图。由洞口向外望,便是欧洲大陆。

天气好的时候,坐在丹吉尔港口远远就能望见西班牙的山脉,还有自对面塔里法码头出发的快艇。它横渡直布罗陀海峡向丹吉尔驶来,沉闷的马达声越来越响,就像是海里的一声声雷鸣,在快靠岸的瞬间归于平静,就像回家了一般。

我们也开始往摩洛哥之旅的最后一站——卡萨布兰卡进发。有些可惜的是,丹吉尔-卡萨布兰卡的高速铁路还在建设之中。按官方说法,高铁开通后行程时间将由现今的5小时缩短为1个半小时。

与丹吉尔相比,卡萨布兰卡同样临海,商业气息更为浓厚,也开始有了正儿八经的日料与西班牙餐厅。要说景点,除了受电影《卡萨布兰卡》启发而复刻版的现实版里克咖啡馆之外,就只有哈桑二世清真寺。后者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建于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祖先自海上来。

这里向全球穆斯林开放,而非穆斯林只有经过特别允许才进入殿内。验明正身的方式挺有趣:背诵《古兰经》。

虽然无缘入内,但听说主体大殿相当高科技,例如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重达35吨的正门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气温降低时,地板可以自动加热;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宣礼员还可以乘电梯直达宣礼塔顶,从这里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

2018年的前五个月里,摩洛哥迎来逾10万中国游客。“你好”、“空你几哇”,摩洛哥人见到亚洲面孔还很难分清国别,当然我们对它的了解同样不深。如果再来一次,我至少会准备老干妈,也会多留些时间坐船去海峡对面的西班牙,从另一边回望摩洛哥。

景点推荐

马约尔花园(Jardin Majorelle)

现在说到马拉喀什,这里绝对是必去的打卡景点。各大旅行指南更爱称它为伊夫.圣.罗兰花园。这座法国艺术家Jacques Majorelle亲手建造的私人别墅,因为后来的主人——法国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进一步声名远扬。要是想要拍照,不妨早点出门前往,避开高峰。

园内遍布珍奇植物,环绕着一座蓝色的别墅,还有伊夫.圣.罗兰的墓碑和一间咖啡馆。园中充斥着这位画家喜欢的蓝色,别墅、花瓶、墙壁、水池等等都带有一种明媚而纯净的蓝,因此得名“马约尔蓝”。

花园门票:70迪拉姆(约合51元人民币)

博物馆门票:30迪拉姆(约合22元人民币)

“不眠广场”杰马夫纳(Djemaa el Fna)

这里恐怕是非洲乃至世界上密度最高的广场之一。杰马夫纳广场位于马拉喀什的老城区,既是市民广场,也是贸易市场。每到夜幕降临,便充满烟火气息,各种食肆、货摊搭满整个广场,耍蛇和各种传统演奏表演吸引游客围成满满一圈。如果去得稍晚,想往里探头看看都不容易。

好在广场四周一些两三层小楼为游客解决了难题。开在高处的餐厅和咖啡店既能让食客歇歇脚,也能一览灯火缭绕的市集盛景。广场不远处就是库图比亚清真寺,整点来临时,诵经声就会从喇叭里传出,浸润马拉喀什的每一个角落。

阿伊特·本·哈杜村(Ait Ben Haddou)

从马拉喀什进入沙漠,必定会经过阿伊特·本·哈杜村。这一位于南部阿特拉斯山脉中的古老村落极具柏柏尔特色,红色的房屋和土墙几乎座座相连。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载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里也是诸多好莱坞导演倾心的拍摄地,甚至被戏称为“摩莱坞”。在此拍摄的大片包括《阿拉伯的劳伦斯》、《尼罗河的宝藏》、《木乃伊》,以及近些年备受追捧的《权力的游戏》。

布日卢蓝门(Bab Bou Jeloud)

非斯老城拥有好几座门,其中以布日卢蓝门最为知名,简称蓝门。它处于非斯古城最重要道路的起点,因此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从这里进入非斯老城。之所以被称作蓝门,是因为城门向外一侧镶满了蓝色马赛克瓷砖,充满古典异域风情。

由古城门进入,就好像跌进迷宫。在狭窄的街巷边,当地人向游客兜售仙人掌果,两个迪拉姆就能买到小小青红色的一枚。用刀削去头尾,再将皮顺势剥掉后一口吞下,便能尝到甜甜的果实。

美国使节博物馆(Old American Legation Museum)

如果不是逛了这座博物馆,我可能还不知道,原来摩洛哥是第一个承认美国独立的国家。而美国使节博物馆此前则是美国第一块海外土地。它坐落在在丹吉尔市区北侧的阿拉伯人聚集区,出租车一般只能停到街口。从外部建筑风格上来说,这座白色的三层小院和北非大部分楼宇相似,可走进之后就能发现别有洞天。馆内藏有大量的古代地图、书信、家具、油画、印刷品和一些到过丹吉尔的美国艺术家们的绘画以及音乐作品。

门票:20迪拉姆(约合15元人民币)

里克咖啡馆(Rick's Café)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咖啡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这一间。”不少人来到卡萨布兰卡的里克咖啡馆,是因为那部1942年上映的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就好像是美剧《老友记》的粉丝跑去纽约的中央公园咖啡馆打卡一样。

这里的一切都是参照电影复刻出来的。咖啡馆坐落在一栋1930年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里。以棕榈树装点的庭院里放着一架钢琴。庭院一侧的八角形圆顶建筑里设有多间餐室。弧形的拱门,摩洛哥式的圆柱,手工雕刻的木质屏风,天花板上的石膏饰片与黄铜水晶灯,餐桌上的串珠台灯,角落里的绿植,以及投射在墙壁上的阴影。甚至在咖啡馆的一角,还有一个一摸一样的轮盘赌桌。

尽管知道这是现实世界里的里克咖啡馆,可当经典钢琴曲《As time goes by》的音符悄然划过,还真有点难辨虚实。

图片来源:GING、Flore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逃跑计划|我曾经嚼着摩洛哥大饼,跨过沙漠与大海

论如何风骚走位躲过摩洛哥的百种套路。

摩洛哥历来是导演和小说家迷恋描绘的北非国度,其中属三毛和《卡萨布兰卡》最为国人所熟知。

而自从摩洛哥对华免签,中国游客大举涌入。异域风情加上少见的地质风貌,瞬间怒刷朋友圈,引来无数吃瓜群众前赴后继,不辞转机之辛劳也要一睹其风采。

理想中,摩洛哥之旅应当是:明艳绝丽的阳光下,人们奔往沙漠寻找三毛与日月星辰,旋即又躺在北部沙滩向欧洲大陆眺望,或是钻进老城非斯的迷宫小巷里感受杀价快感。当然还有去马拉喀什、卡萨布兰卡、舍夫沙万等等色彩斑斓的城市筹备摄影作品,用来冲击朋友圈黄金周大赛。

可现实总比想象少了些丰腴,否则摩洛哥也不会被封为“照骗国”。我们全程砥砺前行,眼见百种宰人套路。比如当地人抢着搬行李、扑上来擦车、争着指路、热情踊跃地搀扶过河、不断端上客人不曾点过的菜肴......

在北非呆了六年的好友心哥说,和摩洛哥人做生意心累。“你体验过民情就知道了是吧?”我说心哥你辛苦了,不过你看起来状态很好,一点都不像五十岁。

心哥说我今年二十八。

真主,请赐我米饭

从摩洛哥回来的人,恐怕都很难忘Khobz饼——桌上永不缺席的淀粉来源。它之于摩洛哥就好像长棍面包之于法兰西,煎饼之于枣庄。

圆圆的面饼外皮柔韧,内里松软,长得如锅盔饼一样朴实,似万精油般实用。撕下一小片来用于蘸取Harira汤(用小扁豆熬制出的棕色蔬菜汤)、包裹摩洛哥沙拉,摩洛哥人有需要时甚至用它来碾碎大块蔬菜,一并送入口中。

但请相信我,每天三顿吃饼的后果是无比想念米饭。想它的晶莹剔透,想它的香甜软糯有嚼劲,仿佛那是故乡的白月光,让人魂牵梦绕。以至于到终点卡萨布兰卡后,我独自吃下了12个寿司,不过这是后话了。

在摩洛哥著名的粉色之都马拉喀什,每当饭点将近,大街小巷即便高雅如马约尔花园的周边都会飘出大饼香气。从小贩手中接过大饼,穿戴头巾的穆斯林女人便匆匆离开,仿佛厨房炉子上炖着的羊肉锅坐等着要出锅。

她们到底着急些什么呢?摩洛哥菜远不如中国菜复杂呀。所有带肉的炖锅在摩洛哥都叫塔吉锅,算是摩国四大金刚之一。另外三位守护摩洛哥人餐桌的乃是沙拉、蔬菜汤与炖肉配小米。

和欧美沙拉相比,摩洛哥版本显得一派繁荣,配料少则三种,多则能摆满半张圆桌。腌渍过的洋葱、西红柿、甜菜、茄子块、青椒丁......分别放在小碟子里和温热的大饼一道送上桌来。若是想喝点热的解渴暖胃,那就来份蔬菜汤。它表面看来和酸辣汤有点神似,基调是小扁豆,通常还会加入胡椒等辛香味调料。

塔吉锅和炖肉配北非小米是摩洛哥餐桌上的绝对硬菜,也是中国胃的绝对挑战者。

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吃猪肉,所以硬菜里的肉类通常是鸡肉、牛肉和羊肉,海边城市餐厅还会提供海鲜塔吉锅。配菜是切成大块且炖煮至酥烂的胡萝卜和土豆。至于北非小米,它和中国小米没有半毛钱关系,是由硬质小麦磨成粉后,与水搅拌揉搓成的细小颗粒。蒸煮即可食用。

这些看似无害的原料,经过本土化调味就一言难尽了,例如牛肉杏子塔吉锅。轮卖相,它真的上照。但北非水果在阳光滋润下甜度感人,一口牛肉杏子下去就如同生咽果酱,可把上海人的糖醋排骨甩开好几条马路。

柏柏尔人是谁?

网红景点马约尔花园里有一座小型的柏柏尔人博物馆。从陈列展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曾经主宰北非大地,擅长制陶、编织,骑术与火器玩儿得亦不赖。

自己活得是不错,但在欧洲人眼里,摩洛哥就像块大肥肉。重要港口丹吉尔扼着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过去2000多年里,柏柏尔人遭遇过希腊、拜占庭、法国、西班牙等入侵,但它也曾征服过西班牙。

这两个隔海相望的国家相爱相杀,至今都遗留着伤痕,例如安达卢西亚的伊斯兰艺术瑰宝——阿尔罕布拉宫,又如摩洛哥家门口的两块西班牙飞地休达和梅利利亚。受其文化影响,摩国餐馆更常播放西甲联赛,而不是欧洲更远处的英超。

另一位殖民者法国亦给摩洛哥留下了不少印记,举国上下出租车顶灯上打着“Petit Taxi”字样(法语,小型出租车),餐馆里也少不了全法语菜单。

如今,这些厮杀声都远去了,欧洲人现在把这里当做后花园,夏季到了就来晒,回国后隔着老远别人就能认出来,“您的肤色真好,只有摩洛哥的阳光能晒出这个色(shai)来”。

倍儿有面子。

北非阳光充足,拥有诸多红粉色建筑的马拉喀什因此会泛出玫瑰金色,再加上满城撩人的木香辛料,十分催眠,随时能躺下小憩。如果不是美照的召唤,我估计可以在马拉喀什昏睡七天。

市集也似乎变得分外慵懒。至于生意什么的,喝完这杯加糖的摩洛哥薄荷茶再说吧。当地人穿着长袍,趿着皮拖鞋不紧不慢地走在类似中国三线城市的马路上。

马拉喀什的景点较为集中,马拉喀什博物馆、巴迪皇宫、巴西亚宫、 “不眠广场”杰马夫纳都在老城附近,步行可达。

进入市集,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低仿版Lv和Goyard包包在皮具店里比翼齐飞,一派怡然自得;满墙待售壁毯和各式手工铜灯交相呼应,召唤着阿拉丁现身。

撒哈拉的日月星辰

从马拉喀什出发的沙漠团大多三天两晚,需要横穿摩洛哥人的母亲山阿特拉斯山脉。山路崎岖,风尘仆仆,竟然有些弯道一边铺路,一边通行。途中经停的某村与某镇的名字长到记忆无能,只知前者是《权力的游戏》取景地,后者为“摩洛哥版横店”。

车行一天有余,窗外的风景明显变化着,从高山草地到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再有红砂岩。

一些黑色山丘上出现了白色小石子摆出的标识,由阿拉伯语和鹦鹉螺图案组成。“意思是此处有化石。”我们的司机解释说,化石可算是沙漠珍宝,沿途就有不少主题观光团。

在休息站,三三两两的小贩站在皮箱后,里头摆了三叶虫、海百合、鹦鹉螺、箭石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它们大都经过人工加工,个头小的被做成了吊坠、首饰盒、烟灰缸,个头大的则被加工成洗手台、桌面等家私。

就当耐心耗尽之前,金色沙丘迎着夕阳来到我们眼前。从梅尔祖卡沙漠入口开始,交通工具由四驱越野车换为骆驼。这片形成于250万年前的大沙漠拥有形态各异的沙丘,随光变幻出不同色泽。

大半个小时候后,所有骆驼群、柏柏尔人、游客停下脚步,屏息静待太阳落下地平线。那一刻,只剩风声吹过帐篷发出嚯嚯声响。就这样太阳神交出权杖,夜晚属于篝火、歌声与星光。

晚餐之后,营地的伯伯尔人以鼓声与歌舞组织起篝火晚会。若论其精彩程度,实则不及土耳其、西班牙,或者我国大盘鸡餐厅的表演精彩。不过,大自然准备了最美的演出。

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术语叫“醉星”——撇开人造光源,待肉眼适应夜晚,会看到令人眩晕的撒哈拉星空。

我从未见到过如此密集的星空与银河。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大都市夜晚的星星密度如果像是斑点狗,北非星空就好比切开的火龙果,仅凭肉眼都能捕捉到到流星划过夜幕。

而银河就如同一柄划破星空的光刃,它明暗不一,光带周边又似银白色烟雾笼罩,异常梦幻。虽说任何装备记录下的美景终不及人类双眼所见之亿万分之一,但来撒哈拉观星,再精良的摄影装备也不嫌多。

认真计算,真正置身于沙漠的时间大约只有14个小时,却看遍了日月星辰,

真的值了。

非斯迷航

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里提到:“摩洛哥的非斯是令所有旅人喜欢的地方,因为整个城市是一个活着的天方夜谭,要是有一张载着阿拉伯人的飞毯突然飘起来,你也不会感到奇怪,人们还是维持着那神话里的生活。”

非斯有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精美绝伦古兰经学校、飘着鸽子粪味的皮革工坊......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非斯古城里的阿拉伯人居住区列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除了马拉喀什,非斯是另一座感受传统摩洛哥庭院Riad的最佳城市。Riad就是民宿,通常由民宅改建而成,房间一般不多。旅客会有机会体验原汁原味的本地生活。缺点在于这类住宅通常位于老城之内,若是没有主人指点,寻找起来颇费力气。

老城里的小路超过9000条,星罗棋布。各类导航App上一秒还在线,下一秒就可能瘫痪。巷子往往窄小,周围建筑又比马拉喀什略高。游人要么依靠标志性建筑,在脑中自建罗盘寻找方向,或者干脆由着周边“环伺”已久的小孩儿带路,给钱了事。

非斯人最为骄傲的是当地皮革制品,皮革染坊自然而然地变成当地不可错过的参观景点,也因此衍生出一批专职景区导游。他们在工坊周边高楼租下一层,露台用作讲解,室内陈列待售的皮制品。

进入染坊前,游客会领到一把薄荷。旅行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皮革制作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叫做鞣革,为的是让生皮达到一定柔软度,才好制作成舒适的皮制品。相较于大部分使用人工合成鞣剂的工厂,非斯地区仍旧采用传统手工鞣革方式,即利用收集而来的鸽子屎加水制成鞣剂。

那把薄荷,就是用来抵挡皮革工坊传出的鸽子屎味。

我本来打算在非斯买一些皮具带给祖国的亲人们,在参观完染坊后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国内的很多朋友有个习惯,喜欢闻皮具的香味。我怕我到时忍不住笑场。

非斯古城的另一块瑰宝——布·伊南古兰经学校,它创建于1350年。从房梁门柱到装饰均使用了大量雪松,形状依旧是伊斯兰艺术中神秘复杂的几何图形,它们看似漫无边际却实则秩序井然。

迈出古兰经学校,一脚从宁静世界踏入凡尘:迷宫般小巷,以及满载货物的小毛驴。哎,幸好摩洛哥人不懂得阿胶。

市集上的阿甘油、手工地毯、瓷质塔吉锅、摩洛哥皮拖鞋……请放心大胆地杀价吧!店主可能连拖鞋究竟是羊皮还是牛皮都说不清,但一定会指着缝线向客人示意这是纯手工。

其实仔细回想,摩洛哥诈骗术浅白粗暴,水平仍欠火候。对于已有心理建设,且火眼金睛的中国游客来说,通常多几个言语来回就能识破骗局,打怪升级。

来自大西洋的问候

摩洛哥的地理位置决定着旅途必定眼福不浅——往东往南皆有沙漠风光,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与西班牙隔海相望。

从非斯一路驶往北部沿海城市丹吉尔的路上,通常会经由舍夫沙万,也就是那个被称作蓝色小镇的地方。房屋、教堂、商铺统统被漆成深浅不一的蓝,不少景别已经成为婚纱照的标准取景地。老城地方不大,两个小时就能转遍,东南方向有座能够俯瞰全城的马角公园,亦是摩洛哥热门徒步线路的起点。

真正感受到自然界的蓝色却是从丹吉尔开始,城市空气中酝酿着海水气息。大虾、鱿鱼、青口等海鲜也渐渐成为餐桌主角。

从市中心向西开车半小时是摩洛哥网红景点“大力神洞”,又称“非洲之眼”。这座千百年来受海浪冲击自然形成的洞穴之所以闻名于世,全赖其形状酷似上下颠倒的非洲地图。由洞口向外望,便是欧洲大陆。

天气好的时候,坐在丹吉尔港口远远就能望见西班牙的山脉,还有自对面塔里法码头出发的快艇。它横渡直布罗陀海峡向丹吉尔驶来,沉闷的马达声越来越响,就像是海里的一声声雷鸣,在快靠岸的瞬间归于平静,就像回家了一般。

我们也开始往摩洛哥之旅的最后一站——卡萨布兰卡进发。有些可惜的是,丹吉尔-卡萨布兰卡的高速铁路还在建设之中。按官方说法,高铁开通后行程时间将由现今的5小时缩短为1个半小时。

与丹吉尔相比,卡萨布兰卡同样临海,商业气息更为浓厚,也开始有了正儿八经的日料与西班牙餐厅。要说景点,除了受电影《卡萨布兰卡》启发而复刻版的现实版里克咖啡馆之外,就只有哈桑二世清真寺。后者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建于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祖先自海上来。

这里向全球穆斯林开放,而非穆斯林只有经过特别允许才进入殿内。验明正身的方式挺有趣:背诵《古兰经》。

虽然无缘入内,但听说主体大殿相当高科技,例如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重达35吨的正门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气温降低时,地板可以自动加热;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宣礼员还可以乘电梯直达宣礼塔顶,从这里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

2018年的前五个月里,摩洛哥迎来逾10万中国游客。“你好”、“空你几哇”,摩洛哥人见到亚洲面孔还很难分清国别,当然我们对它的了解同样不深。如果再来一次,我至少会准备老干妈,也会多留些时间坐船去海峡对面的西班牙,从另一边回望摩洛哥。

景点推荐

马约尔花园(Jardin Majorelle)

现在说到马拉喀什,这里绝对是必去的打卡景点。各大旅行指南更爱称它为伊夫.圣.罗兰花园。这座法国艺术家Jacques Majorelle亲手建造的私人别墅,因为后来的主人——法国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进一步声名远扬。要是想要拍照,不妨早点出门前往,避开高峰。

园内遍布珍奇植物,环绕着一座蓝色的别墅,还有伊夫.圣.罗兰的墓碑和一间咖啡馆。园中充斥着这位画家喜欢的蓝色,别墅、花瓶、墙壁、水池等等都带有一种明媚而纯净的蓝,因此得名“马约尔蓝”。

花园门票:70迪拉姆(约合51元人民币)

博物馆门票:30迪拉姆(约合22元人民币)

“不眠广场”杰马夫纳(Djemaa el Fna)

这里恐怕是非洲乃至世界上密度最高的广场之一。杰马夫纳广场位于马拉喀什的老城区,既是市民广场,也是贸易市场。每到夜幕降临,便充满烟火气息,各种食肆、货摊搭满整个广场,耍蛇和各种传统演奏表演吸引游客围成满满一圈。如果去得稍晚,想往里探头看看都不容易。

好在广场四周一些两三层小楼为游客解决了难题。开在高处的餐厅和咖啡店既能让食客歇歇脚,也能一览灯火缭绕的市集盛景。广场不远处就是库图比亚清真寺,整点来临时,诵经声就会从喇叭里传出,浸润马拉喀什的每一个角落。

阿伊特·本·哈杜村(Ait Ben Haddou)

从马拉喀什进入沙漠,必定会经过阿伊特·本·哈杜村。这一位于南部阿特拉斯山脉中的古老村落极具柏柏尔特色,红色的房屋和土墙几乎座座相连。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载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里也是诸多好莱坞导演倾心的拍摄地,甚至被戏称为“摩莱坞”。在此拍摄的大片包括《阿拉伯的劳伦斯》、《尼罗河的宝藏》、《木乃伊》,以及近些年备受追捧的《权力的游戏》。

布日卢蓝门(Bab Bou Jeloud)

非斯老城拥有好几座门,其中以布日卢蓝门最为知名,简称蓝门。它处于非斯古城最重要道路的起点,因此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从这里进入非斯老城。之所以被称作蓝门,是因为城门向外一侧镶满了蓝色马赛克瓷砖,充满古典异域风情。

由古城门进入,就好像跌进迷宫。在狭窄的街巷边,当地人向游客兜售仙人掌果,两个迪拉姆就能买到小小青红色的一枚。用刀削去头尾,再将皮顺势剥掉后一口吞下,便能尝到甜甜的果实。

美国使节博物馆(Old American Legation Museum)

如果不是逛了这座博物馆,我可能还不知道,原来摩洛哥是第一个承认美国独立的国家。而美国使节博物馆此前则是美国第一块海外土地。它坐落在在丹吉尔市区北侧的阿拉伯人聚集区,出租车一般只能停到街口。从外部建筑风格上来说,这座白色的三层小院和北非大部分楼宇相似,可走进之后就能发现别有洞天。馆内藏有大量的古代地图、书信、家具、油画、印刷品和一些到过丹吉尔的美国艺术家们的绘画以及音乐作品。

门票:20迪拉姆(约合15元人民币)

里克咖啡馆(Rick's Café)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咖啡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这一间。”不少人来到卡萨布兰卡的里克咖啡馆,是因为那部1942年上映的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就好像是美剧《老友记》的粉丝跑去纽约的中央公园咖啡馆打卡一样。

这里的一切都是参照电影复刻出来的。咖啡馆坐落在一栋1930年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里。以棕榈树装点的庭院里放着一架钢琴。庭院一侧的八角形圆顶建筑里设有多间餐室。弧形的拱门,摩洛哥式的圆柱,手工雕刻的木质屏风,天花板上的石膏饰片与黄铜水晶灯,餐桌上的串珠台灯,角落里的绿植,以及投射在墙壁上的阴影。甚至在咖啡馆的一角,还有一个一摸一样的轮盘赌桌。

尽管知道这是现实世界里的里克咖啡馆,可当经典钢琴曲《As time goes by》的音符悄然划过,还真有点难辨虚实。

图片来源:GING、Flore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