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遗址上重生,十三行留存的千年商道与老广州味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遗址上重生,十三行留存的千年商道与老广州味道

十三行的文化内涵已经融化在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血液里,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文/邱梓瑶

最近,第124届广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来自全球的客商云集广州,绘就羊城对外贸易交流的繁华图景。

广州对这样的商贸交流盛况并不陌生,两百多年前的十三行,同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商船涌入珠江,留下“水上浮城”的传说。

当年的十三行已经毁于战火。改革开放后,十三行的遗址周围逐渐发展成全国闻名的服装批发市场,每天人来人往,商贸交流不断。

十三行的文化内涵已经融化在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血液里,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遗址上的商业重生:“也许这里风水好哩”

一大早,“噜噜噜”的声音就响彻整个十三行路,大大小小的推车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运送着打包好的货物。十三行遗址周边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之一,每天进出的货物多达上千吨。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得风气之先,成为全国的时尚潮流之地,服装产业开始迅猛发展,服装批发的生意也逐渐兴旺起来。在故衣街、杨巷路、豆栏街等环绕十三行路一带区域形成一个服装批发市场商圈,成为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批发集散地。

“当年一天的出货量是以万件来计算的!”在附近经营服装档口的珠姐告诉界面广东记者,她是十多年前来的广州,和老乡合伙开了一间服装档口,刚好赶上了十三行服装批发的红火潮。

随着广州商贸交流的不断发展,十三行的服装批发生意蒸蒸日上,甚至流传有“中国80%服装来自广东,广东服装80%来自广州,广州服装80%来自十三行”的说法。

除了销往全国各地,不少货物还直接销往海外。界面广东记者在十三行路附近看到,有不少物流直接打出跨国运输的招牌,而在许多密集狭小的店铺前,也有不少外国商人的身影。珠姐说,有时候会有外国客户过来问情况,所以自己也学了几句英语“防身”。

现在的十三行商圈以新中国大厦、红遍天大厦为龙头,聚集了密密麻麻的服装档口,还有不少贩卖衣架、胶袋等服装辅料的商铺,再加上物流公司和来回穿梭的运货工人,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已经形成成熟的商业链条。

虽然在电商的冲击下,批发市场的生意不如从前,但十三行商圈每天依旧人来人往,走在路上,一个不留神就会与装满货物的手推车相撞。在人流量最大的时候,记者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落脚站着的地方拍摄,有人形容这个场景“堪比春运”。刘叔推着手推车夹在嘈杂的人群中,每天靠着搬运货物讨生活,他向记者表示,自己也记不清一天跑了多少躺。

两百多年前的商业气息,又重新回到了这片土地上。

大多数商贩对十三行曾经的辉煌史并不是很了解,聊起两百年前的十三行,珠姐说:“也许是这里风水好哩!”

十三行商圈附近的建筑。摄影:界面广东记者邱梓瑶

十三行地区“微改造”: 力图重现百年风情

经过多年发展,十三行地区房屋老旧、设施落后、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南方日报》2011年的报道《广州十三行“治乱”记》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祖上数代居住在十三行兴隆北街的姑娘在出嫁时发现,在路窄车多人多的单行线十三行路,要在上午的好时辰让迎亲花车进入兴隆北街根本不可能。

和平东路一家商铺老板告诉界面广东记者,之前十三行商圈附近的街道都很拥堵,脏乱差等问题更是难以避免,“每天人那么多,还要做生意,乱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2016年,广州投资约6200万元,对十三行地区进行“微改造”,项目已于去年完成。现在走在十三行地区的马路上,两边的楼房都粉刷上新漆,商铺的门面都换上统一的装潢,人行道的路面铺设平整,道旁还有绿色的护栏装饰。

“最重要是电线乱拉的问题解决了,走在路上感觉安心不少。”附近的老住户周阿姨对界面广东记者说道。

有不少十三行文化的爱好者希望改造时能渗透以前十三行的元素,而改造工程也力图恢复从前十三行中西交融的风格。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还原的当年外国商人居住的房间摆设和街道场景,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印记。

据了解,十三行地区在微改造的过程中基本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建筑原来的历史风貌,对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骑楼则不做出改动。在周阿姨看来,改造过后的街区看上去确实很有岭南风情,“还是有那种老广州的味道在。”周阿姨评价说。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内部。摄影:界面广东记者邱梓瑶

还原”十三行,更要推陈出新

十三行的繁华是特殊政策下的产物,客观上却铸就了广州对外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全盛时代。作为广州商贸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十三行对广州的影响也延续至今。

“十三行奠定了广州在外国人心目中古代帆船贸易时代大港的地位。”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告诉界面广东记者,在国外,人们对广州的英文称呼更广泛使用的是“canton”,而“canton”的说法流传开来,也正是源于这个时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对于两百年前十三行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于十三行的历史文化也越来越重视。

“十三行的历史文化对今天广州打造世界名都、世界商业城市以及中外交流枢纽城市都有积极影响”,王元林表示,十三行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今天广州的对外贸易、商业文化等方面都起到历史借鉴作用。

早在本世纪初,广州就有开发利用十三行遗址的声音,不少专家学者都建议要推动十三行遗址文化旅游建设。2013年,“十三行”被列入广州市的六张城市文化名片之一。

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项目,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在两百年前十三行的贸易核心区原址重建,于2016年9月30日正式对外放。据统计,2017年,十三行博物馆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接待各类团体参观653次,讲解超过750场次。

王元林指出,在保护十三行历史文化方面,广州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例如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更深入地挖掘十三行的文化内涵等。

“十三行的文化内涵还是值得很好去挖掘。” 王元林认为,十三行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目前大量的十三行资料还散布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博物馆、档案馆或者家族的博物馆里,这些都是需要去整理挖掘,而清宫的一些档案、广州现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史料的记载、文物、行商的家族史等都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活化,例如拍摄相关的电视剧和纪录片,让民众更好地了解十三行文化。”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王元林教授表示,广州在对外贸易方面还要不断地创新,将历史上十三行对外贸易的繁荣局面推陈出新,借助 “一带一路”倡议再度迸发新活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遗址上重生,十三行留存的千年商道与老广州味道

十三行的文化内涵已经融化在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血液里,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文/邱梓瑶

最近,第124届广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来自全球的客商云集广州,绘就羊城对外贸易交流的繁华图景。

广州对这样的商贸交流盛况并不陌生,两百多年前的十三行,同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商船涌入珠江,留下“水上浮城”的传说。

当年的十三行已经毁于战火。改革开放后,十三行的遗址周围逐渐发展成全国闻名的服装批发市场,每天人来人往,商贸交流不断。

十三行的文化内涵已经融化在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血液里,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遗址上的商业重生:“也许这里风水好哩”

一大早,“噜噜噜”的声音就响彻整个十三行路,大大小小的推车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运送着打包好的货物。十三行遗址周边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之一,每天进出的货物多达上千吨。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得风气之先,成为全国的时尚潮流之地,服装产业开始迅猛发展,服装批发的生意也逐渐兴旺起来。在故衣街、杨巷路、豆栏街等环绕十三行路一带区域形成一个服装批发市场商圈,成为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批发集散地。

“当年一天的出货量是以万件来计算的!”在附近经营服装档口的珠姐告诉界面广东记者,她是十多年前来的广州,和老乡合伙开了一间服装档口,刚好赶上了十三行服装批发的红火潮。

随着广州商贸交流的不断发展,十三行的服装批发生意蒸蒸日上,甚至流传有“中国80%服装来自广东,广东服装80%来自广州,广州服装80%来自十三行”的说法。

除了销往全国各地,不少货物还直接销往海外。界面广东记者在十三行路附近看到,有不少物流直接打出跨国运输的招牌,而在许多密集狭小的店铺前,也有不少外国商人的身影。珠姐说,有时候会有外国客户过来问情况,所以自己也学了几句英语“防身”。

现在的十三行商圈以新中国大厦、红遍天大厦为龙头,聚集了密密麻麻的服装档口,还有不少贩卖衣架、胶袋等服装辅料的商铺,再加上物流公司和来回穿梭的运货工人,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已经形成成熟的商业链条。

虽然在电商的冲击下,批发市场的生意不如从前,但十三行商圈每天依旧人来人往,走在路上,一个不留神就会与装满货物的手推车相撞。在人流量最大的时候,记者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落脚站着的地方拍摄,有人形容这个场景“堪比春运”。刘叔推着手推车夹在嘈杂的人群中,每天靠着搬运货物讨生活,他向记者表示,自己也记不清一天跑了多少躺。

两百多年前的商业气息,又重新回到了这片土地上。

大多数商贩对十三行曾经的辉煌史并不是很了解,聊起两百年前的十三行,珠姐说:“也许是这里风水好哩!”

十三行商圈附近的建筑。摄影:界面广东记者邱梓瑶

十三行地区“微改造”: 力图重现百年风情

经过多年发展,十三行地区房屋老旧、设施落后、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南方日报》2011年的报道《广州十三行“治乱”记》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祖上数代居住在十三行兴隆北街的姑娘在出嫁时发现,在路窄车多人多的单行线十三行路,要在上午的好时辰让迎亲花车进入兴隆北街根本不可能。

和平东路一家商铺老板告诉界面广东记者,之前十三行商圈附近的街道都很拥堵,脏乱差等问题更是难以避免,“每天人那么多,还要做生意,乱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2016年,广州投资约6200万元,对十三行地区进行“微改造”,项目已于去年完成。现在走在十三行地区的马路上,两边的楼房都粉刷上新漆,商铺的门面都换上统一的装潢,人行道的路面铺设平整,道旁还有绿色的护栏装饰。

“最重要是电线乱拉的问题解决了,走在路上感觉安心不少。”附近的老住户周阿姨对界面广东记者说道。

有不少十三行文化的爱好者希望改造时能渗透以前十三行的元素,而改造工程也力图恢复从前十三行中西交融的风格。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还原的当年外国商人居住的房间摆设和街道场景,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印记。

据了解,十三行地区在微改造的过程中基本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建筑原来的历史风貌,对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骑楼则不做出改动。在周阿姨看来,改造过后的街区看上去确实很有岭南风情,“还是有那种老广州的味道在。”周阿姨评价说。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内部。摄影:界面广东记者邱梓瑶

还原”十三行,更要推陈出新

十三行的繁华是特殊政策下的产物,客观上却铸就了广州对外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全盛时代。作为广州商贸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十三行对广州的影响也延续至今。

“十三行奠定了广州在外国人心目中古代帆船贸易时代大港的地位。”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林教授告诉界面广东记者,在国外,人们对广州的英文称呼更广泛使用的是“canton”,而“canton”的说法流传开来,也正是源于这个时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对于两百年前十三行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于十三行的历史文化也越来越重视。

“十三行的历史文化对今天广州打造世界名都、世界商业城市以及中外交流枢纽城市都有积极影响”,王元林表示,十三行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今天广州的对外贸易、商业文化等方面都起到历史借鉴作用。

早在本世纪初,广州就有开发利用十三行遗址的声音,不少专家学者都建议要推动十三行遗址文化旅游建设。2013年,“十三行”被列入广州市的六张城市文化名片之一。

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项目,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在两百年前十三行的贸易核心区原址重建,于2016年9月30日正式对外放。据统计,2017年,十三行博物馆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接待各类团体参观653次,讲解超过750场次。

王元林指出,在保护十三行历史文化方面,广州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例如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更深入地挖掘十三行的文化内涵等。

“十三行的文化内涵还是值得很好去挖掘。” 王元林认为,十三行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目前大量的十三行资料还散布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博物馆、档案馆或者家族的博物馆里,这些都是需要去整理挖掘,而清宫的一些档案、广州现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史料的记载、文物、行商的家族史等都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活化,例如拍摄相关的电视剧和纪录片,让民众更好地了解十三行文化。”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王元林教授表示,广州在对外贸易方面还要不断地创新,将历史上十三行对外贸易的繁荣局面推陈出新,借助 “一带一路”倡议再度迸发新活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